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吉地块元古代变质镁铁质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古大陆演化意义

发布时间:2016-11-08 19:53

  本文关键词:全吉地块元古代变质镁铁质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古大陆演化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大学》 2015年

全吉地块元古代变质镁铁质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古大陆演化意义

廖梵汐  

【摘要】:全吉地块位于塔里木陆块东南缘,新元古代以来与塔里木陆块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质演化历史,可能是塔里木陆块通分离出来的一个古陆块残片。全吉地块发育变质的古元古代末期德令哈岩墙状镁铁质岩墙群、中元古代早期的六道班辉长岩瘤和新元古代早期的鹰峰辉长岩脉等三个时段的镁铁质岩浆侵入岩。这三套镁铁质侵入岩时代覆盖了全球Comumbia超大陆汇聚与裂解、Rodinia超大陆汇聚与裂解等重要演化时期。然而,现有研究仅涉及年代学和少量的变质作用特征,因此在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和背景的认识上仍存在明显分歧。本研究对上述三个时段的镁铁质侵入岩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分析这些侵入岩的成因,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背景,探讨古地幔性质,深化全吉地块与我国古大陆之间以及与全球古大陆在前寒武纪时期演化关系的认识。德令哈镁铁质岩墙群出露于全吉地块中部的德令哈东山口与黑石山水库一带,侵入于-2.37 Ga的德令哈二长花岗片麻岩中,岩墙总体走向NE-SW,产状近直立。单个岩墙的宽度从2米到16米不等,岩墙延伸可长达500 m。宽的单个岩墙的中心部位具弱定向构造或块状构造,甚至可见变余辉长结构,有的岩墙边部可见仍可识别变余冷凝边。薄的岩墙发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布丁化或透镜化,被肢解为长轴不到5m的块体。镁铁质岩墙已发生角闪岩相变质而转化为斜长角闪岩,称岩墙状斜长角闪岩。岩墙状斜长角闪岩可分为含榴斜长角闪岩和无榴斜长角闪岩两类,其中的无榴斜长角闪岩占绝对主体,但与含榴斜长角闪岩在野外产状上并无区分,本文仅研究了无榴斜长角闪岩。无榴斜长角闪岩呈墨绿色,片麻状构造,主要发育中粒粒柱状变晶结构,主要矿物有普通角闪石(40%-60%),斜长石(15%-30%),黑云母(5%~20%),次要矿物为石英(5%左右),副矿物可有榍石,磷灰石和不透明矿物等。这些矿物可分为两个世代,峰期组合(m1)为普通角闪石+钙质斜长石+黑云母+钛铁矿;退变质组合(m2)为绿帘石+黝帘石+钠质斜长石+绿泥石+榍石+石英。分别从宽10余米的变质岩墙中变形较弱、具变余辉长辉绿结构的中心部位和一变质变形较强的无榴斜长角闪岩岩墙采集斜长角闪岩锆石年龄样,分离出了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半自形柱状岩浆锆石拟合出的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1834±23 Ma,MSWD=0.57,代表岩浆侵位年龄。浑圆状、具斑杂状环带的变质锆石则给出了1816±19 Ma的加权平均年龄,MSWD=0.94,指示变质作用年龄。无榴斜长角闪岩的SiO2= 46.8-53.4 wt%, TiO2= 0.58 -1.78 wt%, FeOt= 8.83-15.6 wt%, MgO= 5.19-8.10 wt%, Mg#= 46.3-69.7,属于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其REE总量为38.1-93.3 ppm之间,变化范围较大,其球粒陨石标准化REE图谱呈缓的右倾型,原始地幔标准化不相容元素蛛网图图谱显示Nb-Ta和Zr-Hf负异常,Ti和P都呈谷状负异常,Th明显负异常,U、Rb、Ba强烈富集,与Okinawa弧后盆地玄武岩的微量元素特征相似。