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特有属固沙草属的物种界定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11:10

  本文关键词:青藏高原特有属固沙草属的物种界定与遗传多样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其与毗邻地区一起构成全球物种多样性中心之一。该地区植物种类丰富,特有植物物种比例高,一直是物种界定、物种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固沙草属Orinus Hitchcock(禾本科Poaceae)是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一个高山特有属,是在该地区极端沙地环境下生长的关键或唯一类群,作为野生牧草和适应极端环境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自该属确立以来,先后发表了固沙草(O.thoroldii)、鸡爪草(O.anomala)、青海固沙草(O.kokonorica)、西藏固沙草(O.tibeticus)、高秆固沙草(O.alticulmus)和长颖固沙草(O. longiglumis)6个物种,但这些物种的形态变异复杂多样,种间界限模糊,能否作为独立的分类学物种至今未见任何报道。因此,固沙草属为研究高原极端沙地环境下植物物种界定、物种分化和新物种形成提供了理想模型。另一方面,固沙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种内遗传分化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本文在全面野外调查基础上,综合利用形态统计和DNA条形码分子标记在居群水平上对固沙草属所有物种进行物种界定和分类研究,以期为今后研究青藏高原地区植物物种界定和物种形成提供一个好的典型范例。同时,采用AFLP分子标记检测了该属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种内遗传分化,旨在为固沙草属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固沙草属植物形态变异与物种界定外稃、颖片、叶鞘和叶片被毛状况,小穗颜色,以及根状茎鳞片的有无是固沙草属物种划分的最主要依据。这些外部形态特征在先前确认的鸡爪草、青海固沙草和高秆固沙草3个物种的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广泛变异;同样,在先前确认的固沙草、西藏固沙草和长颖固沙草3个物种的居群内和居群间也均存在广泛变异,但在这两组类群间的变异则比较稳定。通过对先前确认的固沙草属6个物种90个居群673个个体的植株高度、旗叶长宽比、叶片和叶鞘被毛状况、圆锥花序长度、小穗长度、小穗颜色、每小穗小花数、颖体长度、颖体被毛状况、外稃长度、外稃被毛状况、根状茎有无鳞片等13个具有较大分类价值的形态性状特征构成的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发现所有检测个体在PCA分析中明显聚为3组:第1组包括鸡爪草、青海固沙草和高秆固沙草的33个居群216个个体,组内没有发现以种或居群为单元的亚组;第2组包括固沙草、西藏固沙草和长颖固沙草的41个居群362个个体,也没有形成亚组;而第3组则由鸡爪草和固沙草剩余的16个居群95个个体组成,以根状茎无鳞片、每小穗常含5-9小花显著不同于前2组。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本文支持将固沙草属原划分的6个物种重新界定为固沙草(O.thoroldii)、鸡爪草(O.anomala)和居间固沙草(O.intermedia)3个物种。即青海固沙草和高秆固沙草均归并到鸡爪草中,作为鸡爪草的异名;西藏固沙草和长颖固沙草也均归并到固沙草中,同样作为固沙草的异名;第3组类群作为单独的一新物种(居间固沙草)处理。(2)DNA条形码与固沙草属植物物种界定本文用不同类型的DNA条形码片段(matK、rbcL、trnH-psbA、nITS)对固沙草属植物进行了物种界定,结果显示无论单个cpDNA条形码片段或3个cpDNA条形码组合的片段对固沙草属物种的鉴别率较低;而nrITS条形码片段对固沙草属物种的鉴别率较高,其结果与固沙草属的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支持将该属划分为3个物种,说明nrITS可作为界定近缘物种的一个关键条形码片段;而单一cpDNA条形码片段与nrITS片段的组合可以显著提高固沙草属物种鉴定的分辨率,尤其是trnH-psbA+nrITS和rbcL+nrITS两个组合片段对固沙草属物种的鉴别率高达100%。基于cpDNA数据和nrITS数据分别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NETWORK图显示,固沙草属所有物种为一单系群。基于cpDNA数据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先前确认的6个固沙草属物种聚成两个稳定、高支持率的分支Ⅰ、Ⅱ,分支Ⅰ是由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的鸡爪草、青海固沙草和高秆固沙草以及东南部的鸡爪草和固沙草构成,分支Ⅱ则是由来源于青藏高原西部的固沙草、西藏固沙草和长颖固沙草组成;而基于nrlTS序列数据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则显示,6个先前确认的固沙草属物种严格地形成四个稳定且高支持率的分支(Ⅰ、Ⅱ、Ⅲ、Ⅳ),其中分支Ⅳ与基于cpDNA数据划分出的分支Ⅰ物种构成完全相同,分支Ⅰ主要由青藏高原东部的鸡爪草、青海固沙草和高秆固沙草构成,分支Ⅱ主要是由源于四川西部的鸡爪草和固沙草组成,分支Ⅲ则主要由西藏昌都地区的两个固沙草居群所构成;分支Ⅱ和Ⅲ的DNA序列与分支Ⅰ和Ⅳ的序列具有明显叠加位点,分支Ⅱ和Ⅲ与分支Ⅰ之间共享7个突变核苷酸,与分支Ⅳ间仅共享2个突变核苷酸,并且分支Ⅲ与分支Ⅳ之间有5个特有共享突变核苷酸,同时结合形态学研究结果,认为分支Ⅱ和Ⅲ应该作为一单系群而非并系群看待。DNA条形码对固沙草属物种界定的结果与基于形态学分类获得的结论是一致的。(3)固沙草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本文从64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8对多态性较高的选择性引物,分别对基于形态和DNA条形码重新界定后的固沙草20个居群98个个体、鸡爪草19个居群94个个体以及居间固沙草9个居群39个个体,共计48个居群231个个体进行AFLP扩增分析。