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汶川地震背后山滑坡稳定性与动力响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5年
汶川地震背后山滑坡稳定性与动力响应分析
门妮
【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诱发地质灾害最严重的一次强烈地震。此次地震震撼了整个中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距离震中约250公里,坐落于背后山古滑坡体前缘堆积体之上的汉源老县城,出现了比周边地区高出两度的烈度异常现象。如此高的烈度异常现象引起了广大科研人员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为了科学合理地解释汉源老县城高烈度异常的原因是否与背后山滑坡有关,并进一步探讨地震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及动力响应等问题,本文对背后山滑坡开展了与地震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本文的研究对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本文系统地归纳、总结和评述了边坡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对背后山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整理和分析了汶川特大地震背后山滑坡科学考察的全部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背后山滑坡的共振特性,静、动力稳定性以及动力响应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得到了若干有意义的结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汉源县的震害及背后山古滑坡进行了科学考察。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防灾科技学院科考组在中国地震局的统一指挥下,负责汉源和北川的科考工作,对汉源县城背后山滑坡进行了野外调查,获得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详细的资料,揭示了背后山有古滑坡存在,圈定了古滑坡的边界范围,明确了古滑坡的活动期次、特征及现今稳定性状况。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汉源老县城位于背后山古滑坡体的前缘,但并未发现古滑坡整体复活的迹象,只有在坡体后部出现了几条张性裂缝。(2)建立了背后山滑坡的地质模型、力学模型和有限元计算模型。选取典型的地质剖面,建立滑坡的地质模型、力学模型、计算模型,并制定了计算方案。提出四种安全系数的计算方法,对背后山滑坡的静力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到静力安全系数为4.09。结果表明,在静力条件下,背后山滑坡是稳定的,同时为滑坡的地震稳定性分析提供了初始的静应力场。(3)分析了背后山滑坡的共振特性。分别通过ANSYS有限元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得到了边坡体固有频率和振型,以及位移与频率的关系(共振曲线)。对比分析汉源县附近强震台站记录到的地震动卓越周期,我们发现,滑坡的固有周期与其基本相近。现场考察发现汉源老县城坐落于背后山滑坡体前缘之上,由此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滑坡体发生共振而导致了汶川地震时汉源老县城的高烈度异常。(4)计算和分析了背后山滑坡的地震稳定性。分别用拟静力法和有限元动力时程分析法计算了地震作用下滑坡的安全系数,重点是运用后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价。通过有限元动力时程分析,得到滑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系数时程曲线,通过分析给出了滑坡最小动力安全系数值为1.1,由此判断,滑坡整体是稳定的。对于边坡稳定性评价,本文提出可以根据安全系数最小值是否大于1,边坡关键点速度时程末段是否趋于零,以及在地震动时程末段位移、应力矢量场大小几个方面来判断滑坡的稳定性。在判断滑坡整体稳定的情况下,针对坡肩、坡脚等关键部位,提出从受力情况和振动速度两方面对其进行局部稳定性的分析和判断,并计算了关键点处的安全系数。计算和分析的结果表明,汶川地震中汉源县高烈度异常现象与滑坡滑动无关,但在坡肩附近以及坡体上部小范围内有轻度的拉张开裂,这与实际调查现象基本符合。(5)分析和讨论了背后山滑坡的动力响应,以及地震动三要素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具体计算分析中,本文在坡面上、滑体内、滑面上、坡体内设置了32个监测点进行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在坡面附近,动力响应加速度峰值相较于输入地震动加速度峰值达到3倍以上,即PGA放大系数达到3以上。并且,边坡体各点PGA放大系数在竖向上随高程增加而增大;沿坡体坡面方向从左至右,PGA放大系数逐渐增大后缓慢减小。坡体水平位移在竖向上随高程增加而增大;沿坡体坡面方向从左至右,位移逐渐减小。坡面陡坎对加速度、位移响应的突变效应很明显。分析地震动的三要素对坡体动力响应的影响可以看出,加速度、位移动力响应的绝对量随输入地震波振幅增大呈明显的线性增长关系,但位移、加速度放大系数保持不变,它们不受振幅的影响,只取决于岩土体材料以及频谱特性。随着输入地震波频率的增大,坡面上各点的PGA放大系数减小,位移峰值随输入地震波频率的增大而减小。持时对坡体加速度峰值响应的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本文在背后山古滑坡工程地质条件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地质模型、力学模型和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对背后山滑坡进行静、动力稳定性分析、共振特性分析、动力响应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是可行并且有效的。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背后山滑坡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并没有发生整体滑动,只是在坡肩附近小范围内产生轻微的拉张开裂。汉源县老县城高两度的烈度异常现象与背后山滑坡整体稳定性无关,与滑坡体共振产生剧烈振动有关,坡面的加速度放大效应非常明显。此外,本文认为,对于避免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失稳问题,可以通过分析边坡响应变化趋势、响应最明显的位置以及产生共振反应的频率段等相关特征给出相应的抗震措施。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42.22;TU43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浮声,王泳嘉,O.斯蒂芬森;露天矿山高陡岩石边坡失稳的三维离散元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2 李志峰,喻军华,张林峰,廖作才,付超,金伟良;某公路高边坡现场监测与分析[J];东北公路;2003年02期
3 夏元友,李新平,程康;用人工神经网络估算岩质边坡的安全系数[J];工程地质学报;1998年02期
4 刘晶波;王振宇;杜修力;杜义欣;;波动问题中的三维时域粘弹性人工边界[J];工程力学;2005年06期
5 汪益敏;路基边坡工程理论与实践发展综述[J];中外公路;2001年06期
6 曾开华,陆兆溱;边坡变形破坏预测的混沌与分形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7 宋光明,史秀志,张劲松,江文明,周志国,陈寿如;利用爆破振动观测求解边坡自振频率[J];金属矿山;2001年03期
