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金铜矿综合信息矿产预测

发布时间:2017-02-09 17:25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金铜矿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5年

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金铜矿综合信息矿产预测

马艳英  

【摘要】: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是吉林省金及多金属矿产重要成矿区域之一。区内矿产丰富,种类繁多,主要出产有金、铜、铅、锌、钨、钼、铁等矿产[2]。其中金铜为该地区主要矿产,具有分布广泛,已知矿床、矿化点多,潜在能力大的特点。2008年,吉林省科技厅为加速省内金铜矿开发及提高利用速度,设立了金铜矿产资源预测项目,并开展了系统研究。 1.地质资料综合[1] 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处于滨太平洋地层大区和兴凯地层大区之上[2],经历了滨太平洋构造域发展阶段及亚洲构造域发展阶段。区内地质情况复杂,出露地层为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其中以古生界地层为主。区内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主,较为发育[2]。火山岩以中—新生代火山活动为主。火山活动以中心式—裂隙式沿断裂带及坳陷盆地喷发,以复式火山机构及火山岩(玄武岩)台地为主。区内主要断裂构造为春阳—汪清NW向大断裂带、老黑山—延吉NE向大断裂带、五道沟—春化NE向断裂。这些断裂对全区构造演化、控岩、控盆及区域贵金属、多金属成矿起到关键作用[2]。区内典型的褶皱构造为五道沟向斜及小盘岭背斜。 2.地球化学解释 本次研究采用水系沉积物对区域内化学元素进行统计分析,选出15种与金、铜矿成矿有关的元素。通过对这15种元素的分析,结合地质条件对区域金、铜成矿条件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地球化学信息。首先从元素地球化学参数角度,,分析出Au、Cu元素在研究区内为强离散元素,较为富集。区内与Au、Cu成矿活动有关的组合异常,即Au、As、Ag、Cu、Bi、Sb和W、Cu、Bi、Mo等元素形成结构复杂、规模较大的组合异常。最后利用水系沉积物数据,对Au、Cu等15种元素进行解释,分析出研究区内Au、Cu化学特征,并求出Au异常下限为1.77×10-9,Cu异常下限为26.62×10-6。金元素异常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中间狭长地带,位于延吉北部,老黑山与珲春交接地带以及珲春的东部地区,在空间上呈带状展布,东西向为Au异常的主要方向。Au异常具有形态不规则、规模不等、点异常少等特点。铜元素的异常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西两端,呈北东向带状分布,异常规模差异较大。 3.地球物理解释 本次研究使用的资料为重力测量和航磁测量成果,资料精度为1:250000。通过对地质、构造、地层、岩浆岩等进行分析推断,对该地区的地质信息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扩大了该地区金、铜矿产信息容量,从而提高了评价成果的质量。在重磁测量中,不同规模的磁性体或密度体的观测值随观测高度不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根据定性解释,本次上延高度分别为200m、500m、1000m和5000m。并对0°、45°、90°和135°四个方向进行一阶导数计算和垂向二阶导数计算。而后利用“关联”原理在所得结果基础上,对区域构造进行解译,实现了利用重力信息对研究区断裂构造的推断,重力显示了北东向断裂更突出,北东向断裂成带出现,典型代表为图们—罗子沟断裂带,以下切深度大,延长远为特征。其它方向均为小规模的行迹,但密度集中,展现了断裂构造以东西向为主的特征。 4.典型矿床分析 典型矿床研究能够了解和掌握研究区域内矿床的地质特征,查明对矿床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的地质条件,为矿床地质概念模型的构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次研究以刺猬沟金银矿床、小西南岔金矿床、农坪金矿床、闹枝金银铜矿床为代表,分析了研究区内金、铜矿的成矿背景、地质特征、成矿作用、成矿规律等特点,总结出研究区内金、铜矿控矿条件为寒武纪—奥陶纪地层、断裂构造、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及地球化学异常区。 5.成矿条件分析 对研究区内金、铜矿成矿条件分析是本次工作的重要内容,为矿产资源预测打下基础,并为预测成果可信性提供了保障。通过研究得知:大地构造单元、地层、构造、地球化学及岩浆岩等地质条件对研究区内金、铜矿产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研究区处于两陷加一隆的大地构造环境中[3],陷断单元之间为区域性大断裂带所隔。