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单分子力谱对蛋白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6 08:00

  本文关键词: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单分子力谱对蛋白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大学》 2015年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单分子力谱对蛋白质的研究

高翔  

【摘要】:蛋白质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在物质代谢、细胞信息传递、个体生长发育等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单分子力谱被广泛地用于表征蛋白质在其生理环境下的构象变化,从而研究机械力对结构和功能的调控作用。一方面,为了行使蛋白质的正常生物功能,蛋白质需要和多不同的配体蛋白相互作用,并在作用过程中发生变构以实现其功能或者将信号传递出去。蛋白质和配体结合过程中会在相互作用表面发生形变以适应它的配体,因此蛋白质的柔性是蛋白和配体结合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研究了一种可以和多个配体结合的蛋白ARNT PAS-B,发现其柔性非常强,蛋白的N端和C端在存在拉力的时候距离可以增加75%,而蛋白本身不发生解折叠,这一发现可以解释PAS-B和不同配体结合的机理,另外,我们还发现了该蛋白在力学解折叠过程中存在一个短暂的中间态,蛋白的力学解折叠过程将沿着两态或者三态过程发生,解折叠过程中存在动力学分配的行为。另一方面,许多生物大分子通过机械力来调控其结构与生物功能。它们能够产生,感应,传递和响应力学信号,并且做出相应的构象变化。除了蛋白和蛋白相互作用产生的拉力,含有多个结构域的蛋白内部也存在张力,这样一种张力是否在会影响蛋白质动力学和功能目前还不清楚。我们对人体内凝溶胶蛋白进行了单分子力谱测量,发现凝溶胶蛋白在拉力作用下对钙离子的结合强度大幅度增加,当拉力仅为十皮牛时解离常数降低了六倍。凝溶胶蛋白在去激活态时内部不同结构域之间可能存在张力,我们推测,正是由于这种力学加强的配体结合机理和蛋白内部结构域间的张力增加了凝溶胶蛋白的激活过程中的协同性。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单分子力谱的发明发展和工作原理,简单回顾了蛋白质的折叠动力学以及力学信号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并介绍了单分子力谱的数据处理方法和一些常用的模型。然后我列举了一系列优秀的单分子力谱的工作,回顾了单分子力谱研究的发展。第二章主要内容为:对人体内芳烃受体核转运蛋白(ARNT) PAS-B结构域的单分子力谱工作。PAS (Per-ARNT-Sim)结构域是一个存在于信号传导蛋白中的可以和多种配体结合的蛋白模体。它可以对非常多的化学和物理信号进行相应。虽然它的功能多样,但是PAS结构域有相对保守的结构。有研究推测PAS结构域是柔软的,所以可以适应不同的结合配体。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对PAS结构域柔性的直接测量结果。这里,我们使用单分子原子力显微镜定量测量了一种PAS结构域,ARNT PAS-B,的力学解折叠。我们的力谱数据显示ARNT PAS-B结构域可以被小于30 pN的拉力解折叠,如此小的解折叠力是源自其较宽的解折叠势井,其解折叠势井的宽度大约为2 nm。这个性质将允许PAS-B结构域的N端和C端在受力的时候被拉伸75%,而自身不发生解折叠。另外,我们发现ARNT PAS-B结构域通过一种动力学分配机(kinetic partitioning mechanism)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解折叠。百分之六十七的ARNT PAS-B蛋白沿着一条较简单的两态路径发生解折叠,而另外的百分之三十三在解折叠时则会首先到达一个结构确定的中间态,该中间态是折叠态蛋白的C端发卡结构打开产生的。我们猜想PAS-B结构域的这种结构柔性和力引发的部分解折叠现象可能提供一种特别的配体招募机制,以招募多种多样的配体分子,并降低其配体结合表面(binding surface)构象变化的自由能垒。第三章主要内容为:单分子力谱实验揭示出凝溶胶蛋白的钙离子结合的力学增强效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力在生物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力可以解折叠天然态蛋白质,导致蛋白质特有的力学响应。蛋白-蛋白结合亲和性可能会降低,或者在拉力作用在其中一个或者两者之上时,导致新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位点被暴露出来。这里我们的实验证明,凝溶胶蛋白(gelsolin)的第六个结构域(G6)可以在机械力作用下提高其与钙离子的亲和性。我们的动力学模型表明G6蛋白的钙离子亲和性随着拉力的增加而呈指数性的增长,这种增长将一直持续到G6蛋白发生力学解折叠。这表明在拉伸力存在时,凝溶胶蛋白可能在更低的钙离子水平下被激活。这种阳离子-蛋白结合亲和性受力学调控的结论提供给我们在有应力的细胞环境中,比如细胞骨架丰富的区域或者细胞粘附区域,阳离子调控蛋白的复合体行为一种新的理解。第四章的主要内容为:我们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配体调控的SH3蛋白的力学各向异性进行了研究。我们已经知道,力在生物过程中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力可以引起蛋白质的构象变化,可以导致蛋白的力学解折叠以及各种各样效应。随着单分子力谱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详细的研究蛋白质分子的的力学性质。尤其是随着半胱氨酸对交联技术(double-cysteine crosslinking method)的发明,力可以施加在蛋白的各个方向。有研究表明,蛋白质的力学稳定性是各向异性的,依赖于施加力的方向。同时,也有研究表明配体结合可以有效的增加蛋白的稳定性。但是,目前仍然缺少配体调控的稳定性在不同拉伸方向上产生的效果的研究。这里,我们通过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单分子力谱研究了SH3各项异性对拉伸方向的响应。我们发现在几个拉伸方向上,配体对SH3蛋白的影响各不相同,并且和最开始的力学稳定性无关。在400nm/s的拉伸速度下,解折叠力的增加从5%到80%不等。更加细节的研究表明给出了如下结论:第一,为了使蛋白可以在不同拉伸方向下进行研究,我们的突变将导致配体无法和蛋白结合,这就导致了蛋白在加入配体之后解折叠力不发生变化。二,配体和蛋白结合之后稳定性都会增加,但是增加的稳定性和原本的稳定性无关,只和位置有关。三,蛋白质的解折叠距离不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蛋白的解折叠路径没有发生变化。这些发现提供了我们对力学调控和配体调控的耦合的生物学过程提供了新的理解。第五章我总结博士生期间的工作,给出了将来的研究计划。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5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佳;李雨;李明娟;闵锐;;辐射诱导细胞内凝溶胶蛋白变化及其对小鼠氧化损伤的影响[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11年04期

