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视域下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7 08:53
  伴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到来,旅游产品与服务高端化、品质化、多样化、精准化的需求趋势凸显。游客对气候的偏好和需求不断增强,气候逐渐成为影响旅游需求和供给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尺度的气候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性开发,将会助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也将有助于防范气候影响下的系统性公共卫生和健康安全隐患对旅游业的冲击。当前针对气候对游客影响的宏观和中观研究居多,从微观视角出发剖析微气候对游客的影响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分析和解决,如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机理是什么?微气候和微气氛的时空性联动如何影响景区游客量?景区微气候是否存在时空性变化的规律?日、节气、月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是否存在?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应该如何进行微气候资源的开发等?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景区空间尺度的微气候分析,重点聚焦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相关问题,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本研究按照“理论探索-模型建构-实证检验”的研究思路开展相关研究。理论探索——主要分析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基础性理论支撑是什么?模型建构——展开系统的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分析,探索微...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4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环境行为视域下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


技术路线图

理论模型,行为,微气候,游客


27动机理;适应水平理论和行为约束理论揭示微气候和微气氛对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游客自身适应水平不同以及其所受行为约束的心理响应机制的不同而对游客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环境应激理论为本研究深入分析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及其最终对景区游客量的动态影响提供了基矗为本研究深入探索微气候-游客-微气氛互动机理、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知觉的影响机理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同时该理论亦为本研究探索微气候、微气氛、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系统分析日、节气、月不同时序性特征下的微气候、微气氛、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实证研究及其假设和概念模型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矗2.2.2.3环境知觉-行为理论模型针对环境行为一系列理论及其关联性,Fisher等(1984)政和环境知觉理论和环境应激理论,构筑综合性的环境知觉-行为理论模型[88](见图2.1)。该模型系统梳理各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机理,通过模型的方式进行系统表达。Fisher等(1984)认为人在在环境刺激下,通过环境知觉获取信息,唤醒人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感知,通过认知形成对环境的判断,并且影响人采取相应的行为。(J.D.Fisher,P.A.Bell,andA.Baum,1984)图2.1环境知觉-行为理论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当环境处于最优刺激范围之内,环境刺激与人所需要的刺激相等时,会形成主客观环境-行为的自动动态平衡;当刺激处于最优刺激范围之外,一方面是刺激不足,会导致人主动寻求刺激形成行为上的探索过程,另

景区,微气候,游客,机理


61客持续被唤醒、应激反应,当游客无力应对景区微气候时则可能强化景区微气候对游客生理、心理和行为应激的强化,故而游客将做出不出游决策并采取不出游行为,导致景区游客量的下降(详见图3.1)。景区场景的动态变化促发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形成场景性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机理。在不同的场景中,景区微气候要素与微气候的综合程度发生相应的变化,场景调整与变化促使游客行为发生相应的适应性调整或者行为的转变。而景区场景的调整与变化存在多种形式的变化,如同一个景区时序性场景的动态变化,将会促使微气候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促发游客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如不同景区的空间性场景变化,亦会促使微气候因空间因素的调整而发生变化,高山峡谷、南北海滨、森林平原、沙漠盆地等,游客的空间位移将主动进入不同空间区位的景区中,并沉浸于不同景区的微气候环境变化,从而影响景区游客的行为;这些场景的变化直接性或间接性的影响景区游客量的变化和调整。与此同时,存在景区的往期场景、当期场景与未来场景等不同时序下的场景信息空间,这是景区场景在信息化社会中被虚拟化、信息化、可传播化的一种存在形式和虚拟场域形式。因而存于景区往期场景中的不同微气候信息以及由不同微气候所引致的各种物候变化信息、景区旅游活动信息、游客量信息等,将影响游客对当期和未来场景的预期和分析,从而影响其对当期和未来旅游决策和旅游行为的影响,进而影响景区的游客量(详见图3.2)。注:气温(T)、相对湿度(RH)、降水量(R)、风速(V),太阳辐射(S),本图由作者根据相关资料和本研究内容自绘。图3.2景区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互动性影响机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阆中古城旅游与气象气候相关性分析[J]. 马瑞,谢霖铭,贾舒涵.  青海气象. 2019(04)
[2]1961—2018年柴达木盆地相对湿度变化特征分析[J]. 许学莲,许圆圆,曹雪枫,韩廷芳,李存莲.  青海环境. 2019(04)
[3]大型节庆活动微博用户情感态势的时空规律——以故宫上元灯会为例[J]. 李勇泉,李蕊,阮文奇.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4]中国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的多时相尺度评价及区域差异研究[J]. 孔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03)
[5]免门票时代大明湖景区“夜间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 王宇嫣,刘浩,李晓君,姚方钰,刘金炜.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9(11)
[6]特定条件下水景观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J]. 林生凤.  能源与节能. 2019(11)
[7]草原旅游景区游步道设计研究——以新疆喀拉峻草原为例[J]. 李慧,耿蕊.  美与时代(上). 2019(11)
[8]仙寓山避暑旅游目的地气候资源比较优势[J]. 霍延风.  当代旅游. 2019(11)
[9]1960—2017年额济纳胡杨林观赏期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J]. 魏学,石岚,谷新波.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05)
[10]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地区游客决策与体验分析[J]. 王灵恩,韩禹文,高俊,吕宁,Chris Ryan.  地理研究. 2019(09)

博士论文
[1]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岭南庭园空间要素布局模式研究[D]. 薛思寒.华南理工大学 2016
[2]台湾地区旅游客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D]. 包战雄.福建师范大学 2016
[3]明清时期山西商帮聚落形态研究[D]. 高兴玺.山西大学 2016
[4]集结与涌现—江南乡镇建筑色彩的场所精神[D]. 胡沂佳.中国美术学院 2016
[5]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D]. 郝石盟.清华大学 2016
[6]风景旅游建筑及其规划设计研究[D]. 聂玮.西南交通大学 2015
[7]亚热带湿热地区郊野公园气候适应性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方小山.华南理工大学 2014
[8]闽南、粤东、台湾庙宇屋顶装饰文化研究[D]. 王永志.华南理工大学 2014
[9]我国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研究[D]. 江海旭.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0]粤北传统村落形态及建筑特色研究[D]. 朱雪梅.华南理工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中国农民丰收节”作用于乡村文化活动的视觉设计研究[D]. 赵阳.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9
[2]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花海花卉材料的调查、筛选及应用研究[D]. 平超.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
[3]婺源油菜花旅游产品优化研究[D]. 程晓根.江西财经大学 2019
[4]婺源“篁岭晒秋”旅游品牌价值评估研究[D]. 华春燕.江西财经大学 2019
[5]乡村民俗活动集体记忆重构研究[D]. 曹斐昊.浙江师范大学 2019
[6]基于人体生理指标的游客温度舒适度实验研究[D]. 迟红蕾.山东大学 2019
[7]文化再生产场域下的民俗传承动力[D]. 余玮.浙江师范大学 2019
[8]《日出云南》西畴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设计[D]. 侯钰.陕西师范大学 2019
[9]额济纳绿洲地表温度及冷岛效应景观时空变化研究[D]. 潘雪萍.长安大学 2019
[10]苏州园林山水意境对当代城市景观空间的观照[D]. 贡雪.南京师范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053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053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b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