8 梅松华,李文秀,盛谦;FLAC在岩土工程参数反演中的应用[J];矿冶工程;2000年04期
9 杜修力;赵密;王进廷;;近场波动模拟的人工应力边界条件[J];力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裴觉民,吕祖珩;DDA在裂隙岩体边坡工程中的应用[J];西北水电;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富海鹰,冯君,李友明;超大型运梁设备对预制场地基基础影响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2 杨成忠;;基于进化策略的路基稳定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3 谷音;刘晶波;;三维结构—地基动力系统高效算法精度问题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4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5 贾彩虹;王媛;张雪颖;;深基坑工程流固耦合模型的发展进程与动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6 蔡辉腾;李强;蔡宗文;危福泉;;厦门常规土动力特性的试验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7 陈亮;章劲松;;地面运动强度参数的选择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及其现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8 陈庆;项宗方;;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9 陈亮;章劲松;;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和持时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及其现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10 周宏庚;马巍;沈小璞;;合肥市重要公共建筑震害预测与对策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宝同;邵朋;;复杂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研究[A];2010年安徽省科协年会——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周剑;张路青;胡瑞林;王学良;;大型结构面产状影响下应力波传播规律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巩城城;马凤山;张亚民;王善飞;刘自成;;基于岩体结构面统计与分维数的岩体质量评价及其在矿山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王学良;张路青;周剑;田世艳;;地震型砾岩崩塌体运动学特征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5 王玉标;李永斌;;倾斜煤层按不同开采顺序开采对路基的影响分析[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汉云;张燎军;;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带横缝高拱坝的抗震性能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7 杜修力;徐海滨;赵密;王进廷;;地震波斜入射对高拱坝地震反应的影响[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8 祁勇峰;崔建华;谢晓玲;;复杂结构进水塔抗震与稳定性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9 谯雯;刘国明;;基于黏弹性人工边界的防洪堤动力有限元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10 南世卿;张永坤;宋爱东;胡文剑;张从军;;基于FLAC~(2D)的境界顶柱稳定性分析[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风清;煤与瓦斯突出的物理爆炸模型及预测指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桂芳;铝柱撑蒙脱石的制备、结构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闫培雷;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猛;煤矿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及其控制技术[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5 李刚;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文俊强;石灰石粉作混凝土掺合料的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7 陈奇;基于分形理论的汽车变速箱齿轮接触强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孙书伟;微型桩结构加固边坡受力机制和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9 于群;电力系统大停电的自组织临界特性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年
10 宋兵;桩侧摩阻力特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晓亮;基于FLAC~(3D)的断层数值模拟及其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苏发强;新义煤矿三软煤层巷道围岩稳定与支护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黄春光;大倾角“三软”不稳定厚煤层放顶煤开采矿压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呼庆华;近井筒开采引起覆岩移动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治理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文武;淮南矿区典型煤层水力冲孔技术参数研究及消突效果考察[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静涛;煤矿开采岩层与地表变形数值模拟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魏明俐;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睿;井筒受采空区塌落影响的破坏机理及治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武文宾;冲击地压的非线性岩梁混沌动力学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兆平;HS复合型软岩大断面硐室联合支护及施工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迪;岩石边(滑)坡安全监测实践[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5年06期
2 何宏林;孙昭民;王世元;王纪强;董绍鹏;;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J];地震地质;2008年02期
