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草—蚯蚓—丛枝菌根真菌联合修复Cu污染土壤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4 10:53
【摘要】:我国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冶炼与矿床开采废料等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中,对我们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寻求高效的修复方法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规的植物修复技术操作简易且不易造成二次污染,但受限于生物量与土壤条件等因素,修复效率并不稳定。在本研究中,我们以耐铜作物孔雀草为修复植物,深入探讨了利用蚯蚓与丛枝菌根真菌辅助植物对Cu污染土壤进行联合修复的可行性,具体结果如下:为了研究Cu污染对土壤大型动物群落分布的影响,对江苏省南京市汤山镇伏牛山铜尾矿区周边的土壤进行调查,通过对采集的42个样点的土壤样品与土壤动物分析发现:该区域的土壤Cu污染情况严重且伴随轻度Zn污染;利用手捡法与过筛法共获得3门4纲9目共2062只土壤动物,其中优势类群为膜翅目、寡毛纲、直翅目,分别占土壤动物总个体数的16.78%、14.26%、13.82%,常见类群为等足目、鞘翅目、革翅目等6种,等翅目与唇足纲等4种类群较为少见。对0-5 cm、5-10 cm与10-20cm三个土层的土壤动物总量进行分析后可知,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数量由高至低分别为0-5 cm 土层5-10 cm 土层10-20 cm 土层。该区域土壤动物的数量与多样性与土壤Cu污染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性,尤其是鞘翅目、革翅目、寡毛纲与膜翅目四类动物在低浓度Cu污染土壤中的数量显著高于重度与中度Cu污染土壤,且分析发现寡毛纲和膜翅目动物对土壤铜毒害最为敏感。结合各采样点环境因子分析进一步确认土壤Cu污染是导致该区域土壤大型动物分布差异的最关键因素。采用水培方法,以未接种为对照处理,研究了预先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coronatum)的孔雀草(TagetespatulaL.)幼苗对Cu胁迫耐性的影响。不同浓度Cu处理下,孔雀草地下部分Cu含量均显著高于地上部。非接种植株在50 μMCu处理下已出现生物量降低,100 μMCu处理下已基本死亡,接种植株则直到Cu浓度超过100μM时才出现显著的Cu毒害现象。对Cu的时间动态积累分析可以看出,在长时间的Cu胁迫下,接种植株较非接种植株一方面降低了地下部对Cu的吸收与积累,另一方面显著减少了 Cu向地上部的转运量,7天后接种植株地上部与地下部Cu含量分别为非接种植株的72.18%与72.82%。对50 μM Cu处理下根尖伸长量、根尖数量、根系活力与植物光合作用等指标的分析可知,与非接种植株相比,AMF (Arbuscular mycorrhizalfungi)的接种显著降低宿主植株对过量Cu的吸收与转运量,有效缓解了Cu胁迫对植物根系活力、光合作用强度、矿质营养吸收的毒害作用。根尖横切面能谱分析结果表明AMF与植物在内皮层处形成的共生结构积累了大量的Cu,这表明AMF菌丝的屏障与吸附机制显著地降低了 Cu对孔雀草根部的毒害,提高了孔雀草的耐Cu性。通过土培试验,设置了多种添加蚯蚓的方式,研究了蚯蚓活动对丛枝菌根真菌在时间与空间上对植物侵染的影响。我们发现当土壤体系中蚯蚓与蚯蚓粪数量过多时会显著降低AMF的侵染率,蚯蚓的合适投放量为每千克土壤4-8条蚯蚓;孔雀草长至两叶一心期为最佳的蚯蚓投放时间,过早投放会显著抑制菌根侵染速率;蚯蚓内吞至肠道内的AMF孢子具有较高生物活性且具备侵染植物根系的能力。横向土柱实验结果说明,蚯蚓的活动能够显著扩大AMF的侵染范围:在投放蚯蚓后,距离AMF投放位点60cm以内的孔雀草根部均发现有50%以上的侵染率,未投放蚯蚓组中,最远在距离AMF投放位点30 cm处发现侵染率达到50%的孔雀草植株,即蚯蚓的添加将AMF的侵染范围扩大了 1倍。通过AMF对植物生物量与铜耐性的提高,投放蚯蚓处理组孔雀草的总生物量与Cu总提取量达到了 54.31 g与2462μg,分别为未投放蚯蚓组的1.39与1.46倍。以上结果表明,蚯蚓与AMF的联合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孔雀草在Cu污染土壤中的修复效率。采用土培试验,综合考虑植物-动物-微生物三要素,研究了“孔雀草-蚯蚓-丛枝菌根真菌”联合修复对铜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理化性质、酶活性与微生物群落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施加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生物量,改善土壤营养水平并增强植物的铜耐性。单独添加蚯蚓对土壤中Cu元素有显著的活化作用,且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与脲酶的酶活有一定的提高,但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同时添加丛枝菌根真菌与蚯蚓处理显著提高了孔雀草的修复效率,植物的生物量、铜积累量与土壤酶活性均显著提高,土壤的理化性质与营养水平也得到显著改善。另一方面,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相似度97 %水平以上,共获得15299个细菌OTU,1494个真菌OTU,所有样品的覆盖度均大于0.91。蚯蚓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丰度与多样性,而丛枝菌根真菌处理降低了微生物群落中细菌的比例,但整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度与多样性指数影响较小。在“孔雀草-蚯蚓-AMF”联合修复体系的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Chao、ACE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极显著上调,在增强群落抗逆性与保持土壤环境健康等几方面表现出积极的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X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顺祥;唐道城;;孔雀草新品种——雪域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2 齐迎春;周光来;高扬;;孔雀草的根尖压片技术及染色体形态分析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孙海龙;姜兆博;;不同培养条件对孔雀草种子发芽的影响[J];生物技术世界;2014年02期

