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超低渗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低渗、超低渗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大学》 2015年
低渗、超低渗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李爱荣
【摘要】:本研究以沉积岩石学、矿物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学、开发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以及油藏工程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岩心以及各类分析化验资料,对陕北斜坡东部子长油田延长组长2和长6油藏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和精细描述。地层对比及沉积相研究表明,长2油层组属于辫状河沉积体系,河道横向迁移迅速,形成多期河道叠置的厚层块状砂体;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沉积的产物,分流河道砂体与河道间泥岩相互叠置,其夹层较长2油层组更为发育。运用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物性、压汞资料等统计分析进行了储层描述。结果显示,长2油层组、长6油层组储层岩性均以细粒的长石砂岩为主,但岩屑含量长6明显高于长2;二者胶结物类型及含量相差较大,长2油层组以方解石胶结为主,绿泥石次之,长6油层组以浊沸石胶结为主,绿泥石次之;二者的孔隙类型均以溶蚀孔为主,长2溶蚀孔隙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物溶孔,其为淡水淋滤的结果;长6溶蚀孔隙主要为浊沸石溶孔,其为有机酸溶蚀的结果。受沉积微相、砂体成因、岩石粒度和碎屑组成、成岩作用以及破裂作用等差异的影响,长6油层组比长2油层组非均质性更强。长2油层组孔隙度、渗透率值高于长6油层组。综合评价显示长2油层组储层属于低孔-低渗、低孔-特低渗储层,长6油层组储层属于低孔-特低渗、特低孔-超低渗储层。研究区以长2为代表的低渗油藏和以长6为代表的超低渗油藏,在构造趋势上均为西倾单斜,但二者油藏类型存在差异,其中长2油层组的构造起伏幅度更大,鼻隆和小高点微型构造对油藏类型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形成了岩性油藏、岩性-构造油藏和次生成岩-岩性油藏等油藏类型;长6油层组受构造作用控制不明显,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及次生成岩-岩性油藏等类型。研究区油藏模式主要为主运移通道近源聚集成藏,油气自西南向东北运移及垂向运移过程中,形成了研究区西南部以长2油藏发育为主、东北部以长6油藏发育为主、中间局部区带长2和长6油藏共存的局面,其分布特征总体受运移通道的优劣、距离油源的远近以及盖层发育状况控制。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的定量计算和地质分析,长2油藏的宏观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微构造、岩性、物性以及注采对应性关系的影响,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点和砂体边部以及注采不完善的井区,垂向上较均匀的分布于砂体内;长6油藏的宏观剩余油平面分布受岩性、物性和注采对应性的影响,主要分布在砂体边部区、岩性、物性变化区以及注采不完善的井区,垂向上主要分布在砂体上部。根据剩余油分布特征,结合典型区块的实际情况,指出了下步综合调整方案方向。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TE3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尚锋,洪秀娥,郑荣才,伊海生,张昌民,戴胜群;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储层流动单元层次性进行分析——以泌阳凹陷双河油田为例[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蔺宏斌;侯明才;陈洪德;董桂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3 曲伟;;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年02期
4 付德奎;冯振雨;曲金明;邓生辉;王恩辉;;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及展望[J];断块油气田;2007年02期
5 邢顺全,张书贵;砂岩中自生浊沸石的形成条件及其地质意义[J];大庆油田;1982年02期
6 袁珍;李文厚;范萌萌;冯娟萍;郭懿萱;;深水块状砂岩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4期
7 柳益群;关于成岩作用与变质作用界线的讨论——从沸石相谈起[J];地质论评;1996年03期
8 黄思静,刘洁,沈立成,武文慧;碎屑岩成岩过程中浊沸石形成条件的热力学解释[J];地质论评;2001年03期
9 宋凯,吕剑文,杜金良,王宏科;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方向分析与三角洲沉积体系[J];古地理学报;2002年03期
10 刘波,杜庆龙,王良书,刘绍文;利用神经网络方法确定薄差层剩余油的分布[J];高校地质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及含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2 文慧俭;深层砾岩气储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及有利储层预测[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3 丁圣;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卜军;余家坪长_2段沉积相及储层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任大忠;低渗—超低渗透岩性油藏精细描述[D];西北大学;2012年
3 张景楠;川口油田刘渠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4 车育龙;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沉降与输导体系对油气藏形成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宝林;;安徽天长地区阜宁组砂岩成岩特点与储层微观特征研究[J];安徽地质;2004年02期
2 徐仲元,刘正宏,杨振升;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中生代造山运动及构造演化[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 李斌;孟自芳;宋岩;李相博;;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前陆盆地构造-沉积响应[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冯娟萍;李文厚;欧阳征健;余芳;曹红霞;赵阳;;陕北青化砭油田长2砂岩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郄瑞卿;薛林福;王满;王丽华;;SOFM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在延吉盆地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杨克文;庞军刚;李文厚;;志丹地区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4期
7 薛军民;解伟;王震;张林;;川口油田长6储层成岩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6期
8 李军;尤桂彬;高庆胜;刘秉林;李金鹏;;大民屯凹陷元古宇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1期
