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地块东缘瓮安穹隆发育区构造格局及区域演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6 05:05
瓮安穹隆位于扬子地块东缘近南北向鄂渝湘黔穹隆群构造带与东西向黔中隆起的结合部位,本质上为一叠加构造穹隆。作为穹隆群的典型代表,其构造—热演化对揭示雪峰山板内造山带构造背景与演化,乃至华南构造格局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填图及前人资料的综合分析,在瓮安穹隆及周缘区域内从下而上共识别5个不同类型的不整合面,它们分别是:Nh/Pt3角度不整合面;D2/S2角度不整合面:T3/T2平行不整合面;K2/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面:KZ/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面。基于此,在瓮安穹隆及周缘区域分辨和划分出Pt3构造层(Ⅰ)、Nh-S2构造层(Ⅱ)、D2-J2构造层(Ⅲ)、K2构造层(Ⅳ)和Kz盖层(V),以及若干业构造层,并从早至晚划分出D1、D2、D1、D3和D4五期主要构造变形。D1期变形以北北西向近直立间隔劈理为代表;区域上D1期变形仅发育于Pt3构造层中,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统计限定D1期变形发生于772~691 Ma。D2期变形以东西向褶皱、右行走滑—逆冲断层和东西向近直立间隔劈理为代表;区域上D2期变形发育于Nh-S2构造层及其下伏构造层中,D2期变形时间限定于426~415 Ma。...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叠加褶皱研究现状
1.2.2 瓮安穹隆研究现状
1.2.3 瓮安穹隆研究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创新性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地质构造
2.3.1 主要不整合类型及其基本特点
2.3.2 构造层的划分
2.3.3 区域构造演化
2.4 区域岩浆岩概况
3 构造变形样式及变形序列
3.1 变形期次的判别标志
3.2 构造变形样式及变形序列
1期变形特征"> 3.2.1 D1期变形特征
2期变形特征"> 3.2.2 D2期变形特征
1期变形特征"> 3.2.3 D1期变形特征
3期变形特征"> 3.2.4 D3期变形特征
4期变形特征"> 3.2.5 D4期变形特征
4 主要构造层岩石地球化学组成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构造层样品"> 4.1.1 Pt3构造层样品
2构造层样品"> 4.1.2 Nh-S2构造层样品
4.1.3 样品加工与实验方法与流程
4.2 Pt3构造层岩石化学组成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稀土元素及其它微量元素特征
4.2.3 原岩分析及构造环境判别
2构造层岩石化学组成"> 4.3 Nh-S2构造层岩石化学组成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稀土元素及其它微量元素特征
4.3.3 原岩分析及构造环境判别
5 关键构造期碎屑锆石年代限定
5.1 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方法
5.2 采样位置及样品描述
5.3 碎屑锆石源区分析
5.4 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
1期变形时间(板溪群Y136和南沱组Y137)"> 5.4.1 D1期变形时间(板溪群Y136和南沱组Y137)
2期变形时间(中志留统翁项组GZ17-1和中泥盆统上邦寨组GZ16-1)"> 5.4.2 D2期变形时间(中志留统翁项组GZ17-1和中泥盆统上邦寨组GZ16-1)
1期变形时间(中三叠统狮子山组GZ15-1和上三叠统三桥组GZ14-1)"> 5.4.3 D1期变形时间(中三叠统狮子山组GZ15-1和上三叠统三桥组GZ14-1)
3期变形时间(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GZ9-1和上白垩统GZ12-1)"> 5.4.4 D3期变形时间(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GZ9-1和上白垩统GZ12-1)
6 穹隆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分析
6.1 裂变径迹分析测试
6.1.1 裂变径迹分析原理
6.1.2 分析方法与样品采集
6.1.3 测试结果
6.2 裂变径迹年龄解释及隆升时代
6.3 热史模拟及构造演化
7 瓮安穹隆构造演化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2919582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叠加褶皱研究现状
1.2.2 瓮安穹隆研究现状
1.2.3 瓮安穹隆研究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创新性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地质构造
2.3.1 主要不整合类型及其基本特点
2.3.2 构造层的划分
2.3.3 区域构造演化
2.4 区域岩浆岩概况
3 构造变形样式及变形序列
3.1 变形期次的判别标志
3.2 构造变形样式及变形序列
1期变形特征"> 3.2.1 D1期变形特征
2期变形特征"> 3.2.2 D2期变形特征
1期变形特征"> 3.2.3 D1期变形特征
3期变形特征"> 3.2.4 D3期变形特征
4期变形特征"> 3.2.5 D4期变形特征
4 主要构造层岩石地球化学组成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构造层样品"> 4.1.1 Pt3构造层样品
2构造层样品"> 4.1.2 Nh-S2构造层样品
4.1.3 样品加工与实验方法与流程
4.2 Pt3构造层岩石化学组成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稀土元素及其它微量元素特征
4.2.3 原岩分析及构造环境判别
2构造层岩石化学组成"> 4.3 Nh-S2构造层岩石化学组成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稀土元素及其它微量元素特征
4.3.3 原岩分析及构造环境判别
5 关键构造期碎屑锆石年代限定
5.1 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方法
5.2 采样位置及样品描述
5.3 碎屑锆石源区分析
5.4 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
1期变形时间(板溪群Y136和南沱组Y137)"> 5.4.1 D1期变形时间(板溪群Y136和南沱组Y137)
2期变形时间(中志留统翁项组GZ17-1和中泥盆统上邦寨组GZ16-1)"> 5.4.2 D2期变形时间(中志留统翁项组GZ17-1和中泥盆统上邦寨组GZ16-1)
1期变形时间(中三叠统狮子山组GZ15-1和上三叠统三桥组GZ14-1)"> 5.4.3 D1期变形时间(中三叠统狮子山组GZ15-1和上三叠统三桥组GZ14-1)
3期变形时间(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GZ9-1和上白垩统GZ12-1)"> 5.4.4 D3期变形时间(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GZ9-1和上白垩统GZ12-1)
6 穹隆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分析
6.1 裂变径迹分析测试
6.1.1 裂变径迹分析原理
6.1.2 分析方法与样品采集
6.1.3 测试结果
6.2 裂变径迹年龄解释及隆升时代
6.3 热史模拟及构造演化
7 瓮安穹隆构造演化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2919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91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