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共存的光折变介质中的空间孤子

发布时间:2017-01-20 19:39

  本文关键词: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共存的光折变介质中的空间孤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年

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共存的光折变介质中的空间孤子

郝利丽  

【摘要】:由于在很低的入射光强下即可产生及其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使得光折变空间光孤子已经成为非线性光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并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取得了极大的研究进展。人们对基于线性电光效应或二次电光效应的光折变空间光孤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最近几年中,人们相继发现某些非中心对称的光折变晶体,如[Pb(Mg1/3Nb2/3)O3](1-x)-(Pb Ti O3)x(PMN-x PT)晶体、KTa1-xNbxO3(KTN)晶体及Li Nb O3等晶体处于其相变温度附近时具有较大的电光效应,此时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可同时存在于晶体内部,进而折射率变化要同时受到这两种电光效应的调制。本论文将对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共存的光折变介质中的空间光孤子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利用描述单光子光折变效应的带输运模型及双光子光折变效应的Castro-Camus模型,推导出了在有外加电场条件下的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共存的光折变介质中入射光的光场方程,理论预言了暗、亮及灰孤子的存在,并得到了其积分形式的空间孤子解。给出了小振幅情况下空间孤子的光场方程、解析解及孤子宽度的显式表达式,讨论了孤子宽度与外加电场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空间光孤子的形成依赖于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的共同作用,这两种电光效应间的相互影响对空间孤子的形成及性质有决定性的作用。当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相互促进时光折变效应增强,此时有利于空间光孤子的形成;当二者相互减弱甚至抵消时光折变效应被减弱,将给空间光孤子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研究了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共存的单光子及双光子光折变晶体中两个或多个空间光孤子间的非相干耦合。证实了非相干耦合的暗-暗、亮-亮、灰-灰及暗-亮孤子对(族)的存在。且当非相干耦合孤子对中两孤子分量的总光强远远小于暗辐射和背景光的强度之和时,在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共存的单光子及双光子光折变晶体中可以形成暗-暗、亮-亮及暗-亮Manakov孤子对。利用光束传输法对空间光孤子及非相干耦合孤子对(族)的传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亮孤子的空间传输是稳定的,即使在存在一定微扰的情况下,入射光经过较短的传输距离就可以自修定其波形并转化成了一束新的孤子波;而暗孤子是不稳定的,极小的扰动就可以使暗孤子在空间传输过程中衍射发散。分别运用光束传输法和微扰分析法研究了由扩散场引起的亮孤子在空间传输过程中的自转向效应。结果表明,在扩散场的作用下,亮孤子的中心轨迹近似为一条抛物线,而孤子光束中心波矢和传播方向之间的角度偏转量随传播距离线性变化,横向和角度偏转量均与外加电场呈三次函数关系。研究了温度对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共存的单光子光折变晶体中亮空间光孤子在传输稳定性、孤子光强的空间分布、自转向效应等方面的影响。讨论了扩散项、暗辐射强度和相对介电常数等物理量在影响亮空间光孤子性质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当温度在参考温度0T附近比较小的范围内变化时,入射光束能够转化成晶体中可支持的新孤子波,而当温度偏离0T较远时,入射光波在介质中不能稳定传播。亮孤子束的光强峰值随温度增大而单调递减,但孤子宽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还与初始光强峰值0r有关。在相变温度附近的温度范围内,介质内暗辐射强度的温度依赖性在亮孤子自转向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温度继续升高时,介电常数及扩散项对转向过程中的偏移量所起的作用随之增大,当温度趋于介质的居里温度,即CT→T时,相对介电常数将在自转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43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苏艳丽;姜其畅;吉选芒;;Incoherently Coupled Grey-Grey Spatial Soliton Pairs in Biased Two-Photon Photovoltaic Photorefractive Crystals[J];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2010年05期

