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氧化古菌的富集及其在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的特性

发布时间:2017-04-25 19:00

  本文关键词:氨氧化古菌的富集及其在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的特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长期以来,氨氧化细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简称AOB)被认为是污水处理系统中主要的氨氧化微生物。近年来,研究者在一些环境(包括低溶解氧)中发现了氨氧化古菌(Ammonia oxidizing archaea,简称AOA),并确认了其氨氧化功能,预示了其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应用的可能性。由于AOA的发现历史较短,对其认识尚十分有限。为此,本文系统研究了AOA的分布条件、富集及其在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的特性。目的是深入认识其特性,为其应用奠定基础。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克隆文库及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7个高原农业土壤样品中AOA的丰度分布、群落结构及其生长条件。发现AOA在氨氧化微生物丰度中占据绝对优势,土壤的总氮和有机碳等性质影响AOA群落优势菌株的分布。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16个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AOA所属泉古菌门占全体微生物的比例为0.01-1.09%;进水类型与水质是影响AOA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此外,较低的溶解氧和较高的盐度有利于AOA生长。分别从土壤和污水处理系统中,富集得到同1种尚未报道的AOA新菌株,命名为SAT1,确定其在系统发育学上属于古菌group I.1a。菌株SAT1细胞呈现不规则球状,直径约为0.5-0.9μm,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021 h-1,最大比氨氧化速率为0.13 fmol N cell-1 h-1。基于全基因组分析,首次在group I.1a的AOA菌株中发现完整的糖异生/糖酵解途径;发现菌株SAT1可水解尿素用于生长,且对诸如高盐度、高温和氧化性损伤等环境压力可能具有潜在的抵抗力。构建了两套土地处理系统。在约560 d的运行期内,系统对高、低等两种污染负荷污水的处理效果良好。基于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数据,确定系统中所有古菌均可能为AOA,且AOA数量上占据氨氧化微生物优势,并长期保持稳定。基于移动窗口分析发现,AOA群落的动态变化率属轻度水平变化,表明AOA群落结构稳定,保证了系统基本功能的发挥;AOB群落的动态变化率属高度水平变化,表明AOB群落结构不稳定,容易受系统运行条件的影响。基于微生物比氨氮负荷率及自养氨氧化数学模型,结合土壤微宇宙试验和DNA-SIP试验,进一步确定了系统中的AOA具有自养氨氧化功能,也可能存在异养代谢途径。
【关键词】:氨氧化古菌 氨氧化细菌 污水处理系统 富集 高通量测序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03;X17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2
  • 第1章 绪论12-41
  • 1.1 AOA的发现及生长条件13-22
  • 1.1.1 AOA的发现及分类13-16
  • 1.1.2 AOA的生长条件16-22
  • 1.2 AOA的富集分离及特性22-31
  • 1.2.1 AOA的富集分离22-23
  • 1.2.2 AOA的生理学及动力学特性23-31
  • 1.2.3 AOA的应用研究31
  • 1.3 AOA富集的研究方法31-34
  • 1.3.1 培养基的选择31-33
  • 1.3.2 富集条件的选择33-34
  • 1.4 污水处理系统中AOA的研究进展34-39
  • 1.4.1 研究成果发表情况34-35
  • 1.4.2 具体研究成果介绍35-37
  • 1.4.3 未来相关研究的突破口37-38
  • 1.4.4 小结38-39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39-41
  • 1.5.1 研究问题的识别39
  • 1.5.2 研究目的39
  • 1.5.3 研究内容39-40
  • 1.5.4 技术路线40-41
  • 第2章 氨氧化古菌的研究方法41-61
  • 2.1 试验仪器及试剂41-42
  • 2.2 样品采集42-44
  • 2.2.1 存在条件部分43
  • 2.2.2 富集部分43-44
  • 2.2.3 污水处理系统监测部分44
  • 2.3 理化性质测定44-47
  • 2.3.1 预处理方法44
  • 2.3.2 测定方法44-47
  • 2.4 分子生物学方法47-55
  • 2.4.1 样品DNA的提取方法47-48
  • 2.4.2 普通PCR及克隆文库48-51
  • 2.4.3 质粒提取及定量PCR51-53
  • 2.4.4 高通量测序53-55
  • 2.4.5 全基因组测序55
  • 2.5 数据分析方法55-59
  • 2.5.1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方法55-58
  • 2.5.2 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方法58-59
  • 2.6 AOA富集效果及营养型判定方法59-61
  • 2.6.1 富集效果的判定59-60
  • 2.6.2 营养型的判定60-61
  • 第3章 土壤及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氨氧化古菌61-91
  • 3.1 土壤与活性污泥样品采集61-63
  • 3.1.1 土壤样品61-62
  • 3.1.2 活性污泥样品62-63
  • 3.2 采样点理化性质及环境参数63-64
  • 3.2.1 土壤理化性质63
