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离子掺杂固溶体荧光材料的结构调控与发光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23 16:17
【摘要】:稀土离子不但具有相当丰富的能级,而且在晶体中的电子跃迁包含f-f、f-d以及电荷迁移三种跃迁方式,因而以稀土离子激活的发光材料的激发和发射光谱可以覆盖红外光、可见光和紫外光,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固体激光器、闪烁体、白光LED以及生物标记等。稀土离子掺杂的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质不但取决于掺杂离子的种类,而且高度依赖于基质晶格的结构和组分。因此,寻找一种合适的晶体作为主晶格,并通过优化晶格组分来设计和提高发光材料的性能是开发新型发光材料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研究并建立正确的结构-性能关系,对于新材料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以两种物理化学性能稳定的晶体材料K_2Al_2B_2O_7(KAB)和Ca_3Sc_2Si_3O_(12)(CSS)作为基质晶格,通过高浓度的同价离子或者异价离子掺杂,形成固溶体,从而调节二价稀土离子(Eu~(2+))或者三价稀土离子(Yb~(3+)和Tb~(3+))的发光性能,并系统研究了晶体结构和组分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及其中的发光动力学过程,由此建立起了结构-性能的关系。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在非线性晶体材料K_2Al_2B_2O_7中掺入Eu~(2+)获得了一种新的温度特性好、发光效率高的蓝色荧光粉KAB:Eu~(2+),并研究了其发光性质和浓度猝灭机理。KAB:Eu~(2+)在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出峰值位于450 nm、半高宽为53 nm的蓝光,其激发光谱覆盖由230 nm到420 nm的紫外及近紫外区域。发射光谱的不对称性表明Eu~(2+)在KAB中有两种格位,并通荧光寿命予以证实。通过Eu~(2+)浓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得到了最优的Eu~(2+)掺杂浓度为2 mol%。根据Blasse和Dexter分别提出的两种理论模型对Eu~(2+)在KAB的临界距离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Eu~(2+)浓度猝灭机理为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此外,荧光强度与温度的关系可知,KAB:Eu~(2+)在150℃时仍然维持了室温下荧光强度的82%,说明KAB:Eu~(2+)具有良好的温度特性,有潜力作为一种紫外及紫外光激发的白光LED用蓝色荧光粉。(2)在工作1的基础上,通过阳离子取代获得了一种颜色可调的固溶体荧光粉K2-2xNa2xAl2B2O7:Eu~(2+),随着Na+的增加,发射光谱可以从450 nm调节到487 nm。通过分析激发和发射光谱的变化,我们发现,发射光谱的显著红移主要来自于Stokes位移的增大,而5d能级晶体场劈裂和质心位移的变化对最低5d能级的影响相互抵消,最低5d能级的红移变化很小。我们通过近邻阳离子的诱导效应很好地解释了5d能级的质心位移和Stokes位移随着Na含量的变化规律,并且通过Ga~(3+)取代Al~(3+)出现“异常”光谱红移进一步验证了这种诱导效应的存在。此外,我们通过分析最低5d能级在禁带中的位置以及Stokes位移的变化,确认Na+掺杂样品的热稳定性劣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Stokes位移变大,5d电子更容易通过位形坐标中的交叉点而以热量的形式损耗;而Ga~(3+)掺杂会导致禁带宽度显著变窄,5d电子的热离化效应变强,荧光猝灭更加严重。(3)通过阳离子多面体协同模块替换,即[AlO_6]和[AlO4]分别取代[ScO_6]和[SiO4]多面体,对RE~(3+)取代Ca~(2+)进行电荷和半径补偿,我们获得了高浓度稀土掺杂的单一石榴石相Ca3(1-x)RE3xSc2(1-x)Al2xSi3(1-x)Al3xO12(RE=Tb,Yb,Lu和Y)固溶体,其掺杂浓度可以达到20 mol%(x=0.2),这使得CSS可以作为需要高浓度稀土掺杂的发光材料的基质,也为合成CSS透明陶瓷提供了可能。(4)在工作3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获得了高浓度Yb~(3+)和Tb~(3+)共掺杂的CSS,并深入研究了在980 nm激光激发下Yb~(3+) Tb~(3+)的合作上转换发光及其能量传递机理。相同掺杂浓度下,Yb~(3+) Tb~(3+)的合作上转换发光在CSS中最强,并按CSS,GGG,YGG和YAG依次变弱,且在CSS中的强度是在YAG中的37倍。在CSS中,反位缺陷(Yb~(3+)取代Sc~(3+))和异价离子取代(Yb~(3+)取代Ca~(2+))都有利于Yb~(3+)聚集成在空间上相邻的Yb~(3+) Yb~(3+)离子对,从而显著提高合作上转换的效率。此外,我们利用荧光光谱、衰减曲线以及荧光强度与泵浦功率的依赖关系对Yb~(3+) Tb~(3+)的合作上转换发光及能量传递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48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苹;徐瑛;;纳米TiO_2的金属离子掺杂进展及其在环境友好材料中的应用(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2 王朋,陈文新,刘应亮,黄浪欢,石春山;稀土离子掺杂对于TiO_2结构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3年05期