2 张宇;侯春风;王飞;孙秀冬;;双光子光折变介质中屏蔽空间孤子的温度特性[J];光学学报;2010年03期

3 吉选芒;姜其畅;刘劲松;;含电阻中心对称光折变非相干耦合空间孤子对[J];激光技术;2011年01期

4 吉选芒;姜其畅;刘劲松;;温度对双光子光折变屏蔽光伏亮孤子相互作用的影响[J];量子电子学报;2010年01期

5 张宇;侯春风;孙秀冬;;双光子光折变介质中的非相干耦合空间孤子对[J];物理学报;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联弟;;光折变空间光孤子的最新研究进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新梅;赫然;;矩形水槽中的驻波问题[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王金来;姜其畅;吉选芒;刘劲松;;双光子非相干耦合屏蔽空间灰孤子族[J];光电子技术;2010年04期

4 吉选芒;姜其畅;刘劲松;;双光子光折变晶体串联回路中独立屏蔽光伏孤子对[J];光学学报;2010年08期

5 彭小兰;周亚民;王红成;;光伏晶体中复色宽光束的调制不稳定性研究[J];光学学报;2011年02期

6 易鹏;项元江;戴小玉;丁明耀;文双春;;含负折射介质的反向定向耦合器的时空不稳定性研究[J];光学学报;2012年04期

7 吉选芒;姜其畅;刘劲松;;双光子光折变晶体串联回路中独立全息屏蔽空间孤子对[J];光学学报;2012年04期

8 苏艳丽;姜其畅;吉选芒;;双光子光折变晶体中两分量矢量空间孤子(英文)[J];光子学报;2010年09期

9 吉选芒;姜其畅;刘劲松;;双光子光折变晶体中屏蔽光伏空间灰孤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1年01期

10 姜其畅;吉选芒;苏艳丽;谢世杰;;匹配高斯光束在双光子光折变介质中的自偏转[J];激光技术;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首华;畸形波的海浪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潘军廷;复杂非线性系统中的孤子[D];南京大学;2010年

3 耿翊翔;非线性演化方程的精确解及其动力学行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刘汉泽;基于李对称分析的偏微分方程精确解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刘文军;利用符号计算解析研究光脉冲相互作用的若干问题[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郁高坤;局域共振所致的若干声与振动现象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展凯云;中心对称光折变晶体中空间光孤子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余丽琴;一类非线性波动方程有界行波解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9 刘希强;非线性发展方程显式解的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2年

10 王登龙;一维晶格和BEC中的非线性现象[D];湘潭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诗艳;深海内波弱非线性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南海应用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玉华;关于极大单调映象方程的反周期解和边值问题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李宝宇;串联双光子光折变晶体中独立空间孤子对的传输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关博;双光子光折变晶体中的全息孤子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曲莹莹;双光子光折变介质中光伏空间孤子的动态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登龙;原子链中的非线性晶格动力学[D];湘潭大学;2001年

7 张卓;孤子之间和孤子与杂质之间的相互作用[D];湘潭大学;2002年

8 洪学仁;非线性物理中的孤波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郭鹏云;Riccati方程与二维非线性发展方程精确解的构造[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郭鹏;一维非线性弹性杆波动方程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志彬;高建荣;项斌;;3种偶氮化合物的合成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J];材料导报;2008年06期

2 周云山;韩瑞雪;张立娟;李豫豪;张丽辉;;{Mo_(102)}型纳米多孔无机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7期

3 甄啸;冯苗;郑婵;黄娟;詹红兵;;锌酞菁配合物的线性与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年02期