9 曹金舟;任战利;高兴军;康立明;张娜;韩伟;王敏;;鄂尔多斯盆地子北油田涧峪岔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识别与分布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柳成志;孙玉凯;于海山;杨文敏;雷海艳;;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储层特征及碱性成岩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书景;白振瑞;程喆;;焉耆盆地侏罗系储集特征及影响因素[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邢德敬;刘辰生;;东濮凹陷濮城油田南区沙2~(上2+3)辫状三角洲砂体的储层非均质性[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许杰;李银花;;东濮凹陷深层气藏储层分类标准及储层综合评价[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宋海斌;吴能友;张健;江为为;郝天珧;;南海北部陆缘白垩纪中期大陆边缘体制转变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5 李宏涛;蔡春芳;罗晓容;孙希勇;;内蒙古东胜地区中侏罗统砂岩沉积物源的地球化学证据[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6 魏嘉;岳承祺;徐雷鸣;庞世明;刘永宁;;NEWS油藏综合解释系统[A];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林承焰;高建;杨斌;王贺林;王建富;;滩海地区油藏评价方法及应用实例[A];渤海湾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论文集(第十集)[C];2005年
8 马美媛;盛蔚;叶丛英;王文强;;平湖油气田放二断块平湖组气藏三维地质建模[A];第五次东海石油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化清;王新民;付金华;冯明;王宏波;廖建波;房乃珍;程玉红;;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有利勘探领域分析[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10 吕锡敏;任战利;刘全新;姚清洲;苏明军;谭开俊;;陆西地区侏罗系与白垩系层序界面重新划分[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沉积储层特征与油气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吴志良;复杂小断块低渗透油藏主控因素与剩余油分布规律[D];西北大学;2010年
3 董凤娟;注水开发阶段的储层评价与油水分布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庞军刚;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李玉梅;朝阳沟油田朝5北井区裂缝性储层建模与剩余油定量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杨敏芳;潮水盆地侏罗纪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卢时林;辽河油田锦607区块储层精细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曹金舟;子北油田理79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9 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高潮;低渗储集体的形成演化及其对油藏分布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晓卫;南宫凹陷中、新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威;喀左盆地九佛堂组划分与沉积相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刘明珠;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沉积微相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子;北二区东高台子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马学萍;韦2断块精细油藏描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李丽;北一区断东萨葡油层组精细对比和沉积微相研究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赵黎明;路44断块低渗储层开发技术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王保军;子北采油厂1068井区注水开发方案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南星;鄂尔多斯盆地BLC地区长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梁宇;子长油田延长组油气藏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圣彬;郭庆银;侯贵廷;孙晔;;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沉降史与沉积响应[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2 J.F.Aitken;邵龙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创新、应用及发展前景[J];地质科学译丛;1997年02期
3 黄布宙,潘保芝,李舟波;大庆徐家围子地区深部致密砂砾岩气层识别[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4期
4 张俊艳,韩文秀,刘东海;工程地质趋势面分析的智能方法及其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1期
5 于波;崔智林;刘学刚;钱俪丹;白嫦娥;朱涛;;西峰油田长8储层砂岩成岩作用及对孔隙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宋广寿;高辉;高静乐;孙卫;任国富;齐银;路勇;田育红;;西峰油田长8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与渗流机理实验[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杨克文;庞军刚;李文厚;;志丹地区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4期
8 李吉君;吴慧;卢双舫;薛海涛;黄振凯;王克;师磊;王雪飞;;鄂尔多斯盆地长9烃源岩发育与排烃效率[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S1期
9 王允诚 ,董继芬;砂岩孔隙——喉道分布的特征参数[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10 赵俊兴,陈洪德,时志强;古地貌恢复技术方法及其研究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研究为例[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赵国泉;松辽盆地深层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次生孔隙形成热力学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3 雷利安;濮城南区沙二上2+3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郭艳琴;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5 王瑞飞;低渗砂岩储层微观特征及物性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陈全红;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解伟;西峰庆阳区长8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曹红霞;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李元昊;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延长组下部石油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D];西北大学;2008年
