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03 12:03

  本文关键词:基于DEM的黄土地貌继承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师范大学》 2015年

基于DEM的黄土地貌继承性研究

熊礼阳  

【摘要】:地貌继承性(Landform Inheritance)即为地貌在发育的进程中,不同时期地貌特征的承袭关系。黄土地貌继承性主要指黄土高原第三纪下伏古地形对黄土粉尘在堆积、侵蚀、搬运等过程中的控制与影响作用,特别是指黄土地貌形态特征对第三纪古地形的承袭关系。黄土地貌继承性的研究是揭示黄土地貌二百余万年来发育、演化机理的关键环节,也是黄土地貌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前人对黄土地貌继承性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第三纪古地形对当今黄土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但是,目前对黄土地貌继承性的成因机理、影响程度及区域差异性等问题尚未形成共识。特别是,由于数据和方法的限制,研究工作仍处于基于样点考察的定性或半定量描述阶段,仍无有效方法构建区域性的黄土古地形模型;仍无法有效反映黄土粉尘在第三纪原始地形面上的堆积过程;仍无法有效澄清黄土古地形对现代侵蚀过程的控制与影响;仍无法有效揭示黄土地貌继承性具有怎样的区域差异性与表达的尺度差异性。对这些关键科学问题的探索与解决,可望对黄土地貌形成机理的认识带来突破性进展。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为在GIS平台下实现地表形态的定量描述与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但目前的DEM只是对地表形态的表达,如果能够建立第三纪黄土下伏古地形的数字高程模型,从而构建地表-地下一体化的双层的数字高程模型,就可望通过运用GIS复合分析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有效揭示黄土地貌继承性研究中的科学问题,实现黄土地貌研究的理论突破与方法创新。本文首先系统分析了黄土地貌继承性的概念模型。其次,以高精度DEM、地质图以及钻孔物探资料为依据,重建了三种空间尺度的黄土堆积前原始地形面的数字高程模型,进而构建了地表地下一体化的“双层地形模型”(Dual-layer Terrain Model)。并据此模型,通过高程频率、高程散点相关矩阵、地形剖面图、面积高程积分、坡向变异特征、地形剖面比降及地形剖面凸凹度等方法与指标,分析现今地形与古地形的空间关系,获得在下伏古地形控制作用下,黄土堆积对地表起伏变化、地貌发育变化及黄土地貌空间分异格局的新认识。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系统阐述了黄土地貌继承性的概念模型,明确提出与分析了黄土地貌继承性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并从黄土的成因机理、双层地形空间结构关系、显著程度、继承方式、空间尺度以及地层连续性等角度对黄土地貌继承性进行了类型划分。黄土地貌继承性研究是时间-形态序列黄土地貌演化反演与再现、能够揭示区域内物质相对总量变化。该研究也是地形信息图谱的全新探索。(2)实现了基于地质图资料与大量野外实测钻孔物探资料相结合的多尺度下伏古地形重建。采用不同插值方法所构建的宏观尺度(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绥德图幅峁区,延川图幅墚区,淳化图幅塬区)下伏地形的结果对比显示,样条函数插值相对更适于整个重点水土流失区以及淳化塬区,不同插值方法对于黄土墚峁丘陵沟壑区的古地形重建影响较小;对于中观尺度(沿神木-米脂、绥德-延川、铜川-黄陵、延安-延水等高速公路周边区域)与微观尺度(榆林白家崖窑黄土峁、绥德瑶家湾黄土峁、绥德郝家桥黄土墚、延安丁庄黄土墚、铜川张家湾黄土塬、铜川马咀黄土塬等样区),采用地质图中的基岩露头点为基本样本数据,以高密度钻孔物探及EH4地质雷达数据为检验数据;得出通过插值方法所构建的下伏古地形模型,能够较准确、有效的重建下伏古地形。(3)所构建的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下伏古地形,从总体上看,西北高、东南低,但仍呈相对平缓变化的准平原地形。与现今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千沟万壑的破碎地形形成较强烈反差。从局部上看,古地形起伏度相对较小、高差在50米左右,且顶部的高程基本上处于相近的海拔高程上,说明了黄土高原古地形所处的剥蚀晚期的准平原地势特征。(4)下伏古地形与现今地表数字高程模型所构成的双层地形模型,及一系列集定性、定量、定位为一体的多指标对比分析方法,是进行黄土地貌继承性研究的重要基础。所提出的高程频率统计变化、高程散点图相关矩阵、面积高程积分、坡向变异、剖面套绘、剖面比降与凸凹度等分析方法与指标,对于描述黄土地貌继承性特征具有较好的效果。(5)实验结果显示,当今黄土地貌对下伏古地形具有显著的继承关系。从重点水土流失区整体上看,黄土的堆积缓和了原始地形的起伏程度,并主要呈迎风坡堆积模式;从不同空间尺度、相同空间尺度不同地域来看,黄土地貌继承性在地形起伏变化、地形控制强弱、地貌发育程度变化等特征上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在小流域尺度,黄土的堆积一般加剧了原始地形的起伏程度。在现代侵蚀沟道发育过程中,绝大多数冲沟在相当程度上受原始古地形的影响,发育在原始地形的低洼处,而长度小于100米左右的切沟及层次更低的浅沟、细沟、纹沟,发育过程基本上不受原始地形的影响。该研究是基于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及其它相关实测数据,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深层次地学问题的一次探索与实践。论文的创新之处:(1)系统阐述黄土地貌继承性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并从黄土的成因机理、双层地形空间结构关系、显著程度、继承方式、空间尺度以及地层连续性等角度对黄土地貌继承性进行了类型划分。(2)以多源数据、现代钻孔物探技术、GIS空间分析方法为基础,实现对黄土下伏古地形多尺度重建,并提出了基于双层地形模型进行黄土地貌继承性研究的新方法。(3)通过一系列定量指标,揭示了黄土地貌继承性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基本特征、区域差异性及对现代侵蚀沟道发育的影响。整个研究过程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研究思路、方法、数据的突破,可带来对于黄土高原成因机理与地貌形态空间分异格局创新的认识。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931.6;P20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龙,邬伦,林星,秦适,张铭;基于WebService的小流域地貌演化问题计算设计与实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2 程丹;杨钦;张永波;金茂忠;;基于水文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3 朱庆,田一翔,张叶廷;从规则格网DEM自动提取汇水区域及其子区域的方法[J];测绘学报;2005年02期

