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域高斯波束叠前深度偏移
本文关键词:时间域高斯波束叠前深度偏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5年
时间域高斯波束叠前深度偏移
高成
【摘要】:高斯波束偏移是克希霍夫偏移的改进和发展,具有灵活、高效的优点,同时在成像精度上接近波动方程偏移。但是目前的高斯波束偏移公式都是在频率域下给出的,如果直接按照公式实现则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计算每一个频率所对应的格林函数,而且在计算成像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最速下降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偏移成像公式中的积分次序,将对频率的积分转化为成像时刻的函数,推导出了共炮道集的3D时间域高斯波束叠前深度偏移公式。由于当前文献仅给出了计算共炮点道集和共炮检距道集的高斯波束偏移公式,而在实际地震处理过程中,还存在共接收点和共中心点地震数据体。因此本文以类比的方式将共炮道集的3D时间域高斯波束叠前深度偏移公式扩展到共接收点道集、共炮检距点道集和共中心点道集数据中。由于时间域高斯波束偏移的公式是从频率域高斯波束偏移公式推得的,,故在改善计算效率的同时保留了频率域高斯波束偏移的效果。 时间域高斯波束偏移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求取中心射线周围成像点的复走时。对此,本文基于傍轴近似,将中心射线坐标系内的量转换到直角坐标系下,给出了在直角坐标系下通过二阶Taylor展开求取成像点处复走时的近似公式。 为了验证时间域高斯波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正确性和计算效果,本文使用了Mannousi模型数据、Sigsbee模型数据、BP模型数据和深水实际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测试,并与克希霍夫偏移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显示:时间域高斯波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高速体、陡倾角构造下方,时间域高斯波束叠前深度偏移对断层和地层分界面的成像更为清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31.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盛岩 ,张中杰 ,何樵登 ,徐中信;粘弹介质中高斯束二维理论地震记录的合成[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2 张东良;孙建国;;偏移成像中的垂直分辨率[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年01期
3 岳玉波;李振春;钱忠平;张建磊;孙鹏远;马光凯;;复杂地表条件下保幅高斯束偏移[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4期
4 吴立明,许云,乌达巴拉;高斯束射线法在二维非均匀介质复杂构造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1995年S1期
5 蓬田清 ,林云松;横向不均匀介质中波动场的最新计算方法:以论述高斯波束法为主[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0年04期
6 孙建国;;Kirchhoff型偏移理论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展望——与光学绕射理论的类比、若干新结果、新认识以及若干有待于解决的问题[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5期
7 刘财;崔芳姿;刘洋;王典;刘殿秘;张鹏;;基于低信噪比条件下新型Seislet变换的阈值去噪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5年01期
8 高成;孙建国;齐鹏;孙辉;刘志强;刘明忱;;2D共炮时间域高斯波束偏移[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4期
9 张旭;张健雪;张永刚;董楠;;南海西部中尺度暖涡环境下汇聚区声传播效应分析[J];海洋工程;2011年02期
10 孙建国;Kirchh off型真振幅偏移与反偏移[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岳玉波;复杂介质高斯束偏移成像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陈入云;高振荡函数积分的高效数值算法及实现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艳;刘洋;;基于虚拟偏移距方法的各向异性转换波保幅叠前时间偏移(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8年03期
2 孙建国;;Kirchhoff型反偏移场稳相分析(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10年01期
3 杜惠平,阮颖铮;高频波场传播问题中使用的复源点和复射线方法[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4 周晨光;单刚义;张丽华;;叠前时间偏移在华北地区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S2期
5 叶云飞;孙建国;韩复兴;;均匀和梯度介质中等时面(线)的几何特征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S2期
6 孙建国;;均匀介质中的F-K反偏移: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及其在非均匀介质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张东良;孙建国;;F-K反偏移中的插值映射[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4期
8 栗学磊;;基于高斯波束的2.5维数值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S1期
9 赵国敏;张中杰;孟补在;白云;黄玉国;;粘滞介质中界面上地震波行为研究[J];东北地震研究;1993年02期
10 邓飞;王美平;周杲;周熙襄;;高斯射线束法地震记录合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秦宁;李振春;;起伏地表走时速度层析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建花;李绪宣;;基于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的深水复杂构造区地震采集方向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九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3 尹正;李振春;;基于高斯束的菲涅尔带走时层析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九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4 刘鹏;杨长春;王彦飞;;三维TTI介质格林函数的高斯束计算方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5 杨珊珊;黄建平;李振春;;三维高斯束偏移成像方法[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9:地震波传播与成像论文集[C];2014年
6 韩复兴;孙建国;王坤;孙章庆;;针对海底大陡坡的偏移成像研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9:地震波传播与成像论文集[C];2014年
7 秦宁;王延光;梁鸿贤;单联瑜;王常波;;复杂构造区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对比[A];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8 杨晶;魏福吉;邵延飞;段卫星;徐维秀;;基于高斯射线束的正演照明方法研究[A];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歧峰;基于任意广角波动方程的地震偏移成像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岳玉波;复杂介质高斯束偏移成像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熊高君;复杂构造波动方程波场模拟及成像新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4 张建伟;变速介质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域成像与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5 邓飞;剖面三维地质建模与高斯射线束正演的研究与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杨午阳;粘弹性波动方程保幅偏移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7 夏凡;波动方程真振幅偏移成像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8 刘定进;波动方程保幅地震偏移成像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韩复兴;论波前构建法中的几个计算问题[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陈辉;复杂介质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及偏移速度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萌萌;基于射线理论面向层状介质的三维观测系统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武建新;地震层序时频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何京;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地震波传播规律及补偿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郭明杰;折射波剩余静校正[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5 白杰;射线追踪正演模拟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6 张朝霞;高斯射线束在工程物探中的应用及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7 唐兰兰;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域成像的研究与应用[D];新疆大学;2007年
