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高压位置的年际变异特征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联系

发布时间:2016-11-04 08:49

  本文关键词:南亚高压位置的年际变异特征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联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5年

南亚高压位置的年际变异特征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联系

魏维  

【摘要】:南亚高压是出现在北半球夏季,位于对流层高层、平流层低层最大最稳定的反气旋环流系统,是印度和东亚夏季风系统共有的高层成员,与亚洲各环流系统之间密切联系。本文基于逐月的ERA-40再分析资料,逐月降水观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动力诊断,并利用数值模式,系统分析了年际时间尺度上南亚高压的变化特征及变化机制,并研究了南亚高压在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中纬度西风急流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之间相互联系中的作用。重点讨论了南亚高压与印度和东亚夏季风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南亚高压具有显著的经向和纬向变化,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南亚高压偏东(西)时伴随着向南(北)偏移。并且EOF分析的结果也表明了这种变化特征,因此提出了西北-东南向变化是南亚高压位置变化的主要模态。南亚高压的东西偏向与印度夏季风以及中国夏季降水具有密切联系。当南亚高压偏东时,印度夏季风偏弱,中国东部江淮地区降水偏多,华南和华北地区降水偏少。通过热源分析和动力诊断,发现印度季风区降水异常所造成的潜热释放异常是南亚高压东西偏向的重要原因。当印度夏季风偏弱、降水偏少时,印度半岛北部地区凝结潜热释放减少,为异常冷源。异常冷源在其西北和东北侧的对流层高层分别激发异常气旋和反异常气旋,使南亚高压位置偏东,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此时,青藏高原东部至中国东部对流层上层为异常气旋。与该异常环流相对应的垂直运动异常进一步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因此提出了南亚高压在印度夏季风影响东亚夏季风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是印度夏季风影响东亚夏季风的一个重要“桥梁”。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南亚高压的西北-东南向异常移动与印度夏季风以及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比单独考虑经向或纬向变化时有明显提高,说明南亚高压的西北-东南向变化能更好地反映南亚高压与印度季风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诊断分析的结果表明,当南亚高压偏东南时,印度夏季风降水偏少,江淮地区降水偏多;当南亚高压偏西北时,降水异常相反。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印度夏季风降水凝结潜热主要引起南亚高压的东西偏向,进而引起江淮地区的降水异常。而江淮地区的降水偏多导致凝结潜热释放增强,并在中国东部上空对流层上层激发一个位置偏南的异常反气旋,对南亚高压产生反馈作用,使其产生西北一东南向变化。因此提出了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共同作用,是导致南亚高压西北-东南向变化的重要原因。研究还表明,印度夏季风和南亚高压在亚洲西风急流变异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并由此影响中纬度西风急流区域降水的变化。印度季风偏弱造成南亚高压和西风急流的东南偏移,并增强西风急流带上东部地区的高空辐合和西部地区的高空辐散,有利于中纬度西风急流区域西部的中亚区域降水偏多,东部季风区降水偏少。与南亚高压东南偏移相联系的西风急流区上的环流异常,在西部中亚地区和东部季风区分别产生正异常涡度平流和负异常涡度平流,引起西部中亚地区产生异常上升运动、降水偏多,东部季风区产生异常下沉运动、降水偏少,导致东部季风区和西部中亚区域降水的东西反相变化。在夏季平均200 hPa涡度场上发现,在南亚高压和西风急流之间存在两个负涡度中心,其中东部的负涡度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与南亚高压以及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征相似,东部负涡度中心具有显著的西北-东南向变化特征,能代表南亚高压和西风急流一致的西北-东南向移动。从环流场的异常分布发现,当南亚高压与东部西风急流向东南移动时,200 hPa上中国东部上空为显著的异常反气旋。在中层500 hPa上,异常反气旋位于华南至南海北部上空,导致西太副高向西伸展。通过涡度方程诊断发现,异常下沉运动引起的平均负涡度的向下输送是500 hPa上负涡度异常形成的主要原因。即南亚高压向东南偏移时,高层异常反气旋的东南部存在强烈的辐合,导致强烈的下沉运动。异常下沉运动引起的平均负涡度的向下输送,在中层500hPa形成异常反气旋,导致西太副高向西伸展。数值试验的结果也证明,南亚高压向东南伸展,在高层产生异常反气旋的同时,会在中国东部上空500 hPa激发出异常反气旋,导致西太副高的西伸。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24;P425.4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四维,钱正安,王谦谦;夏季100毫巴青藏高压与我国东部旱涝关系的天气气候研究[J];高原气象;1982年02期

2 吴国雄,刘屹岷,刘平;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带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Ⅰ:尺度分析[J];气象学报;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静;丁国香;;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候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2 胡顺起;韩永清;朱义青;;夏初850hPa西太副高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1期

3 章基嘉,朱福康;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4 李跃清;100hPa环流变化与川渝地区旱涝异常分析[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5 章少卿;;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持续低温的一些环流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1984年02期

6 严中伟;关于全球冷暖和亚、非夏季风区干湿变迁之联系的一个述评[J];地理学报;1995年05期

7 刘屹岷,吴国雄;Progress in the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Summertim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4年03期

8 王澄海,董文杰,韦志刚;青藏高原季节冻融过程与东亚大气环流关系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3期

9 祁莉;张祖强;何金海;陈桦;;一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维持机制初探[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3期

