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维碳材料电子自旋极化特性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8 15:51

  本文关键词:低维碳材料电子自旋极化特性的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5年

低维碳材料电子自旋极化特性的理论研究

于国栋  

【摘要】:作为新型的碳纳米材料,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由于具有很多奇特的电子性质而广受关注。此外,人们正致力于获得具有新型结构的碳材料,如理论上预言的石墨炔和碳泡沫等。在实验上,人们已经在多种碳材料中观察到了磁性,如rhombohedral C60、zigzag型边界的石墨烯纳米条带(ZGNR)和吸附了有机分子的石墨烯等等。由于碳原子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很弱,碳材料中自旋退相干效应比其他典型的半导体材料要小得多,因此,碳材料中的p轨道磁性在自旋电子学领域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然而,为了满足特定的自旋电子学器件功能,澄清和调控碳材料的磁性尤为必要。本文中我们主要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方法研究3d过渡族金属原子(TMA)掺杂的石墨烯结构的磁性、石墨炔的边缘磁性和碳泡沫的表面磁性。 首先,我们探讨了掺杂TMA对石墨烯边缘磁性的影响。当在靠近ZGNR边缘的晶格位置掺杂钛、钒、铬、锰、镍、铜或锌原子时,石墨烯的边缘磁性会受到极大的抑制从而使ZGNR只具有单边缘的磁性。通过理论分析,我们发现这种边缘磁性的抑制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TMA的原子轨道与石墨烯的边缘态发生强烈的杂化使局域在zigzag边缘的上下自旋边缘态同时被占据,结果削弱了边缘磁性;第二,TMA的掺杂会使ZGNR边界发生较大的晶格畸变而破坏边缘态,从而导致边缘磁性的明显抑制。对于钛和锰原子的掺杂,边缘磁性的抑制主要来源于第一种机制,第二种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铜原子掺杂的情况,而对于大多数情况,两种机制共同起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钪原子掺杂到ZGNR和二维无限大的石墨烯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电子性质。钪原子掺杂到二维无限大的石墨烯后体系是不存在磁性的,然而掺杂到ZGNR后体系会表现出明显的自旋极化。 其次,我们探讨了带有558型线缺陷的石墨烯吸附TMA后体系的磁性质。相比于普通石墨烯晶格位置,线缺陷处会提供更大的吸附能从而更容易捕获TMA。此外,吸附TMA到不同的位置后体系会表现出不同的磁矩。当TMA吸附于组成线缺陷的八边碳环的中心位置时(TMA@H8),我们建立了简单的杂化图像用以解释TMA@H8系统的磁性以及吸附能随掺杂原子种类的变化。电子输运计算表明,铁或钴原子吸附到线缺陷位置的体系会表现出明显的电流的自旋极化效应。值得强调的是,无论铁原子吸附在什么位置,只要偏压在0.2-0.4V之间,电流的自旋极化率始终高于76%,这表明在实验上,在石墨烯线缺陷吸附有铁原子的体系中容易观察到自旋极化的电子输运现象。 再次,对于α、β、γ和(6,6,12)四种类型的石墨炔,我们研究了其相应的zigzag型纳米条带的边缘磁性。和ZGNR一样,在费米面处这四种条带都存在无色散的平带。考虑到上下自旋电子间相互作用后,局域在边界的边缘态将发生自旋极化进而表现出边缘磁性。值得注意的是,β型的石墨炔条带只有在足够宽时才会表现出明显的无色散平带和边缘磁性。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基于碳原子pz轨道的紧束缚近似(TB)模型用来描述这四种石墨炔纳米条带的能带结构。基于TB模型,我们发现β型石墨炔纳米条带会产生比ZGNR和其他类型的石墨炔纳米条带更多的输运通道,因而它将成为一种理想的金属线。 最后,我们研究了(1,1)zigzag碳泡沫的表面磁性。碳泡沫是一种由sp2和sp3杂化的碳原子共同组成的三维碳材料,,因其结构中存在大量的孔洞而得名。在结构上,碳泡沫是共用管壁的碳纳米管阵列,其孔洞的尺寸即为碳纳米管的横向尺寸。(1,1)zigzag碳泡沫是由(6,0)zigzag型碳纳米管组成的共用管壁的阵列。沿着碳纳米管的横向切割(1,1)zigzag碳泡沫可以得到两种基本类型的表面:sp2和sp3表面,即由sp2或sp3杂化的碳原子截断的表面。用氢原子饱和掉表面的悬挂键会显著地增加体系的稳定性。此外,sp3表面和氢原子饱和的sp2表面(记为sp2H表面)分别表现出反铁磁性基态和铁磁性基态,相应的尼尔温度和居里温度均高于100K。对于sp2H表面,应变可以有效地调节表面碳原子的自旋极化强度。而且,在体带隙中存在着局域在sp2H表面的表面态。更重要的是,这个表面态对应的能带在K和K′点表现为自旋极化的Dirac圆锥型的能带结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46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The UV-VIS Studies of C_(60) Chemically Modified Polystyrene Film[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1997年05期