无榴斜长角闪岩的Sr同位素初始比值(87Sr/86Sr)t为0.707598-0.724141; 143Nd/144Nd初始比值为0.510117-0.510281, εNd(t)= -2.9 - +0.3;样品初始铅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t.= 15.2765-22.2984, (207Pb/204Pb)t= 15.2103-16.1068, (208Pb/204Pb)t= 35.7236-38.9063。锆石176Hf/177Hf初始比值变化于0.281523至0.281789之间,εHf(t)=-3.4-+6.1,对应的单阶段模式年龄TDM= 2.01-2.37 Ga。上述全岩Sr-Nd-Pb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表明,无榴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岩浆来自以俯冲板片相关流体为主杂有相关熔体交代了位于俯冲带上覆的亚大陆岩石圈地幔楔,部分包含了亏损的地幔成分区的部分熔融;岩浆汇聚到岩浆房后、侵位到上部地壳之前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包括橄榄石和钛铁矿物在内的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经历某种程度分离结晶后的玄武质岩浆,于~1.85-1.83 Ga沿着一些小型脆性断裂侵位于靠近弧后盆地一侧以古元古代早期花岗片麻岩为主体的全吉地块结晶岩系中。六道班辉长岩岩瘤出露于全吉地块东端,侵入于呼德生花岗(片麻)岩岩体中。该岩瘤被肢解为多个透镜状岩块。镁铁质岩瘤已变质为斜长角闪岩,岩石呈深灰色,发育片麻状构造。岩瘤边缘处的粒度细,局部边界明显切割呼德生二长花岗片麻岩的褶劈理,显示变余侵入接触关系。岩瘤中心部分岩石的变晶矿物粒度明显加粗和显示变余辉长结构。斜长角闪岩具粒柱状变晶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普通角闪石(45-55%)和斜长石(40-50%),次要矿物为石英(-1%),副矿物有榍石、不透明的钛铁矿等,退变质矿物有阳起石、斜黝帘石等。总体来说,峰期变质强度达中P/T-型角闪岩相条件,在峰期后发生了绿片岩相退变质。在横切岩瘤的剖面上选择中心部位且具有变余辉长结构的位置采集的变质岩浆成因锆石获上交点年龄分别为1712±47 Ma,指示岩瘤原岩的侵位年龄,下交点年龄472±29 Ma,指示加里东期角闪岩相变质峰期年龄。六道班变辉长岩岩瘤原岩总体为辉长岩,少量为辉绿岩(岩瘤边部)。原岩岩石属亚碱性玄武岩类,岛弧拉斑玄武岩系列。变辉长岩岩瘤的SiO2 = 45.1-8.5 wt%, MgO = 5.96-6.81 wt%, FeOt = 13.0-15.7 wi%, Na2O = 2.50-3.22 wt%, K2O = 0.93-1.90 wt%, Na2O/K2O= 1.3-3.3, Mg# = 43.5-18.4。其Ti02含量较高(1.70-2.51 wt%),微量元素上以富Nb、Ta和低Zr、Hf为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REE图谱呈轻、重稀土明显分馏,原始地幔标准化不相容元素蛛网图图谱为Nb-Ta正异常、Zr-Hf负异常特征,与Pickle富Nb玄武岩相类比。变辉长岩岩瘤样品的全岩(87Sr/86Sr)t初始值为0.702936 -0.705789, (143Nd/144Nd)t初始值为0.510444 -0.510531, εNd(t)=+0.4 -+2.1,单阶段亏损地幔Nd模式年龄为TDM(Nd)=2.22-2.38 Ga。初始铅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t- 14.5582-15.3069, (207Pb/204Pb)t= 15.0616-15.1577, (208Pb/204Pb)t = 34.7858 -35.4772。变辉长岩岩瘤的玄武岩岩浆源区由富集型MORB端元和俯冲板片产生的新生熔体构成,由俯冲相关熔体交代后的二辉橄榄岩地幔岩,如石榴角闪橄榄岩的部分熔融产生。