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典型震相特征和提取方法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P315;P631.4
【部分图文】:
第1章绪论???????j???Rayieigh???sP?PP/f>cP?hS?sS?5S/ScS?_?H??4命卩?|知?Earthly????pP?pPP?5?Rayleiph?'*nV?^Sy?/??'?P?wave???\?\?,?,*?,??I?5?wave?……?'?/N.?,,’?的??j?Surface?wave??,?,*??0?5?10?15?Mantle^??Time?(min)?^^〇re??图1.1地展记录与各震相传播路径示例图(Shearer,?2009)??左图为地震观测记录的波形,可见多个呈现不同特征的震相,右图为各震相射线路径。??震时刻和空间位置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从P波和S波走时定位(Kennett&??Engdahl,?1991),到相对到时定位(Waldhauser&?Ellsworth,?2000;?Thurberetal.,?2006;??魏星等,2019),减小发震时刻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再到近远震体波和面波波形拟??合反演(Zhao?&?Helmberger,?1994;?Zhu?&?Helmberger,?1996;陈伟文等,2012;?Jia?et??al.,?2017),其中Jia?et?al.?(2017)在使用波形拟合的同时,还加入了瑞利波振幅谱??来约束震源深度。结合深度震相的研宄与应用,地震的水平位置和深度测定精度??逐渐提高(Nyblade?&?Langston,?1995;?Ma,2010;韩立波和罗艳,2012;罗艳等,??2013;李启雷等,2016;?He?etal.,2019)。地震位
?wavenumber)方法是常用的效率较高的计算一维层??状模型理论地震图的方法,本文使用该方法来计算并合成理论地震图。在理论地??震记录中,R和Z分量均可观测到特征相似的Pn波,而在实际观测数据中,Z??分量的Pn波往往表现出更高的信噪比,因此,本文选择Z分量的地震波形进行??分析。为了提高计算效率且便于P波的观测,计算格林函数时震源选为爆炸源。??震源深度参照地球内部天然地震的平均深度设置为10?km?(Scholz,1998)。??本文首先对均匀地壳加半空间地幔模型进行计算(图2.1(b)),所得宽频带(相??当于低通滤波至10?Hz)理论位移图如图2.1(c)所示,图中波形按Pn的理论到时??进行对齐。从图2.1(c)可以看出,Pn之后还有两组波列,根据理论到时判定为Pg??和PmP。当震中距为140?km时,Pn波与后续的Pg波部分重叠,但是随着震中??距的增加,Pn与Pg波的到时差逐渐增加,在震中距为200?km时,Pn相对于Pg??而言到时提前超过2s,可清晰辨认。为了避免Pg的影响,本文选择震中距超过??200km的台站对Pn波进行观测。当壳幔过渡带为平坦的速度跳变面时,宽频带??位移图中Pn波呈现阶梯状。??,、?.station??⑷?^—??source^^????\?X?Pn??crust?\.......'??....PmP?/??mantle??(b)?n?(c)?Pn?R5??1?r""=?pi2〇-^ ̄??^?20?-?S-?180km?^??l30_h?— ̄?u"??S=:?S?P?:?—m??6〇-?-? ̄n?一-???I?I?|
Time(s)??3?4?5?6?7?8??velocity{km/s)??(c)?duration=0.5?s?duration=1.0?s?duration=2.0?s??i?I?|?lli?i?|?i?i?i?i?|?i?i?I?"T?T ̄|,?i?i?l" ̄i?i?i?>?i?j???i?i?i?|?i?i?i?i?|?i?i?*??43?44?45?43?44?45?43?44?45??Time(s)?Time(s)?Time(s)??图2.2壳幔过渡带正梯度模型与Pn波形态关系图??其中,(a)壳幔过渡带厚度为0?10?km的速度模型;(b)壳幔过渡带不同厚度情况对应??的Pn波波形,颜色与(a)中的同色的速度模型对应;(c)不同震源持续时间下,壳幔??过渡带厚10?km与0?km时的Pn波对比图。??Durat?on=〇.5s??(a)?.?(b)?'?!?^?!?'?'??peaK?17??.**??*H*4km?H?£km??A??_§?16?-???二???〇?**?*’一?*??****—?,—??《???**??一??"TT"-C8?^?2?**?*x<***?,?*?*?:?*???;,*?**x.i,:'*?***4********?***?***?*?,???*???〇?1?2??Time-TPn(s)?,?:二::二一―7一::.1??200?2¥0?3C??350?400?450?500??distance(km)??(c)?Duration:?1s?(d)?Durat?on=2s??14.?1?! ̄.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俊清;刘财;雷建设;甘卫军;杨清福;张晨侠;;2013年前郭M_s5.8震群矩张量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7年09期
2 薛艳;曾宪伟;刘桂萍;蔡宏雷;;2013年吉林前郭M_S5.8震群序列研究[J];中国地震;2015年03期
3 徐义贤;罗银河;;噪声地震学方法及其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8期
4 黄国娇;白超英;;多震相走时联合三参数同时反演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12期
5 高金哲;李志伟;包丰;崇加军;;2006年吉林乾安-前郭M5.0级地震深度及其成因探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5期
6 罗艳;曾祥方;倪四道;;震源深度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5期
7 洪德全;王行舟;倪红玉;李锋;;多种方法研究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M_S4.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4期
8 杨午阳;王西文;雍学善;陈启燕;;地震全波形反演方法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2期
9 朱日祥;徐义刚;朱光;张宏福;夏群科;郑天愉;;华北克拉通破坏[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08期
10 陈伟文;倪四道;汪贞杰;曾祥方;韦生吉;;2010年高雄地震震源参数的近远震波形联合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晓峰;主动源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成像研究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史健宇;藏南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多剖面、多震相联合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2863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863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