  • 3.2.2 污水处理系统环境参数63-64
  • 3.3 土壤中AOA的丰度及群落结构64-75
  • 3.3.1 氨氧化微生物的丰度特征64-67
  • 3.3.2AOA群落结构特性67-75
  • 3.4 污水处理系统中AOA的群落结构75-87
  • 3.4.1 污水处理系统中AOA的存在性75-76
  • 3.4.2 微生物群落结构特性76-81
  • 3.4.3 AOA群落结构特性81-87
  • 3.5 AOA存在条件识别的意义87-88
  • 3.6 AOA富集接种源的确定88-90
  • 3.6.1 土壤样品88-89
  • 3.6.2 污泥样品89-90
  • 3.7 本章小结90-91
  • 第4章土壤及污水处理系统中氨氧化古菌的富集策略91-123
  • 4.1 富集策略及方法91-98
  • 4.1.1 基础培养91-94
  • 4.1.2 添加抗生素的富集培养94
  • 4.1.3 过膜接种的富集培养94-95
  • 4.1.4 综合优化的富集培养95-96
  • 4.1.5 检测指标96-98
  • 4.1.6 富集培养试验组汇总98
  • 4.2 基础培养条件的AOA富集效果98-104
  • 4.2.1 土壤基础培养98-101
  • 4.2.2 土壤提取细胞基础培养101-103
  • 4.2.3 污泥基础培养103-104
  • 4.3 添加抗生素对AOA富集的影响104-113
  • 4.3.1 添加链霉素对土壤基础培养的影响104-107
  • 4.3.2 土壤添加氨苄青霉素培养107-110
  • 4.3.3 土壤添加链霉素培养110-112
  • 4.3.4 污泥添加链霉素培养112-113
  • 4.4 过膜接种对AOA富集的影响113-115
  • 4.4.1 基质变化规律113
  • 4.4.2 氨氧化微生物富集效果113-115
  • 4.5 综合优化条件的AOA富集效果115-122
  • 4.5.1 土壤综合优化培养115-120
  • 4.5.2 污泥综合优化培养120-122
  • 4.6 本章小结122-123
  • 第5章 氨氧化古菌的生理代谢行为分析123-147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123-124
  • 5.1.1 AOA富集物富集效果判定123
  • 5.1.2 AOA富集物种属鉴定123-124
  • 5.1.3 AOA菌株的性质测定及功能预测124
  • 5.2 AOA富集效果的判定124-126
  • 5.2.1 土壤富集物中的AOA丰度124
  • 5.2.2 污泥富集物中的AOA丰度124-126
  • 5.3 基于特征基因序列信息的种属鉴定126-131
  • 5.3.1 土壤AOA富集物的种属鉴定126-129
  • 5.3.2 污泥AOA富集物的种属鉴定129-130
  • 5.3.3 AOA菌株种属鉴定分析130-131
  • 5.4 AOA菌株SAT1的性质及潜在功能131-146
  • 5.4.1 菌株SAT1的性质131-132
  • 5.4.2 菌株SAT1的潜在功能132-146
  • 5.5 本章小结146-147
  • 第6章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微生物丰度及群落结构147-181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147-150
  • 6.1.1 系统设计147-148
  • 6.1.2 运行条件148-149
  • 6.1.3 参数测定149-150
  • 6.2 系统运行效果150-152
  • 6.2.1 出水中氮类指标变化规律150-151
  • 6.2.2 出水中TOC变化规律151-152
  • 6.3 系统中微生物丰度特征152-160
  • 6.3.1 古菌和细菌 16S rRNA基因丰度153-154
  • 6.3.2 古菌和细菌amoA基因丰度154-158
  • 6.3.3 基因丰度比值情况158-160
  • 6.4 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性160-179
  • 6.4.1 基因序列与OTUs分组160-162
  • 6.4.2 微生物群落结构162-167
  • 6.4.3 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167-179
  • 6.5 本章小结179-181
  • 第7章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氨氧化古菌的功能181-196
  •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181-185
  • 7.1.1 统计及数学模型分析方法181-182
  • 7.1.2 SAT系统土壤微宇宙试验182-183
  • 7.1.3 SAT系统DNA-SIP试验183-185
  • 7.2 AOA氨氧化活性的统计及数学模型分析185-190
  • 7.2.1 氨氧化微生物最大可承受比氨氮负荷率185-186
  • 7.2.2 氨氧化微生物丰度与出水水质的关系186-188
  • 7.2.3 SAT系统中AOA活性细胞数188-190
  • 7.3 土壤微宇宙中AOA的功能190-192
  • 7.3.1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积累190-191
  • 7.3.2 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变化规律191-192
  • 7.3.3 相关性分析及讨论192
  • 7.4 DNA-SIP试验中AOA的功能192-195
  • 7.4.1 氮类指标浓度192-193
  • 7.4.2 AOA自养氨氧化活性193-195
  • 7.5 本章小结195-196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196-199
  • 8.1 结论196-197
  • 8.2 建议197-199
  • 参考文献199-213
  • 致谢213-215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21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亚娜;林智敏;林捷;;不同品种水稻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组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06期

