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两次变暖不同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本文关键词:百年来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两次变暖不同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兰州大学》 2015年
百年来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两次变暖不同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任余龙
【摘要】: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是全球纬度最高的干旱区,自西向东横跨西风带气候区和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突出,差异明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独特性。研究表明,百年来全球经历了两次显著的气候变暖时期,分别发生在20世纪20~40年代和80年代之后;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对第二次变暖过程响应明显,然而对第一次变暖过程却基本上没有响应,原因何在?至今不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采用CRU资料研究了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地面气温变化特征、遴选出了主要影响环流因子。然后针对CRU资料仅为地面有限要素的局限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一套地面至50hPa共26层、网格距为2.8125°×2.8125°、要素齐全的全球102年逐月三维格点资料,弥补了现有资料时间序列短、分辨率低的不足,为研究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成因提供了新途径;由此对影响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的北半球极涡、欧亚环流、西太平洋副高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揭示了两次变暖时期各环流因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两次变暖影响的异同。最后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两次变暖期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RU资料分析表明,与全球气温变化趋势相对应,百年来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总体也是升高的,除亚洲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外,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其余地区气温对第一次全球变暖响应不明显;而对第二次全球变暖响应明显。北半球极涡、欧亚环流及西太平洋副高是影响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的主要环流因子。2、利用数值模式模拟建立的102年格点资料序列,成功地再现了近百年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地面气温的变化趋势和两次变暖期的特征,为研究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原因供了新途径。3、从百年来北半球极涡变化及其影响的角度来看,第一次变暖期间,北半球极涡中心位置偏东,其主体主要位于东半球,冷空气抑制了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而第二次大幅度变暖期间,北半球极涡中心位置偏西,其主体主要位于西半球,从而有利于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4、欧亚经纬向环流是影响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的直接因子之一。研究表明,在第一次变暖时期,受极地冷涡主要偏向东半球的影响,欧亚经向环流偏强,冷空气活动次数偏多、强度偏强,与极涡的共同作用,抑制了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而第二次变暖期间,受极地冷涡主要偏向西半球的影响,欧亚纬向环流偏强,经向环流偏弱,冷空气活动次数偏少、强度偏弱,使得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响应明显。5、西太平洋副高也是影响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的重要环流系统之一。研究表明,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全球变暖期间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更大、强度更强、北界位置更偏北、西伸脊点更偏西,因此西太平洋副高在第二次全球变暖期间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增暖效应显著,而在第一次全球增暖过程中仅对亚洲东部夏季风影响边缘区有增暖效应,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其它地区作用不明显。6、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低时,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不显著;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高时,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高(厄尔尼诺)低(拉尼娜)会影响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程度。实际海温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次变暖时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拉尼娜现象活跃,不利于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而第二次变暖时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高,厄尔尼诺现象活跃,促进了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总之,本文研究结果归纳如下:第一次变暖过程中,北半球极地冷涡偏向东半球,导致欧亚经向环流偏强,冷空气活动次数偏多、强度偏强,虽然西太平洋副高略有增强,但其主要影响亚洲东部夏季风影响边缘区,而且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抑制了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全球变暖过程,北半球极地冷涡明显偏向西半球,导致欧亚纬向环流偏强,经向环流偏弱,冷空气活动次数偏少,强度偏弱;并且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更大、强度更强、北界位置更偏北、西伸脊点更偏西,加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高,厄尔尼诺现象活跃,促进了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在上述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第二次全球变暖作出了明显的响应。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35;P423.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道溢,王绍武;北半球冬季纬向平均环流的结构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1年02期
2 章名立,,曾昭美,季劲钧;全球增暖过程中亚洲东部区域气候的特点[J];地理学报;1996年06期
3 李崇银;Interaction between Anomalous Winter Monsoon in East Asia and EI Nino Events[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90年01期
4 廖清海,高守亭,王会军,陶诗言;北半球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异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异常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1期
5 钱正安;蔡英;刘景涛;柳中明;李栋梁;宋敏红;;中蒙地区沙尘暴研究的若干进展[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6 陈秋士;中纬度平均经圈和纬圈环流维持的物理过程(一)[J];大气科学;1987年02期
7 黄荣辉;引起我国夏季旱涝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遥相关及其物理机制的研究[J];大气科学;1990年01期
8 陈月娟,张弘,周任君,武海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与亚洲地表温度之关系[J];大气科学;2001年04期
9 黄嘉佑,刘舸,赵昕奕;副高、极涡因子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4年04期
10 任荣彩,刘屹岷,吴国雄;中高纬环流对1998年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化的影响机制[J];大气科学;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茂栋;苏丽欣;赖国宜;;梅州沙田柚采摘时间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2 张曦;吴诚鸥;吴香华;;基于多项式典型相关方法选择长江下游降雨量预报因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3 武建华;刘常青;房稳静;陈彦旭;陈爱琴;梅建新;王淑琴;;气象条件对两个不同属性冬小麦品种灌浆速度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4 沈良芳;高荣斌;吕军;李捷;张强;李勇;;江苏省帕尔默干旱指数与海温场关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5 迟贵富;张昱;李亮;钟子琳;;市级综合气象信息分析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6 黄桔梅;金建德;周治黔;黄世芹;袁淑杰;于飞;徐智慧;;贵阳喀斯特地区夏旱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7 王明洁;张小丽;陈元昭;朱小雅;;2008年华南前汛期连续性暴雨过程成因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6期
