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矿业城市转型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湖南省矿业城市转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矿业城市对支撑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矿业城市转型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本文从矿业城市发展现状和趋势的一般性入手,借鉴国内外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生态转型理论发展与实践成果,总结和归纳出矿业城市经济转型和生态转型的客观规律;分析与评价矿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再从矿业城市转型理论出发,结合湖南衡阳、郴州矿业城市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探索出衡阳、郴州产业转型,生态转型的动因、路径;最后利用物质流方法系统地选取指标对矿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全文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注重历史研究与现状分析相结合,移植借鉴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全文总共9个章节。每一章节力图能够进行合理的衔接,具体的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是从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方法展开说明,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对国内外矿业城市转型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如矿业城市转型、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介绍了矿业城市研究现状和研究基础。最后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和技术路线,并给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研究不足。第二章,矿业城市发展规律及面临问题。本章首先探讨城市的形成和城市功能,分析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城市管理的措施。然后对矿业城市进行界定,在前人研究矿业城市的基础上给出了矿业城市的定义,矿业城市是指围绕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一个以矿石开采、加工、冶炼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其凭借矿产资源要素的天然禀赋,通过人们后天的开发建设而形成的单一产业性城市。接着对矿业城市界定历史研究进行梳理并给出了矿业城市界定标准,在此标准之下对全国资源型城市进行梳理得到矿业城市目录,湖南省矿业城市在地级市层面上有衡阳市和郴州市;然后本章对全国矿业城市类型进行划分,主要分为再生型、成长型、成熟型以及衰退型矿业城市;本章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目前矿业城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经济结构问题、社会体制问题、生态破坏问题和资源约束问题等。最后本章对矿业城市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展望。第三章,国内外矿业城市转型经验及分析。本章节对国内外主要矿业城市成功转型的经验进行梳理,并就此提出对湖南省矿业城市转型的启示。本章主要选取了国外的德国鲁尔区-煤铁矿业城市、美国匹斯堡-铁矿业城市、澳大利亚珀斯-金矿业城市,国内的辽宁阜新煤炭矿业城市、甘肃白银铜矿业城市、焦作煤炭矿业城市。通过这些成功的转型案例,本章节总结出以下几点启示:为避免造成“九龙治水”的混乱局面,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专门机构;在资源开发尚处于增产期和稳产期时,矿业城市应利用这段资金较为充裕的时期开始制定转型规划,发展接续产业,以赢得时间和主动;单单依靠企业自身或者地方政府是不可能实现矿业城市自身转型的,必须要依赖省和中央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的大力支持,以解决矿业型城市积累的诸多问题;产业转型需要大量资金,依靠本地区的自身积累和国家的财政投入是不现实的,吸引外来投资是一条捷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劳动力再就业。第四章,湖南省矿业城市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对于湖南省矿业城市发展现状和问题的描述为下文矿业城市转型研究提供现实基础。本章节首先介绍了湖南省矿业城市的概况,分别从矿产资源概况、国民经济概况、农业和服务业概况以及生态环境概况等四个角度来介绍衡阳和郴州矿业城市发展现状;紧接着指出了湖南省矿业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归纳出湖南省矿业开发面临的问题、经济产业问题、管理机制问题和环境破坏问题。第五章,湖南省矿业城市产业转型分析。本章节首先分析矿产资源经济承载力,主要是对衡阳-郴州矿业经济区矿产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测算与分析,并对矿业资源经济承载潜力和土地资源可承载人口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衡阳、郴州进行产业增长趋势分析、区位分析、应用偏离-份额对产业结构和接续产业进行分析。通过历史数据对三产业增长趋势、工业产值变化趋势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共性规律,衡阳、郴州第一产业增长比例稳中略降,第二产业增长比例出现下降,而第三产业增长比例出现上升趋势。在对衡阳与郴州矿业城市主要产品区位横向分析时,可以看出原煤、有色金属产业的区位商居于前两位,说明在这两个矿业城市中,原煤和有色金属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原煤和有色金属皆属于矿产资源,可以看出矿业是衡阳和郴州的重要产业,其专业化程度也较高。利用偏离-份额方法开始测算出衡阳、郴州未来接续产业主要为十种有色金属和发电产业,因此要实现产业转型,需则要更多的关注有色金属产业和发电产业。