3 鲍家兴;周时凤;冯高峰;王玺;林耿;邱建荣;;熔制温度对铋离子掺杂钡铝硅酸盐玻璃发光性能的影响[J];发光学报;2007年05期

4 肖俊霞;韦朝海;胡记杰;吴超飞;;第一过渡系金属离子掺杂的TiO_2纳米粒子光催化活性的研究(英文)[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5 陈其思,张云怀;TiO_2金属离子掺杂改性研究进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1期

6 金志强,靳君,章建荣,都有为;镨离子掺杂对SrFe_(12)O_(19)结构和磁性的影响[J];物理学报;1999年S1期

7 张迈生,杨燕生,张建辉;铜离子掺杂的硫化钙荧光体的微波辐射快速合成及其光致发光[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8 洪樟连,彭丽霞,张朋越,周时凤,王民权;补偿离子掺杂与烧成温度对SrTiO_3∶0.002Pr~(3+)材料的红色发光特性的影响[J];发光学报;2005年04期

9 熊飞兵;杨峰;;镨离子掺杂钨酸铅晶体荧光衰减动态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傅德君,雷园园,李金钗,叶明生,彭友贵,范湘军;C_(60)薄膜的离化团簇束沉积及离子掺杂[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月华;郭国霖;翟纯;;K~+离子掺杂对溶胶-凝胶动力过程的影响(Ⅱ)[A];第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2年

2 栾勇;傅平丰;戴学刚;;氧化钛基光催化材料的离子掺杂和酸化改性[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3 王晓林;陈建华;龚竹青;;离子掺杂对纳米二氧化钛粉末光催化性能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暨相关设备、产品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4年

4 张磊;樊勇利;于文志;;复合金属离子掺杂改善LiFePO_4的电化学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新能源与能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王洋;段武彪;刘博;陈熙东;靳政;杨飞华;郭建平;;金属离子与非金属离子掺杂对于介孔TiO_2光催化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4分会:纳米催化[C];2014年

6 陈建华;王晓林;赵翠华;龚竹青;;离子掺杂对纳米TiO_2薄膜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A];第1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洪广言;孔丽;甘树才;张吉林;;稀土离子掺杂对YAG:Ce影响的研究[A];第14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张军杰;胡丽丽;姜中宏;;稀土离子掺杂的多组分玻璃光纤[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吕静;胡琳娜;刘景;王广健;宋宝俊;;金属离子掺杂TiO_2的光催化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10 赵黎明;李颖源;何肖群;卢维奇;;若干种离子掺杂TiO_2可见光催化剂的活性[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肖文戈;稀土离子掺杂固溶体荧光材料的结构调控与发光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7年

2 刘秋平;金属离子掺杂二氧化钛的光电性能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陈艳平;热中子探测用稀土离子掺杂锂硅酸盐玻璃的制备与荧光性质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4年

4 刘秀华;金属离子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改性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7年

5 刘清波;ZnO晶体形貌调控、离子掺杂及其生长动力学[D];河北大学;2013年

6 夏校良;阳离子掺杂稀土锆酸盐的有序无序转变与电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王莹;铕铽有机配合物的制备与金属离子掺杂及荧光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月鹏;水热法制备铁酸铋粉体的光催化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朱澄;离子掺杂及烧结气氛对A_2Zr_2O_7陶瓷组织及电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丽霞;稀土离子掺杂TiO_2/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敏;异质离子掺杂对NaYF_4:Yb~(3+),Er~(3+)上转换发光材料光学性能的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5 李勇强;金属离子掺杂稀土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6 齐海岳;基于稀土离子掺杂纳米材料的荧光与温度特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7 王泽;铁离子掺杂低结晶度磷酸钙及其微球的制备与表征[D];山东大学;2016年

8 李俊;稀土离子掺杂磷酸盐三维有序大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增强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9 周彬;稀土离子掺杂荧光材料的光温传感性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10 杨睿;铁基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46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446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a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