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法降解硅氧烷、硫化氢和甲硫醇的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7 08:01

  本文关键词:生物法降解硅氧烷、硫化氢和甲硫醇的基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有机硅化合物的降解使得生物气中常含有微量的硅氧烷,硅氧烷燃烧后生成SiO2引起堵塞并严重影响发动机传热。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骸产生能源气的过程中伴随有H2S和甲硫醇等硫化合物的出现,硫化合物具有腐蚀性,燃烧后最终转化成酸性气体危害环境。因此,硅氧烷以及硫化合物在能源气使用之前需要净化。本文首先利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唯一碳源作为筛选手段,反复分离纯化后,首次在含D4的培养基上得到紫金牛叶杆菌。以降解D4为目标,把富集的紫金牛叶杆菌接种于生物滴滤塔中,研究了D4进口浓度、空床停留时间、营养液pH及流率对D4的脱除率和脱除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D4进口浓度为50 mg·m-3、pH为5和空床停留时间为15 min时,D4脱除率为58%,脱除能力为116 mg·m-3·h-1;推断并验证了紫金牛叶杆菌对D4的降解机理和降解路径。其次,以脱氮硫杆菌厌氧条件下降解H2S为研究体系,考察了H2S进口浓度、空床停留时间、营养液pH及流率对H2S的脱除率和脱除能力的影响以及初始H2S/NO3-对产物中SO42-/S0的影响,获得了当进口浓度在100~1000 ppm范围内,把H2S氧化为单质硫的关键操作条件;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滴滤塔脱除H2S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比发现模拟值和实验值可以较好地吻合。然后,分别采用一塔同步脱除和两塔串联分步脱除的方式,研究了生物滴滤塔中H2S、甲硫醇和D4的同步脱除性能。研究发现,保持H2S进口浓度为700 ppm和空床停留时间为40 s不变,甲硫醇存在时的H2S脱除率均大于无甲硫醇存在时的H2S脱除率94%,因为甲硫醇和H2S的降解产物硫单质发生反应,促进了H2S脱除;脱氮硫杆菌不能降解D4,紫金牛叶杆菌不能降解硫化物。最后,针对含S2-废水,进行了回收单质硫的工艺设计:废水中的S2-经过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内脱氮硫杆菌的作用,转化为小颗粒的单质硫,硫被三相分离器及斜板沉淀池分离出来后,经过提纯和干燥,变为硫磺粉末,最终实现了硫的有效回收。在生物反应器中,通过实验获得了实现含S2-废水高脱除率的最佳操作条件,并考察了S2-浓度在2~5 g?L-1范围内反应器的抗外界干扰能力。
【关键词】:硅氧烷 硫化氢 甲硫醇 降解 生物法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72;X70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34
  • 1.1 能源气10-11
  • 1.1.1 能源气开发利用的必要性10
  • 1.1.2 能源气净化10-11
  • 1.2 脱除能源气中有机硅化合物和硫化合物的意义11-13
  • 1.2.1 脱除有机硅化合物的意义11-12
  • 1.2.2 脱除硫化合物的意义12-13
  • 1.3 能源气中硅氧烷的处理技术13-19
  • 1.3.1 脱除硅氧烷的方法13-18
  • 1.3.2 硅氧烷的微生物处理技术18-19
  • 1.3.3 微生物降解硅氧烷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19
  • 1.4 能源气中H_2S和废水中硫化物的处理技术19-29
  • 1.4.1 脱除能源气中H_2S的工艺19-25
  • 1.4.2 处理H_2S和硫化物的微生物25-28
  • 1.4.3 H_2S和硫化物的生物转化形式28
  • 1.4.4 化能营养菌的生物降解机理28-29
  • 1.5 能源气中甲硫醇的脱除技术29-31
  • 1.5.1 甲硫醇的脱除工艺29-30
  • 1.5.2 微生物降解甲硫醇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30-31
  • 1.6 能源气中硅氧烷和硫化合物的同步脱除31-32
  • 1.6.1 H_2S和甲硫醇的同步脱除31-32
  • 1.6.2 硅氧烷和硫化合物同步脱除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32
  • 1.7 活性污泥和生物反应器的启动32-33
  • 1.7.1 活性污泥32
  • 1.7.2 生物反应器的启动32-33
  • 1.8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33-34
  • 第二章 生物法降解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的研究34-50
  • 2.1 实验原理34
  • 2.2 实验部分34-37
  • 2.2.1 实验装置34
  • 2.2.2 实验方法34-36
  • 2.2.3 分析方法36-37
  • 2.3 结果与讨论37-49
  • 2.3.1 D4降解菌生长曲线的测定37-38
  • 2.3.2 D4降解菌的鉴定38-40
  • 2.3.3 D4降解性能的测试40-45
  • 2.3.4 D4降解产物的鉴定45-47
