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基GPS和掩星技术的区域电离层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23:10

  本文关键词:基于地基GPS和掩星技术的区域电离层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电离层属于地球上层大气中的一部分,作为日地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离层可以作为地球的保护层使各类生物免受来自太阳和宇宙的高能射线的直接辐射,同时又会显著地影响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使得电磁波的传播产生散射、反射、折射、吸收等效应,对无线电波通讯、导航、卫星定位等与人类空间活动相关的活动产生巨大影响。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导航、测量以及人类的空间活动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分析和研究电离层特征的变化规律和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极区是地球地理极点和地磁极点共同所在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日地空间环境决定了该地区电离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已成为地球空间物理学研究的重点区域。随着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空间探测活动的日益深入,人们对认知和研究复杂的空间环境的愿望和需求越来越强烈。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其应用手段和方法不断扩展,随着我国国家基站站网的实施,结合掩星GPS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GPS技术成为探测和研究电离层的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受到空间大气测量、空间物理等领域的广泛重视和研究。针对在不同的日地空间物理环境以及不同区域地理位置上,电离层特征会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和特性,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综合利用地基GPS和掩星技术,选取典型的中低纬地区(武汉)和高纬地区(南极),采用多源GPS实测数据和电离层函数模型提取电离层特征参量,对电离层变化和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1)基于地基GPS的高精度电离层TEC建模与获取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利用地基GPS观测数据反演电离层TEC的原理和方法,着重探讨了反演过程中载波相位平滑伪距和获取硬件延迟两个重要步骤。采用该反演方法,分析利用多项式函数、广义三角级函数和低阶球谐函数建立了武汉地区高精度的电离层TEC模型,并将拟合结果与CODE GIM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2)武汉地区近一个太阳周期的电离层TEC变化分析利用多项式函数建立了武汉地区的单层电离层TEC模型,获取了武汉地区近一个太阳周期的电离层TEC,对武汉地区电离层TEC的季节变化、周日变化以及半年异常变化进行了分析。(3)高精度电离层TEC应用—地震-电离层异常实例检测分析利用地基GPS观测数据和单层电离层模型获取了芦山地震、尼泊尔地震、美国加州地震前震中位置上空的电离层TEC,采用滑动窗口和四分位数相结合的统计方法,排除太阳和地磁活动对电离层扰动的影响,对三次地震前的电离层变化检测发现,芦山、尼泊尔地震震前均发生了显著的电离层异常变化,结合CODE GIM数据分析了两次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的变化和时空分布特征。(4)将球冠谐分析理论和方法引入南极地区电离层TEC建模研究将球冠谐分析理论和方法引入南极地区电离层TEC建模研究。利用南极地区的地基GPS数据,建立了南极地区的电离层TEC模型,将利用球冠谐函数获取的南极地区电离层TEC与其它函数模型拟合结果进行了比较,并结合球冠谐模型零阶项系数的物理意义,分析了其频谱特性。探讨了南极地区整体和局部地理位置电离层TEC季节变化、周日变化,对分析发现的威德尔海异常现象进行了探讨,对其发生的物理机制做了简要的解释。(5)基于掩星GPS技术的南极地区顶部电离层特征变化在详细介绍两种掩星GPS反演电离层电子密度的Abel积分方法基础上,利用南极地区的COSMIC掩星观测数据,通过与垂测仪、IRI模型进行比较对其中常用的利用TEC积分变换方法进行了验证。利用该方法反演了南极地区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提取了hmF2、NmF2、VSH等电离层参数,研究了太阳活动低年和高年期间南极地区的顶部电离层变化,讨论了F2层在太阳活动周期内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周日变化等,并且分析了南极地区顶部电离层的垂直结构特征。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 掩星 总电子含量 电子密度 多项式函数模型 广义三角级数模型 低阶球谐函数模型 电离层异常 球冠谐分析 顶部电离层 威德尔海异常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228.4;P352
