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后现代技术的生活制造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3 23:25
【摘要】:技术筑造了人类存在的方式,"生活世界"被打上深刻的技术烙印。工业4.0的提出使得以3D打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后现代技术"显示出其对人类生活的强大影响力。长久以来,贯穿人类技术史的主线的是人与自然的博弈过程,技术的发展历程就是人类在应对自然灾害、饥荒、疾病和战乱的挣扎与意志的展现过程。技术的后现代转向是哲学面向"生活世界"的体现,是挣脱形而上学束缚和纯粹思辨性后的生活化和人性化的表达。后现代技术承担着技术与人类命运达成的新意向:技术的对象之物从对自然的专注转向人类生活。从人类生存危机中走出的后现代技术应该允诺人的自由意志、诗意生存和乃至对时空限制的挣脱,它要颠覆的是人类以往形成的技术思维定势,技术从思维理性回返生命的感性与自由体验。后现代技术面向制造物所在的生活世界,从"实事本身"去经验和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现象。通过对技术制造物自然物理外衣的剥离和逻各斯中心的挣脱,用后现代主义的反理性主义、自由意志和怀疑主义精神去探寻技术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联和聚集效应,用"技术实事"去反构后现代生活世界,唤醒技术的内在生活热度和生命激情。第一章:包括导言、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方法三部分。导言通过介绍"生活世界"概念引出技术演化在生活中的危机,阐明对技术的后现代转向研究的意义。这也是立题的重要依据。当技术哲学不再执着于语言的分析和纯粹思辨的传统,回到实践性的"生活世界"的时候,这不仅是技术哲学的转向,更是技术本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尤其是后现代技术的涌出,与长久以来技术是科学的附属品,亦或是不需要思考的自然现象等现代性认识不同,它们改变了人们对技术的思考范式,回到"生活世界"的后现代技术更需要哲学的关注。在文献综述部分分别对后现代技术哲学思想研究、"生活世界"理论研究和后现代技术实体的哲学研究做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介绍。通过文献综述引导出问题——在资本和利润引导下的现代性技术与"生活世界"的背离呈现加剧的状况,现代技术没有实现给人类更美好的生活允诺。后现代技术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其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是人类技术反思的结果,对它的出现和发展趋势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思想方法上既遵循传统路径,又有尝试突破。除了多种文献资料的整合之外,在介绍思路和方法时也表达了基本的思想观点,后现代技术可以通过现象还原的方法回归到人们可感知和体验的生活世界之中。回归生活是技术的方向,也是人类自我拯救的道路。第二章:什么是后现代技术?它能带给人们生活什么样的改变?本章首先解答这个大众性疑问。后现代技术就像一个活化剂,将现代性中技术与生活之间的隔绝、僵化状态进行融化,给予我们在技术生活下的自由、舒展和心灵的回归。接着通过对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后现代技术思想阐发梳理探寻后现代技术思想的家族相似性。对后现代技术和后现代技术思想特征做出概括性表述。后现代思想并不是完全新鲜的东西,按照马克思新旧交替的事物发展规律,后现代是有丰富的思想源头的。探寻这个活源对我们历史的审视后现代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章最后部分从东方思想中进行挖掘,对中国传统思想与后现代思想的交汇给予说明,发掘东方思想中儒、道、释三家的后现代精神和魏晋玄学清谈中的后现代成分。第三章:如何展现后现代技术在"生活世界"中的运用?利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可以将后现代技术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本章首先通过梳理有代表性的几种"生活世界"理论,尤其是其关于技术对生活回归的阐述说明后现代技术的生活本质。本章第二部分阐述现代性科学技术对人类精神本真的遮蔽,分析后现代技术对生活世界的聚集和反映情况,比较两类技术的精神气质差异及面对生活的不同态度。第四章:技术与生产的同一性使得技术天然的与生产方式融合。工业4.0的理念和制造方式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差异化和碎片化特征以及量子力学、大数据等后现代技术都在深层次隐喻工业4.0的核心理念。通过反思现代性技术背离生活本真,指出工业4.0生活化内涵,提出从"生活世界"向"生活制造"的转变,解读后工业社会诗意栖居的新意涵。第五章:后现代技术的所指与归宿是人的诗意栖居。本章对诗意栖居进行特征概括,指出它是展现人的生命意志、自由而平和、体现生命尊严的生活状态。后现代技术的个性化、生态化和艺术化的特征契合了人类诗意生活理想。"互联网+ "、服务型机器人、虚拟现实、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为诗意的美好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可能性。但是后现代技术的泛娱乐化倾向、对情感交流的忽视以及在碎片化趋向中造成的浮躁情绪和心理失衡都给诗意化的生活理想蒙上阴影。我们需要全面审视后现代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在反思中找回被技术异化的生活本真,扎根于大地,塑造后现代的诗意生活。第六章:本章将以上研究的理论内容渗透到具有典型性的技术实体中,分析其在"生活世界"中的展现过程。技术实体是科学在现实情景中的渗入,是将科学思想与生活融合后的产物。后现代技术力图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痕迹的存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后现代技术实体体现了智能化、人性化和反异化的特点。本部分主要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共享单车"的技术模式为例,从身体的直观感受分析后现代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人的智能延展和时间空间体验扩展体验。第七章:结语。现代性是现存的状态,后现代是一种选择。分析后现代技术面临的不利局面和困境。后现代作为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性思维,它的提出对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会否有不利影响,对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技术在中国的现状及前景进行说明。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N0
本文编号:2377446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N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萍;大卫·雷·格里芬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桂权;;论玻姆哲学的后现代精神[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践;;第二十六章 以实学精神克服拜金主义[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3 陆扬;;关于后现代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玉祺;基于后现代技术的生活制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2 管小其;启蒙的后现代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冯宇冰;后现代视域下的李安电影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2 孙万菊;从建构后现代精神到建构后现代社会[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贾丽民;对后现代的人性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玉;建设性后现代心理学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覃霄;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观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6 杨静;教育技术发展的后现代解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7 吕绍勋;后现代进步历史观的消失及其原因[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泽盟;格里芬的建设性后现代政治哲学思想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77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377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