芘降解菌层层自组装微囊固定化及其促降解的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18-11-20 17:04
【摘要】:降解微生物固定化处理能够有效解决游离降解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适应性差的问题,是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的必要手段之一。传统的微生物固定化方法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缺点,极大地限制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因此,开发保护作用充分,且传质性能优良的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可为生物修复技术在环境修复中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以聚阳离子电解质壳聚糖(chitosan,CHI)和聚阴离子电解质海藻酸钠(alginate,ALG)为固定化材料,制备出层层自组装(layer by layer assembly,LBL)微囊,将一株芘降解菌微黄分支杆菌CP13封装于微囊中。在对比微囊法与传统固定化法对土壤中芘的修复效果和基础上,全面考察了微囊固定化CP13对不同芘初始浓度、pH、温度、盐度四种环境因素的适应性以及降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明确了微囊固定化促进CP13对芘修复效果的机制以及生态风险。同时,研究了CP13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与微囊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微囊提升CP13的环境适应性及降解性能的机制。论文主要结论及创新点如下:1.利用LBL自组装原理,以CaCO_3为模板,应用CHI和ALG制备出一种LBL微囊。通过微观形貌表征,发现:微囊整体形状为片状,高200-400 nm,长3-4μm,微观呈多孔结构,大部分为介孔。生物培养降解实验结果,与游离菌相比,LBL微囊固定化降解菌对环境因子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可适应更高的污染浓度、更宽泛的温度和酸度范围及更高的盐胁迫环境。这可能是由于封装微生物的囊壁聚电解质材料处在外界环境与细菌之间,为降解菌起到壁垒的作用,有利于维持细菌内部的pH值恒定,避免细菌的酸化。同时,LBL微囊具有较高的的孔隙率,能有效保证氧气和底物的输送以及产物的自由扩散,避免累积,有利于降解菌的存活、生长、繁殖和代谢。2.将LBL微囊固定化微生物用于芘污染土壤修复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菌剂对芘的去除率、酶活及芘降解菌数量均高于游离菌,能显著提高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改善土壤生态质量。LBL微囊处理土壤中的优势门类主要为Prote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优势菌属则包括Xanthomonadaceae、Planococcaceae、Pseudomonas、Mycobacterium、Sphingomonadaceae、Acinetobacter、Flavobacterium、Comamonadaceae、Bacillus、Sphingobacterium、Enterobacteriaceae及Streptomyces。其中,检测到的Pseudomonas、Bacillus、Sphingobacterium和Comamonadaceae是广泛报道的多环芳烃降解菌,而Enterobacteriaceae和Streptomyces鲜有报道具有降解多环芳烃的能力。在LBL微囊处理中还发现一些著名的photosynthesis类细菌,如绿弯菌Chloroflexus,该类细菌能够在降解过程中产生O_2,有利于提高土壤氧含量,促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代谢。LBL微囊固定化菌剂处理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提高,进一步证实该处理土壤中污染物的大量去除。芘降解效率及修复效果的提高与多环芳烃降解微生物种类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之间存在正相关性。3.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考察了游离态CP13及LBL微囊固定化CP13在降解芘过程中的细胞生理特性,结果显示:降解过程中,过量芘及其中间产物会持续对游离CP13的细胞膜结构造成破坏,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膜电位降低,甚至可使细胞膜破裂,膜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最终造成降解菌的死亡。LBL微囊固定化处理可有效减缓细胞膜结构的破坏及膜电位的降低速度和幅度,显著降低细胞的死亡速度及死亡数量,对降解菌的细胞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4.借助三维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红外光谱及激光光散射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研究了细菌CP13的胞外聚合物EPS与LBL微囊材料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LBL微囊中的CHI与微生物的EPS蛋白质组分之间具有结合能力,两者结合生成稳定的基态物质,引起静态荧光淬灭,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CHI-EPS复合物表现出比原始EPS大幅增大的平均分子量,也扩张了原始EPS的Z-轴均方旋转半径和水力学半径,降低了EPS的内部密度,使得EPS结构舒展,构型变得疏松,从而提升微生物胞外传质性能和对污染物的俘获效率,最终促进微生物对芘的降解。本课题开发出的LBL自组装微囊固定化降解菌技术,可为微生物修复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郝鲁宁,余叔文;大麦根质膜微囊的制备及其H~+,Ca~(2+)转运活性[J];植物生理学报;1992年04期

2 史静;任楠;唐颐;;简单体系合成Silicalite-1沸石空心微囊[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3 尹延青,戴平;微囊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技术及其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4年06期

4 盛文博;朱晓斐;苏佳灿;;药物纳米微囊系统材料的选择及制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25期

5 李军;张继娟;赵兴娟;余艳;;壳聚糖-海藻酸钠包被猪血红蛋白微囊的制备[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关丽,李国明,黄晓燕,曹江;壳聚糖缓释微囊的研制及性能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7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史静;任楠;张亚红;唐颐;;沸石空心微囊合成及其机理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卫娅;汪卫星;向素琼;郭启高;何桥;李晓林;梁国鲁;;用于转染色体技术研究的枇杷微囊诱导与分离纯化[A];第六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欧阳静萍;;质膜微囊(Caveolae)与疾病[A];湖北省暨武汉市病理生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徐鹏;陈懿玺;曹小勇;张蕤;;磁性中空PLA微囊的制备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5 马小军;郑建华;王为;谢威扬;;克拉霉素漂浮-生物粘附微囊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的研究[A];2006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赵健;刘昌胜;;血红蛋白纳米微囊的制备与表征[A];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晓红;农药微囊剂型为何难推广[N];农资导报;2010年

2 刘道安;天津微囊生物细胞移植研究获佳绩[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施威;微囊织物初探[N];中国纺织报;2002年

4 记者 白毅;中科院过程所制备出尺寸均一的微球和微囊[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张中桥;纳米微囊载体具有基因治疗潜能[N];保健时报;2005年

6 张骁;束梅英;纳米微囊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褚良银;微囊膜:交叉学科发展新热点[N];中国化工报;2002年

8 张中桥;纳米微囊载体用于基因治疗[N];健康报;2005年

9 张中桥;纳米微囊载体具有基因治疗应用潜能[N];中国医药报;2004年

10 刘玉莉;LJ公司微囊纺织品令人关注[N];中国纺织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光远;人脐带间质干细胞分泌的微囊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引发的急、慢性肾损伤的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邓辅财;芘降解菌层层自组装微囊固定化及其促降解的作用机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杨希;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的治疗及术后复发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陆蓉;多功能聚乳酸微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袁泰昌;脂质筏和质膜微囊在GLUT4转位调节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7年

6 张羽飞;仿生固定化酶制备及其催化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小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膜微囊的途径探索[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2 张文燕;聚多巴胺—氧化钛杂化微囊的仿生制备与固定化酶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张杏莉;“精油+有机酸”微囊包被制剂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4 王鹏;基于门控效应的阿霉素印记微囊缓释递药系统构建与评价[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5 唐其省;细胞表面新型微囊泡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6 蒋泽权;声/磁双响应的自组装复合微囊及其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俞婧;单核细胞源性微囊泡产生机制及其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8 张元洪;细胞膜仿生微囊作为药物载体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胡龙驹;骨碎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囊的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10 刘进;Cu/Zn-SOD提取条件优化及层层自组装法制备PAH/PSS微囊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45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345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b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