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林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本文关键词:秦岭林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大学》 2015年
秦岭林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马新萍
【摘要】: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温将持续变暖,并且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影响。秦岭是我国中部地区过渡性质较强的巨型山脉,是中国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气候、植被垂直带谱分布明显,高山林线是气候变化的监测器,秦岭山地高山、亚高山林线研究对揭示气候变化与陆地植被生态系统的响应与适应具有预警作用和前瞻性意义。本文旨在研究在环境变化大背景下,秦岭山地气候变化趋势及规律、秦岭林线区域植被变化现状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并试图寻找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秦岭高山林线的影响,并获得了如下进展和结论:(1)55年来秦岭南北坡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并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发生了突变。在季尺度上,秦岭南北坡春季和冬季气温上升较为明显,北坡气温升高趋势略高于南坡,北坡夏季气温呈现不明显的下降趋势,南坡夏季气温略有上升,南坡秋季气温的上升趋势高于北坡。秦岭南北坡春季和秋季气温变化差异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大,冬季和夏季气温变化差异不明显。从空间上看,秦岭北坡气温上升的程度整体大于南坡气温升高的程度,低温的上升在空间上表现十分明显,秦岭北坡突变前有74.31%的区域的气温呈减少的趋势,突变后气温呈显著上升的区域面积已达到95.2%。(2)55年来秦岭南北坡年降水量均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南北坡年降水量的突变时间为1971和1979年。秦岭北坡年降水量的减少程度大于南坡,北坡年降水量的变化率为-11.339mm/10a,南坡降水量的变化率为-4.607mm/10a;季尺度上,春秋季节南北降水量均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北坡减少程度略大于南坡,夏冬季节降水量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南坡夏季降水量升高的程度大于北坡,冬季北坡降水量增多的程度大于南坡;突变后降水量的减少程度减弱。(3)将遥感影像分类与DEM、NDVI数据结合提取了秦岭典型林线区,发现林线对海拔、气候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采用最大似然法对秦岭林线区域进行分类,划分出林线样区的具体范围,利用DEM海拔高度提取与NDVI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得出林线区的海拔高度:太白山林线海拔主要分布在3400-3450m,牛背梁、冰晶顶和光头山属于秦岭中西部的系列亚高山,其林线高度主要分布在2600-2700m左右的范围。对秦岭山地环境要素对林线影响的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近几十年来坡向、坡度对林线的影响未表现出规律性,而气温、海拔是影响林线变化的敏感因子。分析发现太白山、牛背梁、冰晶顶、光头山林线区年均温的变化率分别为0.428℃/10a、0.257℃/10a、 0.362℃/10a、0.298℃/10a,并分别于1998年、1990年、1993年和1990年发生突变,表现出随海拔升高,气温突变延后。近33年来随着气温的升高,1980-2013年太白山、牛背梁、光头山、冰晶顶林线区植被面积有所增加而石海、裸岩等有所减少。从空间分析发现太白山林线区域气温整体上升,尤其是西部气温上升达2℃,中东部地区等温线有北移的趋势。(4)秦岭及典型林线区NDVI均表现出上升的趋势,33年来秦岭NDVI突变为2005年,太白山林线区NDVI突变发生于2009年。1982-2013年秦岭山地年NDVI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0.036/10a。近32年来,秦岭山地NDVI呈显著上升的面积占到总面积的52.45%,不显著上升区域占到39.75%。即有92%以上的区域NDVI普遍上升,并于2005年发生突变。1998-2013年,太白山、牛背梁、光头山、冰晶顶林线区的NDVI均表现为上升趋势,其变化率分别为:0.014/10a、0.042/10a、0.017/10a、0.02/10a。太白山林线NDVI的突变点在2009年左右,而亚高山林线由于受人为影响(如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其NDVI突变点较多。(5)秦岭山地及林线区NDVI对气候变化敏感,与气温的相关性明显高于降水。秦岭南北年最大NDVI与各时段温度及积温既有正响应也有负响应,但7月温度与之达到显著正相关。林线区植被主要受冬季低温的影响并达到显著相关,太白山林线区1-3月气温与3月NDVI呈显著正相关,牛背梁4月、6月、8月的NDVI与1月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光头山2月气温与4月NDVI达极显著相关。(6)秦岭及林线区域植被生长受气温影响存在临界点,7月份月均温超过21.51℃时秦岭局部地区年最大NDVI受到抑制,而太白山林线区植被更多地受低温胁迫控制。秦岭7月月均温与年最大NDVI相关性显著,通过空间定量分析发现,7月份平均气温达21.51℃时,年最大NDVI正变量突然减少,而负变量比例逐渐增加,此临界点后,随气温的上升,可能导致陕西段秦岭山地东部和西南部植被生长受到抑制;而太白山4月NDVI受前一年气温的影响存在一个适应温区(-4.45℃~-1.05℃),小于-4.45℃和高于-1.05℃的气温均对高山林线植被产生负向作用,即太白山林线植被受气温变化影响不同于秦岭,一方面受低温胁迫控制,另一方面气温的持续升高会使林线区耐寒植被受到影响。秦巴山地巴山冷杉的大量死亡可能与之有关。(7)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对秦岭林线NDVI变化进行预测,未来三年气温变化率超过0.3℃/10a时将对林线区植被产生不利影响。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秦岭及林线区域的未来NDVI变化进行预测,在秦岭整体气温变化率为0.4℃/10a的情况下,其年均NDVI将会持续下降;太白山、牛背梁林线在气温变化率为0.2℃/10a的情况下,NDVI在未来三年出现降低;光头山林线区域气温变化率为0.1℃的情况下,其年NDVI在未来三年可能开始出现下降,这说明未来气温的持续升高会影响气候-植被生态系统的相互调节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8.5;P46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剑峰;勾晓华;陈发虎;刘普幸;张永香;张永;田沁花;;阿尼玛卿山不同海拔祁连圆柏树轮宽度年表特征对比分析[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2 许民;王雁;周兆叶;叶柏生;;长江流域逐月气温空间插值方法的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3期
