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地块东部主要活动断裂新生代精确构造年代格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
本文关键词:川滇地块东部主要活动断裂新生代精确构造年代格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动力学过程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大学》 2015年
川滇地块东部主要活动断裂新生代精确构造年代格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动力学过程的启示
张远泽
【摘要】:青藏高原东缘的川滇地块属于青藏高原腹地同扬子陆块的构造地貌过渡地带,新生代以来响应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发生的地壳缩短增厚及其构造演化最终形成了现今川滇地块的高原边缘地貌。对川滇地块东部新生代以来构造带变形时序、岩石冷却剥露及其构造隆升过程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建立川滇地块新生代构造演化的时空格架提供关键的年代学记录,进而为揭示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隆升的动力学机制提供重要信息。然而相对于川滇地块东部对于极为复杂的拓展生长过程,目前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极大制约了上述科学问题的认识。论文选取川滇地块东部鲜水河断裂带和理塘断裂带这两个典型的构造带为研究对象开展新生代精确构造年代格架研究,结合邻近地区的新生代地质和构造地貌发育对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论文基于川滇地块东部野外地质考察,对主要断裂重点剖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解析,揭示构造带地表构造变形、活动期次等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关键剖面的基岩锆石U-Pb年代学和系统的(U-Th)/He以及裂变径迹等低温热年代学样品高程剖面的采集、测试和分析以及三维热动力数值模拟,精确的约束构造带及相邻区域的冷却剥露的时空演化历史,结合重点剖面的数字高程模型的提取,分析构造剥露与地表剥蚀过程的影响因素,从而确定断裂带演化的时空路径。综合前人的研究,建立了川滇地块东部主要断裂构造新生代以来的时空格架,讨论了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机制。通过与断裂活动相关的折多岩体构造变形期次的分析和锆石U-Pb定年表明,揭示了鲜水河断裂长期复杂的构造活动历史。根据侵入糜棱岩化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弱定向面理化伟晶岩~155Ma的锆石U-Pb年龄,识别出与鲜水河断裂无关的侏罗纪变形花岗岩。鲜水河断裂新生代以来的活动始于渐新世32-27Ma,通过对折多山岩体东缘混合岩化带同构造韧性变形剪切运动学的观测,确定同构造混合岩形成与鲜水河断裂该期的挤压性右旋剪切活动有关,而非传统的左旋剪切控制。中新世~19-15Ma的折多山花岗岩主体为一套未变形块状结构岩性均匀的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早期韧性变形的岩体呈侵入接触关系,并非前人通常所认为的同构造花岗岩,岩体先于南部侵位后以幕式或者脉动式侵位至北部。最新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结合前人的39Ar/40Ar年代学研究,通过三位数值模拟精确约束了折多山地区自中新世早期花岗岩大规模侵位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冷却剥露演化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后侵位时期~15-9Ma,经历了缓慢的冷却剥露,剥露速率介于0.01.0.11km/Ma;第二个阶段一9 Ma以来的鲜水河断裂左旋走滑的主要活动时代,造成与鲜水河断裂挤压性运动调节有关的介于9-4Ma的主构造剥露期,通过构造地貌与构造热年代学的联合约束,精细限定了断裂发育及其控制的断块极其快速的冷却剥露具有从南向北逐渐迁移的规律,总剥露量为~9 km,折多山岩体与川滇地块内部的高原面间存在显著差异性隆升,断裂垂直位错达~7 km,说明主构造剥露期折多山为转换挤压区;第三个阶段在上新世早期~4Ma开始,鲜水河断裂造成的构造剥露作用在三个剖面均出现的明显减弱,同时减压熔融造成混合岩化带中的侵位事件,伴随~330。C/Ma的剧烈冷却,代表鲜水河断裂向南同拓展至安宁河—小江断裂带时代。折多山岩体累积位错总量达到~52 km,水平左旋走滑速率为~4.3-5.7 mm/yr。通过对川滇地块中部理塘断裂带的野外追索,断裂几何学的观测、露头尺度的构造变形、运动学性质、构造形迹与系列拉分盆地关系的剖析以及复杂断裂形迹的遥感分析,揭示其规模大于先前认识,刻画了断裂的精细结构和行迹组合,为一条新生的转换伸展断裂带,在区域上起到调节川滇地块的向东挤出的作用。结合磷灰石(U-Th)/He、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数据和三维数值模拟,精确限定了理塘断裂系统7-5Ma的初始活动以来下盘基岩的冷却剥露历史,总剥露量为~3.7-5.2 km,水平位错达到6-14 km,水平左旋走滑速率-0.9-2.8 mm/yr。进一步提出~7-4Ma代表了区域大规模构造重组阶段,川滇地块所在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走滑断裂及相关的转换伸展构造形成具有同期性,正断分量控因下形成大量拉分区。综合相关成果,川滇地块的新生代的构造和地貌演化大致分为37-20Ma、17-9Ma和7-4Ma三个主要阶段。37-20 Ma,川滇地块的主要边界断裂开始新生代以来的初始活动,挤压性右旋走滑的鲜水河断裂带和嘉黎—红河断裂带,构成了川滇地块早期发生有限挤出的边界,川滇地块内部的高原面隆升缓慢。17-9 Ma,川滇地块东缘以强烈逆冲的金河—箐河断裂带和随即的挤压性左旋走滑的鲜水河断裂的分布式变形为主,共同构成了川滇地块东缘地貌边界,青藏高原地壳的缩短增厚伴随着长江支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和局部的沉积响应。7-4 Ma,印度板块俯冲碰撞的挤压持续向北迁移,川滇地块的断裂带发生了大规模重组过程,川滇地块所在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走滑断裂及其相关的转换伸展构造形成具有同期性,正断分量控因下形成大量拉分区,后两个阶段形成现今川滇地块的基本构造格架。建立了川滇地块东部主要断裂构造新生代以来的时空格架和动力学机制,通过年代学约束的高原东缘断裂运动格式的对比,提出在走滑断裂的引导和调节下发生的多阶段变形和总体的向东滑动的“陆内板块构造”模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4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志琴;杨经绥;李海兵;嵇少丞;张泽明;刘焰;;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J];地质学报;2011年01期
