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中MBD7参与调控ROS1介导的DNA去甲基化机制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拟南芥中MBD7参与调控ROS1介导的DNA去甲基化机制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农业大学》 2015年
拟南芥中MBD7参与调控ROS1介导的DNA去甲基化机制的研究
王春蕾
【摘要】:DNA甲基化是动植物中重要的表观修饰,DNA甲基化通过建立、维持和去除而动态变化。DNA甲基化的动态变化增强了动植物基因组的可塑性,使生物体能顺利地生长繁殖和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拟南芥中已经发现的DNA去甲基化酶主要是ROSl及其同源蛋白DME、DML2(?)DML3,但它们是如何被特异招募到作用位点上的,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本研究使用稳定表达ro35S::NPTII和proRD29A::LUC的拟南芥C24转基因株系作为野生型。之前通过对C24野生型进行EMS诱变,筛选pro35S::NPTII沉默的突变体,我们得到编码释放基因沉默的DNA去甲基化酶ROS1,以及其它释放基因沉默的多种蛋白,包括ROS4/IDM1和ROS5/TDM2。ROS4/IDM1是组蛋白乙酰转移酶,通过促进ROS1的功能参与DNA去甲基化;ROS5/IDM2是小热激蛋白,通过与ROS4/IDM1和ROS1形成复合体,参与DNA去甲基化。本研究发现了另一个参与DNA去甲基化过程的MBD家族蛋白MBD7(METHYL-CpG-BINDING DOMAIN7).报道称MBD7定位在拟南芥细胞核里的染色中心上。通过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发现,mbd7突变体中pro35S::NPTII转基因位点3’端NOS区的甲基化明显上升,暗示MBD7可能是通过DNA去甲基化作用调控pro35S::NPTII转基因位点的表达。同时发现,MBD7不影响基因组整体水平的DNA甲基化状态,但在mbd7突变体中鉴定到2664个甲基化升高的DMR(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位点,表明MBD7能在基因组特定位点上参与DNA的去甲基化过程。将mbd7突变体中的甲基化升高位点比对到拟南芥的五条染色体上,发现MBD7调控的位点主要分布在着丝粒区域。 通过体外的酵母双杂、pull-down和体内的Co-IP等实验发现,MBD7能与ROS5/IDM2相互作用。通过亚硫酸氢盐测序发现,在ROS5/IDM2调控的部分内源位点上,mbd7突变体中的DNA甲基化水平也升高,并且ros5-1mbd7双突变体中的DNA甲基化水平与单突变体相比没有加强作用,暗示MBD7和ROS5/IDM2可能通过同一条通路参与DNA去甲基化。通过进一步分析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数据发现,在mbd7、rosl-l、ros4和ros5-1突变体中有一些甲基化共同升高的位点。以上结果暗示MBD7、ROS1、ROS4/IDM1和ROS5/IDM2共同参与DNA去甲基化过程。MBD7是拟南芥中能特异结合CG甲基化位点的MBD家族成员。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MBD7能特异结合mbd7突变体中DNA甲基化升高的DMR位点,并且MBD7所结合的位点有高度密集分布的甲基化修饰。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MBD7能特异结合甲基化高度密集分布的位点,通过与ROS5/IDM2互作,最终招募ROS1,进而参与DNA去甲基化过程。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植物中DNA去甲基化的作用机制,并增进对植物MBD蛋白家族参与表观修饰机制的认识。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43.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亚娟;曹广力;黄茉莉;薛仁宇;贡成良;;基于RNA-Seq分析幼虫5龄期至化蛹初期家蚕卵巢发育中的细胞进程相关基因[J];蚕业科学;2013年06期
2 蒋舫玮;徐晓峰;崔香环;杜喜玲;祝建;;DRM1,DRM2参与拟南芥愈伤组织的形成[J];电子显微学报;2014年01期
3 Hélène Léger;Caroline Smet-Nocca;Amel Attmane-Elakeb;Sara Morley-Fletcher;Arndt G.Benecke;Sebastian Eilebrecht;;A TDG/CBP/RARα Ternary Complex Mediates the Retinoic Acid-dependent Expression of DNA Methylation-sensitive Genes[J];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2014年01期
4 张霹雲;王斌;王军;魏艳玲;孙文静;吴林;罗茜;陈东风;;5-甲基胞嘧啶羟化酶TET1在肝再生时卵圆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5 周贝贝;陈凌娜;张俊佩;裴东;;核桃MSAP试验体系建立及引物筛选[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6 郭有;高艳芳;胡恭华;;肝细胞癌表观遗传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4年16期
7 梁喜龙;李国兰;崔洪秋;鞠世杰;洪艳华;方淑梅;郑殿峰;;大豆DNA去甲基化酶ROS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大豆科学;2014年03期
8 Pei Liu;Xiao-Hai Yang;Qing Wang;Jing Huang;Jian-Bo Liu;Ying Zhu;Lei-Liang He;Ke-Min Wang;;Sensitive detection of DNA methyltransferase activity based on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technology[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14年07期
9 方淑梅;韩毅强;张文慧;洪艳华;李丹丹;范金辉;梁喜龙;;大豆DNA去甲基化酶IDM1基因5'调控区生物信息学分析[J];大豆科学;2014年04期
10 陈晓娟;闫少春;邵国;;人DNA甲基化转移酶的分类及其功能[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宇;双胚苗水稻中单倍体与二倍体表型和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2 彭海;SARⅡ-628双胚苗水稻自然同源三倍化后DNA甲基化与基因表达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3 罗岸;烟草早期胚胎发生中印迹基因的筛选与分析[D];武汉大学;2013年
4 邓蕴彦;蓝光诱导海带幼孢子体转录谱变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5 申晚霞;植物病毒卫星RNA干扰其辅助病毒致病性的分子机理[D];西南大学;2013年
6 党振华;阿拉善荒漠区珍稀泌盐植物长叶红砂响应盐胁迫的转录组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7 李琳;1、多灶肺癌的基因组学研究2、EMP2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转移中的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8 张巍;人体内2种表观遗传修饰识别蛋白和2种支架蛋白的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郭娜;大豆miRNA的鉴定与在抗疫霉根腐病中的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张立国;水稻显性矮秆基因Epi-df的图位克隆、表观修饰特征分析及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婷;部分杂交灿稻亲本DNA甲基化多态性与遗传稳定性的初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杨慧军;盐渍条件下双胚苗水稻同源3N和2N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3 刘昊英;两个小麦MBD基因的克隆、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4 司志飞;TaMBDs在小麦叶片中的表达特性及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体系的优化[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5 张问;小麦甲基结合蛋白TaMBD1的体外表达及互作蛋白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黄立群;SO_2诱导拟南芥抗逆相关miRNA转录响应[D];山西大学;2012年