3 俞言祥,高孟潭;台湾集集地震近场地震动的上盘效应[J];地震学报;2001年06期
4 刘晶波,王振宇,张克峰,裴欲晓;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大型动力机器基础三维有限元分析[J];工程力学;2002年03期
5 江玉林,杜娟;高等级公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J];公路;2000年08期
6 李胡生,熊文林;岩石力学参数概率分布的随机—模糊估计方法[J];固体力学学报;1993年04期
7 李彰明;层状结构岩体边坡滑坡分析[J];化工矿山技术;1996年05期
8 卓家寿;赵宁;;不连续介质静、动力分析的刚体-弹簧元法[J];河海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9 严春风,陈洪凯,张建辉;岩石力学参数的概率分布的Bayes推断[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10 钱令希,张雄;结构分析中的刚体有限元法[J];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9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挺住[J];国外测井技术;2008年03期
2 ;“5·12”汶川地震专辑——谨以此专辑纪念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和灾后重建的人们[J];地质学报;2008年12期
3 蓟夏;;法大师生积极向汶川地震灾区奉献爱心[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朱磊;;从汶川地震感悟科学发展[J];中国工程咨询;2008年09期
5 谢章中;;汶川地震灾区地灾评估结果形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年04期
6 ;山西省地震局及时应对汶川地震得到省政府领导的肯定[J];山西地震;2008年02期
7 孙景隆;;汶川地震[J];水利天地;2008年08期
8 时香丽;韩健;;汶川地震一周年祭[J];中国三峡;2009年05期
9 余子彤;;过汶川地震区[J];陕西煤炭;2011年05期
10 张北春;;汶川地震[J];物理教学探讨;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平;;汶川地震灾区水电工程震损调查及其分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2 李良艳;张明国;;从汶川地震谈科学家的社会责任[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赵海;白国良;;“5·12”汶川地震后对陕西宝鸡和汉中地区的地震灾害调查与分析[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梁春涛;杨宜海;余洋洋;;汶川地震研究现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六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李碧雄;王哲;Khalid M Mosalam;王旋;;浅析汶川地震中楼梯的破坏特征[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6 姚颖;蒋锋;张建海;;汶川地震后沙牌水电站调查及分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7 李伟伟;刘梅;廖少玲;文若兰;;护士灾难意识现状及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A];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护理学术年会暨“医改新政下护理改革之路”系列研讨会(六)暨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暨全国自然灾害护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周建平;;汶川地震给水电工程防震抗震工作的启示[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9 朱卫平;姚国涛;张婉;刘英会;张玄杰;赵百民;王艳;朱宏伟;;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成因关系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10 刘博研;史保平;雷建设;;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及周边断层发震概率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勤;[N];辽宁日报;2008年
2 李明;[N];中国改革报;2008年
3 记者 李彦伶;[N];各界导报;2008年
4 记者 李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记者 和平;[N];人民铁道;2008年
6 记者 张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7 记者 王小平;[N];金融时报;2008年
8 证券时报记者 徐涛;[N];证券时报;2008年
9 宋跃;[N];中国电子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杜蕾;[N];四川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门妮;汶川地震背后山滑坡稳定性与动力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2 刘成龙;汶川地震地下水前兆异常及同震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曾涛;汶川地震重灾区多源影像处理及震害信息提取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爽;汶川地震中对口援建机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2 任长青;汶川地震水坝震害调查分析及数值模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祝艳;汶川地震救助的伦理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雷婉霞;中美报纸对我国汶川地震报道的比较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赵盼盼;汶川地震区地壳速度相对变化的地震环境噪声自相关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6 赵亮;汶川地震孕震力学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薛松;汶川地震对抗震规范的影响及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8 袁媛;NGO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参与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张鑫;2008年Mw7.9汶川地震引起的应力场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祁国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汶川地震背后山滑坡稳定性与动力响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5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55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