隆称为牡丹岭—春化隆折带,呈东西向展布。其北为敦化—杜荒子断裂带,其南为新合—马滴达断裂带。目前已发现的贵、多金属矿床(点)、矿化点均分布在隆折带所限定的范围内[2]。这一分布特征证明了大地构造单元与矿产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研究区内断裂构造通过直接与间接作用对金、铜分布与产出起到控制作用。其中间接作用是由断裂构造对岩浆侵入活动和喷出活动的控制体现的。直接作用为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区内已知矿床(点)、矿化点呈东西成带、北东成、北西成列的两带三行四列的空间分布规律;已知矿床(点)、矿化点成群分布于断裂带或断裂的交汇部位,体现出断裂构造控制了金铜元素富集成矿的特点。如小西南岔矿化集中区,马滴达—农坪矿化集中区、刺猬沟矿化集中区、闹枝矿化集中区、五星山矿化集中区均受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不同级别断裂交汇控制[2]。区内断裂不仅为矿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而且也为成矿物质的沉淀提供沉淀场所。 地层不仅是赋矿的地质体,有些地层还为金、铜矿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区内出露的各时期地层与金、铜成矿活动关系有明显差异[2]。其中主要的赋矿地层组为寒武纪—奥陶纪时期的五道沟群、二叠系解放村组、三叠系大兴沟群[2,4]。 研究区中岩浆活动为燕山期晚期。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是矿体的主要容矿围岩,与金、铜成矿的直接来源。金、铜矿多产于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外接触带之上。 金、铜元素高背景场区是金、铜成矿又一重要标志。金、铜元素高背景场区内金、铜矿占已知产地的90%以上;如小西南岔金铜矿、农坪金铜矿、闹枝金矿等均产于高背景区。金、铜元素异常以强度高、规模大、浓集中心突出为特征。 6.矿产资源预测及评价 本研究使用特征分析、聚类分析、对应分析和数量化理论Ⅳ、灰色关联分析、灰色聚类分析等数学模型对金、铜矿产的成矿可能进行了定量估计,实现了金、铜矿产的位置预测。31个统计地质单元中A级7个,B级6个,C级10个,D级8个。 7.预测成果 (1)系统地收集了研究区范围内的地、物、化、矿产资料,为今后该范围内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工作的开展做了物质上的准备。 (2)首次依据重磁方法原理对研究区的航磁资料、重力资料进行了解释,从地球物理角度认识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其中该区的断裂构造的重磁推断成果,对认识构造地质特征、雪带山岩体的深部产状的推断、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与区内矿产的关系及认识具有启示作用。 (3)应用地球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对研究区的地质历史进行了再认识。划分出古亚洲构造域发展阶段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发展阶段。总结了每个发展阶段的相对独立的演化过程,但后者对前者形成地质记录起到了强烈的改造作用。 (4)在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矿石的组分将区内金矿划分成三种类型。以已知矿床为目标,应用信息关联方法,分析了本区的控矿条件及成矿要素,建立起金(铜、银)矿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5)以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和成矿控制条件分析为指导,从已获取的信息中提取了地质变量27个,应用赋值方法实现了地质变量的数学转换。 (6)对预测成果进行了野外踏查,采集了样本、样品39个,其中5个样品中Au、Cu的测试结果具有找矿意义。 (7)对研究区内的金、铜矿产的今后找矿工作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议,圈出4个金、铜找矿远景区可作为近期选择的矿产勘查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41;P618.5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范继璋;综合信息矿产预测计算机系统[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2 赵全国,许文良,靳克,裴福萍;延边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岩浆源区:来自Sr-Nd同位素和深源捕虏体(晶)的证据[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4期