2 王寿勇;马琳玉;王颖;张洲;邓薇菲;;大鼠体外循环前后血浆蛋白质差异性表达[J];重庆医学;2015年10期

3 陈蕾;李晔;苏秀榕;江锦坡;李太武;李振;周君;刘艳;夏长革;;浙江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zhejiangensis)凝溶胶蛋白和肌动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海洋与湖沼;2011年02期

4 李晔;陈蕾;李振;苏秀榕;周君;李太武;江锦坡;;浙江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zhejiangensis)凝溶胶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2年04期

5 潘洁;钟方芳;王红艳;黄仲贤;谭相石;;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介导NO信号转导的结构基础及其分子机制研究[J];中国科学:化学;2014年04期

6 PAN Yan Gang;WANG Feng;LIU Yan Hou;YANG Yong-Guang;WANG Hong Da;;Single-molecule-force spectroscopy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SP-1 and CD47[J];Science China(Chemistry);2014年12期

7 周素平;;齿垢密螺旋体双组分调控系统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2015年07期

8 王旭涛;张新超;;凝溶胶蛋白和危重病[J];中国全科医学;2009年22期

9 陈壮飞;肖耀军;郑少斌;赵善超;姜耀东;秦自科;毛向明;;肾癌组织中CapG蛋白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1年22期