3 邓良;程先富;谢金红;肖明子;;SPOT5影像数据不同融合方法的比较与评价[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年03期
4 王晓东;刘惠清;;长白山北坡林线岳桦种群动态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坡向分异[J];地理科学;2012年02期
5 戴君虎,崔海亭;国内外高山林线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6 王襄平,张玲,方精云;中国高山林线的分布高度与气候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7 宋春英;延军平;张立伟;;陕西秦岭南北旱涝灾害时空变化趋势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1年06期
8 白红英;马新萍;高翔;侯钦磊;;基于DEM的秦岭山地1月气温及0℃等温线变化[J];地理学报;2012年11期
9 王燕娜;胡国华;王顺强;;金井河流域年径流演变规律研究[J];湖南水利水电;2010年04期
10 方精云,朴世龙,贺金生,马文红;近20年来中国植被活动在增强[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3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善红;太白山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区域气温的响应[D];西北大学;2011年
2 许林军;太白山林线森林生长分布规律及林线波动趋势预测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杨冉冉;基于ALOS数据的遥感森林分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4 解锋;秦岭南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植被指标响应程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5 何红;基于RS和DEM的太白山高山林线对气温变化响应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6 张建文;专业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7 谢迎涛;基于MATLAB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太阳耀斑级别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云博;王孝安;;林线区域植被的结构与动态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9期
2 张明刚;陈云龙;戴丽娜;冉海成;楚光明;;石河子东大塘天山云杉种群结构特征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7期
3 李剑萍;官景得;韩颖娟;王石立;马玉平;;基于SPOT/VEGETATION数据的陕甘宁退耕还林区植被分类[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4 邓朝平;郭铌;王介民;马金辉;;近20余年来西北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分析[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5 彭剑峰;勾晓华;陈发虎;刘普幸;张永香;张永;田沁花;;阿尼玛卿山不同海拔祁连圆柏树轮宽度年表特征对比分析[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6 方克艳;勾晓华;陈发虎;彭剑峰;刘普幸;王茂;朱有明;;树轮生态学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08年05期
7 杨涛;勾晓华;李颖俊;彭剑峰;;青藏高原东北部树轮海拔梯度研究的散点图分析应用[J];冰川冻土;2010年02期
8 彭剑峰;勾晓华;陈发虎;刘普幸;张永;方克艳;;阿尼玛卿山中部高山林线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9 杨小林;崔国发;任青山;王景升;黄瑜;;西藏色季拉山林线植物群落多样性格局及林线的稳定性[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0 信忠保;余新晓;甘敬;王小平;李金海;;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覆盖变化与径流输沙关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红英;张善红;章杰;;太白山植被时空变化及其高山林线变化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2 李鸿威;杨小平;;浑善达克沙地近30年来土地沙漠化研究进展与问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赵汉青;;基于SPOT-4/VEGETATION数据的中国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A];吉林省测绘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8年
4 韩秀珍;李三妹;朱小祥;罗敬宁;;近20年中国植被时空变化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陈燕丽;龙步菊;潘学标;;基于MODIS NDVI和气候信息的锡林郭勒草原植被变化监测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严晓瑜;何勇;董文杰;;1982-2003年若尔盖湿地NDVI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李登科;郭铌;何慧娟;;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近23a植被与气候变化[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徐维新;古松;赵新全;;气候持续变暖引起三江源地区植被出现阶段性变化新特点[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卓嘎;李欣;罗布;王彩云;;西藏地区近期植被变化的遥感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何彬方;冯妍;吴文玉;范伟;;安徽省近10年植被状况时空变化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露双;长白山典型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徐金梅;祁连山青海云杉木材性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吴昌广;气候变化背景下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动态及其土壤侵蚀风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韩维峥;吉林西部草地退化恢复与碳收支的耦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晓东;长白山北坡林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师庆东;基于FVC指数对1982~2000年中国西部干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7 