3 裴尧;贾大成;;吉林延边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带成矿系列[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S1期

4 王诗元;范继璋;王淼;雷万杉;刘亚剑;;吉林老岭成矿带金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2期

5 于介江;门兰静;陈雷;赵俊康;梁树能;陈冬;逄伟;;延边地区五道沟群变质英安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叶水盛;袁鑫;;地学综合信息图库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张海燕;王新民;尹慧;张以晨;王延亮;王立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阈回归联合聚类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杨佳佳;姜琦刚;赵静;徐言;孟翔冲;;基于改进的SVM技术和高光谱遥感的标准矿物定量计算[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刘超,王于天,陈爱菊;层次分析法在综合信息矿产资源预测中的应用[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10 常成;孙景贵;;斑岩型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条件研究——以吉林省东部小西南岔金铜矿床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永刚;深海固体矿产资源相关数据处理分析及定量评价方法[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周永恒;辽东地区硼矿矿产资源评价[D];吉林大学;2011年

3 毕明丽;白山地区金多金属矿产资源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雷万杉;内蒙古赤峰南部地区金矿综合信息矿产预测[D];吉林大学;2009年

5 汪志刚;吉林东部中生代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薛明轩;黑龙江省内生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曹花花;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成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利;朱谷昌;张普斌;夏正清;;灰色系统在赛什塘铜矿区Cu品位预测方面的应用[J];四川有色金属;2009年02期

2 郑高峰;钟康惠;苟金;宋小琴;聂国勇;陆彪;;西藏曲水县达布斑岩型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J];四川有色金属;2011年03期

3 宿虎;钟康惠;刘清双;周慧文;魏栋;苟金;;西藏尼木县普松岩金矿侵入岩建造与成矿作用[J];四川有色金属;2011年03期

4 吴新民;张静平;;化学专业学生实验能力与就业能力关联度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杨攀;张宇;;灰色控制系统理论在火灾预测中的应用[J];安防科技;2006年03期

6 周斌;对前后数据进行融合处理的灰色双重建模测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陈华友,吴涛,许义生;灰关联空间与灰关联度计算的改进[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8 李建设,吴礼彬,金世恒;蚌埠隆起区金矿控矿条件及找矿信息标志研究[J];安徽地质;2002年01期

9 高章红;;大比例尺找矿预测及GIS应用[J];安徽地质;2006年03期

10 何义权;楼金伟;柏林;李建设;;安徽省国土资源科技十年回顾[J];安徽地质;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atthew L.Grant;Simon A.Wilde;Bor-Ming Jahn;;Geochronology of the Phanerozoic granitoids in northeastern 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申萍;沈远超;刘铁兵;;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的地球物理-地质找矿模型:以地质与EH4双源大地电磁测深技术结合为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3 曾宪友;刘国印;孙国锋;姚新年;吕文德;马瑞申;秦百青;;北秦岭构造带(河南段)银铅锌(钼)深部找矿靶区优选[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上册)[C];2008年

4 张雷;李刚;孟庆江;刘少杰;张欣卉;;GIS技术应用在找矿预测中的历史趋势及主要功能分析[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5 荆浩;赵希男;;改进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在科技中小企业成长能力评价中的应用[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陈晨;陈杰;张娟;;网络化天基信息系统的连续性效能评估[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刘长生;;旅游产业国际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不同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8 廖海斌;王宏勇;;基于灰色理论的人脸图像特征融合识别[A];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进展——第三届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王铁生;张冰;马开锋;;时变参数灰序模型TGM-AR及其应用[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10 ;The Tanlu Fault Zone and Gold Ore Metallogenesis in Eastern 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1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琪;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陈广洲;多源信息耦合的成矿预测新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柏坚;非线性数学地质模型研究及在滇东南金矿成矿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杨夕辉;云南中甸地区斑岩铜矿成矿规律与勘查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曲建军;基于提速线路TQI的轨道不平顺预测与辅助决策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任家福;服务商选择与备件备品库存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徐国端;青海祁漫塔格多金属成矿带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杨晓坤;广西南丹大厂锡矿长坡—高峰矿床(山)数字化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贾福聚;云南老君山成矿区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洋;柳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登锋;鲁西铜石地区金矿成矿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贺杰;河南省嵩县九仗沟金矿床地质特征[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段守军;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魁奎;一种基于MapGIS的煤炭资源潜力预测方法[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永宾;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案评价方法初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乔小琴;基于灰理论的土石坝安全监控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申志涛;基于灰色系统预测理论的商品住宅价格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任航;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阳江源;数控机床热误差检测与建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盛飞,钱祥麟;内蒙乌拉山群岩石的稀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成岩环境[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2 崔文元,王长秋,张承志,张禹业;辽西—赤峰一带太古代变质岩中锆石U-Pb年龄[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3 陈衍景,秦善,李欣;中国矽卡岩型金矿的成矿时间、空间、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成矿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4 刘长安,单际彩;试谈蒙古——鄂霍茨古海带古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79年02期

