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酪根及其演化产物稳定碳同位素倒转分布的成因探讨及在塔里木油藏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干酪根及其演化产物稳定碳同位素倒转分布的成因探讨及在塔里木油藏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稳定碳同位素的异常分布按其赋存载体的不同可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烃源岩可溶组分或原油各族组分(饱和烃、芳烃、胶质、沥青质)之间的稳定碳同位素的倒转分布(第一类倒转),二是原油或可溶有机组分与母质干酪根之间稳定碳同位素的倒转分布(第二类倒转)。第一类倒转的成因机制及地球化学意义已十分明了,本论文主要针对第二类倒转的成因机制问题展开研究。将下花园地区新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及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两类低热成熟度样品(RO≤0.8%)分别提取干酪根,干酪根粉末样品用于黄金管封闭体系加热而源岩粉末样品用于玻璃管封闭体系加热。首次在实验室确证稳定碳同位素第二类倒转的存在;尽管生烃母质及热成熟度对干酪根、热解油及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的分馏与富集均有制约作用,但干酪根及热解油的碳同位素倒转仅在下马岭组灰质页岩的热模拟实验中观察到,这表明稳定碳同位素第二类倒转主要是受生烃母质控制的。观察到C17-C18-Ph-Pr碳同位素大小序列对源岩具有继承效应,将此经验判别方法运用到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海相油藏的油源对比工作中去,发现绝大部分原油的C17-C18-Ph-Pr碳同位素序列与端元油TD2井(?)、TZ62井(S)与YM2(O)井原油的一致,有少部分油样的与之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当前的主流认识,即塔北及塔中地区绝大部分原油是来自TD2井(?)、TZ62井(S)与YM2(O)井代表的端元油的贡献,但又无法排除有其他端元存在的可能性。对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南区展开系统的露头剖面研究工作,认识到塔东地区寒武系烃源岩δ13C非均质展布是由于寒武纪时期海平面下降引起浮游藻/底栖藻比率改变而导致的,并提出塔里木盆地部分原油富集13C很可能是上寒武统烃源岩局部排烃、聚集、成藏的结果。将库鲁克塔格南北两区的多个剖面与TD2井钻井剖面地层曲线进行对比,建立一个受DOC控制的动态分层的“三分海洋模型”,即寒武纪海洋可划分为浅水区解耦带、化变区耦合带(有机-无机碳跃变及耦合区带)及深水区解耦带。该海洋模型与当时大气-海洋中高二氧化碳分压有关,能够解释在地史中出现过的更为普遍的同时期有机-无机碳在台地区及深盆区的分异现象。结合生烃母质、热成熟度对干酪根、热解油碳同位素的制约影响及“三分海洋模型”,综合对比元古代广泛存在的脂质体与干酪根之间广泛存在的稳定碳同位素倒转现象及华南下古生界出现黑色页岩建造中可溶组分与不可溶组分之间的碳同位素倒转现象,提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有机质存在的干酪根的现象更有可能是当时大气-海洋高二氧化碳分压引起海水强烈分层,以及频繁的海平面波动,导致异质初级生物母质沉积的结果。
【关键词】:干酪根 热解油 碳同位素 倒转 生烃母质 成熟度 塔里木盆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目录10-13
- 第一章 引言13-23
-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3-16
- 一、研究现状13-15
- 二、存在的问题15-16
- 第二节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6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实验设计16-20
- 一、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16-17
- 二、实验设计及技术路线17-20
- 第四节 论文纲要及工作量20-23
- 一、论文纲要20
- 二、论文工作量20-23
- 第二章 生烃母质演化路径中稳定碳同位素的分馏与富集23-35
- 第一节 稳定同位素的分馏及制约因素23-25
- 一、自然界中碳同位素分馏的类型23
- 二、制约因素23-25
- 第二节 地史中沉积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特征25-28
- 一、地史中沉积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特征25-27
- 二、地史中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征27-28
- 第三节 生烃母质演化过程中稳定碳同位素的分馏28-35
- 一、全球碳循环28-30
- 二、有机质演化路径中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及富集规律30-35
- 第三章 生烃母质、热成熟度对干酪根及其演化产物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的制约影响35-71
- 第一节 研究意义及地质背景35-40
- 一、研究意义35
- 二、下马岭组-芦草沟组泥/页岩的基本地质情况35-37
- 三、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37-40