2 柳庆春,陈滇宝,史制强,华静,刘青;C_(60)(Fullerene)及其卤化衍生物在阴离子聚合中的研究[J];高分子通报;2002年06期

3 陈彧,徐晓鸿,王静霞,肖丽香,蔡瑞芳,黄祖恩;富勒烯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9年04期

4 任元;刘学杰;李智;;Nb–Si–N纳米复合薄膜中界面的结构与力学性能[J];硅酸盐学报;2013年09期

5 王英杰;刘梅怡;高加力;;生物大分子全量子力学方法:显性极化(X-Pol)模型[J];分子科学学报;2013年06期

6 罗京;卢金龙;赵宏鹏;代月花;刘琦;杨金;蒋先伟;许会芳;;A first-principle investigation of the oxygen defects in Si_3N_4-based charge trapping memories[J];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2014年01期

7 孙婷婷;王永欣;陈铮;杜秀娟;;锯齿型AlN纳米带中掺杂Co链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材料导报;2013年22期

8 杨东杰;伍晓蕾;昌娅琪;邱学青;陶家媛;;磺甲基化木质素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聚合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4年04期

9 解忧;霍义萍;张涛;赵省贵;张建民;;钴纳米线填充(12,0)硼氮纳米管的电子结构与磁性[J];复合材料学报;2014年01期

10 卞萍;孔春阳;李万俊;秦国平;张萍;徐庆;;C掺杂浓度对ZnO薄膜电学和结构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合江;征甲甲;张波;虞梅芳;高兴发;陈春英;卫涛涛;;The Inhibition of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s by Pristine Graphene via the Impairment of Mitochondrial Respiration[A];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生物医药专题)论文集(下册,墙报P25-P48)[C];2013年

2 Cheng-Xing Cui;Ya-Jun Liu;;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reactivity of the bonds In C_(60) and C_(70) based on the M06-2X computation[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3 Ren Feng;Jia jia Song;Ji-Jun Zou;Xiangwen Zhang;Li Wang;;Theoretical Study on Cyclopropanation of endo-Dicyclopentadiene with Zinc Carbenoids[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4 Pengxiang Zhang;Yongli Kou;Yue Dong;Yaping Li;;The Analysis of Bader Charge of Co on the Co_3O_4(100) Surface[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过渡金属铱、钌、铼配合物激发态性质及其相关应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慈成刚;叠氮化氰和几种羰基化合物光解离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闵春刚;生物多色荧光的起源及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孙文明;碳纳米材料与生物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及保护机理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赵强;若干卤键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魏帆;铀化合物激发态和热力学性质的相对论量子化学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李昕;光电功能铱配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耿允;基于噻吩类和萘类材料的电荷传输性能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鸿志;提高密度泛函理论计算Y-NO体系均裂能精度: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卢楠;双功能有机小分子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丽娟;基于碳纳米管的非线性高分子功能材料的设计和制备[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侯聪;丙酸乙脂与羟基自由基的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周静;羟基引发的多溴代联苯醚大气光降解机理和动力学的量子化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闫文艳;星型分子结构与电荷转移特征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于朝阳;具有紫外光学性能的富勒烯功能材料[D];武汉大学;2004年

