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辐射异常球菌丙氨酸代谢相关基因在氧化胁迫应答中的作用及其调控

发布时间:2020-09-02 10:02
   耐辐射异常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是现有已知生物中对氧化性胁迫具有超强抗性的物种之一。胞内代谢和很多理化效应(如紫外辐射、电离辐射、干燥、过氧化氢等)产生的活性氧都可引起氧化性胁迫。至今,对耐辐射异常菌极端氧化性抗性分子调控机制的了解不是十分清楚,尤其是胞内游离氨基酸对极端氧化抗性作用缺乏认识。本论文从耐辐射异常球菌全局调控蛋白Irr E入手,开展紫外辐射胁迫条件下的转录组分析,研究Irr E对胞内有关氨基酸代谢基因的影响,着重分析了Lrp家族丙氨酸脱氢酶调控蛋白Ald R(DR_1894)的作用。研究进展如下:1.Irr E作为全局调控蛋白,其突变导致菌株对辐射氧化高度敏感,转录组分析显示,在正常和UV辐射处理以后Irr E使得92个基因显著上调和86个基因显著下调(变化2倍以上,P≤0.05)。根据COG分类这些基因分为3类:信息的存储和处理、代谢以及少有研究的,其中DNA损伤修复相关的基因ppr A、ddr B、ddr A、ddr D、mut S、mut L、ruv B等显著下调。另外,Irr E突变引起了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如dr_0958和dr_0959(peptide ABC transporter permease),dr_0965和dra0127(GMC oxidoreductase)以及dr_1895(ald,编码丙氨酸脱氢酶)。RT-PCR分析验证ald基因等的表达显著下调,这说明Irr E可能会影响胞内丙氨酸的代谢。2.为了研究Irr E对细胞内氨基酸代谢的影响,利用HPLC的方法测定了irr E突变株不同胁迫冲击下胞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正常生长条件下,野生型和irr E突变株胞内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40.6±1.7和39.1±3.9 mg/g干细胞,热激后分别为40.2±4.0和36.8±0.3,UV处理后分别为19.5±0.3和22.2±1.4以及H2O2处理后为38.7±2.9和38.5±1.0,其中含量较高的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正常生长条件下,野生型和irr E突变株胞内游离丙氨酸含量分别为6.4±0.2和5.8±0.7,UV处理后分别为3.3±0.1和4.3±0.3。以上结果表明Irr E影响了胞内氨基酸代谢,参与了丙氨酸代谢的调控。3.初步研究发现ald基因的表达可能直接受DR_1894蛋白的调控。为了研究DR_1894的功能,我们首先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R_1894蛋白属于典型的Lrp家族调控蛋白,与下游基因ald可能构成基因簇,具有Mycobacterium smegmatis丙氨酸脱氢酶调控蛋白Ald R特性。RT-PCR结果发现在不同胁迫(高温、重金属、H2O2,冷、UV)条件下,ald R基因的表达表现了不同程度的诱导表达。胁迫抗性分析发现ald R突变株对紫外、干燥、低温等理化胁迫的抗性与野生型一致,但是对于过氧化物(过氧化氢异丙苯,过氧化氢)敏感,存活率要比野生型低1-2个数量级。RT-PCR结果显示过氧化氢冲击后,ald R突变株中一些氧化抗性基因表达量下调,如oxy R、sod C、kat E、osm C、grx等。结果表明Ald R对耐辐射异常球菌的氧化抗性具有重要作用。4.为进一步探究Ald R与ald之间的调控关系,我们利用Biolog方法、特定培养基利用丙氨酸实验,发现ald R突变株对丙氨酸的利用能力弱于野生型。同时在特定培养基中培养到稳定期时,ald R突变株菌体的干重小于野生型。启动子分析发现ald启动子中含有Ald R的可能结合的反向重复区域CGCAACCGCGTTGCG。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测定,ald启动子活性在ald R突变株中要比在野生型中的活性低3倍左右。另外我们发现ald R突变株对氯化钠和山梨醇抗性弱于野生型,也说明了ald R的突变会影响胞内渗透保护物质丙氨酸的含量。最后我们利用HPLC测定了不同条件下ald R突变株的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发现突变株中丙氨酸的含量确实发生了发生了变化。上述研究结果表明Ald R调控ald基因的表达,影响了胞内丙氨酸含量。总之,Irr E作为全局调控因子影响了耐辐射异常球菌的胞内代谢,特别是丙氨酸代谢。耐辐射异常球菌的氨基酸代谢(丙氨酸代谢)影响了其极端的胁迫抗性,但是具体的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Q9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坦君;;P53的抑癌原理及应用前景[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93年01期

