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yn的RNA干扰和重要位点突变对神经元迁移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发布时间:2018-11-08 09:23
【摘要】:哺乳动物大脑皮层六层结构的形成依赖神经元的正确迁移,该过程受到多种信号分子的调节,神经元迁移障碍会造成多种神经系统疾病。Fyn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Fyn敲除小鼠大脑皮质结构异常,大脑皮质浅层神经元数量减少,晚出生神经元异常定位在大脑皮质深层。Fyn在神经元迁移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为了研究Fyn对神经元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我们结合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结果,对Fyn在神经元迁移中的作用及其调控进行进一步探索。为了研究Fyn对神经元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利用子宫内电击转染技术,并结合RNA干扰和基因定点突变探讨了降低Fyn表达和N末端修饰位点突变对神经元迁移和神经元形态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Fyn下游可能的信号分子,构建这些分子的不同点突变载体,分别将其与Fyn超表达和干扰载体共同转染神经元,探索Fyn调节神经元迁移的信号通路。研究结果如下:1.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已经筛选出有效的干扰片段,结合子宫内电击转染发现降低Fyn表达不仅对晚出生的神经元迁移有影响,还抑制早出生神经元的迁移。在胚胎15.5天转染标记晚出生的神经元,出生后1天取材,对照组中大部分神经元已经到达它们的目的地——边缘带附近,干扰组中大部分被转染的神经元则滞留在中间带。并且,在出生后第7天,干扰组中许多神经元仍停留在中间带和皮质板,说明干扰Fyn抑制神经元迁移而不是延迟迁移。在胚胎12.5天转染标记早出生神经元,胚胎16.5天取材时对照组中神经元迁移进入皮质板,干扰组大部分神经元则滞留在中间带。降低Fyn表达在迁移初期阻碍神经元顶突起的形成,在中间带和皮质板交界处双极神经元比例降低,神经元多数呈圆形且没有形成明显的顶突起;进入皮质板的神经元顶突起增长,但存在一些极性反转的细胞;而接触到边缘带的细胞则顶突起长度增加且分枝减少。2.Fyn的N末端修饰包括第二位甘氨酸豆蔻酰化修饰、第三和第六位半胱氨酸棕榈酰化修饰以及第七和第九位甲基化修饰,N末端修饰对Fyn的功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利用基因定点突变构建4种Fyn的N末端点突变真核表达载体:Fyn-G2A、Fyn-C3,6S、Fyn-K7A和Fyn-K7,9A。子宫内电击转染结果显示在胚胎15.5天转染后5天,Fyn-WT超表达抑制神经元迁移,神经元在脑室区和中间带形成团状聚集,几乎没有到达边缘带附近的神经元。各点突变载体转染组中,大多数神经元能够接触到边缘带,这与对照组相似但与Fyn-WT转染组相比有显著差异。Fyn-K7A,Fyn-K7,9A转染组中细胞聚集减少,在Fyn-G2A,Fyn-C3,6S转染组中没有神经元聚集现象。Fyn-G2A转染组中出现一些顶突起朝向脑室区的细胞,产生了类似干扰Fyn所引起的神经元极性反转。以上结果说明这些修饰位点在Fyn调节神经元迁移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3.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发现Fyn引起FAK-Y925和PI3K-p85磷酸化,研究显示Rho蛋白GTP酶对神经元迁移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构建FAK-Y925F(不可被磷酸化),RhoA-DN,RhoA-CA,Rac1-DN,Rac1-CA,结合子宫内电击转染探索Fyn可能的信号通路。结果显示在胚胎15.5天转染后5天,FAK-Y925F+Fyn-WT转染组多数神经元到达边缘带附近,细胞聚集明显减少,说明FAK-Y925F能够挽救Fyn-WT造成的神经元迁移障碍和细胞异常聚集。Fyn-WT+Rac1-DN和shFyn+Rac1-CA转染组神经元在各层的分布与对照组和Fyn-WT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神经元聚集减少,但仍有大量细胞形成团状或柱状聚集,说明Rac1参与Fyn对神经元迁移的调节,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挽救Fyn所引起神经元迁移障碍。Fyn-WT+RhoA-DN和shFyn+RhoA-CA转染组神经元在不同层的分布与对照组相似,Fyn-WT+RhoA-DN转染组形成聚集的神经元明显减少,shFyn+RhoA-CA转染组大部分神经元在中间带和皮质板交界处可以形成典型的双极形态,且皮质板中部分神经元顶突起恢复正常,但是到达边缘带的神经元仍然有较长的顶突起和较少的分枝,说明RhoA可能是Fyn调节神经元迁移的关键分子。综上所述,Fyn对早出生和晚出生的神经元迁移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并对神经元形态造成影响,通过调节神经元形态变化影响神经元迁移。Fyn蛋白表达缺陷导致神经元顶突起形态异常,FAK和RhoA可能是Fyn调节神经元迁移的关键分子,Rac1也参与Fyn对神经元迁移的调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Q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人义;;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J];生物学通报;1990年07期

