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古代地层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17-01-17 21:05

  本文关键词: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大学》 2015年

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汪校锋  

【摘要】:华北克拉通的前寒武地质研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空前重视,近十年来发表了大量文献,其中的焦点之一就是中-新元古代地层的物质组成、沉积时代、划分对比。在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古元古宙结晶基底之上,覆盖着大面积的中-新元古代沉积盖层。主要包括北部和东部的长城、蓟县和青白口系,北缘的狼山-渣尔泰山群、白云鄂博群和化德群,和辽南、山东和徐淮地区分布的沉积岩系,以及南缘的熊耳群火山-沉积岩系(1.80-1.75Ga)及其上的中-新元古代地层等。众所周知,华北北部燕辽裂谷盆地蓟县地区的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地层一直作为中-新元古代标准层序剖面,但自2007年以来,其地层同位素年代学玉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下马岭组之下的中元古界时代被重新标定为1.65-1.32Ga之间,原“蓟县纪,,所代表的1.2-1.0Ga期间的剖面记录有待重新建立,寻找该时段的标准剖面是华北地层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一些学者寄希望于华北南缘的中-新元古代地层来填补这一空白。此外,中国中元古界的底界时代为长城系(1.8Ga)的底界时代,与国际上的(1.6Ga)不同,其主要依据就是华北北部燕辽裂谷或华北南缘熊耳裂谷的底界时代,由于燕辽长城系的底界被限定为1.65 Ga左右,表明燕辽裂谷发育时限比“熊耳裂谷,,(1.80-1.75Ga)起始时限晚,且熊耳群为火山岩,不同于正常沉积地层,因此,有部分学者主张中国中元古界沉积的起始时限是1.65Ga,与国际接轨。然而这一命题的成立,关键要看华北南缘的熊耳群之上中元古代沉积地层时代,即云梦山组或高山河组时代是否比燕辽地区常州沟组更老。长期以来,华北南缘熊耳群之上的中-新元古代地层时代也存在争论,有归属长城纪、蓟县纪、青白口纪三种观点,如果沉积时限主要发生在长城纪,则有可能是熊耳群之后连续沉积,且表明豫西地区的“长城系”更为完整,那么长城系的底界是否应该以熊耳群的底部为界?如果是原“蓟县纪”期间沉积,是否可能填补中元古代地层柱的空白?或者如果是青白口纪,那如此长的时空间断,则构造上又作何解释?这些都与中国中元古代的地层划分和构造演化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密切相关。华北克拉通南缘的中-新元古界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交界地区,即习惯称呼的“豫陕裂谷”当中,其中又以河南西南部为主。该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发育齐全,露头连续,是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地层出露最好的地区之一。因其下有熊耳群火山岩、上有罗圈组冰碛岩的特点,在华北中-新元古代相关研究领域不多见,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该地地层中发现一些宏观藻类、特殊的微古植物及疑似遗迹化石,使该地区又成为早期生命演化的重要研究窗口;近年来,华北南缘又作为一些学者所提出的“华北中部造山带”的南部主体,是作为探讨中-新元古代华北克拉通与哥伦比亚、罗迪尼亚超大陆演化关系等重大命题的理想地区,因此,该地区又一次引起了人们更多的重视。在传统方案中,河南西南部地区中-新元古界主要包括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蓟县系汝阳群、蓟县系官道口群(含高山河组)、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洛峪群、栾川群等,其上被“震旦系”黄连垛组、董家组、罗圈组、或者寒武系辛集组等不整合覆盖。但令所有研究者感到困扰的是:豫西南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精确年代学工作明显薄弱,各地层一直缺乏可靠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来限定,多年来其沉积时代一直争论不休,给地质生产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因此,确定华北南缘的中-新元古代地层时代问题变得十分迫切。近年来随着同位素测年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地层学的精细研究,精确限定华北南缘的中-新元古代地层的时代正变成可能。