【目录】:
  • 论文创新点5-9
  • 摘要9-11
  • Abstract11-14
  • 第一章 绪论14-25
  • 1.1 电离层研究意义14-15
  • 1.2 电离层探测技术及其发展15-17
  • 1.3 GPS电离层探测研究进展17-23
  • 1.3.1 地基GPS电离层研究进展17-19
  • 1.3.2 基于掩星GPS的电离层研究进展19-22
  • 1.3.3 GPS极地电离层研究进展22-23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3-25
  • 第二章 电离层基本特性及其模型25-40
  • 2.1 电离层的形成及分层结构25-27
  • 2.2 太阳和地磁活动对电离层的影响27-30
  • 2.2.1 太阳活动对电离层的影响27-28
  • 2.2.2 地磁活动对电离层的影响28-29
  • 2.2.3 太阳和地磁指数及强度分级29-30
  • 2.3 电离层的变化30-32
  • 2.3.1 电离层的规则变化30
  • 2.3.2 电离层的不规则变化30-32
  • 2.4 电离层模型32-40
  • 2.4.1 第一类经验模型33-36
  • 2.4.2 第二类经验模型36-38
  • 2.4.3 IGS全球电离层图38-40
  • 第三章 基于地基GPS的电离层TEC反演40-60
  • 3.1 GPS系统概述40-44
  • 3.1.1 GPS的组成40
  • 3.1.2 GPS的时间标示和坐标系统40-41
  • 3.1.3 GPS观测值及其组合41-44
  • 3.2 电离层TEC反演原理和方法44-52
  • 3.2.1 电离层折射指数44-45
  • 3.2.2 电离层延迟表达式45-46
  • 3.2.3 电离层绝对TEC和相对TEC46-47
  • 3.2.4 载波相位平滑伪距观测值47-50
  • 3.2.5 GPS硬件延迟解算50-52
  • 3.3 武汉地区电离层TEC获取和分析52-59
  • 3.3.1 WHCORS系统简介52-53
  • 3.3.2 数据处理流程53-54
  • 3.3.3 几种常用模型的比较54-55
  • 3.3.4 武汉地区TEC变化分析55-59
  • 3.4 小结59-60
  • 第四章 地震-电离层异常实例检测与分析60-75
  • 4.1 引言60
  • 4.2 异常检测方法60-62
  • 4.3 芦山地震电离层异常检测62-66
  • 4.3.1 地基GPS TEC变化分析62-64
  • 4.3.2 利用CODE GIM分析全球TEC变化64-65
  • 4.3.3 电离层电子密度解算分析65-66
  • 4.4 尼泊尔地震电离层异常检测66-72
  • 4.4.1 太阳和地磁指数66-67
  • 4.4.2 地基GPS TEC变化分析67-70
  • 4.4.3 利用CODE GIM分析全球TEC变化70-72
  • 4.5 美国加州地震电离层异常检测72-73
  • 4.6 三次地震实例检测分析73-74
  • 4.7 小结74-75
  • 第五章 利用球冠谐模型分析南极地区电离层TEC变化75-93
  • 5.1 引言75
  • 5.2 基于球冠谐的电离层TEC建模75-79
  • 5.3 南极地区电离层TEC建模和分析79-84
  • 5.3.1 数据来源79-80
  • 5.3.2 南极地区电离层TEC建模及模型比较80-82
  • 5.3.3 南极地区电离层TEC球冠谐模型分析82-84
  • 5.4 南极地区电离层TEC变化分析84-92
  • 5.4.1 时空分布特征84-86
  • 5.4.2 季节变化分析86-90
  • 5.4.3 周日变化及威德尔海异常分析90-92
  • 5.5 小结92-93
  • 第六章 基于掩星技术的南极地区顶部电离层特性研究93-107
  • 6.1 引言93-94
  • 6.2 掩星GPS反演方法94-98
  • 6.2.1 利用弯曲角进行反演94-97
  • 6.2.2 利用TEC直接反演电子密度97-98
  • 6.3 反演方法验证98-100
  • 6.4 南极地区顶部电离层的变化100-105
  • 6.4.1 南极地区的F2层特性100-102
  • 6.4.2 顶部电离层的垂直结构特征102-105
  • 6.5 小结105-107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107-110
  • 7.1 本文研究总结107-109
  • 7.2 下一步研究展望109-110
  • 参考文献110-118
  • 博士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118-120
  • 致谢12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Я.Л.阿尔佩尔特;保宗悌;胡修愚;;电离层[J];物理通报;1958年08期

