洞庭平原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耦合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7 11:36

  本文关键词:江汉—洞庭平原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耦合模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大学》 2015年

江汉—洞庭平原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耦合模拟研究

王军霞  

【摘要】:江汉-洞庭平原地表水分布广泛,地下水埋深浅,地表水-地下水之间水力联系密切。区内有长江、汉江、湘资沅澧等纵横交错的河流水系,有洞庭湖、洪湖等330个左右大小不等的湖泊,有包括三峡大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江济汉等大型水利工程,加上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使得该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频繁、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严重并相互影响、湖泊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正确构建区域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数值模型,定量评价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换,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本文首先针对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地下水数值模型的一般规律,结合江汉-洞庭平原区域特点,分析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地下水数值模型在江汉-洞庭平原地表水-地下水循环及资源评价中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的耦合方法,将研究区气象、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等基础资料和监测数据输入所建模型,通过地表实测径流量和长观孔地下水位对模型进行识别验证。最后对研究区水资源进行评价,通过设置不同气候和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对江汉-洞庭平原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资源变化进行了预测。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基于SWAT模型和地下水数值模型构建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的耦合模型。将地表水模型的水文响应单元和地下水模型的网格单元进行对应,通过这个对应关系可以将地表水模拟计算的地下水入渗补给量、蒸发量、河流和地下水的交换量等水文要素对应传递给地下水相应的计算单元。鉴于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原则,对于同一个水文响应单元可能对应不同的水文地质参数分区,本文提出采用水文地质参数加权平均方法把水文响应单元上的降雨入渗、蒸发排泄等物理量对应到地下水数值模型网格上,从而改变过去平均分配处理方法的不足。以SWAT模型和MODFLOW模型的源代码为基础,用FORTRAN90语言编写了耦合模型的程序,实现了地表水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计算过程的完全耦合,从而克服了过去利用GIS对中间结果进行转换的麻烦。(2)采用耦合数值模型及软件,构建了江汉-洞庭平原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的耦合模型。利用GIS、RS技术提取流域内水文气象、地形、土壤、土地利用等模型所需的参数,采用50km2作为子流域面积阈值,将流域分为105个子流域,676个水文响应单元。以流域内多个站点的降雨、气温日监测数据作为输入,对流域2010.1.1-2013.12.31的日径流量进行模拟,并对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需要率定的参数。以202号子流域所在主河道的水文站2011.7-2013.8年出口流量实测数据作为参考对模型进行识别和验证,结果表明,各个站点验证期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65,模型确定性(纳什)系数均大于0.5,模拟效果比较理想。(3)利用所建耦合数值模型,对江汉-洞庭平原水资源进行了评价。运用识别和验证后的模型模拟研究流域2010-2013年的水文过程,输出月平均径流成分,并分析了江汉-洞庭平原的各径流成分比重。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与基流所占比例相当,侧向流量(壤中流)所占比重十分微小。从年径流成分来说,基流成分比较稳定,全年波动不大,只在丰水期有缓和的起伏,在枯水期基流占总径流的绝大部分。利用耦合模型模拟了研究区2010-2013年水文过程,得到这4年的月平均水量平衡分析结果:月平均降雨量为99.32 mm;地表径流量为26.88 mm,占降雨量的27.06%;土壤对地下水补给量为14.91 mm,占降雨量的15.01%;侧向流量为0.20 mm,占降雨量的0.21%;实际蒸散发量为55.53 mm,占降雨量的55.91%;土壤水存储量变化量为1.79 mm,占降雨量的1.81%。蒸散发是研究区水量的主要输出项,其次为地表径流。对地下水系统而言,从长观孔水位过程拟合来看,大多数观测井的水位计算值和实测值拟合较好,模拟结果不理想的少数观测孔,主要因为这些观测孔本身就是开采井或靠近开采井造成的。从水均衡表中可以看出,模型识别与验证阶段各时期的总流入量和流出量基本相等,符合水均衡要求,各均衡项模拟值与计算值相对误差不超过6%,说明所建模型比较合理。进一步分析2013年的水均衡得知,研究区模拟期内的地下水系统补给量中,降雨入渗量最大,占到总补给量的85.67%,其次是地表水体的渗漏补给,所占比例为13.9%,有少量的侧向补给。而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是蒸发排泄和河湖排泄,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4.98%和38.69%,人工开采占14.59%。这进一步说明研究区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联系密切、交换频繁。所建模型也基本反映了研究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系、地下水的运动特点及动态变化趋势,能够反应研究区实际地表水-地下水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4)利用建立的耦合数值模型,对不同气候和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江汉-洞庭平原河道径流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模拟预测,得到了不同降雨保障率下的地下水均衡结果。根据近30年的降雨数据,取发生频率为90%、70%和50%三个情形的降雨值,保持其它参数不变,对江汉-洞庭平原区域水文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到月平均水量平衡分析结果及月平均河道总径流量平衡结果。利用ENVI软件处理2013年解译得到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更改部分区域的分类结果设置了两种土地利用模拟情景。以2010-2013年的气温和降水为基础,对9种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组合进行径流量的模拟,得出各年平均河道总径流量、平均河道总径流变化量及变化率。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区的径流量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十分密切。降水量对流域径流量的影响比气温的影响大。具体来讲,降水量与径流量呈正相关关系,而气温与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究其原因应该是降水量的增加相对增加了地表产流量,从而使径流量增加;气温的增加使流域内蒸发量增加,从而相对减少了径流量。论文主要创新点是:(1)结合江汉-洞庭平原地表水-地下水循环特征,指出了SWAT模型和地下水数值模型在该地区应用的局限性。进一步提出了将地表水文响应单元的降雨入渗、蒸发排泄等信息加权平均到地下水数值模型网格中的方法。建立了基于SWAT模型和地下水数值模型的耦合数学模型,并基于SWAT模型源代码和数值模型源代码,采用FORTRAN90编写了相应的程序。(2)构建了江汉-洞庭平原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的耦合模型,为该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配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41;P33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胜军;程学军;吴冲龙;;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2 张应华,仵彦卿,丁建强,温小虎;运用氧稳定同位素研究黑河中游盆地地下水与河水转化[J];冰川冻土;2005年01期