这些岩浆在岩浆房停留期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橄榄石和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而后于约1.7 Ga前快速上升,几乎无陆壳混染地穿过包括~2.8 Ga的花岗片麻岩在内的古元古代基底,就位于靠近弧后盆地的岛弧环境。鹰峰变辉长岩岩脉出露在全吉地块西北的大柴旦鹰峰一带,呈NE-SW向侵入于鹰峰环斑花岗岩和中元古代万洞沟群片岩之中。镁铁质岩脉规模不大,在野外仅见到有4-5条,单个岩脉彼此平行,其产状陡立,宽度约3-8米,断续状延伸近10 km,单段长度数10米至500米不等。虽然岩石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低温变质,但镁铁质岩脉的中心部位可见到保存完好的变余辉长结构。在与环斑花岗岩侵入接触带岩脉发育岩浆成因的变余冷凝边,岩石结构为细粒结构。变辉长岩的主要矿物组成为普通辉石(约55%)和斜长石(40--45%)。原辉长岩的浅色矿物虽然保留了半自形长柱状或板状的岩浆成因斜长石晶形,但其成分几乎完全转变为黝帘石、绿帘石和钠长石或钠质斜长石集合体。单斜辉石已转变为阳起石或阳起石质普通角闪石。综合变质矿物组合阳起石质普通角闪石+钠质斜长石+绿帘石/黝帘石,判断其变质作用强度可能已达绿片岩相甚至绿帘角闪岩相条件。来自具变余辉长结构的岩脉中心部位的变辉长岩谐和的岩浆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年龄为822.2±5.3 Ma,MSWD=1.0,代表鹰峰变辉长岩脉原岩的侵位年龄。鹰峰变辉长岩含有较高的SiO2 (49.8-50.5 wt%)、MgO (9.91-13.1 wt%)和Mg#=66.4-72.6、高的CaO(8.32-13.4 wt%),中等的FeOt (8.50-9.67 wt%)和TiO2 (0.67-0.93 wt%);变化较大的Al2O3 (12.9-15.9 wt%)和K20(0.41-1.51 wt%)和变化不大的Na2O(1.15-1.79 wt%),极低的P205(0.04-0.07 wt%)。鹰峰变辉长岩以高镁为特征,原岩是一套高Mg的镁铁质岩石,属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玄武岩的过渡系列。变辉长岩岩浆具有类似于现代大洋中脊玄武岩的REE和不相容元素配分形式,但更加亏损REE和低、高场强元素等不相容元素。其锆石176Hf/177Hf初始比值为0.282391~0.282639,εHf(t)则为+4.6~+13.5,对应的单阶段亏损地幔Hf模式年龄TDM=0.85-1.23 Ga。因此,变辉长岩岩浆可能来自亏损的大洋中脊上地幔源区,由俯冲于大陆岩石圈地幔楔下覆的俯冲洋壳中的大洋中脊板片窗在板片底段拆沉后上涌进入到地幔楔与陆地壳底部之间边界发生部分熔融,经一定程度的结晶分离后,上侵于与岛弧相关的构造环境。全吉地块元古代三期镁铁质岩浆岩的研究结果与前人资料表明,全吉地块及其当时中国西北部古陆块在元古代期间经历了复杂俯冲-增生-碰撞构造演化过程。全吉地块在古元古代末期于~1.95-1.90 Ga完成第一次陆-陆碰撞之后,于~1.90-1.85 Ga再度向沟-弧-盆的板块构造体制转化,到~1.85 Ga前洋壳板块俯冲达到鼎盛阶段,到~1.80 Ga又转入陆-陆碰撞阶段,但仍没有完成最终的拼合,而是在~1.8-1.7 Ga之间,地块外围仍然存在着洋壳板块俯冲。因此,全吉地块响应全球Columbia超大陆汇聚过程到~1.7 Ga时仍没有结束,相关的大陆裂解应发生~1.7 Ga之后。全吉地块在中元古代末开始与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相关的构造过程,但直到~0.82 Ga全吉地块边缘仍处于大洋岩石圈板块俯冲过程中,典型的大陆裂解过程的开始要晚于~0.82 Ga。全吉地块与塔里木陆块复杂的演化过程可以用盛行于特提斯构造演化模式的多岛洋模式来解释。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88.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永强;孟庆任;马收先;李林;武国利;;华北地块北缘中元古界几个重要不整合面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J];地学前缘;2010年04期