结果显示:固沙草属3个物种中,居间固沙草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固沙草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鸡爪草的遗传多样性居于两者之间;固沙草和鸡爪草问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值为0.45657,固沙草和居间固沙草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值为0.44090,鸡爪草与居间固沙草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值为0.34960,表明3个物种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同时,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3个物种间的遗传变异为30.04%,居群间的遗传变异为13.31%,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为56.65%,居群内遗传变异高于居群间遗传变异。STRUCTURE结果表明,三个物种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此外,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Simple Matching相似系数为0.776时,可将固沙草属48个参试居群分成3个大分支,这进一步支持了前面以形态学和DNA条形码为依据对固沙草属所作的物种界定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青藏高原 固沙草属 物种界定 DNA条形码 遗传多样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49;Q943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2
  • 第1章 引言12-32
  • 1.1 经典植物分类学与物种界定12-15
  • 1.2 DNA条形码与物种界定15-17
  • 1.3 基因流与物种界定17-18
  • 1.4 遗传多样性18-25
  • 1.4.1 遗传多样性概念及研究意义18-19
  • 1.4.2 遗传多样性检测方法及应用19-25
  • 1.4.3 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25
  • 1.5 研究对象—固沙草属简介25-29
  • 1.5.1 固沙草属分类学研究现状26-27
  • 1.5.2 固沙草属植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7-29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9-32
  • 第2章 固沙草属的形态变异与物种界定32-50
  • 2.1 野外考察与居群采样32-38
  • 2.2 形态学性状的观察、测量和分析38
  • 2.3 种内和种间的形态变异38-44
  • 2.4 形态分化与物种界定44-50
  • 第3章 DNA条形码与固沙草属物种界定50-80
  • 3.1 材料和方法51-62
  • 3.1.1 固沙草属样品采集51-57
  • 3.1.2 实验试剂、器材及溶液配置57-58
  • 3.1.3 总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58-60
  • 3.1.4 数据分析60-62
  • 3.2 分析结果62-72
  • 3.2.1 DNA条形码对固沙草属物种的鉴别能力62-65
  • 3.2.2 基于DNA条形码的固沙草属物种界定65-72
  • 3.3 讨论72-80
  • 3.3.1 DNA条形码对固沙草属物种界定的贡献72-76
  • 3.3.2 固沙草属的物种界定和系统发育关系76-80
  • 第4章 基于AFLP分子标记的固沙草属遗传多样性研究80-106
  • 4.1 材料与方法80-88
  • 4.1.1 材料80-83
  • 4.1.2 相关试剂与仪器83
  • 4.1.3 主要试剂配置83-84
  • 4.1.4 实验方法84-87
  •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87-88
  • 4.2 结果与分析88-101
  • 4.2.1 DNA提取质量88-90
  • 4.2.2 酶切与预扩增效果90-91
  • 4.2.3 选择性扩增91-94
  • 4.2.4 AFLP扩增产物的多态性94-96
  • 4.2.5 遗传多样性分析96-97
  • 4.2.6 遗传结构与分化97-99
  • 4.2.7 聚类分析99-101
  • 4.3 讨论101-106
  • 4.3.1 影响AFLP实验成功的主要因素101-103
  • 4.3.2 AFLP分子标记用于固沙草属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可行性103
  • 4.3.3 固沙草属的遗传多样性103-104
  • 4.3.4 种内和种间遗传分化104-106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106-108
  • 5.1 主要结论106-107
  • 5.2 展望107-108
  • 参考文献108-130
  • 致谢130-13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3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保山;杨加银;徐卫军;;SSR标记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2 杨祥波;刘晓丹;刘广娜;;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预测大豆亲本杂种优势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3 司马杨虎;钱荷英;徐世清;何斯美;梁海丽;蔡明文;鲁成;;家蚕对交系间的遗传距离及其一代杂交种的杂种优势研究[J];蚕业科学;2008年03期