地层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精确限定地层需要合适的测年载体,特别是一些火山岩夹层或者中酸性侵入岩,但豫西南中-新元古代地层似乎缺乏这类物质,虽然人们早就在汝阳群云梦山组及官道口群高山河组下部分别发现了偏基性的安山质火山岩夹层,但至今未见公开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报道,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该套火山岩是地层的夹层吗?其精确时代是否可以确定?除此之外,豫西南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之中是否存在其他的火山岩夹层?是否能够获得精确的同位素年龄值?是否存在与地层密切相关的、能够限定地层时代的侵入岩?有没有其他方法对该套地层时代进行约束?笔者于2010年以来在豫西南地区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了大量资料分析、野外调查和样品测试分析工作,针对各典型剖面中的高山河组火山岩、云梦山组火山岩、高山河组砂岩、云梦山组砂岩、洛峪口组沉凝灰岩,系统采集样品,在岩石学、岩石化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A-ICP-MS法进行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一批可靠的、高质量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资料,并广泛查阅分析区域内侵入岩年代学资料,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官道口群、汝阳群、洛峪群等地层的沉积时限,为进一步限定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的时代格架提供了重要证据,为建立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层型剖面和地层格架、为探讨华北南缘前寒武纪地质演化提供依据,也为华北克拉通元古界地层的划分、地层框架的建立和对比以及与全球中元古界层型剖面的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基础。主要认识和进展如下:(1)通过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了原“高山河组火山岩”、“云梦山组火山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值161±1Ma,代表本期火山事件年龄,排除了其限定元古代地层时代的可能性,并结合一些野外接触关系资料,及板内背景的地球化学特征,将原定于汝阳群、官道口群的火山岩重新解体出来,归于中-晚侏罗纪超浅成的次火山岩,此外,豫西南地区中-晚侏罗纪的火山事件非常稀少,该结果对燕山早期的构造-岩浆事件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2)确认河南汝州阳坡剖面洛峪口组中部层凝灰岩锆石为岩浆锆石,获得其1640±16Ma的高精度年龄,将洛峪群-汝阳群的时代标定于固结纪(Statherian,1800~1600 Ma)。(3)通过对侵入官道口群的岩体年代学资料分析,提取了一些重要岩体年代学信息,其中陕西洛南县侵入龙家园组地层之中的麻坪碱性正长岩其锆石年龄值1598±9Ma,侵入冯家湾组的小河岩体的U-Pb年龄上交点年龄1463Ma,近似代表了该群上限时代,可粗略地将官道口群也标定为中元古代固结纪。(4)通过高山河组底部碎屑岩、云梦山组底部碎屑岩的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了其最年轻的年龄数据分别为1706±61Ma、1711±37Ma,可初步将其底界限定为1710 Ma左右,即整个华北南缘的官道口群、汝阳群-洛峪群的时限大体应在1710~1600 Ma之间,进一步限定了中元古代沉积地层的起始时限。通过以上年龄数据,结合其他资料,建立了华北南缘的中元古代年代地层格架,这一重要成果对于华北南缘的中元古代地层框架的建立、华北南缘和北缘的地层对比、中元古代长城纪标准剖面的建立及底界时代的确立、早期生命演化、哥伦比亚超大陆演化等重大命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5)高山河组及云梦山组五件样品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范围在3.48-1.70 Ga之间,显示其物源主要为晚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地质体,并且表现有很明显的1.83Ga、1.95Ga、 2.15Ga、2.53 Ga、2.73 Ga的年龄峰值,其中1.95Ga、1.83 Ga的年龄峰值代表了华北普遍发生的两期峰期变质作用。以上资料,为限定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的时代格架、为探讨华北南缘前寒武纪地质演化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34.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崇玉;高林志;;华北地台南缘汝阳群白草坪组微古植物及地层时代探讨[J];地层古生物论文集;1999年00期