2 杨经绥,许志琴,宋述光,吴才来,史仁灯,张建新,万渝生,李海兵,金小赤,Marc Jolivet;青海都兰榴辉岩的发现及对中国中央造山带内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意义[J];地质学报;2000年02期

3 修群业,于海峰,李铨,左国朝,李进文,操成杰;龙首山岩群成岩时代探讨[J];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4 ;Cenozoic Exhumation and Thrusting in the Northern Qilian Shan,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Constraints from Sedimentological and Apatite Fission-Track Data[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9年03期

5 辛后田;罗照华;刘永顺;王树庆;张利忠;;塔里木东南缘阿克塔什塔格地区古元古代壳源碳酸岩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学前缘;2012年06期

6 Chunjing Wei;Jiahui Qian;Xiwen Zhou;;Paleoproterozoic 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Hengshan-Wutai—Fuping region,North China Craton[J];Geoscience Frontiers;2014年04期

7 张传林;陆松年;于海锋;叶海敏;;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来自锆石SHRIMP及LA-ICP-MS测年的证据[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2期

8 吴元保,陈道公,夏群科,程昊,涂湘林;大别山黄镇榴辉岩锆石的微区微量元素分析:榴辉岩相变质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J];科学通报;2002年11期

9 吴元保,郑永飞;锆石成因矿物学研究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J];科学通报;2004年16期

10 董国安;杨宏仪;刘敦一;张建新;曾建元;万渝生;;龙首山岩群碎屑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璐;全吉地块元古代(变)沉积碎屑岩的成因和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元凯;吴泰然;罗红玲;张文;;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新太古代的陆-陆碰撞事件:来自合教S型花岗岩的证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04期

2 贺元凯;吴泰然;罗红玲;张文;;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新太古代的陆-陆碰撞事件:来自合教S型花岗岩的证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郑荣国;吴泰然;张文;徐操;孟庆鹏;;甘肃北山中带早泥盆世的构造-岩浆作用:来自公婆泉花岗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4 刘晋华;白峰;罗书琼;余水莲;吴志远;;山东昌乐锆石的宝石学特征及化学成分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2年01期

5 郝国杰,陆松年,辛后田,王惠初;青海都兰地区前泥盆纪古陆块的物质组成和重大地质事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刘颖;刘刚;;显微构造研究方法在韧性剪切带遥感分析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3期

7 路彦明;张玉杰;潘懋;刘翼飞;徐斌;朝银银;张栋;范俊杰;陈晓吾;潘爱军;;东准噶尔黄羊山西金矿区含矿花岗斑岩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4期

8 任军虎;柳益群;周鼎武;冯乔;张琨;董忠良;秦萍莉;;东昆仑小庙基性岩脉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4期

9 程彦博;毛景文;陈小林;李伟;;滇东南薄竹山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李文渊,杨鹏飞;甘肃龙首山新元古代烧火筒群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沉积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黎萍;阿尔金山南缘晚古生代花岗岩类与成矿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王超;塔里木盆地南缘前寒武纪地质演化[D];西北大学;2011年

3 赵芝;大兴安岭北部晚古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11年

4 孟恩;黑龙江省东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碎屑锆石与火山事件的制约[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世金;祁连造山带地球动力学演化与内生金属矿产成矿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蔡志慧;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带的构造特征、造山过程及对塔里木盆地的影响[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7 潘家伟;西昆仑构造地貌与阿什库勒地区活动构造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8 刘勇;湘南骑田岭—道县地区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的壳—幔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9 吴磊;阿尔金断裂中段新生代活动过程及盆地响应[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陈波;新疆西天山莱历斯高尔—肯登高尔铜钼铅锌矿集区成矿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娟;弥渡地区喜马拉雅期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演化[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陈珲;云南澜沧老厂隐伏花岗斑岩岩石学、年代学及成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许逢明;安徽省安庆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三维地质建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陈帅奇;浙西开化地区燕山期岩体特征及成矿背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焦扬;青藏高原及邻区泥盆纪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孙博亚;洛川黄土碎屑锆石沉积学特征及其U-Pb年龄的物源区意义[D];西北大学;2011年

7 朱小辉;柴达木盆地北缘滩间山群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李舢;北山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岩的确定、成因和构造意义及其邻区早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探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9 谭钢;内蒙古乌奴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10 王浩丞;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成矿带铁矿资源潜力评价[D];新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月然,刘树文,李秋根,党青宁,刘超辉,杨斌,古丽冰,赵风三;五台山古元古代晚期的动力学背景:王家会花岗岩地球化学的制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张臣;刘树文;何国琦;黄宝玲;;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中元古代晚期花岗岩类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3 霍福臣,曹景轩,董燕生,顾其昌,阎志强;贺兰山——阿拉善地区下、中前寒武系的划分对比及其变质、成矿作用特征[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4 姜继圣;孔兹岩系及其研究概况[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5 刘正宏,刘雅琴,冯本智;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6 陈跃军,彭玉鲸,路孝平,刘跃文;华北板块北缘活动带元古宙构造岩片[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和政军,宋天锐,丁孝忠,张巧大;北京及邻区长城纪火山事件的沉积记录[J];沉积学报;2000年04期