4 卢克清,张彦鹏,李博,唐天同,侯洵;有偏压的光伏光折变晶体中屏蔽光伏孤子的自偏转[J];光学学报;2002年02期

5 张光勇;刘劲松;;闭路光伏暗空间孤子的自偏转特性研究[J];光学学报;2006年10期

6 董亮伟;马利红;王辉;;光折变介质中空间光孤子自弯曲现象研究[J];光学学报;2007年08期

7 申岩;张国权;许京军;张宇;孙秀冬;赵业权;周羚君;;开路光伏空间孤子的动态行为[J];光学学报;2008年03期

8 李金萍;卢克清;赵卫;杨延龙;朱香平;过晓辉;;有偏压中心对称光折变晶体中的屏蔽孤子[J];光子学报;2006年02期

9 刘大军;何兴权;高正国;段潜;周奋国;;四叔丁基萘酞菁铅化合物的非线性和光限幅特性[J];化学学报;2008年05期

10 张光勇;刘劲松;;温度对屏蔽明空间孤子自偏转特性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宏,杨昆,徐建东,李淳飞,洪晶;偶边界条件下的热致暗空间光孤子[J];物理学报;1998年03期

2 侯春风,袁保红,许克彬;光折变空间光孤子的研究进展[J];激光技术;2000年03期

3 陈志刚;奇妙的空间光孤子[J];物理;2001年12期

4 刘山亮;空间光孤子脉冲在平面光波导中的传输[J];物理学报;2003年11期

5 曹觉能,郭旗;不同非局域程度条件下空间光孤子的传输特性[J];物理学报;2005年08期

6 罗兴垅;王形华;申洪;;弱非局域介质中1+2维高斯型空间光孤子[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6年04期

7 王程;刘劲松;张光勇;刘时雄;张绘蓝;;光折变空间光孤子的顶侧面观测法[J];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8 刘金龙;陈金华;李海;旷卫民;;强非局域非线性介质中的超高斯空间光孤子族[J];光学学报;2007年07期

9 刘金龙;李海;陈金华;旷卫民;邓海东;;亚强非局域介质中的超高斯空间光孤子族研究[J];光子学报;2007年08期

10 朱叶青;龙学文;胡巍;曹龙贵;杨平保;郭旗;;非局域程度对向列相液晶中空间光孤子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姚旻;林强;;部分相干空间光孤子的传输特性[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史信荣;郭旗;;任意非局域程度下的空间光孤子传输特性[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肖发俊;张鹏;刘圣;赵建林;;光写入通道波导阵列中的离散空间光孤子及其相互作用[A];2007年全国第十六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王清;王形华;谢应茂;罗兴垅;黎东波;;非局域椭圆厄米-高斯空间光孤子与相移[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5 侯春风;杜春光;胡正峰;李师群;;有外加电场的主客体式光折变聚合物中的灰空间孤子[A];第五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胡巍;张涛;郭旗;;电压可控的向列子(Nematicons)相互作用(特邀)[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利丽;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共存的光折变介质中的空间孤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张美志;光折变空间光孤子及其诱导光波导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9年

3 王建东;空间光孤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李金萍;稳态光折变空间光孤子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6年

5 葛丽娟;空间光孤子若干问题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6 谢小涛;冷原子介质中的时间与空间光孤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杜艳伟;空间光孤子在非局域介质中的传输与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张晓波;空间光孤子传输特性研究和用于神光装置的束匀滑器件的应用特性分析及测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孔茜;非局域介质中空间光孤子传输特性的若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刘时雄;光折变耗散系统中空间光孤子的演化特性及实验观测[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磊;光折变空间光孤子瞬时状态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8年

2 吴小玲;新型光格子中空间光孤子的传输特性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3 孙永波;掺杂碳纳米管的向列相液晶中的空间光孤子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刘飞;非线性材料中光折变空间光孤子的开关特性[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5 王航;光学格子中的空间光孤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姜先策;不同边界条件对空间光孤子传输特性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曹觉能;不同非局域程度的空间光孤子及其相互作用特性[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潘舒;光折变聚合物光伏空间光孤子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王清;强非局域介质中椭圆厄米-高斯型空间光孤子[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10 曾宽宏;半导体量子点电磁感应透明介质中的空间光孤子性质[D];湘潭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共存的光折变介质中的空间孤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9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39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9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