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oguardin通过MitoPLD调节线粒体融合及维持神经系统稳态的研究
本文选题:线粒体动态变化 切入点:线粒体融合 出处:《浙江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线粒体是一个高度动态的细胞器,时时刻刻在进行融合和分裂。线粒体融合和分裂对于细胞功能的发挥非常重要,融合和分裂的核心成员突变之后将会导致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目前,线粒体外膜的融合模型是:蛋白MFN将两个相互靠近的线粒体拉近,靠近的线粒体在另外一个蛋白MitoPLD的作用下将线粒体膜降解成磷脂酸,最终促进线粒体膜的融合。在前人的体外结构学研究中,发现MitoPLD的结构特点更像是一个磷酸酶而不是磷脂酶,提示MitoPLD在发挥磷脂酶活性时可能降解线粒体膜上的脂类形成PA (Phosphatidic acid磷脂酸)需要其他蛋白质的协助。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MIGA蛋白是线粒体外膜的蛋白,能促进线粒体的融合过程。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发现,MIGA在MFN的下游发挥作用,并能和MitoPLD相互作用,稳定MitoPLD的稳定性和促进MitoPLD形成二聚体,进而促进磷脂酸在线粒体膜上的产生,最终促进线粒体融合。我们的发现不但促进了我们对现有的线粒体外膜融合模型的认识,而且促进了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脂代谢的认识。综上,我们提出一个模型,在线粒体融合过程中,MFN将两个相互靠近的线粒体进行拉近,MitoPLD在MIGA蛋白的稳定下催化线粒体外膜磷脂的降解,产生磷脂酸,磷脂酸作为线粒体融合的信号,最终促进外膜的融合。从而在维持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Abstract]:Mitochondria are highly dynamic organelles that fuse and divide all the time. Mitochondrial fusion and division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functioning of cells. Mutations in the core members of fusion and division can lead to sever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t present, the fusion model of mitochondrial outer membrane is that the protein MFN pulls two adjacent mitochondria closer together. The adjacent mitochondria degrade the mitochondrial membrane to phosphatidic acid under the action of another protein, MitoPLD, which ultimately promotes the fusion of the mitochondrial membrane.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itoPLD are more like phosphatase than phospholipase, suggesting that MitoPLD may degrade lipid on mitochondrial membrane to form PA Phosphatidic acid phosphatidic phosphatidic phosphatidic acid. We found that the MIGA protein is a mitochondrial outer membrane protein that can promote the mitochondrial fusion process. We have further found that the MIGA protein plays a role in the downstream of MFN and can interact with MitoPLD to stabilize the stability of MitoPLD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dimers of MitoPLD. Our findings not only contribute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xisting models of mitochondrial outer membrane fusion, but also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phosphatidic acid on the mitochondrial membrane. And promote understanding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lipid metabolism. In the process of mitochondrial fusion, MitoPLD catalyzes the degradation of mitochondrial outer membrane phospholipid and the production of phosphatidic acid, which is used as the signal of mitochondrial fusion. Ultimately promote the fusion of the adventitia and thu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nervous system.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爱华;姜颖;贺福初;;线粒体蛋白质表达谱的研究进展[J];遗传;2006年10期
2 Yaffe M;Schatz G;杨剑;;线粒体研究展望[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87年02期
3 ;一组线粒体蛋白能延长生物寿命[J];科技传播;2011年10期
4 谢友菊,Kathleen Storey,Burle Gengenbach;玉米离体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研究[J];遗传;1986年01期
5 杨青;线粒体蛋白质是如何进入线粒体的[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7年02期
6 涂王君,朱英国;水稻线粒体DNA的提取与分析[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7年03期
7 Schatz G;Butow RA;王静;;蛋白质如何输入线粒体[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84年01期
8 GinaKolata;沈英;;蛋白质怎样到达线粒体?[J];世界科学;1987年01期
9 邹喻苹;阎隆飞;汤佩松;;绿豆线粒体蛋白质的分析[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6年03期
10 缪明永,李艳成,王学敏,焦炳华;线粒体小分子G蛋白[J];生命的化学;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永长;韵雪雪;姜伟;肖代雯;刘华;闫慧;黄文芳;;样品沉淀方法对线粒体蛋白指纹图谱分析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汤建军;赵永波;刘伟芹;;线粒体疾病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魏忠杰;植入转移RNA可能影响线粒体[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常丽君;一组线粒体蛋白能延长生物寿命[N];科技日报;2011年
3 记者 常丽君;美发现线粒体钙通道关键驱动蛋白[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冲;线粒体动态管化介导线粒体网络形成[D];清华大学;2015年
2 姬文卿;乙醛脱氢酶2(ALDH2)调控线粒体自噬抵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纪坤乾;线粒体病基因型—临床表型异质性和能量代偿调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张永平;Mitoguardin通过MitoPLD调节线粒体融合及维持神经系统稳态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徐斌;线粒体单向转运孔在高血压发生中对钙离子运转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6 倪振洪;自噬相关蛋白ATG4B的线粒体定位及其促HCC细胞生长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7 彭延延;耳聋相关的线粒体tRNA~(Asp)7551A>G突变的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齐耀程;过表达线粒体热激蛋白70抑制水稻悬浮细胞程序性死亡[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丽;运动对线粒体生物发生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龚莎莎;与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的线粒体tRNA~(His)12201T>C突变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春香;脂肪酸诱导的线粒体自噬功能缺陷介导NLRP3依赖性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马龙;1-氮杂苯并蒽酮及其Pt配合物、芦丁和几种有机溶剂对线粒体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盖曲P;肝刺激因子敲减通过抑制线粒体融合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4 毛颖;Omi/HtrA2裂解线粒体融合蛋白OPA1诱导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机制[D];吉林大学;2016年
5 赵桐;P53在非转录依赖凋亡途径中向线粒体迁移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李菁玲;新型线粒体靶向性铂类化合物的抗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迁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7 郭宝健;植物线粒体与细胞质雄性不育[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8 纪云松;BDNF诱导线粒体在突触前的定位并增强其引起的突触传递作用[D];山东大学;2013年
9 郑科;细胞损伤早期线粒体裂解的时间曲线及环孢素A对线粒体膜稳定作用的初步探讨[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10 陈玉之;线粒体敲减对氡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55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655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