  • 2.3.5 D4降解路径的推断47
  • 2.3.6 D4降解机理的假设与验证47-49
  • 2.4 小结49-50
  • 第三章 生物法降解硫化氢和甲硫醇的研究50-70
  • 3.1 引言50
  • 3.2 实验部分50-53
  • 3.2.1 实验装置50-51
  • 3.2.2 实验方法51-52
  • 3.2.3 分析方法52-53
  • 3.3 结果与讨论53-68
  • 3.3.1 H_2S降解性能的考察54-65
  • 3.3.2 甲硫醇降解性能的考察65-68
  • 3.4 小结68-70
  • 第四章 生物法同步降解硫化氢、甲硫醇和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的研究70-80
  • 4.1 引言70
  • 4.2 实验部分70-72
  • 4.2.1 实验装置70
  • 4.2.2 实验方法70-72
  • 4.3 结果与讨论72-79
  • 4.3.1 甲硫醇进口浓度对H_2S脱除性能的影响72-73
  • 4.3.2 EBRT对H_2S和甲硫醇脱除性能的影响73-76
  • 4.3.3 H_2S、甲硫醇和D4的同步脱除效果76-79
  • 4.4 小结79-80
  • 第五章 生物法脱除废水中的硫离子及回收单质硫的研究80-98
  • 5.1 设计任务80
  • 5.2 工艺流程及反应器设计80-91
  • 5.2.1 工艺流程设计80-81
  • 5.2.2 反应器设计81-86
  • 5.2.3 沉淀池设计86-89
  • 5.2.4 泵的计算与选型89-90
  • 5.2.5 沉降式离心分离器90
  • 5.2.6 硫料浆的处理90-91
  • 5.3 实验部分91-92
  • 5.3.1 分析方法91
  • 5.3.2 生物反应器的启动91-92
  • 5.4 结果与讨论92-95
  • 5.5 小结95-98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98-102
  • 6.1 论文主要结论98-99
  • 6.2 研究展望99-102
  • 参考文献102-112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112-114
  • 附录114-120
  • 致谢120-1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钱庆荣;肖荔人;周丕严;黄宝铨;符杰;陈庆华;;废旧PVC塑料制备PVC沥青的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力搏;陈谦;张宝军;王斯晗;李建忠;;1-己烯装置废铬化物的无水化处理[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2 曾艺涛;黄先智;朱林韬;丁晓雯;;降低蚕蛹油中胆固醇含量的方法研究[A];全国家(柞)蚕资源高值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黄哲雯;低温催化剂提高低温氮氧化物脱除率[N];工人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智恩;CO_2在中空纤维膜内的吸收分离性能及其在PVA促进传递膜内的吸附特性[D];重庆大学;2015年

2 王佳佳;生物法降解硅氧烷、硫化氢和甲硫醇的基础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3 曲虹霞;催化脱除燃煤烟气中NO_x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如拉;高通量金属套管式微通道反应器内脱硝过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张晓雪;诱变黑曲霉及其固定化对黄曲霉毒素B_1的脱毒作用及安全性评价[D];江南大学;2015年

3 徐怡清;PU合成革中残留DMF的脱除与检测[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4 王磊;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的结构优化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邹德均;正丙醇脱高硫高灰煤中有机硫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6 李丽荣;煤/生物质共热解时冠醚对S、As和Pb脱除率的影响及机理[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曾菊瑛;介质阻挡放电脱硝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8 张茂;氨法脱除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碳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李瑜辉;超重力法脱除高浓度二氧化碳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10 曾庆;氨法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生物法降解硅氧烷、硫化氢和甲硫醇的基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49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e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