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中段晚中生代银铅锌成矿系统
发布时间:2017-04-25 12:06
本文关键词: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中段晚中生代银铅锌成矿系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中段位于中蒙边境东段中国境内,近年来新发现了一系列脉状银铅锌矿床和矿点,其成因类型为中低温充填型热液矿床。干珠尔善德、哈达特陶勒盖和高尔旗三个典型银铅锌矿床具有相似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化带和矿体产状严格受张性构造裂隙的控制,矿石结构构造和矿化特征相近,各矿床均以黄铁-绢英岩化为最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成矿作用大致可划分为成矿早阶段、成矿主阶段和成矿晚阶段3个阶段,其中早阶段为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阶段,主阶段形成大量石英-金属硫化物,晚阶段则为石英-碳酸盐-萤石阶段。花岗岩地球化学与成岩年代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以干珠尔善德岩体为代表的晚石炭世I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98±1Ma~301±1Ma,主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显示其为造山晚期后碰撞型花岗岩,推测为晚古生代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沿二连-贺根山缝合带碰撞造山作用的晚期,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的产物,这一时期的花岗岩仅为矿体围岩,与成矿作用无关;以哈达特陶勒盖岩体为代表的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其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25.6±4.3Ma,形成环境为后造山陆缘伸展环境,可能是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的碰撞造山作用后区域性伸展作用下形成的,与银铅锌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硫同位素和铅同位素研究表明,银铅锌矿床的硫物质来源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铅物质的来源均属于上地壳与地幔混合型铅。通过测定干珠尔善德矿床蚀变绢云母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得出其成矿时代为144.3±1.2Ma~145.9±1.3Ma。结合前人对区域上晚中生代花岗岩年代学和成矿年代学的研究成果推测,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中段晚中生代(145.9 Ma~125.6Ma)发生了A型花岗岩岩浆活动与金属成矿作用,导致了一系列银铅锌矿床和矿点的形成。这一期银铅锌成矿作用发生的构造背景可能为蒙古-华北联合板块与西伯利亚克拉通沿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碰撞拼合的后造山陆缘伸展环境。通过进一步总结区域成矿控制因素、区域成矿作用过程以及成矿后的变化与保存,确立了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中段晚中生代银铅锌成矿系统。通过综合对比干珠尔善德、哈达特陶勒盖和高尔旗等典型矿床的控矿构造、土壤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总结出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中段银铅锌矿床的找矿方向为:以张性裂隙的产状和雁行排列特征定位矿体的延伸与排列方向,以Ag、Pb、Zn等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高极化率异常和绢云母化蚀变的套合区域作为重点找矿目标布设勘查工程。
【关键词】:成矿系统 找矿方向 晚中生代 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中段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52;P618.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5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11-12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12-19
- 1.2.1 成矿系统12-13
- 1.2.2 热液脉状银铅锌矿床13-16
- 1.2.3 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中段16-18
- 1.2.4 研究目的与意义18-19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9-22