2 卢习;范力;邵虹;段明慧;陈树林;赵善廷;;摇晃蛋白引起神经元分枝并促进树突发育[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年02期

3 甘思德;神经元胞浆转运和分子信息递传(续)[J];生理科学;1982年06期

4 甘思德;神经元胞浆转运和分子信息传递[J];生理科学;1982年05期

5 王廷华,吴良芳,廖得阳;神经元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薄爱华;刘建国;周济远;韩淑琴;夏玲;王振忠;李英;;大鼠口鼻部眶下神经末梢类型及其相应神经元胞体在半月状神经节内的分布[J];解剖学杂志;1985年01期

7 冯林音,,谷华运;鼠胚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体外发育及靶细胞对其影响[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4年03期

8 邵金贵,忻国妹;人胎舌内氮能神经元发育的形态学研究[J];解剖学报;2001年03期

9 朱再满,罗勋,张长征,孙庆艳,梅斌,华田苗;猫腰髓中GABA能神经元的分布及年龄相关变化[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5年04期

10 王廷华,吴良芳,廖德阳,周雪;成年猫L_6DRG神经元按大小分类的形态学证据[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深泉;姚良瑾;覃秋菊;吕凡;杨志华;;神经元的形态识别和电位发放特性[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娟;陈熔;刘晓燕;谢华富;何涛;;CCK_8与EGF在小鼠神经元中的协同作用研究[A];第九届西南三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淑红;吕艺;葛学铭;范明;;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后再生早期神经元胞体基因表达的差异[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彭小清;谢益宽;;损伤神经元膜外负电性增加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邵金贵;忻国妹;;人胎消化系统氮能神经元发育的研究[A];2003’离子通道、受体与信号转导专题研讨会专辑[C];2003年

6 霍福权;汪静;李云庆;陈涛;韩峰;唐敬师;;腹外侧眶皮层GABA能神经元表达5-HT1A受体[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袁秉祥;;心脏浅表神经元的研究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伏隔核GABA能神经元对可卡因环境相关记忆的调控作用及其神经环路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刘大路;颈椎根性痛大鼠模型建立及背根节IB4~-Aδ类神经元介导机械性痛觉敏化的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3 黄映雪;Fyn的RNA干扰和重要位点突变对神经元迁移的影响及分子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4 黄维;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胞体分泌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5 杨志军;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对渗透压改变的反应及其和神经元相互关系的形态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6 赵东芹;大鼠下丘脑前部—延髓内脏中枢参与束缚—浸水应激反应的神经元类型及突触可塑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伟伟;神经营养因子和骨骼肌对DRG神经元生长的调节作用[D];山东大学;2013年

8 邢自力;NAD~+对神经元氧糖剥夺损伤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熊巍;钙离子和蛋白激酶A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胞体囊泡转运过程的调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10 闫志强;丘脑底核神经元的共振及其和多巴胺受体的关系[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梦婷;神经元集群自持续放电活动的仿真模型[D];南昌大学;2015年

2 曹冬青;H_2S对Angiotensin Ⅱ引起的延髓神经元活性氧水平升高和钙内流的调控[D];复旦大学;2014年

3 杨胜魁;ePet-EYFP小鼠脑干下行五羟色胺神经元电生理学、形态学及神经递质调控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任明举;神经元胞体的几何分类[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郑燕菊;状态依赖时滞多神经元递归抑制环模型的动力学[D];郑州大学;2016年

6 周丹青;LDT中CRF神经元对焦虑与睡眠的调控初探[D];浙江大学;2016年

7 刘方;鼠脑神经元胞体的分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王玉祥;神经元兴奋模式动力学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9 张凤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谷氨酸损伤的保护作用[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徐建可;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缺氧损伤神经元的影响[D];新乡医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318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318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c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