4 李文勇,夏斌,路文芬;论同沉积、继承性控煤构造——禹州煤田虎头山断层[J];沉积学报;2004年01期

5 柳保军;袁立忠;申俊;连世勇;何敏;庞雄;舒誉;彭大钧;;南海北部陆坡古地貌特征与13.8Ma以来珠江深水扇[J];沉积学报;2006年04期

6 谭秀成;刘晓光;陈景山;刘宏;吴小庆;邱文彬;;磨溪气田嘉二段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内滩体发育规律[J];沉积学报;2009年05期

7 张周良,王芳华;广东三水盆地第四纪网状河沉积特征[J];沉积学报;1997年04期

8 吴根耀;;白垩纪:中国及邻区板块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变换期[J];中国地质;2006年01期

9 崔志强;刘登忠;孟庆敏;;川西凹陷地区更新统砾石层沉积成因探讨[J];中国地质;2009年05期

10 李富;王永华;吴文贤;;EH-4电磁成像系统在隐伏构造探测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陶旸;基于纹理分析方法的DEM地形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力宇;陕北黄土地貌南北纵向分异与基底古样式及水土流失构造因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维;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流域剖面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京禄;基于DEM的黄土坡面景观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柳庆武;基于钻孔资料构造—地层格架三维建模[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4 詹蕾;SRTM DEM的精度评价及其适用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磊;基于核心地形因子分析的黄土地貌形态空间格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秀云;黄淑玲;袁新田;陈晔;;大别山区DEM的制作及其沟谷的提取[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2 胡海风;杨波;;基于MAPGIS平台的三维虚拟飞行技术实现[J];安徽地质;2009年01期

3 王文之;田景春;张翔;刘娟;;威东-安岳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J];安徽地质;2009年02期

4 冯晓东;常丹东;;水土资源抑损补偿制度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5 陈秀玲;张文开;吴福莉;杨胜利;;黄土高原风成堆积物中方解石与白云石的区分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1期

6 陈秀玲;张文开;吴福莉;杨胜利;;黄土研究历史回顾与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3期

7 郑晓文;;天宝岩天然长苞铁杉林枯落物蓄积量与水文特性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1期

8 李广文;孙虎;肖军;;不同景观植被类型下土壤含水量对比研究——以西安南郊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9 王秀云;陈晔;舒强;张强;;溧水县DEM的建立及坡面土地面积的提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10 王杰;张旺生;张伟;肖清华;朱创鑫;;基于MapGIS的湟水流域地貌演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彩霞;许领;戴福初;闵弘;谭国焕;邝国麟;周跃峰;;黑方台黄土泥流滑坡及发生机制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Louis Scuderi;Philippe Paillou;;Quaternary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drylands of China-A critical review[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Thick Miocene eolian deposits on the Huajialing Mountains:The geo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5 王现国;刘涛;杨建斌;葛雁;;豫西黄河中游土壤侵蚀现状分析[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6 曹希强;皮明建;;东海浪岗山岛屿黄土的物质来源初探[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上册)[C];2009年

7 李满洲;;第四纪全新世中期中原气候环境的特征[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上册)[C];2009年