5 王荃 ,刘雪亚;中国的蛇绿岩带与板块构造[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6 张秋生 ,李守义;辽吉岩套——早元古宙的一种特殊优地槽相杂岩[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7 张兴洲,张元厚;蓝片岩与绿片岩共存:龙江岩系构造演化的新证据[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8 潘丽敏,邹祖荣;延边闹枝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9 姜开君,周永昶,王海金,万玉胜;延边地区刺猬沟低温热液金矿床地球化学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10 程玉明,金昌珍,宋群,姜忠义,董弟光;华北地台北缘花岗岩—绿岩型金矿田及盲矿体的找矿模型[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华华;雷浩川;韩健;;浅析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体系结构[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岳永君;何国琦;;内蒙古林西县二八地一带的下二叠统双峰式火山岩组合[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6)[C];1994年

3 邵济安;唐克东;;蛇绿岩与古蒙古洋的演化[A];蛇绿岩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世金;祁连造山带地球动力学演化与内生金属矿产成矿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柳小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壳幔交换作用的地球化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3 石玉臣;山东省焦家成矿带深部金矿成矿预测研究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4 刘敬党;辽东地区下元古界镁硼酸盐矿床控矿模型及其勘查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王功文;基于遥感与GIS的区域矿床保存条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李超文;吉林省东南部晚中生代火山作用及其深部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7 王翠芝;辽东古元古界镁质岩石成因及其对硼矿成矿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葛良胜;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9 骆华宝;中国主要硫化铜镍矿床及其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10 丁建华;新疆东天山铜、镍、金矿资源潜力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默;吉林红旗岭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周长勇;大兴安岭北部塔河堆晶辉长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05年

3 王晓蕊;辽西早白垩世四合屯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周红春;辽东地区元古界硼矿床矿石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刘建峰;小兴安岭东部早古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6 纪伟强;吉黑东部中生代晚期火山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D];吉林大学;2007年

7 赵院冬;东宁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D];吉林大学;2007年

8 赵俊康;延边小西南岔金铜矿成矿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立亚;黑龙江老柞山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赵利刚;吉林省通化二密铜矿深部及外围隐伏矿体预测[D];吉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晓明;息朝庄;;青海德合龙洼金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找矿论丛;2010年02期

2 王兆荣,周泰禧,张汉昌;安徽马山金铜矿的地球化学研究[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3 邓洪涛;博罗科努山北坡金铜矿成因类型探讨[J];新疆地质;2001年02期

4 刘羽;刘文元;王少怀;;紫金山金铜矿二元铜硫化物成分特点的初步研究[J];矿床地质;2011年04期

5 陈景河;从矿床地质向经济地质的跨越——福建省上杭紫金山金铜矿勘查与开发的思考[J];中国黄金经济;1999年02期

6 林春;物化探方法在种桃岭金铜矿区的找矿效果[J];矿产与地质;2000年04期

7 谢立亚;徐万臣;牛娜;;辽宁兴城夹山金铜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6期

8 汪志刚;磐石地区粗榆—小铜矿一带金铜矿地质特征[J];吉林地质;2004年02期

9 刘文元;刘羽;邱小平;;福建紫金山金铜矿钨锡钼硫化物的发现[J];矿物学报;2011年S1期

10 孙景贵;门兰静;赵俊康;陈雷;梁树能;陈冬;逄伟;;延边小西南岔大型富金铜矿床矿区内暗色脉岩的锆石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福建省尤溪县寺坑-善邻金铜矿[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2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深部Ⅺ号矿带地质找矿[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驻老挝使馆经商处;[N];国际商报;2009年

2 记者 肖玉敏;[N];延边日报(汉);2014年

3 记者 黄如飞;[N];福建日报;2010年

4 金宣;[N];中国黄金报;2007年

5 任佑;[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6 钟锦荣 廖美玲;[N];中国黄金报;2008年

7 钟锦荣;[N];中国黄金报;2008年

8 特约记者 邢云鹏 记者 薄云山;[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9 周维伯;[N];中国黄金报;2007年

10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刘定慧;[N];中国环境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艳英;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金铜矿综合信息矿产预测[D];吉林大学;2015年

2 张连昌;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铜矿带成矿地质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及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洪威;紫金山金铜矿露地联合开采地下采场稳定性分析[D];江西理工大学;2009年

2 赵俊康;延边小西南岔金铜矿成矿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金铜矿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1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41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0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