2 乔秀夫,,高动;中国北方青白口系碳酸盐岩Pb-Pb同位素测年及意义[J];地球科学;1997年01期

3 陆松年,李惠民;蓟县长城系大红峪组火山岩的单颗粒锆石U-Pb法准确定年[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1年01期

4 柯元,伍震;豫西的上前寒武系及其对比关系[J];地质科学;1976年02期

5 孙枢,陈志明,王清晨;豫陕中-晚元古代沉积盆地(二)[J];地质科学;1982年01期

6 薛良伟,原振雷,冯有利;河南箕山登封群单颗粒锆石~(207)Pb/~(206)Pb同位素年代研究[J];地质论评;1996年01期

7 尹崇玉,高林志;豫西鲁山新元古界洛峪群洛峪口组宏观后生植物新发现[J];地质论评;1997年04期

8 倪志耀,王仁民,童英,杨淳,戴潼谟;河南洛宁太华岩群斜长角闪岩的锆石~(207)Pb/~(206)Pb和角闪石~(40)Ar/~(39)Ar年龄[J];地质论评;2003年04期

9 万渝生;刘敦一;王世炎;赵逊;董春艳;周红英;殷小艳;杨长秀;高林志;;登封地区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制约[J];地质学报;2009年07期

10 徐莉;潘泽成;王志宏;张兴辽;贾松海;吕君昌;姜宝良;;河南省汝阳盆地白垩系的发现及意义[J];地质论评;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春麟;小秦岭太华群花岗片麻岩与小河花岗岩形成时代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柳晓艳;华北克拉通南缘古—中元古代碱性岩岩石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曙光;;论华北与扬子陆块的碰撞时代——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的原理及应用[J];安徽地质;1992年04期

2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江来利,陈冠宝,吴维平;大别山北部鹿吐石铺含石榴子石斜长角闪岩的变质特征及Rb-Sr同位素年龄[J];安徽地质;2000年03期

3 王志宏;郑娇;;大台沟铁矿的成因及找矿标志[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4 牛向龙;李江海;;恒山-五台地区同位素年代学与地质事件演化格架的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年01期

5 杨恺;刘树文;李秋根;王宗起;韩以贵;吴峰辉;张帆;;秦岭柞水岩体和东江口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01期

6 贺元凯;吴泰然;罗红玲;张文;;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新太古代的陆-陆碰撞事件:来自合教S型花岗岩的证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04期

7 张志强,李江海,黄雄南,牛向龙;恒山高压麻粒岩对其构造环境和出露过程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8 牛向龙;李江海;;恒山-五台地区同位素年代学与地质事件演化格架的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张帆;刘树文;李秋根;王宗起;韩以贵;杨恺;吴峰辉;;秦岭西坝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杨恺;刘树文;李秋根;王宗起;韩以贵;吴峰辉;张帆;;秦岭柞水岩体和东江口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eoproterozoic(~900 Ma) Sariwon sills in North Korea:Geochronology,geochemistry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Wolfgang Siebel;;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Hf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Hongqiyingzi Complex,northern Hebei Province:New evidence for Paleoproterozoic and late Paleozo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Continental growth and secular evolution:Constraints from U-Pb ages and Hf isotope of detrital zircons in Proterozoic Jixian sedimentary section(1.8-0.8 Ga),North China Craton[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赵瑞幅;郭敬辉;彭澎;刘富;;恒山地区古元古代2.1 Ga地壳重熔事件:钾质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及Hf-Nd同位素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5 彭澎;刘富;翟明国;郭敬辉;;密云岩墙群的时代及其对长城系底界年龄的制约[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6 屈敏;郭敬辉;赖勇;彭澎;刘富;;华北克拉通中部带高压麻粒岩地体中1.81 Ga富钡冰长石伟晶岩脉的成因及地质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7 翟明国;;克拉通化与华北陆块的形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8 ;Stratigraphic and sedimentary records of the rift to drift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North China craton at the Paleo- to Mesoproterozoic transition[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Neoproterozoic zircon inheritance in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China) Mesozoic igneous rocks:derivation from the Yangtze craton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10 ;U-Pb dating of baddeleyite and zircon from the Shizhaigou diorite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Constrains on the timing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Paleoproterozoic Xiong'er group[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智峰;豫西中元古界云梦山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闫建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杨斌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盒8、山1段物源与沉积相及其对优质天然气储层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9年