王晓春;中国东北亚高山林线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王妍;长江中下游滩地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碳贮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9 刘兴良;川西巴郎山川滇高山栎林群落生态学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0 张桥英;青藏高原东缘高山林线乔木种群生态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蕊;双台子河口湿地生态水文模拟与调控[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林伟;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马延辉;南方针叶林遥感信息提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善红;太白山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区域气温的响应[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百红;基于遥感数据的草地信息提取及动态监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庄红娟;三峡库区草堂河流域生态系统胁迫特征与生态恢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立科;云南澜沧江流域植被时空动态及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苗苗;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产量遥感监测及植物碳汇动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崔长美;黄土高原柴松群落数量特征及幼苗更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牛晓露;关中盆地西部全新世成壤环境高分辨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振英;;三江源天然草地TM影像植被指数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2 简太敏;孔次芬;王小丽;;基于SPOT5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目视解译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3 宁金花;申双和;;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2期
4 吴锡浩;青藏高原东南部现代雪线和林线及其关系的初步研究[J];冰川冻土;1989年02期
5 袁玉江,李江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450a冬季温度序列的重建与分析[J];冰川冻土;1999年01期
6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7 刘时银,鲁安新,丁永建,姚檀栋,丁良福,李刚,Hook RogerL;黄河上游阿尼玛卿山区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J];冰川冻土;2002年06期
8 马明国,董立新,王雪梅;过去21a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与模拟[J];冰川冻土;2003年02期
9 刘洪兰,李栋梁,郭江勇;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的空间异常分布及年代际变化[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10 李述训,吴通华;青藏高原地气温度之间的关系[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代群;李晴;;ALOS卫星遥感影像的处理与图像解译[A];全国农业遥感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艳;基于方向性多分辨率分析的遥感影像融合算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闫桂琴;太白红杉种群生态及遗传结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3 王晓春;中国东北亚高山林线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4 杨永川;中国中亚热带东部低山丘陵地形梯度上植被的分异及其形成和维持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宋江洪;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6 常禹;长白山森林景观边界的定量判定及其动态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1年
7 王永华;计算ADME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8 谭炳香;高光谱遥感森林类型识别及其郁闭度定量估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9 邓向瑞;北京山区森林景观格局及其尺度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党海山;秦巴山地亚高山冷杉(Abies fargesii)林对区域气候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延辉;南方针叶林遥感信息提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马瑞兰;基于RS和GIS技术的火地塘林场森林蓄积量估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严恩萍;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阔叶林信息提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4 施拥军;森林遥感分类技术研究——以浙西北山区为例[D];浙江大学;2003年
5 游晓斌;多遥感信息源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适用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6 高宁;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农作物虫情预测预报及其MATLAB实现[D];安徽农业大学;2003年