2 向燕;吴宇澄;刘国锋;刘正文;吴庆龙;;太湖竺山湾沉积物中氨氧化原核生物的垂直分布与多样性[J];生态学报;2010年06期

3 贾仲君;翁佳华;林先贵;Ralf Conrad;;氨氧化古菌的生态学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10年04期

4 刘晶静;吴伟祥;丁颖;石德智;陈英旭;;氨氧化古菌及其在氮循环中的重要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8期

5 叶磊;祝贵兵;王雨;冯晓娟;王为东;王衫允;尹澄清;;白洋淀湖滨湿地岸边带氨氧化古菌与氨氧化细菌的分布特性[J];生态学报;2011年08期

6 罗剑飞;林炜铁;;氨氧化古菌研究进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2期

7 秦华;刘卜榕;徐秋芳;白建峰;李永夫;李永春;;长期集约种植对雷竹林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19期

8 黄蓉;张金波;钟文辉;贾仲君;蔡祖聪;;土地利用方式对万木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J];土壤;2012年04期

9 张挺;周俊利;谢柳;;一种高效氨氧化细菌扩大培养方法的研究[J];环境科技;2013年02期

10 K.M.Chopp;潘言明;;利用城市污水灌溉的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的种群和活性[J];农业环境与发展;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贾仲君;;细菌是农田土壤氨氧化过程的主要驱动者[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路璐;韩文炎;张金波;吴宇澄;王保战;林先贵;朱建国;蔡祖聪;贾仲君;;酸性土壤中脲酶水解为基础的古菌氨氧化[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杜晓光;;淮南地区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研究[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廖明军;吴刚;;养殖池塘氨氧化微生物调查[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5 魏博;张舒婷;于鑫;;废水生物处理工艺中氨氧化古菌分布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宋亚娜;林智敏;林捷;;不同品种水稻的稻田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多样性[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7 贺纪正;张丽梅;;土壤中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分子生态学研究[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侯曼华;熊金波;王凯;朱建林;陈和平;胡常巨;陈欣欣;张德民;;东海环境梯度对沉积物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A];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吕露;魏博;于鑫;;五种不同水处理工艺的氨氧化细菌多样性和分布的比较[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竹;北方半干旱区退耕和开垦对土壤细菌和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2 丁潂;氨氧化古菌的富集及其在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的特性[D];清华大学;2015年

3 刘彪;仿生植物附着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4 刘帅;典型生境中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蒋波;氨氧化细菌强化倒置反硝化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城市污水中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韩成;我国亚热带土壤碳氮转化微生物及其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于涌杰;土地利用方式对中国东南部红壤微生物特性及氮转化作用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天强;城市污染河流中氨氧化古菌的富集分离及氨氧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梁红星;低温氨氧化细菌富集、保存及其在城市生活污水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向燕;太湖沉积物中氨氧化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分布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程林;渭北旱塬长期施肥试验中氨氧化细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春宏;不同土壤环境氨氧化古菌的分布及多样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楚江;高效氨氧化细菌的筛选、培养及其应用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7 喻其林;鸡粪好氧堆肥氨氧化霉菌的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8 包蔚;固定化氨氧化细菌去除堆肥过程中含氨臭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刘桂婷;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谭巧义;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地土壤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的分子生态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氨氧化古菌的富集及其在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的特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26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0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