4 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5 王力;华北地块脉状金矿床区域成矿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孔为伦;中上扬子北缘中—晚二叠世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7 侯万荣;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床与金厂沟梁金矿床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8 周永恒;辽东地区硼矿矿产资源评价[D];吉林大学;2011年

9 赵海香;河南小秦岭金矿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刘敏;青藏高原中部聂荣微陆块侏罗纪早期富碱侵入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余洋;豫西中元古界云梦山组微生物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郑伟;豫西鲁山地区中元古界汝阳群沉积相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鑫;桐柏碰撞造山带及其邻区变形特征与构造演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孔会磊;三江地区南澜沧江带临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年代学与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王硕;澜沧江南带三叠纪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李春麟;小秦岭太华群花岗片麻岩与小河花岗岩形成时代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刘美华;西藏北冈底斯桑巴地区花岗岩类年代学与地球化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张亮亮;西藏中拉萨地块申扎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刘东盛;赤峰—建平一带早中生代麻粒岩与太古代麻粒岩的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李涛;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SS)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贵廷,钱祥麟,李江海;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墙群形成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2 霍福臣,曹景轩,董燕生,顾其昌,阎志强;贺兰山——阿拉善地区下、中前寒武系的划分对比及其变质、成矿作用特征[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3 徐仲元,刘正宏,胡风翔,杨振升;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孔兹岩系中钙硅酸盐岩的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张其春,董宜宝,袁海华,徐朝雷;吕梁山区五台群顶部地层的Sm-Nd年龄——兼论岩浆源区地幔的特殊性[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5 宋天锐,高健;最古老的后生动物痕迹化石?——对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系常州沟组充填管状构造的探讨[J];沉积学报;1985年02期

6 徐勇航;赵太平;胡俊良;陈伟;;华北陆块南部古元古代熊耳群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J];沉积学报;2008年04期

7 尹崇玉;高林志;;华北地台南缘汝阳群白草坪组微古植物及地层时代探讨[J];地层古生物论文集;1999年00期

8 王鸿祯;论中国地层分区[J];地层学杂志;1978年02期

9 尹磊明;长江三峡地区震旦系的微体植物化石[J];地层学杂志;1986年04期

10 王仁民,倪志耀,童英;是地层单元还是构造单元?[J];中国地质;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阎国翰;蔡剑辉;任康绪;牟保磊;李凤棠;;华北克拉通碱性岩和基性-超基性岩25亿年来ε_(Nd)值的演化与源区两次富集及三次转型[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第五春荣;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在地质样品测试中的应用:小秦岭太华群灰色片麻岩地球化学及锆石年代学[D];西北大学;2005年

2 林慈銮;河南鲁山地区太古代片麻岩系的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及其构造环境[D];西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际地层表》(2004版)中译本即将正式出版[J];地质通报;2005年01期

2 F.M.Gradstein ,金玉玕 ,王向东 ,王玥;国际地层表(2004)[J];地层学杂志;2005年02期

3 ;“国际地层表(2008)”即将刊出[J];地层学杂志;2008年04期

4 安延恺;;评“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J];科学通报;1957年10期

5 杜伯辉;王敬;;对“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的一些意见[J];地质论评;1958年02期

6 ;国际年代地层表[J];地层学杂志;2013年03期

7 张增奇,刘书才,张成基,于学峰;《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和《国际地层表》简介[J];山东国土资源;2003年03期

8 刘凤山;;在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十一次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J];地质通报;2009年06期

9 本刊编辑部;;“国际地层表”(2012版)即将在本刊刊出[J];地层学杂志;2012年03期

10 边步;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二级课题分解论证会议的几条决定[J];地层学杂志;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康庆山;;青海侏罗纪含煤地层的划分及时代[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4)——青海专辑[C];1984年

2 李扬;;迈进地层科学强国[A];地质学史研究会第16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滕艳;[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记者 滕艳 特约记者 司徒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3 安芷生 艾莉;[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汪校锋;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李倩倩;复杂城市地层的细观结构稳定性及其变形效应[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阚瑷珂;考古地层的三维可视化及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8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38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5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