第六章,湖南省矿业城市生态转型分析。本章节首先分析生态资源承载力,主要对衡阳-郴州矿业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进行测算与分析,并对水资源可承受最大经济规模、最大人口规模和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梳理衡阳、郴州的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城市结构布局的特征。衡阳市主要形成了一条沿湘江向南、向北展开的生活居住主轴,和一条自西向东挺进、垂直于生活居住主轴的综合服务功能主轴,呈现为“十字”型的空间形态;而郴州市则形成了“一体四翼”的城市布局结构。通过对衡阳-郴州矿业经济区环境承载力和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分析,本文提出了衡阳、郴州矿业城市生态转型路径,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转型基础、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继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发展绿色矿业,实现矿业生态转型、加快产业转型、发展工业园区。第七章,湖南省矿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为了测算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本章节利用基于MFA指标选择的DEA方法。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个包括矿产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5个子系统在内的复杂系统。在运用DEA模型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时,结合物质流分析的基本思想,将上述5个子系统分成输入和输出子系统,并选取关键指标作为输入与输出指标。本文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直接物质量投入(DMI)、环境污染物质排放量(DPO)、全社会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等6个指标。本章节首先利用DEA模型分析湖南省矿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2003年~2012年湖南省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上呈提高趋势,平均综合效率由0.555增加到0.998。为了进一步分析湖南省矿业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可持续能力演变,本文利用C2R进行了DEA横向评价研究,对湖南省矿业城市可持续能力进行了分解。衡阳市和郴州市在转型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螺旋上升的,在2006年,衡阳市从矿业可持续角度来看发展是比较好,随之在2007年就跌入到谷底,2008年、2009年皆出现反弹,2010年又出现短暂滑落,之后衡阳市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进入佳境;在2003年-2006年,郴州市可持续能力发展效率由无效逐渐转变为有效,2007年、2009年却出现反弹,2010年之后,郴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向好的趋势发展。紧接着本文对矿业城市转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从湖南省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以及衡阳市、郴州市可持续发展横向与纵向的研究不难看出,湖南省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转型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出现了往复。从横向对比来看,衡阳与郴州做为两类不同的矿业城市,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存在差异,而且发展效率综合评价值发生波动年份也不一。在经济结构方面,由于衡阳市第二产业发展缓慢,而郴州市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作为一个矿业城市,应更加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来降低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使经济逐步走向多元化。在环境方面,衡阳市的劣势很明显,虽然衡阳市政府很重视环保,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治理环境问题,但是由资源型城市特有的产业性质,污染物排放特别严重,尤其是工业S02的排放,远远高于郴州,致使衡阳市空气质量恶劣。第八章,湖南省矿业城市转型的政策建议。本章提炼和总结论文研究的结论,从矿业开发和矿产资源利用、经济产业转型、生态转型三个层面为湖南省矿业城市,特别是衡阳和郴州矿业城市转型提供政策建议。指出论文研究的不足和有待完善的问题,并对未来矿业城市转型研究工作做出展望。第九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提炼和总结论文所展开的相关研究,为矿业城市转型分析评价与未来工作提出科学导向。指出论文研究的不足和有待完善的问题,并对未来矿业城市转型研究做出研究展望。在矿业城市转型问题的研究中,本文主要考虑两个转型方向:产业转型和生态转型。通过矿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来探讨产业转型和生态转型,最终为湖南矿业城市转型提供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先点如下:1.在研究矿业城市产业转型时,由于国内研究矿业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文献比较多,其中运用区位分析、偏离份额分析等分析思路来选择接续产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利用区位分析、偏离-份额法对湖南省矿业城市选择接续产业的研究则更少,因此本文旨在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2.