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冷原子的量子模拟研究
本文选题:超冷原子 切入点:量子模拟 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由于希尔伯特空间的维度随着粒子数的增加而指数增长,经典计算机在模拟量子多体系统时运算速度将随着粒子数的增加指数变慢。早在1982年,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就提出可以通过构建量子模拟器来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从1985年开始,朱棣文、克洛德·科恩-塔诺季和威廉·菲利普斯等人发展的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技术导致了埃里克·康奈尔、卡尔·维曼和沃夫冈·克特勒等人在1995年实现了稀薄原子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从而使在超冷原子气体中对新奇量子效应的研究成为可能。由于高度纯净和优越的可控性,超冷原子气是量子模拟的一个理想平台。目前,一门以超冷原子相关物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超冷原子物理已经逐步发展起来了,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利用超冷原子构建量子模拟器。超冷原子物理是一门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紧密相关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突破,超冷原子物理的研究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增加。在原子系统方面,人们于2003年实现了费米原子气的凝聚,于2014年实现了玻色费米超流的混合。在原子间相互作用方面,人们于1998年观察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的Feshbach共振,于2015年实现类碱土金属原子的轨道Feshbach共振。在原子外势场方面,人们于2005年成功将超冷原子气放入周期光晶格中,于2007年实现光学腔内的超冷原子气。在人工规范场方面,人们于2011年观测到在一维自旋轨道耦合效应,于2015年观测到了二维自旋轨道耦合效应。这些实验进展相互交织渗透,极大地丰富了基于超冷原子的量子模拟的工具箱,同时推动着一波又一波的理论研究热潮。基于最新的实验进展,本文提出并系统研究了若干有特殊意义的量子模拟模型。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简并费米气中的拓扑超辐射态基于最近光腔内超冷原子气方面的实验进展,我们针对简并费米气体提出了一个光学腔辅助的自旋轨道耦合模型。我们预言在这个模型中会出现非平庸拓扑不变量和非零的局域序参量共存的状态——拓扑超辐射态。我们系统地刻画了这个模型的稳态相图,揭示了光场强度、气体密度分布等参量与体能隙、拓扑不变量等拓扑相变参数间的相互联系,并依此提出拓扑超辐射态和相关相变的探测方案。与此同时,我们还仔细地分析这个模型中由拉曼场诱导的高带效应。2、二维自旋轨道耦合光晶格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在这个工作中,我们系统地刻画了最近在光晶格中实现的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基本性质。我们发现,由拉曼场引起的带间耦合会强烈地影响系统的基态和能带拓扑相图。特别地,高带效应会在基态相图和能带拓扑相图中引起新的相边界。进一步,利用Bogoliubov理论,我们分析了该系统的激发谱性质。在激发谱的能带拓扑相图中,相比单粒子能带拓扑相图,我们还在零塞曼场附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精细结构。最后,通过将高能带绝热消除掉,我们导出了一个包含高带修正的有效双带模型。3、基于类碱土金属超冷原子气的对称保护拓扑态和拓扑Fulde-Ferrell态的量子模拟基于最近关于轨道Feshbach共振的实验进展,我们基于类碱土金属超冷原子气提出了一个能够实现相互作用费米型对称保护拓扑态的方案。我们证明,在一维类碱土金属超冷原子气中,通过将轨道上的拉曼辅助自旋轨道耦合和自旋交换相互作用结合,可以获得相互作用费米型对称保护拓扑态。基于数值模拟,我们证明了一个相互作用诱导的拓扑相变,并绘制了系统的基态相图。最后,我们建议通过测量边缘态的局域密度来探测相互作用诱导的拓扑相变。另外,我们还提出了拓扑Fulde-Ferrell态基于类碱土金属超冷原子气的量子模拟方案。为获得自旋轨道耦合,我们提出用两束激光直接将两组轨道间超精细态耦合起来。通过刻画系统的Zak相位和边缘态,我们证明自旋轨道耦合和配对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会导致一个非平庸的拓扑Fulde-Ferrell态。在实验上,人们可以利用原子气的时间飞行成像来探测这个Fulde-Ferrell态。4、玻色费米混合中的涡核结构基于最新实验进展,我们研究了玻色费米超流混合中单涡旋态的性质。由于其丰富的结构,我们主要聚焦于混合气中费米成分的量子涡旋态。我们发现,随着玻色费米之间的耦合增强,涡核会通过一个急剧的转变。在强耦合区域,玻色成分会完全局域在涡核中,因而涡旋态的很多性质会发生定性的变化。我们系统地刻画了在整个费米相互作用的BCS到BEC区间涡核结构的转变行为。在共振和BEC区间,作为玻色成分局域化的一个结果,我们发现从体能谱中衍生了多支涡核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46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Lene V.Hau ,侯春风;用冷原子驾驭光[J];世界科学;2002年06期
2 江开军 ,李可 ,王谨 ,李津蕊 ,詹明生;冷原子的横向推载与探测[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4年S1期
3 ;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冷原子物理国际学术研讨会通知[J];光学学报;2006年05期
4 马杰;韩燕旭;王波;王海;;测量冷原子温度的理论与近似拟合公式的误差分析[J];量子光学学报;2006年02期
5 ;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冷原子物理国际学术研讨会通知[J];光学学报;2006年06期