6 韩冰;分子筛孔道限域效应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2年

7 徐亮;铑镍催化的C-H活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温州大学;2012年

8 陶委;四吡咯衍生物光敏染料光谱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一超;面向DNA/RNA化学修饰的结构生物信息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傅志强;P450酶活性中心催化转化全氟辛烷磺酸(PFOS)前体化合物的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桂亮;黄书腾;;浅析石墨烯的性质与应用前景[J];科技风;2011年21期

2 ;英研制出石墨烯透水材料[J];人工晶体学报;2012年01期

3 梁爽;赵孝文;王刚毅;陈薇;杨仲秋;李志刚;张丽芳;高德玉;赵弘韬;;石墨烯的制备及应用进展[J];黑龙江科学;2013年03期

4 司晨;陈鹏程;段文晖;;石墨烯材料的电子功能化设计:第一原理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3年35期

5 韩鹏昱;;石墨烯晶体的微观起伏[J];物理;2009年06期

6 韩鹏昱;刘伟;谢亚红;张希成;;石墨烯与太赫兹科学[J];物理;2009年06期

7 ;石墨烯纳米电路技术获得新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10年S1期

8 ;用石墨烯制出特氟龙替代物[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31期

9 崔同湘;吕瑞涛;康飞宇;顾家琳;;从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看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J];科技导报;2010年24期

10 范桂锋;朱宏伟;;石墨烯:打开二维材料之门——评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J];现代物理知识;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福刚;李维实;;树枝状结构功能化石墨烯[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帅志刚;龙孟秋;唐令;王冬;;纳米带状石墨烯与石墨炔的电子结构与电荷输运[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王琳;赵立峰;孙淮;;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搀硅石墨烯的热传导系数[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刘吉洋;郭少军;翟月明;李丹;汪尔康;;肉豆蔻酰磷脂酰甘油保护石墨烯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刘云圻;魏大程;狄重安;武斌;郭云龙;于贵;;少数层石墨烯的可控制备和电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张佳利;沈广霞;郭守武;;化学还原的单层氧化石墨烯的电学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付磊;刘楠;戴博雅;刘迅;张朝华;刘忠范;;石墨烯的表面控制生长[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中日青年化学家论坛摘要集[C];2010年

8 张智军;张立明;黄洁;夏景光;;基于氧化石墨烯的新型功能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刘洪涛;郑健;刘云圻;于贵;朱道本;;氨水和氨水蒸汽还原法制备石墨烯[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10 陈永胜;黄毅;马延风;王燕;许艳菲;张小岩;梁嘉杰;吕歆;;可溶性石墨烯材料的宏量制备及其器件应用[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霞;[N];科技日报;2010年

2 记者 王艳红;[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好宇 张芃捷(实习) 特约记者 李季;[N];电脑报;2010年

4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N];证券时报;2010年

5 本报特约撰稿 吴康迪;[N];计算机世界;2010年

6 记者 谢荣 通讯员 夏永祥 陈海泉 张光杰;[N];泰州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纪爱玲;[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8 周科竞;[N];北京商报;2011年

9 王小龙;[N];科技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刘霞;[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华;类石墨烯纳米片和模型体系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廖清;石墨烯及其相关结构的生长和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谢月娥;石墨烯纳米结构电子输运的调制[D];湘潭大学;2011年

4 袁建辉;石墨烯中的电子及其输运性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徐华;石墨烯界面电荷转移的拉曼光谱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徐宇曦;功能化石墨烯的制备、组装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11年

7 康朝阳;碳化硅、蓝宝石与铜箔表面石墨烯的生长和表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李占成;高质量石墨烯的可控制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吕伟;石墨烯的宏量制备、可控组装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江林海;石墨烯负载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同鑫;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复合电极材料储锂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吕翔;石墨烯的制备及高分子改性[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杜欣;可流动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谢声意;还原石墨烯氧化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邹燕;功能化石墨烯气敏特性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晓晓;单层石墨烯超晶格中的输运特性和散粒噪声[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超群;石墨烯在不平整表面上吸附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静;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制备、表征与应用[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宽;石墨烯的室温简易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廖旭;石墨烯摩擦性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低维碳材料电子自旋极化特性的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9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19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3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