3 罗启华;郭生练;李天元;伏琳;;江汉平原区域降水与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03期

4 张志忠,武强;河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丁宏伟,张举;河西走廊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J];干旱区研究;2005年01期

6 李景保;周永强;欧朝敏;程伟艳;杨燕;赵中花;;洞庭湖与长江水体交换能力演变及对三峡水库运行的响应[J];地理学报;2013年01期

7 陈税琳;刘明柱;;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模型研究现状及进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郭晶;廖梦思;杨霞;;洞庭湖流域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9 杜慧丽;周志芳;王锦国;;潜水非完整河附近地下水运动数值模拟[J];水电能源科学;2007年02期

10 武强,徐军祥,张自忠,马振民;地表河网-地下水流系统耦合模拟Ⅱ:应用实例[J];水利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覃红燕;近50余年洞庭湖水文环境演变及其成因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红梅;天津市平原区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2 李小冰;基于SWAT模型的秃尾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哲;基于MODFLOW的大同县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4 刘晗;基于地理格网的洞庭湖流域降水变化分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5 黄婧;基于GMS的宁夏清水河上游平原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彦杰;汪志荣;张晓晓;;SWAT模型发展与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2 张应华;仵彦卿;;黑河流域中上游地区降水δ~(18)O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7年03期

3 王宁练;张世彪;蒲健辰;贺建桥;蒋熹;武小波;;黑河上游河水中δ~(18)O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冰川冻土;2008年06期

4 胡兴林;肖洪浪;蓝永超;王静;丁宏伟;;黑河中上游段河道渗漏量计算方法的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12年02期

5 荆平;贾海峰;;流域地下水质评价的GIS与模型集成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6 邓帆;李仁东;王海芳;;2000~2007年湖北省耕地变化的遥感调查与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7 王蕊;王中根;夏军;;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4期

8 孙栋元;伊力哈木;冯省利;赵成义;;干旱内陆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9 初京刚;张弛;周惠成;;SWAT与MODFLOW模型耦合的接口及框架结构研究及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10 王中根;朱新军;李尉;罗燏辀;张明华;;海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拟[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云军;胶州湾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周爱锋;晚全新世苏干湖年纹层沉积及其环境记录[D];兰州大学;2007年

3 王蕾;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4 聂振龙;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循环及更新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5 钟瑞森;干旱绿洲区分布式三维水盐运移模型研究与应用实践[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6 侯光才;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系统及其水循环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朱高峰;同位素水文地质学的数学方法及其在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8年

8 龙文华;通辽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赵静;黑河流域陆地水循环模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张北赢;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小凡;渑池县段村—雷沟铝土矿开采对矿区地下水影响模拟与评价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杜思思;海河平原地下水与地面沉降模型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边文英;干旱区傍河地下水蒸发型动态的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周宇渤;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环境演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晓勇;江汉平原乡村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项国圣;黑河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及调控[D];兰州大学;2011年

7 许翔;甘肃梨园河流域地下水演化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刘伟坡;古城煤矿安昌—中华地堑导水性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9 权董杰;二维盆地地下水流模式与转化规律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10 石小兰;基于SWAT模型的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站小流域径流的模拟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中民,程国栋;黑河流域中游水资源需求预测[J];冰川冻土;2000年02期

2 袁玉江,李江风,胡汝骥,刘潮海,焦克勤,李忠勤;用树木年轮重建天山中部近350a来的降水量[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3 马明国,董立新,王雪梅;过去21a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与模拟[J];冰川冻土;2003年02期

4 张应华,仵彦卿,丁建强,温小虎;运用氧稳定同位素研究黑河中游盆地地下水与河水转化[J];冰川冻土;2005年01期

5 袁玉江,喻树龙,穆桂金,陈发虎,龚原,刘斌,朱云川,郭建国;天山北坡玛纳斯河355a来年径流量的重建与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3期