10 李明娟;闵锐;;凝溶胶蛋白及其生物医学作用[J];生命科学;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斯玛·萨利姆·卡兹;不同淋巴道转移相关蛋白亚细胞组分表达与淋巴道转移相关性的比较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2 吴滢;表皮生长因子对肾小球上皮影响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邓飞艳;骨质疏松症和良性家族性成年人肌阵挛癫痫的基因定位和鉴定[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关印;单核苷酸多态与含铂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疗效及预后的关联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5 王绍清;Gelsolin降低小鼠肝癌高淋巴道转移力Hca-F细胞株的侵袭和运动能力[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6 肖飞;耐药性癫痫患者脑组织和脑脊液中生物标记物的筛选及临床价值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7 刘玥;血小板骨架蛋白Gelsolin在冠心病血瘀证中的作用及赤芍川芎有效组分的干预效应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8 鞠涛;机器人辅助生物细胞光学操作中运动规划[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孟伟;化学修饰和渗透剂影响蛋白质稳定性和折叠动力学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0 吕春梅;利用单分子力谱研究凝溶胶蛋白的力学性质[D];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良;胃癌组织中BRMS1,GELSOLIN,uPA蛋白表达及意义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0年

2 王旭涛;凝溶胶蛋白在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3 李明娟;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基因表达与辐射剂量关系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石锦平;利用秀丽线虫研究脑红蛋白的抗氧化损伤作用及细胞骨架蛋白的缺氧应答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5 刘权威;基于通路分析的中国汉族人群身高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邵琳;gelsolin、cyclinD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山东大学;2011年

7 陈屹一;肝衰竭患者外周血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与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漆勇;血浆凝溶胶蛋白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王佳;凝溶胶蛋白在急性放射损伤防护中的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10 陈文静;Gelsolin在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弈岩;赵杰;程龙霄;唐月华;冯佑民;;小型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的制备及其体外解折叠的初步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2 杨斌盛;名洁;宋珍;;蛋白质多态解折叠行为与稳定性Ⅱ:酶的多态解折叠行为[J];中国科学:化学;2014年04期

3 郝世富;抓住“变”与“不变”是解折叠图问题的关键[J];数学通讯;2001年06期

4 王贤树,童俊超,韩学海,杨福愉;脱血红素细胞色素c的解折叠状态与跨膜运送能力的相关性[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4年01期

5 郭占云,乔志松,冯佑民;重组单链胰岛素在含有巯基试剂的变性剂中的解折叠[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1年04期

6 柳树群,刘次全;翻译过程中mRNA的拓扑形态及其链构象分析[J];科学通报;2002年01期

7 傅毅;吴小俊;;Barnase早期热变性位点的动力学模拟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3年11期

8 刘次全;;mRNA解折叠的链构象与相应新生肽链构象相关性的探索[J];自然杂志;2006年01期

9 杨福愉;蛋白质跨膜运送研究的新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1年02期

10 童俊超,杨福愉;不同解折叠状态鸡心脱血红素细胞色素c分子的表面性质[J];生物物理学报;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丁延伟;白玉霞;张广照;;微量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溶菌酶在拥挤环境下的热致解折叠和重复解折叠行为[A];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第十六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2 赵杰;黄启龙;唐月华;邵素清;许根俊;冯佑民;;单链猪的胰岛素原的平衡折叠-用一种简单方法来研究含二硫键蛋白质的体外折叠/解折叠[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翠燕;蛋白质折叠/解折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7年

2 罗俊杰;蛋白质解折叠及其影响磷脂膜结构与相行为的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3 高翔;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单分子力谱对蛋白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4 傅毅;分子模拟及其在生物工程上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0年

5 孟伟;化学修饰和渗透剂影响蛋白质稳定性和折叠动力学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6 吕春梅;利用单分子力谱研究凝溶胶蛋白的力学性质[D];南京大学;2013年

7 成博;几种典型生物高分子与水相互作用的单分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乔志松;胰岛素受体配基结合结构域L1和L2的表达与鉴定及胰岛素原的折叠与解折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2年

9 刘洪林;同步辐射圆二色光谱学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陈衍;胰岛素家族成员折叠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建冰;胶原模型肽的分子标记与其三螺旋的折叠/解折叠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单分子力谱对蛋白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9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149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a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