构建了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框架。基于MFA指标的DEA测算与评价,系统的分析了湖南省矿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结果不仅可为湖南省矿业城市转型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同样也可以为全国其他地方矿业城市转型提供借鉴。3.从矿业发展、矿业城市产业转型和矿业城市生态转型三个角度,为湖南省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生态转型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多学科理论视角,引入矿产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系统理论与方法、生态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在全面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衡阳、郴州矿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进行评价分析;对产业增长趋势、主要工业产品市场区位以及接续产业规划进行定量分析;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特征进行定性分析;最后立足基本理论,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分析,以力求研究结果与实际接近。论文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环节运用有机结合,研究工作所涉及的理论比较多,相关的分析方法也不尽相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对所有的理论与分析方法都逐一试用和阐述,有些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从现有的研究结果为衡阳、郴州矿业城市转型制定合理的政策路线提供参考。
【关键词】:矿业城市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产业转型 生态转型 DEA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7;F426.1
【目录】:
- 作者简介6-7
- 摘要7-11
- ABSTRACT11-21
- 第一章 绪论21-37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21-23
- 1.1.1 选题背景21-23
- 1.1.2 研究意义2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3-34
- 1.2.1 矿业城市转型研究23-25
- 1.2.2 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研究25-28
- 1.2.3 生态城市研究28-29
- 1.2.4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29-34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34-37
- 1.3.1 研究思路34-35
- 1.3.2 研究方法35-37
- 第二章 矿业城市发展规律及面临问题37-51
- §2.1 城市发展规律和管理37-41
- 2.1.1 城市形成与城市职能37-39
- 2.1.2 城市发展规律39-40
- 2.1.3 城市管理40-41
- §2.2 矿业城市界定与类型41-46
- 2.2.1 矿业城市界定41-45
- 2.2.2 矿业城市特点与类型45-46
- §2.3 矿业城市面临的问题46-48
- 2.3.1 矿业城市经济结构性问题46-47
- 2.3.2 矿业城市的社会体制性问题47
- 2.3.3 矿业城市的生态破坏性问题47
- 2.3.4 矿业城市的资源约束性问题47-48
- §2.4 矿业城市发展规律与趋势48-51
- 2.4.1 矿业城市发展规律48-50
- 2.4.2 矿业城市发展趋势50-51
- 第三章 国内外矿业城市转型经验及分析51-59
- §3.1 国外矿业城市转型经验51-54
- 3.1.1 德国鲁尔区转型分析(煤、铁矿业区)51-52
- 3.1.2 美国匹斯堡转型分析(铁矿业区)52-53
- 3.1.3 澳大利亚墨尔本和珀斯(金矿、综合矿业区)53-54
- §3.2 国内矿业城市转型经验54-57
- 3.2.1 辽宁省阜新市(煤炭矿业区)54-55
- 3.2.2 甘肃省白银市(铜矿业区)55-56
- 3.2.3 河南省焦作市(煤炭矿业区)56-57
- §3.3 国内外矿业城市转型发展的启示57-59
- 3.3.1 建立强有力的专门机构57
- 3.3.2 制定科学开发规划57
- 3.3.3 加大对矿业城市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57
- 3.3.4 吸引外部投资57-58
- 3.3.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再就业58-59
- 第四章 湖南省矿业城市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59-73
- §4.1 湖南省矿业城市概况59-68
- 4.1.1 衡阳市59-65
- 4.1.2 郴州市65-68
- §4.2 湖南省矿业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68-73
- 4.2.1 矿业开发面临问题68-69
- 4.2.2 经济产业问题69-70
- 4.2.3 管理体制问题70
- 4.2.4 环境破坏问题70-73
- 第五章 湖南省矿业城市产业转型分析73-89
- §5.1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分析73-77
- 5.1.1 矿产资源基本情况73
- 5.1.2 矿产资源承载力计算73-74
- 5.1.3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测算74-75
- 5.1.4 矿产资源承载潜力预测75-77
- §5.2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分析77-81
- 5.2.1 土地资源基本情况77-78
- 5.2.2 土地资源承载力计算78-79
- 5.2.3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标测算79
- 5.2.4 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评价79-81