- 第二节 生物母质、热成熟度对热解油碳同位素的制约40-56
- 一、下-下-芦干酪根金管热模拟实验40-55
- 二、生烃母质的决定性作用55-56
- 第三节 生烃母质、热成熟度对单体烃碳同位素的制约56-60
- 一、下-芦干酪根黄金管热模拟实验56-60
- 第四节 C17-C18-PH-PR碳同位素在塔里木盆地油源对比中的应用60-70
- 一、下-芦源岩混合玻璃管热模拟实验60-62
- 二、C17-C18-Ph-Pr碳同位素在塔里木盆地油源对比中的应用62-70
- 第五节 小结70-71
- 第四章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干酪根及其演化产物稳定碳同位素倒转分布的研究71-97
- 第一节 地质背景71-76
- 一、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条件71
- 二、库鲁克塔格分区地层及有效烃源岩发育层段71-74
- 三、库鲁克塔格分区沉积相与海平面波动74
- 四、研究剖面及其岩性组合介绍74-76
- 第二节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特征76-78
- 一、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稳定碳同位素特征76
- 二、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特征76-78
- 第三节 开展的实验工作78-80
- 一、实验目的及设计78-79
- 二、样品预处理及实验流程79
- 三、仪器分析79-80
- 第四节 库鲁克塔格南区露头剖面寒武系地层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80-85
- 一、有机碳丰度、碳氧同位素地层曲线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响应关系80-81
- 二、库鲁克塔格南区露头剖面干酪根的 δ13C分布及其制约因素81-84
- 三、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的非均质性及地球化学意义84-85
- 第五节 塔东盆地沉积岩的碳同位素记录及其地球化学意义85-94
- 一、古海洋碳库模型研究现状85-86
- 二、寒武纪“三分海洋模型”及讨论86-94
- 第六节 小结94-97
- 第五章 地史中干酪根及其演化产物稳定碳同位素倒转机理的综合探讨97-101
- 第六章 结语101-105
- 第一节 主要结论101-102
- 第二节 不足之处102
- 第三节 创新点102-103
- 第四节 展望103-105
- 参考文献105-115
- 附录115-127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27-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擎宇,王淑芝;荧光在干酪根类型划分中的应用[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姚素平;焦X;李苗春;吴浩;;煤和干酪根纳米结构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3 徐永洋;;判别分析在干酪根类型分类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08期
4 申家年;杨久莹;周放;张健;杨贯楠;仇亚平;孙艳;;基于有机元素的干酪根类型指数计算[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5 李执,林宗南,周萱密,李鸿生;干酪根热降解反应动力学参数测定的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1982年03期
6 黄第藩,李晋超,张大江;干酪根的类型及其分类参数的有效性、局限性和相关性[J];沉积学报;1984年03期
7 文素秋,王佩红;干酪根的光性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4年02期
8 R.R.F.Kinghorn;卢松年;;比重是干酪根的类型和成熟度的标记[J];国外油气勘探;1985年03期
9 温桂兰;干酪根电子顺磁共振特性研究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J];地球化学;1985年03期
10 M.S.Massoud ,马立祥;干酪根有机组分的新分类[J];地质科技情报;198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冰;曹庆英;张井;付国芬;;干酪根类型划分及评价的TEM新技术[A];第七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琛;煤中干酪根的非均质性与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行为间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2 秦艳;盐湖沉积剖面有机质分子、碳氢分子同位素与高硫干酪根的生烃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3 刘虎;干酪根及其演化产物稳定碳同位素倒转分布的成因探讨及在塔里木油藏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本文关键词:干酪根及其演化产物稳定碳同位素倒转分布的成因探讨及在塔里木油藏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7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407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