2 莫宣学;;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地质;2010年04期
3 刘树文;闫全人;李秋根;王宗起;;扬子克拉通西缘康定杂岩中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09年08期
4 徐天德;;康定折多山花岗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S2期
5 许志琴;李化启;侯立炜;付小芳;陈文;曾令森;蔡志慧;陈方远;;青藏高原东缘龙门-锦屏造山带的崛起——大型拆离断层和挤出机制[J];地质通报;2007年10期
6 ;Constraining the stepwise migration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margin by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7年02期
7 姚海涛;赵志中;乔彦松;李朝柱;王书兵;王燕;陈永生;蒋复初;;四川冕宁昔格达组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及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7年01期
8 陈文;张彦;张岳桥;金贵善;王清利;;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幕式抬升作用的Ar-Ar热年代学证据[J];岩石学报;2006年04期
9 刘树文;王宗起;闫全人;李秋根;张德惠;王建国;;折多山花岗岩时代、成因及其动力学意义[J];岩石学报;2006年02期
10 唐文清;陈智梁;刘宇平;张清志;赵济湘;B.C.Burchfiel;R.W.King;;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交会区现今的构造活动[J];地质通报;2005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安艳芬;鲜水河断裂带地震破裂段落的边界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2 陈桂华;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的构造转换与变形分解作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杨洋;于常青;范柱国;宋丽蓉;梁姗姗;何俊杰;梅中锋;;从反射地震剖面中认识芦山地区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9期
2 Chunji Xue;Guoxiang Chi;Xiaobo Zhao;Ganguo Wu;Zhanfeng Zhao;Lianhui Dong;;Multiple and prolonged porphyry Cue Au mineralization and alteration events in the Halasu deposit, Chinese Altai, Xinjiang,northwestern China[J];Geoscience Frontiers;2016年05期
3 王鹏;陈晓宏;沈立成;肖琼;吴孝情;;西藏地热异常区热储温度及其地质环境效应[J];中国地质;2016年04期
4 李华;王永华;周云满;艾斯卡尔;张伟;周奎武;王文东;周一敏;;金平长安—银厂坡矿床地球物理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对找矿的指导意义[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年04期
5 谭洪旗;罗丽萍;周家云;朱志敏;龚大兴;刘应冬;;川西锦屏地区青纳金矿床的发现及地质意义[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21期
6 孟元库;许志琴;马士委;杨斐斐;马绪宣;;藏南冈底斯岩浆带中段曲水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及其年代学约束[J];地球科学;2016年07期
7 孟元库;许志琴;马士委;杨斐斐;;藏南冈底斯地体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40)Ar/~(39)Ar年代学约束[J];地质论评;2016年04期
8 张岳桥;李海龙;李建;;青藏高原30—40ka B.P.暖湿气候事件对川西河谷地质环境的影响[J];地球学报;2016年04期
9 雷鹏;;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新生代断陷活动动力学成因机制初探[J];西部资源;2016年03期
10 崔军文;王连捷;邹长春;孙东生;彭诚;陈威威;李宗凡;;映秀-北川断裂带中垂直断裂带走向的NW-SE向构造和汶川地震[J];地质学报;201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远泽;川滇地块东部主要活动断裂新生代精确构造年代格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动力学过程的启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李安;西南天山柯坪推覆系晚更新世古地震及其分段性地貌响应[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3 高翔;走滑断裂带变形局部化和地震成核过程探讨[D];浙江大学;2012年
4 安艳芬;鲜水河断裂带地震破裂段落的边界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5 李陈侠;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晚第四纪长期滑动习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6 王阎昭;大陆构造形变场模型研究及其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增谦;;大陆碰撞成矿论[J];地质学报;2010年01期
2 朱弟成;莫宣学;王立全;赵志丹;牛耀龄;周长勇;杨岳衡;;西藏冈底斯东部察隅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约束[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7期
