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高压诱导的非常规化学反应的理论设计

发布时间:2019-12-03 04:50
【摘要】:压力是独立于温度和化学组分的热力学参量。高压下材料的体积会发生坍塌,导致材料内部的原子间距缩短,原子的化学价态发生改变,降低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势垒,诱导发生常压条件下无法发生的化学反应。高压诱导的非常规化学反应已经成为合成新材料的重要手段。本论文采用课题组自主发展的CALYPSO结构设计方法,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以氢(H2)和硒(Se)、铯(Cs)和氙(Xe)、锂(Li)和硅(Si)三个典型反应体系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性的高压化学反应研究,获得如下创新性结果:1.高压下200 K硫-氢化合物超导体的发现激发了人们寻找新型富含氢化合物超导体的研究热潮。尽管硒与硫是等电子的姊妹元素,但硒具有更大的原子核,更弱的电负性,本论文通过单质氢和硒的化学反应,在120万大气压力(GPa)以上,设计了三个能量稳定、具有金属特性的新型硒-氢化合物HSe2、HSe和H3Se。其中H3Se的原子结构与H3S的一致,计算预言的超导临界温度高达110 K。2.氙(Xe)是惰性元素,具有满壳层的电子构型,化学惰性强,难以参与化学反应。与Xe相比,Cs多余一个价电子,展现出很强的化学活性。本论文研究发现Cs和Xe在高压下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一系列稳定的金属间化合物(Cs Xe4、Cs Xe3、Cs Xe2、Cs Xe、Cs2Xe、Cs3Xe和Cs4Xe),均具有密排堆积结构,部分电子发生了从Cs到Xe的转移,研究工作扩展了人们对Xe化学反应的新认知。3.硅是一个优异的半导体材料,但其间接带隙的电子结构限制了硅的高效光伏应用。前期高压合成了Na Si6化合物,滤除钠原子后形成了具有1.3 e V准直接带隙的新型硅的同素异形体。本论文进一步研究了高压下锂和硅之间的化学反应,发现在8.4 GPa压力以上形成了七个新的锂-硅化合物(Li Si4、Li Si3、Li Si2、Li2Si3、Li2Si、Li3Si和Li4Si),都具有金属特性。在这些化合物中,随着锂含量的增加,硅原子之间的成键方式从三维框架结构依次演化为二维层状,一维线性链状,最后到零维孤立的硅离子。在富硅化合物Li Si4中,硅原子形成了包裹一维锂原子链的共价开放框架,具有与Na Si6中相类似的一维碱金属链,有望成为获得新型硅的同素异形体的前驱物。
【图文】:

地球内部,高压设备,可用性


图 1.1 地球内部的压力环境。控制高压科学过程的主要因素是具有必要性能(例如,压力范围、样品大小接入等等)的高压设备的可用性。以及具有允许对位于高压设备中起作用的灵敏度实验探针或者技术的可用性。值得注意的是上个世纪大多数有影响

高压研究,彻底改革,无支撑,观念


图 1.2 Bridgman 无支撑面密封观念在 20 世纪初彻底改革了高压研究。当今高压研究的主要设备金刚石对顶砧(DAC)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发明明几乎是在两个不同的实验室(美国国家标准局和芝加哥大学)中同时实现去的半个世纪设备的设计几乎没有变化这一事实很好地阐明了基本观念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5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绿野;探索原子世界(下)[J];中国工程师;1995年04期

2 徐吉庆,徐丽娟,刘喜生,张致贵;过渡金属分子氮络合物的化学键理论——兼论氮分子的不同配位方式对分子氮络合物的稳定性及氮原子上电荷密度的影响[J];中国科学;1980年10期

3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微;王倩;张建;韩学武;谢晓华;娄豫皖;夏保佳;;Li/Ti原子比对钛酸锂材料物相和性能的影响[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房琳琳;材料内部直接观察到运动原子[N];科技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小珍;环戊二烯基过渡金属氢化物及羰基配合物的理论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守涛;三种高压诱导的非常规化学反应的理论设计[D];吉林大学;2016年

3 张智;金属纳米团簇的结构演变与熔化特性的原子模拟[D];湖南大学;2007年

4 马淑红;S原子和CO分子在过渡金属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吕志;原子经济反应合成LDHs及相关动力学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6 姚淑娟;气体分子在过度金属催化剂上吸附行为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7 吕存琴;甲胺和甲烷在不同催化剂表面裂解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8 胡前库;层状BC_x化合物的合成与第一性原理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9 韩优;Pt/TiO_2界面作用机理及其对甲醇分解催化性能的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齐学强;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催化机理与可控制备[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田娜;双金属冷压焊固相结合区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樊丽丽;金属改性活性炭脱除燃煤烟气中Hg~0的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卢雯婷;铂基催化材料的合成制备与催化机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静静;表面修饰及空间限域效应对NH_3分解的影响[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刘超;从EuSi_n到Eu@Si_n:几何结构和电磁特性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守刚;原子、分子与金属表面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段艳敏;背散射分析技术在固氦材料及原子内壳层电离截面研究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6年

8 邹惠园;应用原子—键电负性均衡方法研究钌配合物的性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9 施e,

本文编号:2569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569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e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