6 王艳君,姜彤,施雅风;长江上游流域1961—2000年气候及径流变化趋势[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7 王海龙;余新晓;武思宏;张晓明;谢媛媛;;SWAT模型灵敏度分析模块在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S2期

8 辜智慧;史培军;陈晋;;气象观测站点稀疏地区的降水插值方法探讨——以锡林郭勒盟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王浩;仇亚琴;贾仰文;;水资源评价的发展历程和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陈晓宏;王兆礼;;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娜;洞庭湖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调蓄功能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淑兰;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影响的定量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李硕;GIS和遥感辅助下流域模拟的空间离散化与参数化研究与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何用;水沙过程与河流生态环境作用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褚忠信;三峡水库一期蓄水对长江泥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王国庆;气候变化对黄河中游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关键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胡旭跃;洞庭湖湖泊环境系统的演变及驱动因子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凌峰;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盛前丽;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径流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唐丽霞;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气候变异对径流泥沙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梅;基于GIS的洞庭湖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价[D];湖南大学;2009年

2 刘海江;渭河流域水沙演变情势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3 牛存稳;华北地区降水时空变异及其典型流域水文响应[D];武汉大学;2004年

4 柳易林;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生态功能区划[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振全;洞庭湖区洪水模拟模型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邵惠芳;水文时空变异性分析方法及其在降水分析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5年

7 孟宪萌;济宁市地表河流与地下水流耦合模拟与预测模型[D];河海大学;2007年

8 贺维;SWAT模型在晋西黄土区小流域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李海彬;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湿地资源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10 黄莉;监利河段水沙变化及其对该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影响机理研究[D];长江科学院;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雪芹,徐秀娟,蒋丽艳;哈尔滨市地下水开采安全评价体系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朱雪芹,文丽杰,孟庆国;哈尔滨市地下水开采安全警戒量的研究[J];水文;2003年03期

3 王平 ,田自红;保护地下水 让我们行动起来[J];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12期

4 ;上海市地下水开采大幅压缩[J];市政技术;2005年06期

5 本刊编辑部;;第3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将在河海大学举行[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年04期

6 本刊编辑部;;第三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将在河海大学召开[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年05期

7 郑丰;环境良好的地下水开采[J];水利水电快报;1997年24期

8 蒋超;地下水的利用与保护[J];百科知识;2004年05期

9 温彦,乔国超,戴云凯;对驻马店市地下水开采现状的思考[J];河南地质;2000年02期

10 王晓青;济宁市地下水供求与管理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皝;唐益群;杨坪;王建秀;;农村地下水资源开发现状与综合治理[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2 田廷山;;地下水合理开发与保护的战略对策[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37分会场“生态经济与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分会论文集[C];2005年

3 樊明;王东杰;;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农业增产方式亟待调整[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4辑)[C];2012年

4 路瑞利;王红雨;方树星;;宁夏某区地下水开采数值模拟研究[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刘刚;雷炎;王志坤;张勤;;辽阳市首山超采区地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霞;陈建生;;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的几点质疑[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赵霞;陈建生;;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的几点质疑[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C];2005年

8 邱玉洲;董金梅;岳潇静;刘建华;李青霞;;胶东地区地下水地表水联合优化调度初步探讨[A];山东水利科技论坛2006[C];2006年

9 邝白莜;刘如春;;地质专家杨鹏儒提出广州地下水呈过剩状态导致水位上升地质变化危及城市安全[A];广州市老工程师协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8年

10 胡娟;丁国梁;;浅析阜康市地下水埋藏分布及水位动态[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邢云鹏 记者 薄云山;[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记者 赵维光 实习生 冯靖;[N];文汇报;2006年

3 记者 李竞立 和光亚;[N];云南日报;2009年

4 记者 冯丽俐;[N];昆明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李铁兵;[N];河北经济日报;2014年

6 编译 王悠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朝辉 晓荻 冯建;[N];衡水日报;2014年

8 记者 谢宏;[N];大众科技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于猛;[N];人民日报;2005年

10 谢飞君;[N];中国建设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霞;江汉—洞庭平原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耦合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李英;宁南固原岩盐矿区地下水化学演化及循环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方樟;松原市龙坑水源地水量水质演化特征及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任军;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两侧地下水风险源特征分析及保护[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陈松;基于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宿南矿区地下水演化与识别[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6 陈添斐;地下水与陆面蒸散相互作用的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7 徐彦泽;沧州市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与稳定同位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胡立堂;地下水三维流多边形有限差分模拟软件开发研究及实例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9 杨鹏年;塔里木河下游间歇输水条件下地下水恢复与植被响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10 孙威;地下水中苯类有机污染的原位反应带修复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华;热电厂运营期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张泽平;黄河冲积平原区水库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3 付晓杰;干旱区水盐模似模型研究及应用[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冯西洲;河流与地下水关系演化的实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姚珂君;傍河抽水驱动下河流与地下水关系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徐网谷;地下水开采凿井空间辅助设计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竟;植被对地下水依赖程度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李文娟;北京市集约化农区地下水硝酸盐时空分布特征及脆弱性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9 陶建华;沙颍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10 付强;河流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实验与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江汉—洞庭平原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耦合模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5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55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5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