- §5.3 产业增长趋势分析81-83
- 5.3.1 衡阳市82
- 5.3.2 郴州市82-83
- 5.3.3 综合对比分析83
- §5.4 区位分析83-85
- 5.4.1 衡阳市产业区位分析84
- 5.4.2 郴州市产业区位分析84-85
- 5.4.3 综合对比分析85
- §5.5 偏离-份额分析法85-89
- 5.5.1 数学模型85-87
- 5.5.2 实证分析87-89
- 第六章 湖南省矿业城市生态转型分析89-109
- §6.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分析89-92
- 6.1.1 水资源基本情况89
- 6.1.2 水资源承载力计算89-90
- 6.1.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90-92
- §6.2 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分析92-96
- 6.2.1 环境基本情况92
- 6.2.2 环境承载力计算92-93
- 6.2.3 环境承载力评价93-95
- 6.2.4 承载力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95-96
- §6.3 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演变96-104
- 6.3.1 衡阳市空间结构演变96-99
- 6.3.2 郴州市空间结构演变99
- 6.3.3 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特征99-104
- §6.4 城市生态转型路径104-109
- 6.4.1 衡阳城市生态转型路径104-106
- 6.4.2 郴州城市生态转型路径106-109
- 第七章 湖南省矿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109-120
- §7.1 评价方法109-110
- 7.1.1 物质流分析方法109
- 7.1.2 DEA分析方法109-110
- §7.2 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模型110-112
- §7.3 模型评价思路112-114
- 7.3.1 纵向研究思路112-113
- 7.3.2 横向研究思路113-114
- §7.4 模型评价指标-基于MFA的指标选择114-115
- §7.5 模型数据115-116
- §7.6 模型结果分析116-120
- 7.6.1 湖南省矿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演变116-117
- 7.6.2 湖南省矿业城市转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117-120
- 第八章 湖南省矿业城市转型的政策建议120-127
- §8.1 矿产资源和矿业发展层面120-123
- 8.1.1 加强矿产资源地质勘查120
- 8.1.2 整合矿产资源120-122
- 8.1.3 优化矿业结构122
- 8.1.4 培育和完善矿业权市场,规范矿业权流转行为122-123
- §8.2 矿业城市产业转型层面123-125
- 8.2.1 促进产业转型123
- 8.2.2 明确矿业产业发展方向123-124
- 8.2.3 调整矿产资源产业结构124-125
- 8.2.4 综合利用矿产资源125
- §8.3 矿业城市生态转型层面125-127
- 8.3.1 设置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指标125
- 8.3.2 设置矿山生态环境准入条件125-126
- 8.3.3 发展循环矿业经济126-127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127-130
- §9.1 主要结论127-128
- §9.2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局限128
- 9.2.1 主要创新点128
- 9.2.2 研究局限128
- §9.3 研究展望128-130
- 致谢130-131
- 参考文献131-1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光宇;生态城市研究回顾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6期
2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3 修春亮,许大明,祝翔凌;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估[J];地理科学;2004年03期
4 李国平,玄兆辉;抚顺主导产业演替与城市经济发展及对其它煤炭城市的启示[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5 赵静;焦华富;宣国富;;基于集群视角的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安徽淮南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5期
6 易诚;程胜高;刘衡林;陈津端;;衡阳市酸雨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1期
7 李子君;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J];环境保护;2002年10期
8 邓先瑞,黄建武;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年04期
9 许联芳;谭勇;;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土地承载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9年01期
10 黄斐;;矿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轨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侯绍洋;基于GIS的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冯发林;湘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思洋;焦作市经济转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湖南省矿业城市转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40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