3 纪伟强;吴福元;锺孙霖;刘传周;;西藏南部冈底斯岩基花岗岩时代与岩石成因[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7期
4 杨经绥;许志琴;张建新;张泽明;刘福来;吴才来;;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俯冲/折返机制的探讨[J];岩石学报;2009年07期
5 刘鸿飞;刘焰;;旁那石榴蓝闪片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9年03期
6 莫宣学;董国臣;赵志丹;朱弟成;周肃;;Mantle Input to the Crust in Southern Gangdese, Tibet, during the Cenozoic: Zircon Hf Isotopic Evidence[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09年02期
7 李化启;梁一鸿;马瑞;许志琴;;含熔体差应力状态下中下地壳岩石的变形结构与物质迁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2期
8 朱弟成;莫宣学;赵志丹;牛耀龄;潘桂棠;王立全;廖忠礼;;西藏南部二叠纪和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作用与特提斯演化:新观点[J];地学前缘;2009年02期
9 莫宣学;赵志丹;朱弟成;喻学惠;董国臣;周肃;;西藏南部印度-亚洲碰撞带岩石圈:岩石学-地球化学约束[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曾令森;刘静;高利娥;谢克家;文力;;藏南也拉香波穹隆早渐新世地壳深熔作用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桂华;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的构造转换与变形分解作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2 朱爱斓;川西地区主干活动断裂间震期滑动习性与运动状态的地震学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3 郑荣章;阿尔金构造系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构造隆升及其变形机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4 陈文彬;河西走廊及邻近地区最新构造变形基本特征及构造成因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5 王峰;阿尔金断裂带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其地震地表破裂分段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铠元;;金沙江川滇交界段构造-地貌特征[J];云南地质;1989年01期
2 王庆廷,熊熊,蒋福珍;三江地区盐源-丽江及川滇地块的地震活动与构造运动态势[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2年02期
3 赵洪声;川滇强震预报的一个中期指标[J];地震研究;1981年01期
4 方颖,江在森,牛安福;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地壳形变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年03期
5 康四林;李语强;熊耀恒;;川滇地块地壳运动GPS监测[J];天文研究与技术;2011年01期
6 彭真华;川滇古生代“热点”活动的信息及其地质意义[J];大自然探索;1985年03期
7 冯元保,蒋远明;川滇块体东缘的活动构造[J];四川地震;2000年Z1期
8 黄圣睦;川滇交界中段历史强震及其活动特征[J];四川地震;1994年04期
9 周友华;我国川滇菱形地块运动的探讨[J];地震研究;1986年01期
10 周玉泉;;我国大西南的一块宝地[J];地球;198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万正;刁桂苓;吕弋培;张永久;李桂芳;陈天长;;川滇地块的震源力学机制、运动速率和活动方式[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2 赵静;江在森;牛安福;武艳强;;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断层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动态特征研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5: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深部结构与地震论文集[C];2014年
3 黄玺瑛;冯向东;魏东平;;川滇地块及其西南部应力场的伪三维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孔芒;[N];四川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孔芒 庞山岚;[N];四川日报;2014年
3 攀枝花 李卫民;[N];中国文物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何沙洲;[N];经理日报;2009年
5 李卫民;[N];中国文物报;2012年
6 李怀岩;[N];西部时报;2013年
7 李晓娟 本报记者 胡文敏 杨庶文 杨再平;[N];凉山日报(汉);2013年
8 本报记者 李果 实习记者 李瑞曦;[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9 本报记者 四斤;[N];云南经济日报;2001年
10 记者 谢蕤;[N];泸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远泽;川滇地块东部主要活动断裂新生代精确构造年代格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动力学过程的启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距;近代西方人在中国川滇藏地区的探险考察与旅行[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关键词:川滇地块东部主要活动断裂新生代精确构造年代格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动力学过程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1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61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