10 吕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三叠世长6期沉积体系与油藏富集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哲;姬塬地区长1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尹鹏;延长地区上三叠统长2油层组沉积相及成岩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3 张维;鄂尔多斯西缘晚三叠世盆地构造—沉积格局恢复与烃源岩评价[D];西北大学;2007年
4 李克永;陕北镰刀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赵伟波;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特征和裂缝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梁敏;靖安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7 孙胜宇;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点及开发对策[D];西北大学;2010年
8 范萌萌;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师磊;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生烃潜力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10 周黎霞;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成藏控制因素分析及目标评价[D];西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剑;张刚;刘万明;王薇;屈红军;董治斌;李敏;;定边罗庞塬地区长8油层组双物源对石油分布的控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2 董万平;罗静兰;周功才;刘贤;滑爱军;李永杰;王盟;;镇泾油田长8与长6油层组产能影响因素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3 汪洋;王桂成;王羽君;贾微;;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0年03期
4 邓媛;王海军;洪荆晶;刁宗宝;霍斐斐;;姬塬油田铁边城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05期
5 刘显阳;邓秀芹;赵彦德;张雪峰;韩天佑;;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气运移规律及模式探讨[J];岩性油气藏;2011年05期
6 楚美娟;郭正权;白嫦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及其演化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2期
7 何雁兵;傅强;金艳;李元昊;;鄂尔多斯盆地英旺地区长9、长10油层组油源及成藏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2年05期
8 惠威;孙卫;王越;;鄂尔多斯盆地英旺油田长2+3油层组低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2期
9 李康;康胜松;尚婷;王俊超;李军;罗宝莉;;姬塬油田X区长8油层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年04期
10 杨超;王香增;任来义;张丽霞;贺永红;段昕婷;;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南部长8油层组物源性质及构造背景[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静;陈全红;朱静;王若谷;刘溪;;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点[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李文厚;梁积伟;王起琮;赵虹;王岚;刘昊伟;;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1油层组浊流沉积与油气的关系[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张晓丽;段毅;何金先;吴保祥;徐丽;夏嘉;;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4 姜红霞;吴亚生;罗晓容;喻建;毛明陆;杨飏;陈瑞银;;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三叠系延长组8油层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5 尹太举;张昌民;;基于储层结构的剩余油气分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郝随穗 孙黄军;[N];延安日报;2011年
2 方亮 任德强;[N];中国石油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瑶;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李爱荣;低渗、超低渗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3 朱世全;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2油层组储层发育的沉积成岩机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4 王昌勇;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演化与长8~长6油层组沉积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曹金舟;子北油田理79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朱宗良;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吴少波;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延长油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谢正温;陇东地区长6-8油层组沉积、储层特征及压裂地质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简强;吴起吴仓堡地区延安组延10油层组地质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瞿璇;正宁—宜君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贾冰;吴起油田油沟油区长4+5油层组储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张家騛;安塞油田沿河湾探区长_2油层组和长_6油层组沉积相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5 李元宁;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吴旗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6 李志江;子长油田安定区长6油层组油藏描述[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7 李文俊;鄂尔多斯盆地池43区块长8油层组有利区优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8 万慈昡;镇北地区长4+5油层组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9 李岩;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屈家沟区块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与油层分布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10 仲米剑;姬塬北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及储集砂体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低渗、超低渗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5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75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