4 张博,邱丽娟,常汝镇;利用大豆育成品种的SSR标记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初步研究[J];大豆科学;2003年03期

5 孙稚颖;郑纪庆;李法曾;;基于种皮形态和叶绿体trnL-F对菘蓝属(十字花科)的系统学位置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8年10期

6 赵明富,徐才国,胡如英,杨聚宝,谢华安;水稻籼粳亚种间F_1抽穗期与RFLPs关系的初步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1999年04期

7 段远霖,赵守环,吴为人,周元昌,祁建民,潘润森,林荔辉,陈志伟,官华忠,毛大梅;用SSR标记提高水稻分子连锁图谱密度[J];分子植物育种;2003年04期

8 任羽,王得元,张银东;分子标记预测作物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04年03期

9 卢瑶;杨正林;赵芳明;凌英华;桑贤春;谢戎;刘成元;邹志勇;何光华;;分子标记增效座位在不同生长环境下预测籼型杂交稻籽粒外观性状的效应[J];分子植物育种;2008年01期

10 王晶;孟金陵;;芸薹属作物基因组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中的意义[J];分子植物育种;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于澄宇;胡胜武;郭蔼光;张春红;俞延军;;遗传标记与甘蓝型油菜杂种表现的关系[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Genetic Dissection of Yield Components in an Elite Maize Hybrid Using Molecular Markers[A];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邹小云;傅军如;彭小松;朱昌兰;贺晓鹏;陈小荣;贺浩华;刘宜柏;;三系杂交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熊建华;陈学峰;张义平;朱英国;李阳生;;红莲型杂交水稻红莲优6号及其亲本苗期与分蘖期根系基因表达差异分析[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红莲型杂交水稻学术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张义平;陈学峰;熊建华;朱英国;;红莲优6号杂交水稻与亲本三系不同发育时期幼苗叶片基因表达差异分析[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红莲型杂交水稻学术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司马杨虎;孙德斌;钱荷英;赵爱春;何斯美;鲁成;向仲怀;;家蚕DNA多态性差异及其部分经济性状杂种优势[A];2005热带亚热带微生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本英;成浩;;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杂种优势预测中的应用展望[A];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启明;白逢彦;Teun Boekhout;;黑粉菌亚门(Ustilaginomycotina)无性型真菌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彩英;小麦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的QTL鉴定及ZDS功能标记的开发[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博;十字花科植物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黄明;分子标记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及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杨加银;大豆的杂种优势和杂种产量的数量遗传学解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任重;湘杂棉2号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6 赵桂琴;不同早熟禾的杂交及杂种优势预测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7 杨蜀岚;水稻eui2基因的发现、遗传及其分子标记和定位[D];福建农林大学;2000年

8 林红;远缘杂交法结合RAPD技术对鲢、团头鲂遗传图谱的构建[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9 吴殿星;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稻米淀粉品质[D];浙江大学;2001年

10 谭军;水稻F_2群体SSRs连锁分析及分子标记作图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彦玲;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磷胁迫蛋白质表达差异和基因组SSR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庹忠云;十字花科8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12种植物核型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婷婷;长梗黄精11个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跨种扩增[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钱论文;中国半冬性油菜杂种优势群的初步遗传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5 盛国清;水稻重要苗期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及产量构成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6 秦文强;大豆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基础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梁奎;杂交粳稻亲本产量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刘丹;杂草稻ORFs区域遗传多样性及籼粳血缘分化[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9 宋佑胜;水稻株高和穗长的QTL定位与杂种优势预测[D];浙江大学;2001年

10 张志清;应用分子标记研究四川小麦遗传多样性[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青藏高原特有属固沙草属的物种界定与遗传多样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57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1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