8 和政军,孟祥化,葛铭;燕山地区长城纪沉积演化及构造背景[J];沉积学报;1994年02期

9 王爱国,张传林,赵宇,郭坤一,董永观;塔里木西南缘南华系下部沉积作用及其构造意义[J];地层学杂志;2004年03期

10 章森桂,严惠君;“国际地层表”与GSSP[J];地层学杂志;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郝国杰;青海都兰地区前泥盆纪变质岩系物质组成及地质演化[D];吉林大学;2005年

2 王惠初;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及岩浆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张拴宏;燕山构造带内蒙古隆起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4年

4 龚松林;全吉地块早古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葛,白武明,胡健民;斜长角闪岩弹性和流变性质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年01期

2 侯青叶,张本仁,张宏飞;大别核部杂岩中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04年01期

3 沈其韩,耿元生,王新社,吴春明;阿拉善地区前寒武纪斜长角闪岩组成矿物特征及变质温压条件[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4年04期

4 沈其韩,耿元生,王新社,吴春明;阿拉善地区前寒武纪斜长角闪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形成环境和年代学[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5年01期

5 万方;周文戈;刘永刚;范大伟;谢鸿森;;高温高压下斜长角闪岩弹性、电学性质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08年06期

6 肖晔;刘长学;;辽吉地区含硼岩系中斜长角闪岩地球化学[J];化工矿产地质;2009年02期

7 龚世福;;建阳下湖斜长角闪岩性质及成因的讨论[J];福建地质;1984年02期

8 薛振华;赣东刘源与闽西天井坪斜长角闪岩成因对比[J];江西地质;1995年02期

9 邓国辉;东乡瑶圩—余江马荃地区斜长角闪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江西地质科技;1997年01期

10 徐士进,沈渭洲,王汝成,陆建军,陈小明,聂桂平,林雨萍;大水沟碲矿含矿斜长角闪岩的锆石U-Pb定年[J];科学通报;199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孟繁聪;张建新;杨经绥;杨怀仁;;柴北缘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王忠梅;肖文交;韩春明;敖松坚;王洛娟;;甘肃敦煌红柳峡地区石榴石斜长角闪岩的变质特征、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3 黄晓葛;白武明;胡健民;;斜长角闪岩弹性和流变性质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4 周文戈;邢印锁;范大伟;谢鸿森;;950℃,1.0~4.0 GPa斜长角闪岩脱水熔融的熔体成分[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万方;周文戈;蒋玺;范大伟;刘永刚;谢鸿森;;1.5 GPa,950℃条件下块状与粉末状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实验对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周文戈;李朋;闻卫军;范大伟;谢鸿森;;3.0 GPa,950℃块状斜长角闪岩的部分熔融-时间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江博明;B.欧弗瑞;J.柯尼协;白益良;沈其韩;刘敦一;;中国冀东3500Ma斜长角闪岩系的野外产状、岩相学、Sm-Nd同位素年龄及稀土地球化学[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18)[C];1988年

8 郑小刚;李和平;周文戈;;岩石部分熔融过程中熔体连通性的实验研究——以850~1100℃,2.0~4.0 GPa条件下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廖梵汐;全吉地块元古代变质镁铁质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古大陆演化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韦海波;云南麻栗坡印支期斜长角闪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王亚伟;秦岭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多期变质作用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15年

3 关会梅;辽东古元古宙褶皱带变质角闪质岩石的流动与变形机制[D];吉林大学;2004年

4 范景辉;康定群斜长角闪岩脱水熔融实验研究及康滇构造带壳内低速层成因初步探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5 王娟;皖北蚌埠隆起区变质基底的变质属性、时代及其地质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全吉地块元古代变质镁铁质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古大陆演化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84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684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6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