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超长余辉铬掺杂镓锗酸锌纳米粒子的制备、发光机理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19-02-13 09:00
【摘要】:近年来,基于处于生物组织透过窗口范围(650-950 nm)的近红外光具有在活体生物组织中吸收少、穿透深度大且能有效地避免生物组织光损伤的优点,采用近红外超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的技术手段,日益成为生物组织成像、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热点,使其在生理学和病理学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目前迫切需要制备具有均匀小尺寸、超长余辉时间的近红外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及探索其在温度探测和疾病诊断、治疗等领域新应用的实际需求。本论文采用水热合成结合真空热处理的方法制备了具有较优异近红外长余辉性能的铬掺杂镓锗酸锌(ZGGO:Cr3+)纳米粒子,研究了其余辉发光机理和陷阱产生机制,开展了近红外长余辉纳米粒子ZGGO:Cr3+在生物成像和温度探测上的应用研究工作。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为了深入理解掺Ge对ZGGO:Cr3+微结构和余辉特性的影响,首先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尺寸较均匀的ZnGa2O4:Cr3+纳米粒子,其平均尺寸为10 nm,发射波长位于692 nm(来源于2E→4A2的能级跃迁)。在256 nm紫外光下照射5 min,余辉时间达到15 min。进一步采用真空条件下热处理的策略,将余辉发光时间延长到6 h以上。但是,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了粒子长大的现象。通过对ZnGa2O4:Cr3+纳米粒子的发光性能、余辉衰减曲线等的分析,研究了ZnGa2O4:Cr3+纳米粒子的余辉发光机理,结果表明近红外长余辉发光主要是由隧穿过程的贡献占主导。此外,通过对具有不同锌镓比(Zn/Ga)的ZnGa2O4:Cr3+纳米粒子热处理前后的长余辉性能进行对比,并结合热释光与发光性能的分析,我们发现电子陷阱与反替位缺陷ZnGa′-Cr3+*-Ga Zno相关。同时,Zn量的不足和真空热处理有利于反替位缺陷的产生。为了获得更小的纳米粒子尺寸和更长的余辉时间,采用水热合成和真空热处理相结合的策略,制备了具有优异近红外长余辉性能的铬掺杂镓锗酸锌(ZGGO:Cr3+)纳米粒子。其近红外长余辉发光由波长位于697 nm附近的窄带发射和位于712 nm的宽带发射组成。其中697 nm处的发射峰来源于2E→4A2的能级跃迁,712 nm处的发射峰来源于4T2→4A2的能级跃迁。通过对镓锗比(Ga/Ge)和热处理温度的优化,当在800℃真空热处理后,在320 nm紫外光下照射5 min,ZGGO:Cr3+位于697nm处的长余辉发光时间可以达到15h以上,其平均纳米粒子尺寸约为80 nm。通过与ZnGa2O4:Cr3+纳米粒子的工作对比,我们发现Ge4+离子的引入,有效地抑制了真空热处理引起的粒子尺寸增大。通过对不同镓锗比的ZGGO:Cr3+纳米粒子的余辉性能的对比,我们发现高温真空热处理条件下,Ge4+离子引入量的增加有利于长余辉性能提高。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镓锗比及不同热处理温度的ZGGO:Cr3+纳米粒子余辉发光动力学过程,并结合热释光性能及发光性能的结果,我们发现ZGGO:Cr3+纳米粒子的长余辉发光同时存在隧穿过程与热激活过程的贡献。隧穿过程对近红外长余辉发光的贡献可能与ZGGO:Cr3+纳米粒子中电子陷阱的浓度相关。陷阱浓度较高时,发光中心与陷阱距离较近,部分余辉发光来源于隧穿过程的贡献。同时,实验结果显示Ge4+离子的引入和高的热处理温度有利于产生更多的反替位缺陷ZnGa′-GaZno。通过对不同热处理温度的ZGGO:Cr3+纳米粒子余辉性能分析,并结合EDS能谱结果,我们发现余辉性能的增加与ZGGO:Cr3+纳米粒子中的Zn、Ge和O等元素挥发溢出有关。Zn、Ge和O挥发有可能引起晶格空位缺陷促使产生了更多的ZnGa′-GaZno和VGe-Cr3+-VO电子陷阱。此外,采用发光动力学手段,研究了位于纳米粒子表面和内部的Cr3+离子对近红外发光强度的贡献。与水热合成的初始样品(As-prepared)相比,800℃热处理后位于纳米粒子表面和内部的Cr3+离子对近红外发光的相对贡献没有明显变化。但对于880℃以上热处理的样品,更多的位于纳米粒子的表面Cr3+离子处于低对称性格位上。为了探索近红外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ZGGO:Cr3+在生物医疗等领域的新应用,开展了其在生物成像与温度探测的应用研究。将ZGGO:Cr3+纳米粒子溶解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的溶液体系,在254 nm紫外灯照射15分钟的条件下,裸眼可观测到的近红外长余辉时间超过2 min。基于位于ZGGO:Cr3+纳米粒子表面和内部的Cr3+离子来源于4T2→4A2和2E→4A2跃迁的两个近红外光发射峰强度比4 22/TEI I对温度的依赖关系,成功实现了将ZGGO:Cr3+纳米粒子溶解于HSA溶液体系的温度探测。尤其基于处于纳米粒子内部Cr3+离子近红外长余辉发光的温度测量方法的可靠性更高,其测温灵敏性最大可达0.05275 K-1。在298-325K(25-52 oC)温度范围内,温度探测的灵敏性处于0.0434-0.0470 K-1范围,与上转换发光温度探测方法(用Er3+离子的2H11/2/4S3/2→4I15/2能级跃迁的光发射峰强度比测量温度)相比,灵敏度提高了大约一个数量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482.31;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成宇,苏锵,邱建荣;稀土元素掺杂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的最新进展[J];发光学报;2003年01期