4 于志民;孙磊;;喷施木醋液对孔雀草影响的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年01期

5 袁瑾;;野生植物孔雀草营养成分的分析[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0年03期

6 高震;孔雀草花冠腺毛是观察线粒体的好材料[J];生物学杂志;1995年05期

7 高震;孔雀草花冠腺毛是观察线粒体的好材料[J];生物学教学;1994年01期

8 王虹,李莺,王博;VA菌根真菌对凤仙花吸收氮的影响[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9 王亚军;唐明;迪丽努尔;;定西柠条VA菌根真菌特征及种类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年03期

10 徐丽娟;刁志凯;李岩;刘润进;;菌根真菌的生理生态功能[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燕红;齐迎春;张俊卫;叶要妹;包满珠;;万寿菊与孔雀草种间杂交培育三倍体杂种一代的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十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褚群;石宁;冯固;;不同菌根真菌接种效应差异及相互作用[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朱国胜;刘作易;喻子牛;桂阳;;一种新的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单菌丝团分离方法[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郭良栋;;菌根真菌与全球变化[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方扬;张小平;王元元;Kristina Lindstrom;;丛枝菌根真菌的研究与应用[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6 林先贵;冯有智;张华勇;陈瑞蕊;王俊华;张佳宝;褚海燕;;高通量基因测序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我国北方潮土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陈丽娜;刘晓华;曹荷艳;吕英民;;丛枝菌根真菌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2[C];2012年

8 彭思利;申鸿;郭涛;;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涛;孙羽;田长彦;冯固;;丛枝菌根真菌对四种短命植物生长发育和种子生产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10 冯固;张福锁;李晓林;张俊伶;;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中丛枝菌根真菌的作用与调控[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王浩 刘玉银;如何利用冷棚栽培孔雀草[N];中国花卉报;2008年

2 驻站记者 赵忠义 通讯员 薛玉泉;科技扶贫项目换成农民大把票子[N];赤峰日报;2007年

3 记者 黄正秉;河南郑州草花销售市场低迷[N];中国花卉报;2006年

4 胡良惠;老果园冬改注意“新植病”[N];山西科技报;2003年

5 记者 王立命;10万株鲜花扮靓城市迎奥运[N];吐鲁番报(汉);2008年

6 支勇平;我国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研究获新成果[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安玉邋本报通讯员 王涛;蔬菜大棚鲜花香[N];山西日报;2007年

8 郭泽莉;草花市场前景良好[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雷;孔雀草—蚯蚓—丛枝菌根真菌联合修复Cu污染土壤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2 樊经纬;水肥亏缺和刈割对牧草生长和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3 张中峰;菌根真菌对青冈栎幼苗耐旱性和土壤特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温祝桂;中国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研究及其特异性共生菌株的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乔旭;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种间互作中的调节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6 唐年武;基于RNA-seq的丛枝菌根真菌Gigaspora rosea基因构成及其共生发育相关基因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7 盛敏;VA菌根真菌提高玉米耐盐性机制与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刘毅;丛枝菌根真菌钙信号相关基因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9 董秀丽;丛枝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分子探针的设计与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0 范七君;丛枝菌根真菌及一氧化氮提高枳抗旱性及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顺日;孔雀草试管开花及蛋白质组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2 朱玲俐;光周期对‘鸿运—蜜蜂’孔雀草和‘泰山—橙黄色’万寿菊成花效应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3 孙倩倩;孔雀草—农作物间作体系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4 刘敏;孔雀草试管开花条件的优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5 罗祥华;摘心和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盆栽孔雀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6 胡燕;孔雀草自交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杂交育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潘晨;孔雀草与万寿菊杂交育种及遗传效应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8 何云;接种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铝胁迫下梨幼苗生长及耐铝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9 唐哲;蓝莓菌根真菌解磷特性及定殖特点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刘灵;丛枝菌根真菌对丹参酚酸生物合成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09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309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4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