10 张琼,钱永甫,张学洪;南亚高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J];大气科学;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万里;刘耀林;杨宏青;王学雷;侯浩波;王祖武;邓南圣;蔡述明;任福民;吴小平;王卫国;谢应齐;;能量平衡如何影响反气旋脊点水平位移[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2 王晓芳;黄华丽;黄治勇;;2010年5—6月南方持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A];2011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林建;毕宝贵;何金海;;2003年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异及中国南方高温形成机理研究[A];“2010年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孙岚;吴国雄;;陆面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影响[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5 孙岚;吴国雄;;陆面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影响[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吴国雄;丑纪范;刘屹岷;;关于夏季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化研究的进展[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章国材;毕宝贵;鲍媛媛;廖要明;;2003年淮河流域强降水大尺度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何金海;王黎娟;温敏;;中南半岛对流活动特征及其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过程的影响[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热带气旋和季风”分会论文集[C];2003年

9 舒锋敏;简茂球;;亚洲季风区感热潜热对副高带季节演变的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王颖;石汉青;周晓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进退云系特征的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兴文;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钟珊珊;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郝立生;华北降水时空变化及降水量减少影响因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吕军;淮北雨季的确定及其气候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谌芸;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王在志;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7 胡鹏;南海夏季风建立与南亚高压重建及其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8 何春;亚洲夏季风建立的季节进程及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9 韩荣青;副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旱涝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0 顾雷;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过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春季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态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永清;初夏85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斌;高原地区NASA与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和南亚高压活动及其旱涝影响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李菲;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变化及其对亚洲地区降水和环流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黄真;气候态下我国梅雨范围及出入梅异常年份大气环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李轶斐;北太平洋无风带位置的变化及其对ENSO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冷春香;中国汛期雨型和暴雨日数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3年

7 周毅;三峡库区夏季降水异常规律及成因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8 罗玲;六月份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过程和年际变动特征及其机理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9 占瑞芬;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副高南北进退的影响[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10 张艳焕;夏季大气热源对亚洲季风的影响及其与中国降水关系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叶笃正,罗四维,朱抱真;西藏高原及其附近的流场结构和对流层大气的热量平衡[J];气象学报;1957年02期

2 邹浩,钱自强,朱翠英,强盘清;长江流域中下游梅雨时期500毫巴环流形势的分析[J];气象学报;1964年02期

3 陶诗言,朱福康;夏季亚洲南部100毫巴流型的变化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的关系[J];气象学报;1964年04期

4 吴国雄,刘还珠;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和倾斜涡度发展[J];气象学报;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仁;李跃清;齐冬梅;;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及其与降水的联系[J];高原气象;2011年05期

2 刘富明,陈效孟;六月南亚高压的特征向量及其在伏旱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1986年05期

3 赵改英;;南亚高压的研究及其应用[J];陕西气象;1990年05期

4 张淑惠;南亚高压与华南汛期天气[J];台湾海峡;1991年01期

5 丁一;;南亚高压南北振荡中的谱分析及在环流季节调整中的应用[J];湖北气象;1991年04期

6 谭晶,杨辉,孙淑清,王盘兴;夏季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特征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苏东玉;李跃清;蒋兴文;;南亚高压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干旱气象;2006年03期

8 麻巨慧;;7月份连续性暴雨与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7年01期

9 王斌;李跃清;;近10多年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1年02期

10 赵福吉 ,陆龙骅 ,蒋凤英;南亚高压与台风路径[J];气象;197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洛林;刘梅;濮梅娟;杨秋明;;夏季南亚高压的演变及其与梅雨关系的研究[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张宇;李耀辉;王式功;刘抗;;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东西振荡对我国夏季干旱的影响[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6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C];2013年

3 刘梅;胡洛林;濮梅娟;杨秋明;;夏季南亚高压的演变及有关天气系统的响应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 周小兰;王登炎;;南亚高压的东西振荡与极端暴雨事件[A];S11 副热带季风研究及预报预测业务应用[C];2012年

5 王登炎;周小兰;;南亚高压的东西振荡与极端暴雨事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周小兰;王登炎;;南亚高压与暴雨预报[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副热带气象及生态环境影响[C];2014年

7 刘梅;胡洛林;李进喜;姜麟;濮梅娟;刘文军;;2002—2005年南亚高压进退与江苏梅雨关系研究[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庞礴;殷华;夏忠良;袁靓;;亚洲大气热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南亚高压的影响[A];第九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张琪;陈海山;;春季南亚高压的强度异常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10 刘梅;胡洛林;张备;濮梅娟;;汛期南亚高压对江苏梅雨特征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魏维;南亚高压位置的年际变异特征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联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张宇;南亚高压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影响因子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彭丽霞;南亚高压气候异常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静;春夏青藏高原热力强迫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变动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王宁;多时间尺度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5年

3 苏东玉;南亚高压对长江上游夏季气候变化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4 谭晶;夏季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特征[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5 王蕊;南亚高压中期纬向运动过程的气候学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范秋君;南亚高压内部空气团来源特征的初步分析—后向轨迹法[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周航;夏季南亚高压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降水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8 郭准;南亚高压的移动路径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魏维;南亚高压位置的经向和纬向变化与印度季风以及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10 王斌;高原地区NASA与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和南亚高压活动及其旱涝影响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南亚高压位置的年际变异特征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联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37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637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e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