- 1.3.1 研究内容19-21
- 1.3.2 研究方法21-22
- 1.4 完成工作量22-23
- 1.5 论文创新点23-25
- 2 区域地质背景25-40
-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25-27
- 2.2 区域地层27-31
- 2.2.1 古生界28-30
- 2.2.2 中生界30
- 2.2.3 新生界30-31
- 2.3 区域侵入岩31-34
- 2.3.1 晚泥盆世侵入岩31-32
- 2.3.2 晚石炭世侵入岩32
- 2.3.3 早二叠世侵入岩32-33
- 2.3.4 早白垩世侵入岩33
- 2.3.5 岩脉33-34
- 2.4 区域构造格架34-36
- 2.4.1 断层34-36
- 2.4.2 褶皱36
- 2.5 区域构造演化36-39
- 2.6 区域矿产39-40
- 3 典型矿床地质40-69
- 3.1 干珠尔善德银铅锌矿床40-55
- 3.1.1 矿区地质40-44
- 3.1.2 矿体地质44-47
- 3.1.3 矿石特征47-48
- 3.1.4 围岩蚀变48-50
- 3.1.5 矿物共生组合与成矿阶段划分50-55
- 3.2 哈达特陶勒盖银铅锌矿床55-62
- 3.2.1 矿区地质55-58
- 3.2.2 矿体地质58-60
- 3.2.3 矿石特征60-61
- 3.2.4 围岩蚀变61
- 3.2.5 矿物共生组合与成矿阶段划分61-62
- 3.3 高尔旗银铅锌矿床62-67
- 3.3.1 矿区地质62-65
- 3.3.2 矿体地质65
- 3.3.3 矿石特征65-67
- 3.3.4 围岩蚀变67
- 3.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小结67-69
- 4 花岗岩地球化学与成岩年代学69-99
- 4.1 干珠尔善德岩体70-86
- 4.1.1 主量元素特征70-73
- 4.1.2 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73-76
- 4.1.3 锆石U-Pb年代学76-86
- 4.2 哈达特陶勒盖岩体86-92
- 4.2.1 主量元素特征86-88
- 4.2.2 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88-90
- 4.2.3 锆石U-Pb年代学90-92
- 4.3 花岗岩类型与构造环境92-97
- 4.3.1 岩石成因类型92-94
- 4.3.2 构造环境判别94-97
- 4.4 花岗岩地球化学与成岩年代学研究小结97-99
- 5 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成矿年代学99-116
- 5.1 硫同位素99-102
- 5.1.1 干珠尔善德矿石硫同位素99-101
- 5.1.2 哈达特陶勒盖矿石硫同位素101-102
- 5.1.3 硫物质来源102
- 5.2 铅同位素102-109
- 5.2.1 干珠尔善德矿石铅同位素102-105
- 5.2.2 哈达特陶勒盖矿石与花岗岩铅同位素105-106
- 5.2.3 铅物质来源106-109
- 5.3 蚀变绢云母~(40)Ar/~(39)Ar年龄109-113
- 5.3.1 样品采集109
- 5.3.2 测试方法109-111
- 5.3.3 ~(40)Ar/~(39)Ar同位素年龄分析结果111-113
- 5.4 银铅锌矿床成矿时代讨论113-116
- 6 晚中生代银铅锌矿成矿系统116-122
- 6.1 区域成矿控制因素116-119
- 6.1.1 区域构造与成矿116-118
- 6.1.2 岩浆活动与成矿118
- 6.1.3 地质流体与成矿118-119
- 6.2 区域成矿作用过程119-121
- 6.2.1 成矿物质来源119-120
- 6.2.2 成矿流体输运120
- 6.2.3 蚀变-矿化网络的形成120-121
- 6.2.4 成矿物质的富集与存储121
- 6.3 成矿后的变化与保存121-122
- 7 找矿方向122-147
- 7.1 干珠尔善德银铅锌矿区122-142
- 7.1.1 控矿构造特征122
- 7.1.2 元素富集变化规律与相关性122-125
- 7.1.3 地球化学找矿方向125-132
- 7.1.4 地球物理找矿方向132-136
- 7.1.5 围岩蚀变与短波红外光谱学找矿136-142
- 7.2 哈达特陶勒盖银铅锌矿区142-144
- 7.2.1 控矿构造特征142
- 7.2.2 地球物理找矿方向142-144
- 7.3 高尔旗银铅锌矿区144-146
- 7.3.1 控矿构造特征144-145
- 7.3.2 地球化学找矿方向145
- 7.3.3 地球物理找矿方向145-146
- 7.4 区域脉状银铅锌矿床找矿模型146-147
- 8 结论147-150
- 8.1 成果和认识147-149
- 8.2 存在的问题149-150
- 致谢150-152
- 参考文献152-165
- 附录1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义,聂凤军,江思宏,胡朋;中蒙边境欧玉陶勒盖大型铜-金矿床的发现及对找矿勘查工作的启示[J];地质通报;2003年09期
本文关键词: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中段晚中生代银铅锌成矿系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26277.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