2 朱全胜,丘钜世,王娅兰,张萌;重组野生型p53基因转染人骨肉瘤细胞株体外实验模型的建立[J];郧阳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3 傅锐斌;吴平生;邱健;向定成;马骏;洪长江;何建新;;氧浓度和钙离子对野生型及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真核表达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4 刘俊娥,侯鑫,扈廷茂;人野生型抑癌基因PTEN的逆转录PCR法克隆及序列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5 ;生物学[J];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1987年03期

6 张业,崔玉坤,吴宁华,沈s輙2;野生型p53对热休克蛋白90β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0年03期

7 林宏辉,何军贤,梁厚果,段辉国,杜林方,易静,汤泽生;黄化大麦与野生型大麦三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5期

8 ;揭开蒙在p53脸上的面纱[J];自然杂志;1992年12期

9 蒋雷,夏永静,黎健;野生型p~(53)基因导入对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年04期

10 唐蔚青,王抒,黎健;野生型P53基因导入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宛虹;陈杭;李晓东;辛世文;郑树;;人源野生型p53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胡柳;李莉;蒋洪;张珈敏;曹旭;胡远扬;;野生型及基因工程蟑螂浓核病毒的电镜分析[A];中南地区第十六届电子显微镜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成;李洪涛;廖俊明;马倩;陈杰;梁毅;;SOD1突变体带动野生型SOD1产生纤维样聚集体[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郭颖;;细胞水平野生型和耐药型HIV-1复制模型的建立[A];全国生化与分子药理学药物靶点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梁毅;;野生型SOD1调节突变体SOD1的聚集[A];第十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林筱洁;高瑞兰;林圣云;;野生型P53基因在K562细胞内的表达[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首次学术年会暨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7 张海江;孙燕;伊丽楠;常梦娇;赵清正;;混合肽疫苗对野生型EGFR人肺癌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A];2013新型疫苗、重组蛋白及多肽药物研发注册与质量评价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林筱洁;高瑞兰;林圣云;;野生型P53基因在K562细胞内的表达[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林筱洁;高瑞兰;林圣云;;野生型p53基因在K562细胞内的表达[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A];中国解剖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慧芹;番茄疮痂病菌fur基因功能分析及Fe在寄主与病菌互作中的作用[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2 赵鹏;耐辐射异常球菌丙氨酸代谢相关基因在氧化胁迫应答中的作用及其调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朱丽花;类风湿关节炎中A20基因改变特点及其意义[D];暨南大学;2015年

4 王宁;低温胁迫下番茄玉米黄质环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和功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5 彭霄鹏;杨树木质素合成基因C3H与HCT表达下调对细胞壁组成与结构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6 韩利章;Sumo化修饰在Hedgehog信号通路转录因子Gli2活性调节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陈志霞;EGFR野生型晚期NSCLC二线化疗与靶向治疗疗效比较和NSCLC中EML4-ALK基因检测方法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8 超晨;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RIF)在NOD小鼠1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D];中南大学;2013年

9 蔺洁;枯草溶菌素转换酶9基因新突变的发现及其功能初步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杰芳;人野生型p53肿瘤抑制基因导入烟草的遗传转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周娜;多巴胺D_1受体Ala229Thr多态性对受体信号转导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9年

3 乔会菊;野生型和突变型MBL的体外表达及其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邹志鹏;野生型MEF细胞与缺失PLC-γ1基因的MEF细胞总蛋白质表达谱差异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5 郦汀汶;OsRACK1蛋白作为ABA信号负调控因子参与水稻对逆境的响应[D];扬州大学;2013年

6 杨子仪;野生型和栽培型马齿苋种子的萌发特性和抗逆性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7 胡城;转甲状腺素蛋白野生型及其V30A、V30M突变体的表达、纯化和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孔丽敏;人CYP2C19.1野生型和CYP2C19.2突变体蛋白体外表达模型的构建、活性表征及抑制剂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郝艳华;耐辐射异常球菌类双组分蛋白DtrA/DtrB在高温及UV胁迫中的作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10 王靖雪;转移野生型p53基因治疗血液肿瘤细胞株K562的体外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10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810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6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