2 贾冬冬;张家骅;何志毅;王笑军;;严懋勋实验室与长余辉荧光材料[J];发光学报;2008年04期

3 李向果;梁振华;彭桂花;梁敏;李庆余;;燃烧合成纳米硫氧化钇红色长余辉材料[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王萍萍;曹立新;柳伟;苏革;杨柳;曲晓飞;;新型彩色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J];功能材料;2011年03期

5 刘震,杨志平;铝酸锶铕镝长余辉材料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6 余丽萍;汪萍;廉世勋;朱爱玲;凌军;;钛酸盐红色长余辉陶瓷的制备与表征[J];中国稀土学报;2009年05期

7 杨柳;曹立新;苏革;柳伟;李京;;一种新型红色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J];功能材料;2010年05期

8 张小博;刘海萍;;高低温环境下铝系长余辉材料的性能及稳定性[J];广州化工;2012年14期

9 李东平,缪春燕,刘丽芳,罗昔贤,魏坤,肖志国;燃烧法合成新型蓝色硅酸盐长余辉材料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J];稀有金属;2004年04期

10 王宝树;刘绍龙;谭娜;邢立成;肖思国;;铝酸锶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工艺改进及光谱性质[J];硅酸盐通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家峰;胡劲;朱孝钦;沈黎;陈冬华;;长余辉材料合成新工艺及缺陷机理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王丽伟;徐征;滕枫;姜薇薇;张福俊;;稀土掺杂的长余辉材料的研究与计算[A];第五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李许波;倪海勇;丁建红;;长余辉发光粉应用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A];上海市照明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暨四直辖市照明科技论坛、长三角照明科技论坛、上海市照明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闫武钊;林林;陈永虎;;Mn~(4+)掺杂的新型铝酸盐红色长余辉材料[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安艳清;张艳阁;巨正花;刘伟生;;一种新型白色长余辉材料CaSnO_3:Sm~(3+)的制备和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李亚;王银海;彭铁球;熊毅;;Sr_3Al_2O_6:Eu~(2+),Dy~(3+),Ho~(3+)发光性能的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7 于晶杰;宁桂玲;;P的掺杂对SrAl_2O_4长余辉发光粉的促进作用[A];第五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林林;施朝淑;尹民;张慰萍;徐美;;红色长余辉材料MgSiO_3:Dy~(3+),Mn~(2+)的制备及发光特性[A];第五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仁清;;长余辉蓝色荧光粉SrSiO_3:Eu~(2+),Dy~(3+)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雷;王育华;;蓝色长余辉材料CaAl_2O_4:Eu~(2+),Nd~(3+)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波;可见光长余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余辉特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2 曾巍;氧化物黄色长余辉材料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杨健;近红外超长余辉铬掺杂镓锗酸锌纳米粒子的制备、发光机理及其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林林;新型红色和白色长余辉材料的研制及其发光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王治龙;红色长余辉材料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闫武钊;超长红外长余辉材料及其发光机理的研究和探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李艳琴;Eu~(2+)激活的多色长余辉材料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杨雪峰;铝酸盐基质发光材料的制备新工艺及铁杂质猝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程学瑞;铪基高k栅介质薄膜和白色长余辉材料Ca_xMgSi_2O_(5+x):Dy~(3+)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胡劲;SrAl_2O_4长余辉材料的制备新工艺及发光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东;稀土掺杂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龚超;长余辉材料与二氧化钛复合蓄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李金磊;近红外长余辉纳米探针在体外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应用[D];华侨大学;2015年

4 曾慧慧;稀土硫氧化物红色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叶峰;(Sr,Ca)_2MgSi_2O_7:Eu~(2+),Dy~(3+)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在静电纺丝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5年

6 李庚申;不球磨长余辉材料五种制备方法的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06年

7 张丽;硅酸盐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李炳伟;红色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刘国栋;高效稳定红色长余辉粉体改性与制备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10 刘永刚;自蔓延高温合成掺杂的SrAl_2O_4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21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421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3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