7 刘登念;水稻染色质变构因子DDM1和CHR729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8 张艳霞;水稻甲基结合蛋白MBD701的克隆、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贾海英;小麦TaMBD6-A、TaMBD6-B和TaMBD6-D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10 凌娜;小麦TaMBD2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及互作蛋白的筛选[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军,杨瑞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DNA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2年02期
2 王志军,袁正宏,闻玉梅;DNA的电荷转移[J];生命的化学;2003年05期
3 冀海伟,刘道杰;卟啉试剂在DNA检测中的应用[J];化学试剂;2005年02期
4 ;Study on the binding mode of Mg(Sal_2trien) with D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6年19期
5 刘孟黎;韦小谦;;两种DNA抽提方法的操作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6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f DNA in DNA Damage Induced by γ-ray[J];Annual Report of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2006年00期
7 ;Effect of Dose Rate in DNA Damage Induced by γ-ray[J];Annual Report of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2006年00期
8 焦鹏;叶文静;常起;赵晓民;;从血液中提取DNA方法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03期
9 杨同文;朱自学;;厨房中粗提DNA[J];生物学通报;2007年03期
10 ;科学家确定一种新的与DNA复制相关的酶[J];广西科学;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金玲;吴玲玲;周剑章;林仲华;;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DNA的控电位杂交[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2 范新萍;;孕妇外周血中游离DNA的分级分离方法初探[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郑利雄;李放娟;吴育庆;张桂梅;何桂荞;熊峰;;荧光定量PCR法在检测梅毒血清TP-DNA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邵勇;刘亭丽;张罡棋;朱晓青;;基于脱碱基位点设计的DNA单核苷多型的小分子识别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关明;;高分辨熔解技术在分子检验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6 ;DNA G-quadruplexes as potential anticancer drug targets[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张新跃;;牧草DNA基因多态性研究与在草业中的应用[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Michael M.Yang;;FABRICATION OF DNA CHIPS FOR DIAGNOSTIC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邓用川;陈菊培;罗越华;李冠一;林栖凤;;红树DNA导入水稻引起的变异[A];植物分子育种——第四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延;张成孝;;电化学发光检测DNA的初步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徐敏;[N];解放日报;2005年
2 刘工;[N];经济参考报;2002年
3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侯巧明;[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陈丹;[N];科技日报;2001年
5 郭朝元;[N];民营经济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翟永太 聂同钢;[N];人民公安报;2006年
7 张梦然;[N];科技日报;2008年
8 韩梁;[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记者 郑晓春;[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艳红;[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伟;DNA条形码在中国榕小蜂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张凤梅;石英致DNA双链断裂修复的DNA-PKcs/JNK/p53信号转导通路[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3 蔡宏;新型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纳米材料在其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雪梅;含N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作用机理的电化学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5 梁乐;功能DNA纳米结构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王延峰;DNA计算中的编码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蒋伟;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核酸酶活性和DNA对其聚集的加速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鲁卫平;DNA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9 樊浩;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新方法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剑章;分子自组装固定DNA和DNA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应用[D];厦门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雪姣;钌多吡啶配合物与DNA/RNA的键合机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平红;一些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D];海南大学;2006年
3 郭爱敏;DNA分子电子结构及输运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李春宏;DNA甲基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广西巴马县人群白细胞DNA总体甲基化水平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罗兴;基于DNA自组装模型的最大团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杨青喜;一种高效检测石蜡切片中的DNA的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7 冯媛媛;聚苯胺及其衍生物复合纳米材料在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8 赵剑;基于企业DNA视角的企业进化机制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0年
9 史庭燕;树状DNA放大技术在临床基因诊断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04年
10 杨培菊;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拟南芥中MBD7参与调控ROS1介导的DNA去甲基化机制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1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81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