8 胡姗姗;;夏季热带对流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9 刘文静;丁国香;;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候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10 覃卫坚;王咏青;覃志年;;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广西降水集中程度的变化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天顺;日本海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对ENSO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胡邦琦;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汪小康;对一次大别山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水分循环过程和非绝热加热过程的分析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高露双;长白山典型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俞亚勋;东亚夏季风雨带进退与西太副高活动、降水年代际变化及江苏气候若干问题[D];兰州大学;2011年
6 倪春迪;东北地区未来气候情景及与之相适应的植被格局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马金玉;中国地面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及短期预报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肖天贵;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波包传播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郝立生;华北降水时空变化及降水量减少影响因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李茜;近千年东亚夏季风的演变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晓霞;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区上升运动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韩永清;初夏85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孙倩;从仰韶到先周: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对黄、淮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静然;末次间冰期以来季风边缘区黄旗海高湖面释光年代学及其环境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有喜;昙石山遗址及其自然环境演变的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国林;2008-2010年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动力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7 符琳;东北三省农业气候年景评估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8 刘珊;北太平洋上层海洋热收支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吴蓉;BCC-AGCM2.0.1模式对东亚地区冬季气候模拟能力的评估[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陆岸青;北部湾北部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玉江,李江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450a冬季温度序列的重建与分析[J];冰川冻土;1999年01期
2 袁玉江,叶玮,董光荣;天山西部伊犁地区314a降水的重建与分析[J];冰川冻土;2000年02期
3 袁玉江,李江风,胡汝骥,刘潮海,焦克勤,李忠勤;用树木年轮重建天山中部近350a来的降水量[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4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5 何清,杨青,李红军;新疆40a来气温、降水和沙尘天气变化[J];冰川冻土;2003年04期
6 王劲松;陈发虎;靳立亚;魏锋;;亚洲中部干旱区在20世纪两次暖期的表现[J];冰川冻土;2008年02期
7 冯仲科;空间数据的最佳内插法(Kriging法)及其在GIS中应用的构想[J];测绘科技动态;1995年03期
8 李明霞;汪永进;邱庆伦;;中全新世7~6ka东亚季风气候的高分辨率石笋记录[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9 张冉;刘晓东;;中全新世暖期与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东亚夏季降水变化相似型分析[J];地理科学;2009年05期
10 刘晓东,张敏锋,惠晓英,康兴成;青藏高原当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响应[J];地理科学;199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劲松;近100年来中东亚干旱区对全球变暖的区域气候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包庆;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玲;六月份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过程和年际变动特征及其机理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2 王颖;1955~2004年极端气候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3 李红梅;近四十年中国盛夏降水和温度特性变化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庆,刘桂莲;我国近40年气温变化地域类型的研究[J];气象;1999年04期
2 胡学文;;气温变化1℃值多少钱?[J];地球;1993年06期
3 哈斯;内蒙古地区分区气温变化的分析[J];内蒙古气象;2000年02期
4 雷媛,孙彭龄;浙江省近百年气温变化研究[J];气象;2001年10期
5 陈晋阳;全球气温变化的千年回顾[J];世界科学;2001年02期
6 雷媛,孙彭龄;浙江近百年气温变化的初步研究[J];浙江气象科技;2001年04期
7 李雪铭,葛庆龙,周连义,李双建;近二十年全球气温变化的居民用电量响应——以大连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8 刘莉红,郑祖光;我国1月和7月气温变化的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2期
9 娄德君,孙卫国,李治民;近百年齐齐哈尔市的气温变化[J];气象;2004年12期
10 娄德君,孙卫国,李治民;齐齐哈尔市气温变化小波分析[J];气象科技;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庆;刘桂莲;;我国近40年气温变化地域类型的研究[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2004年
2 张国玲;;谷城近50年气温变化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3 钱维宏;;全球气温变化的规律、原因和未来预测[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谭俊龄;张振鲁;石洪华;张苏平;;气温变化生态风险评估与调控对策[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谭俊龄;张振鲁;石洪华;张苏平;;区域气温变化生态风险评估与调控对策[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谭俊龄;张振鲁;石洪华;张苏平;;区域气温变化生态风险评估与调控对策[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司鹏;李庆祥;李伟;殷红;;城市化对深圳气温变化的贡献[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钱维宏;秦爱民;;半个世纪来的中国区域气温变化[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哈斯;兰斌;;近40年内蒙古地区分区气温变化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尹文有;肖子牛;郑皎;王继红;;红河流域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A];2008年滇黔桂三省区七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特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俊晖;[N];中国服饰报;2011年
2 保健时报记者 曾佑忠;[N];保健时报;2006年
3 记者 袁红颖;[N];哈尔滨日报;2011年
4 王利;[N];保健时报;2004年
5 钱伟;[N];中国医药报;2004年
6 齐念慈;[N];保健时报;2005年
7 通讯员 谭萍;[N];大众卫生报;2008年
8 驻东京记者 刘洪亮;[N];文汇报;2010年
9 英国《卫报》/刘雅芳 译;[N];北京科技报;2009年
10 特约记者 郭继萍;[N];阿克苏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余龙;百年来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两次变暖不同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慧霞;器测时期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时空规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辛慧慧;离石气温变化及城市化影响初步分析[D];山西大学;2011年
3 裴兴云;城市化及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4 于群;山东省冬夏季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陈静林;城市化进程对珠三角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6 郭丽香;过去32年来洞庭湖流域气温变化的比较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方宝成;秦岭同纬度自然保护区植被指数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及其差异性[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百年来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两次变暖不同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6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06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