2 高宇;;电离层和电离层的探n,[J];物理通报;1963年03期

3 梁百先,李钧,,马淑英;我国的电离层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S1期

4 萧佐,王劲松,张东和,张天华;当前的电离层气候学研究[J];中国科学(A辑);2000年S1期

5 乐子华,叶嘉骏,乐琰,王春玲;严重的电离层暴对短波遥测系统的影响分析[J];水利水文自动化;2001年04期

6 孙树计;陈春;奚迪龙;;中国西部及周边区域电离层暴的统计特性[J];装备环境工程;2008年01期

7 刘钝;冯健;邓忠新;余侯方;;中国区域电离层相关结构对卫星增强系统的影响[J];全球定位系统;2009年04期

8 王勇;林兆祥;余涛;;厦门电离层垂测仪电子浓度剖面最优插值同化的初步建立[J];空间科学学报;2011年06期

9 黄勇;时家明;袁忠才;;释放化学物质耗空电离层电子密度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1期

10 肖赛冠;肖佐;史建魁;张东和;郝永强;黄为权;;电离层高频多普勒记录在扩展-F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卫星;;电离层的变化:气候与天气[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尚社平;张满莲;郭兼善;史建魁;罗熙贵;;影响中高纬电离层暴的物理机制研究[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刘瑞源;吴健;张北辰;;电离层天气预报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高琴;刘立波;赵必强;万卫星;张满莲;宁百齐;;东亚扇区中低纬地区电离层暴的统计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5 熊皓;吴健;索玉成;;电离层骚扰预报与经济建设[A];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文集[C];1997年

6 张满莲;尚社平;郭兼善;罗熙贵;史建魁;;1998年5月磁暴事件期间的全球电离层响应[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雷久侯;刘立波;万卫星;张顺荣;;中纬电离层暴的数值模拟与数据同化研究[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朱正平;宁百齐;万卫星;赵必强;王敏;;2006年4月13~17日西太平洋地区电离层暴时特性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一卷)[C];2008年

9 黄文耿;古士芬;;化学物质释放人工改变电离层[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任志鹏;万卫星;;电离层暴/热层暴的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李斌;太阳风暴“干扰”地球20余小时[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2 焦培南 王琳;电离层暴频出现 电波观测献对策[N];中国电子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张玮鸥 吴越 顾燕杰;奏响寰宇的乐章[N];中国气象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张静;航天器的空间生活[N];中国气象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铮;低纬度地区电离层结构和不规则体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5年

2 周彩霞;中低纬电离层不规则体及闪烁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孔建;联合DORIS和GNSS数据的四维电离层层析新算法及其应用[D];武汉大学;2014年

4 孙伟;基于地基GPS和掩星技术的区域电离层特征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5 周义炎;GPS电离层反演与地震—电离层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6 李海梦;内磁层—低电离层的耦合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7 黄文耿;强电磁场对电离层改变的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3年

8 王霄;低纬(海南)地区电离层变化和扰动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4年

9 冯宇波;电离层等离子体分析仪的设计与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10 武业文;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研究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特性[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德宝;华南地区TEC耗空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及不规则体的多手段观测[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邱娜;电离层对CIR和CME响应的统计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5年

3 杨帆;基于GPS的区域电离层层析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4 吴蓉蓉;高纬电离层电导率及电波闪烁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赵瑜馨;利用新指数研究磁暴及台风期间电离层的扰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6 贾春洋;北部湾海洋回波数据的电离层回波分析与抑制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康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电离层建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8 丁元;电离层电波传播相位污染的校正算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薛以乐;地震和电离层异常的关联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郭万振;基于地面电波探测的电离层剖面重构和异常分布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地基GPS和掩星技术的区域电离层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73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8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