6 于肇贤;;超冷原子在含时磁场共振条件下的几何相因子[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7 罗坤;潘小青;周琦;陆俊发;;一种新颖的操控冷原子的组合双光学阱方案[J];江西科学;2011年06期
8 马红玉;韩一平;;高频原子波导中冷原子的磁导引[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07期
9 王义遒;;激光致冷和冷原子的应用[J];物理教学;2009年01期
10 罗有华,李明哲,王育竹;载流金属网格中冷原子的动力学行为[J];量子光学学报;200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诗亮;;基于冷原子的量子模拟[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2 罗有华;李明哲;王育竹;;载流金属网格中冷原子的动力学行为[A];第十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论文集[C];2002年
3 周小计;熊炜;刘新星;乐旭广;陈徐宗;;驻波脉冲对超冷原子的相干操控[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义民;付军贤;陈徐宗;杨东海;王义遒;;铯冷原子吸收谱的实验观察[A];第八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选[C];1998年
5 刘伍明;;冷原子物理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朱诗亮;;冷原子有效规范势的产生和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杨红;杨柳;王晓畅;吴金辉;;冷原子系统中的四波混频增益和分布反馈激光[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8 颜辉;杜炎雄;张智明;;在冷原子系综中产生超纠缠窄线宽光子对[A];全国光电子与量子电子学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纪宪明;印建平;;实现冷原子或冷分子囚禁的可控制光学双阱及其光学晶格[A];第十一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张岩;吴金辉;;密度不均匀冷原子介质的相干调制稳态和动态光学特性[A];第十四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李山;冷原子系统中观测到巨型量子三体态[N];科技日报;2014年
2 记者 代群;中国刷新冷原子量子存储世界纪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记者 桂运安;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实现重要突破[N];安徽日报;2014年
4 刘霞;瑞士开发出“冷原子热电系统”模型[N];科技日报;2013年
5 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杨保国;我科学家刷新冷原子量子存储世界纪录[N];光明日报;2009年
6 朱广菁;冷原子源自爱因斯坦预言[N];大众科技报;2008年
7 记者 沈佳;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我省启动[N];山西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天琛;周期驱动作用下的冷原子量子动力学的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2 姜艳;冷原子系综内单量子态相干操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谭金桃;混沌辅助的冷原子量子输运[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韩枝光;冷原子系统及窄线宽光子对的产生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5 潘建松;基于超冷原子的量子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6 江晓;冷原子量子存储中的激光稳频与锁相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郭利平;光晶格中两分量冷原子量子相变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8 刘洋;冷原子体系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赵兴东;光晶格中超冷原子系综的动力学性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晶;超冷原子系统物理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卫永;可移动冷原子重力仪环境适应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张天宝;有限温度下的低维费米冷原子气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灵;冷原子光晶格拓扑半金属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4 邹鹏飞;冷原子干涉仪的理论建模与误差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王冰路;超冷原子在光阱中的隧穿行为[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陈洋;冷原子体系中弱光超慢光孤子的存储与读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7 曹荣;在冷原子中利用读写机制产生单光子源[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王季;双阱超冷原子—分子转化系统能级结构和布居数的对称性破缺[D];辽宁大学;2016年
9 王亚琼;重力对冷原子磁阱装载的实验研究[D];山西大学;2016年
10 樊浩;冷原子磁阱的设计与实现[D];山西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78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578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