7 刘旭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森林植被遥感分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8 徐达;中山陵景区SPOT5融合及分类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9 许林军;太白山林线森林生长分布规律及林线波动趋势预测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10 赵正勇;针阔混交林TM遥感图像自动分类识别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襄平,张玲,方精云;中国高山林线的分布高度与气候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2 方近圻;吴宁;罗鹏;易绍良;;干扰对高山林线再形成过程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5年12期
3 李明财;罗天祥;朱教君;孔高强;;高山林线形成机理及植物相关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8年11期
4 常锦峰;王襄平;张新平;林鑫;;大兴安岭北部大白山高山林线动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J];山地学报;2009年06期
5 吴锡浩;青藏高原东南部现代雪线和林线及其关系的初步研究[J];冰川冻土;1989年02期
6 戴君虎,崔海亭;国内外高山林线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7 罗辑;高山林线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刘鸿雁等先生商榷[J];山地学报;2003年04期
8 李蟠;孙玉芳;王三根;王小丹;蔡小虎;朱万泽;Cherubini Paolo;李迈和;;贡嘎山地区不同海拔冷杉比叶质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1期
9 沈泽昊,方精云,刘增力,伍杰;贡嘎山海螺沟林线附近峨眉冷杉种群的结构与动态[J];植物学报;2001年12期
10 任青山;杨小林;崔国发;王景升;黄瑜;;西藏色季拉山林线冷杉种群结构与动态[J];生态学报;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新萍;白红英;;秦岭林线分布及研究展望[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2 李蟠;王三根;李迈和;;贡嘎山高山林线树种的若干生理特性[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3 戴丽;罗格平;许文强;;天山北坡矮曲林状林线土壤性质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李迈和;;青藏高原高山林线形成的生理生态学原因[A];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白红英;张善红;章杰;;太白山植被时空变化及其高山林线变化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6 张齐兵;吕利新;;西藏高山林线树木生长与气候的关系[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C];2013年
7 何吉成;罗天祥;孔高强;刘新圣;;藏东南色齐拉山林线植被地上生物量的研究[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张芸;孔昭宸;阎顺;杨振京;倪健;;天山北麓晚全新世云杉林线变化和古环境特征[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单之蔷;[N];中国矿业报;2011年
2 张宁;[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新萍;秦岭林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西北大学;2015年
2 杨小林;西藏色季拉山林线森林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王晓东;长白山北坡林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洋;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与林草交错带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格局[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5 石培礼;亚高山林线生态交错带的植被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9年
6 张桥英;青藏高原东缘高山林线乔木种群生态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7 白登忠;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线树木生长、更新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王晓春;中国东北亚高山林线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蟠;贡嘎山高山林线树种生理特性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张英;近50年来广东山地林线高度的时空变化分析[D];广州大学;2012年
3 陈佳楠;长白山西坡林线上侵原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红梅;长白山北坡1500年来林线变迁及环境演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谢玉华;川西高山林线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曾令兵;祁连山中段高山林线交错区动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徐振锋;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典型优势物种物候与生长对模拟增温的初期响应[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8 张力;亚高山林线复合群落优势植物的光合特性以及对模拟升温的响应[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9 李佩晓;秦岭冰晶顶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西北大学;2015年
10 何红;基于RS和DEM的太白山高山林线对气温变化响应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秦岭林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9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59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