8 邓杏杏;;ARCGIS在区域气候因子空间模拟中的应用[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董翠珠;蒋淼;;利用数字影像DMC快速制作DOM方案[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韩敏;赵耀;;基于MIKE FLOOD和ArcObjects的洪水淹没模拟及可视化[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瑞生;矿山开采沉陷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田峰敏;水下地形导航模型求解与导航区初选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季有俊;渤海海域泥沙输运对季节性因素及地形变化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冬雁;川西高原甘孜黄土记录的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孙军杰;黄土场地震陷与桩基负摩阻力现场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范喆;尕斯库勒湖泊钻孔记录的地球化学元素变化及古环境演化[D];兰州大学;2010年

7 包新康;我国高山鹑类分子系统发生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张科;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9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黄永卫;黑龙江省东南部完达山—太平岭一带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安;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土壤侵蚀规律与坡面侵蚀经验模型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曾涛;水蚀引起的红壤入渗性能变化对季节性干旱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贾海啸;湖北省径流小区观测数据的整合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秦丽;大比例尺SOTER单元划分指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程艳辉;红壤区坡面径流调控关键技术与模式的适用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崔普伟;基于单元流域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岔巴沟流域次暴雨产沙经验模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马剑;机载LiDAR数据插值方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田继辉;用于三维影像快速浏览的多尺度DEM数据组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黄鹏;市级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田会波;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学智,柏延臣,史正涛,李文君;北疆地区积雪深度的克里格内插估计[J];冰川冻土;2000年04期

2 施雅风,郑本兴,李世杰,叶佰生;青藏高原中东部最大冰期时代高度与气候环境探讨[J];冰川冻土;1995年02期

3 郑本兴,王苏民;黄河源区的古冰川与古环境探讨[J];冰川冻土;1996年03期

4 屈红刚;潘懋;明镜;吴自兴;孙志东;;基于交叉折剖面的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快速构建方法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8年01期

5 傅建利,李有利;山西临猗杨范第四纪沉积剖面初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毛善君;灰色地理信息系统——动态修正地质空间数据的理论和技术[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7 孙雄伟,夏正楷;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分析及环境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8 董广辉;夏正楷;刘德成;吴庆龙;;河南孟津地区中全新世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屈红刚;潘懋;王勇;薛胜;明镜;;基于含拓扑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朱大培,牛文杰,杨钦,熊璋,陈其明;地质构造的三维可视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正负地形及空间分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力宇;陕北黄土地貌南北纵向分异与基底古样式及水土流失构造因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崔灵周;流域降雨侵蚀产沙与地貌形态特征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4 刘泓;纹理图象的分析与识别研究[D];上海大学;1999年

5 谭郁松;自然图像处理理论和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6 于海鹏;基于数字图像处理学的木材纹理定量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7 戴仕宝;中国流域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对(河流)入海泥沙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乔玉龙;小波在纹理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向世明;纹理图像统计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4年

10 许存禄;图像纹理分析的新方法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吕丹梅;黄河三角洲泥沙冲淤的时空变化规律与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2 任洪玉;基于GIS的中国径流输沙时空动态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楼飞;长江口深水外航道海域沉积和冲淤环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蕴梅;黄河陆上三角洲冲淤演变特征及其发展趋势预测[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王金栋;基于数值模型和统计模型的黄河三角洲的冲淤时空变化分析及形态发育趋势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何孝海;黄河三角洲动力沉积及冲淤演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7 肖晨超;基于DEM的黄土地貌沟沿线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正负地形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余叔同;黄土丘陵区坡沟系统沟蚀发育过程模拟与可视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晨超;汤国安;;黄土地貌沟沿线类型划分[J];干旱区地理;2007年05期

2 易茹兰;陈建军;邓敏;李光强;;黄土地貌本体的构建方法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2期

3 岳健;穆桂金;杨发相;贺俊霞;徐立帅;潘光耀;;新疆黄土地貌的遥感判读问题[J];干旱区地理;2013年03期

4 山川;1989年将召开黄土地貌过程及灾害兰州现场讨论会[J];山地研究;1988年02期

5 陈春元;甘肃省中东部黄土地貌类型与特征[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6 龙毅;周侗;汤国安;刘学军;;典型黄土地貌类型区的地形复杂度分形研究[J];山地学报;2007年04期

7 王德甫 ,毛继周;从航片卫片上判释河南黄土地貌[J];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0期

8 赵艳;;我国的黄土地貌[J];地理教育;2012年05期

9 张磊;汤国安;李发源;熊礼阳;;黄土地貌沟沿线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6期

10 刘太宇;浅谈黄土地貌及在地图上的表示[J];四川测绘;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甘枝茂;岳大鹏;;深化黄土地貌研究的几个问题[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力宇;陕北黄土地貌南北纵向分异与基底古样式及水土流失构造因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熊礼阳;基于DEM的黄土地貌继承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会;黄土地貌景观的观赏性与保护措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磊;基于核心地形因子分析的黄土地貌形态空间格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肖晨超;基于DEM的黄土地貌沟沿线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郝艳红;基于旅游的黄土地貌资源利用新途径—转化机制,类型和开发设计[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正负地形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柴慧霞;基于RS与GIS陕北地区数字黄土地貌信息集成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DEM的黄土地貌继承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2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62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1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