8 倪长宽;复杂介质地震波场正演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朱绪峰;单程波方程的保幅偏移及其角度域成像[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何玉前;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叠前时间偏移连片处理技术应用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月明;李振春;韩文功;刘庆敏;;小波束叠前深度偏移和照明:基于Marmousi模型的测试[J];Applied Geophysics;2006年04期
2 叶月明;李振春;徐秀刚;朱绪峰;仝兆岐;;基于单程波方程的角度域保幅偏移(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9年01期
3 孙建国;;Kirchhoff型反偏移场稳相分析(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10年01期
4 岳玉波;李振春;张平;周学锋;秦宁;;复杂地表条件下高斯波束叠前深度偏移(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10年02期
5 孙建国;论三维等时线叠加反偏移中的有关问题[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3期
6 阮颖铮;用复惠更斯原理综合地震波反射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7 阮颖铮,杜惠平;吸波涂层角反射器RCS的复射线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8 邓飞;王美平;周杲;周熙襄;;高斯射线束法地震记录合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6期
9 刘喜武,刘洪;地震盲反褶积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年02期
10 陈生昌,曹景忠,马在田;混合域单程波传播算子及其在偏移成像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建国;;不产生振幅和相位畸变的有限孔径偏移算子[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孙建国;;论基于波场延拓的真振幅偏移[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孙建国;;成像原理、成像过程及偏移像场的动力学特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凌;小波束域波场的分解、传播及在地震偏移成像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2 王桂华;南海中尺度涡的运动规律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夏凡;波动方程真振幅偏移成像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童;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多分量联合逆时偏移[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IanF.Jones ,李学慧;采集方向对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影响[J];石油物探译丛;2001年03期
2 张叔伦,孙沛勇;快速面炮记录叠前深度偏移[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年04期
3 张文生,张关泉,马在田;混合法炮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J];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4 林明玉,匡斌;叠前深度偏移中的旅行时并行计算技术[J];断块油气田;2003年04期
5 张建伟,强芳青,贺振华,黄德济;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在复杂断裂区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4年03期
6 刘超颖,王成祥;非稳态相移法叠前深度偏移[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年03期
7 罗银河,刘江平,俞国柱;叠前深度偏移述评[J];物探与化探;2004年06期
8 吕彬;王宇超;李斐;;保幅型裂步傅里叶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探讨[J];岩性油气藏;2007年03期
9 杨敬磊;李振春;叶月明;潘雅婷;;地震照明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1期
10 张廷香;;连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在孤西地区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立;冷传波;张洪宙;;二维叠前深度偏移及辅助处理流程方法研究[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2 王鹏;;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关泉;张文生;郝现军;;组合炮叠前深度偏移及其并行实现[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李录明;罗省贤;;交互式快速剥层法三维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建立方法[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林卫;王彦仓;苑益军;秋剑霞;李文胜;;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张文生;张关泉;;广义相位屏法叠前深度偏移[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苟量;赵波;王成祥;;复杂构造的地震波模拟和叠前深度偏移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赵改善;孔祥宁;方伍宝;王于静;孙成龙;;地震叠前深度偏移软件在64位集群系统上的优化[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文生;;多方向分裂平面波场合成叠前深度偏移[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孔祥宁;方伍宝;赵改善;袁联生;;曙光4000A上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并行计算[A];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彭冬梅;[N];中国石油报;2004年
2 通讯员 张武 张冀;[N];中国石油报;2009年
3 赵龙;[N];大庆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王昱虹;[N];网络世界;2000年
5 黄普根 马永 包勇 刘宽宏;[N];中国石油报;2011年
6 ;[N];计算机世界;2003年
7 本报记者 汤铭;[N];计算机世界;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建伟;变速介质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域成像与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2 赵景霞;三维并行合成震源记录叠前深度偏移[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陈生昌;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与速度建模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2年
4 高成;时间域高斯波束叠前深度偏移[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谦;速度—深度模型建立方法及其在叠前深度偏移中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春堂;分频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3 周淼;牛居北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4 李道善;单程波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李慧;基于波动方程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6 王伟国;基于非稳态相移法叠前深度偏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郑晓;起伏地表单程波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杨联勇;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及其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9 张辉;起伏地表条件下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10 唐兰兰;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域成像的研究与应用[D];新疆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时间域高斯波束叠前深度偏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5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15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