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多龙矿集区岩浆成因与成矿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藏多龙矿集区岩浆成因与成矿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多龙矿集区位于藏北班公湖-怒江岩浆构造带,是该地区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型-高硫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铜储量超过1200万吨,金储量超过100吨)。本文对多龙矿集区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的成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重建了该地区岩浆演化过程。同时,本文对典型矿床(地堡那木岗、波龙、多不杂、拿若、荣那)的成矿年代、热液演化时限、矿质沉淀机制和矿质来源也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初步建立了矿集区的成矿模型。本次工作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造岩矿物电子探针、锆石U-Pb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研究表明,多龙矿集区岩浆活动形成于板块俯冲背景下受俯冲沉积物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所形成的幔源岩浆。在143Ma左右少量幔源岩浆喷发至地表形成了高Nb玄武岩。此后,幔源岩浆继续添加至下地壳底部,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壳幔混合作用形成具有壳幔同位素特征的岩浆,部分岩浆喷发至地表形成玄武安山岩(118Ma)和安山岩(114Ma,105Ma),而少部分该类岩浆则在121Ma~117Ma期间,上升至中上壳并可能经过了进一步结晶分异作用最终形成闪长质和花岗闪长质侵入岩。2.角闪石温压计表明多龙矿集区内同源斑岩体含矿性差异的机制是由于岩体氧逸度的不同造成(含矿斑岩体△NNO2.5)。同时研究表明氧逸度的差异和岩浆形成温度有关,因此可以利用磁铁矿V+Ti含量估计斑岩的成矿潜力。3.锆石U-Pb年龄、辉钼矿Re-Os年龄、绢云母40Ar-39Ar年龄显示多龙矿集区矿化过程集中于119Ma-117Ma,同时从岩浆侵位到钾长石蚀变到晚期绢云母蚀变演化时限较短(≤1Ma左右)。4.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波龙、拿若、地堡那木岗等矿床(点)成矿流体均为岩浆流体。各阶段蚀变的形成主要与岩浆流体的演化有关,部分矿床的晚阶段蚀变(绿泥石化、绢英岩化)可能还有大气降水的参与。矿质的沉淀主要由流体温度降低所致,可能还受氧逸度变化影响。矿区斑岩型矿床矿化主要由高温高盐度流体所导致,而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形成可能和中等盐度岩浆流体有关。Hf同位素、辉钼矿Re含量和含矿脉体中硫化物S同位素表明矿质来源有地幔物质的贡献。
【关键词】:西藏多龙矿集区 斑岩型矿床 岩浆来源与演化过程 成矿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1;P588.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6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1-12
- 1.2 斑岩矿床研究现状12-21
- 1.2.1 斑岩铜矿特征12-13
- 1.2.2 斑岩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动力学背景13-15
- 1.2.3 含矿斑岩的起源和演化15-17
- 1.2.4 斑岩矿床浅部岩浆房17-18
- 1.2.5 斑岩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和矿质沉淀机制18
- 1.2.6 斑岩矿床热液蚀变18-20
- 1.2.7 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铜)矿床与斑岩矿床成因联系20-21
- 1.3 多龙矿集区研究进展21-22
- 1.4 多龙矿集区存在问题22-23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3-24
- 1.6 完成工作量24-26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26-38
- 2.1 区域演化27-28
- 2.2 区域地质特征28-36
- 2.2.1 区域地层28-32
- 2.2.2 区域构造32-35
- 2.2.3 区域岩浆岩35-36
- 2.3 区域矿产36-38
- 第3章 岩浆岩38-132
- 3.1 多龙矿集区岩浆岩基本地质特征38-45
- 3.1.1 早白垩世基性火山岩39
- 3.1.2 早白垩世中酸性火山岩39-41
- 3.1.3 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41-45
- 3.2 岩浆岩年代学45-57
- 3.2.1 样品采集、实验方法及结果45-57
- 3.3 岩浆岩造岩矿物学研究57-85
- 3.3.1 实验方法57-58
- 3.3.2 斜长石58-69
- 3.3.3 辉石69-71
- 3.3.4 角闪石71-74
- 3.3.5 成岩压力74-80
- 3.3.6 黑云母80-85
- 3.4 岩石地球化学85-107
- 3.4.1 实验方法85-86
- 3.4.2 主量元素86-105
- 3.4.3 微量及稀土元素105-106
- 3.4.4 Sr-Nd同位素106-107
- 3.4.5 Hf同位素测试结果107
- 3.5 岩石成因及演化107-122
- 3.5.1 早白垩世高Nb玄武岩的成因108-110
- 3.5.2 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岩演化序列110-112
- 3.5.3 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岩成因112-119
- 3.5.4 多龙矿集区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岩浆作用模型119-122
- 3.6 斑岩矿床含矿岩体特性122-130
- 3.6.1 多龙矿集区含矿斑岩和不含矿斑岩地化特征对比123-125
- 3.6.2 多龙矿集区含矿斑岩和不含矿斑岩成因差异及勘探应用125-130
- 3.7 小结130-132
- 第4章 多龙矿集区矿床地质特征与年代学架构132-156
- 4.1 波龙斑岩型铜金矿132-136
- 4.1.1 地层133
- 4.1.2 岩浆岩133-134
- 4.1.3 构造134
- 4.1.4 蚀变和矿化134-136
- 4.2 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136-142
- 4.2.1 地层136-137
- 4.2.2 岩浆岩137-138
- 4.2.3 构造138-139
- 4.2.4 蚀变和矿化139-142
- 4.3 荣那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142-144
- 4.3.1 地层142-143
- 4.3.2 岩浆岩143
- 4.3.3 构造143
- 4.3.4 蚀变和矿化143-144
- 4.4 拿若斑岩型铜金矿144-148
- 4.4.1 地层145
- 4.4.2 岩浆岩145-146
- 4.4.3 构造146
- 4.4.4 蚀变和矿化146-148
- 4.5 多龙矿集区成矿年代学148-154
- 4.5.1 年代学测试方法148-149
- 4.5.2 年代学结果149-151
- 4.5.3 多龙矿集区成岩成矿年代学151-153
- 4.5.4 多龙矿集区蚀变矿物年代学与流体演化时限153-154
- 4.6 小结154-156
- 第5章 多龙矿集区典型矿床成因探讨156-187
- 5.1 流体包裹体分析测试方法156
- 5.2 波龙斑岩铜矿流体演化与矿床成因156-164
- 5.2.1 波龙矿床蚀变特征和矿化阶段划分156-157
- 5.2.2 波龙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157-159
- 5.2.3 波龙矿床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159-160
- 5.2.4 波龙矿床流体演化过程160-162
- 5.2.5 波龙矿床成矿压力162-163
- 5.2.6 波龙矿床矿质沉淀机制163-164
- 5.2.7 波龙矿床成矿流体与围岩蚀变164
- 5.3 拿若斑岩铜矿流体演化与矿床成因164-172
- 5.3.1 拿若矿床蚀变特征和矿化阶段划分164-166
- 5.3.2 拿若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166-167
- 5.3.3 拿若矿床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167-169
- 5.3.4 拿若矿床流体演化过程169
- 5.3.5 拿若矿床成矿压力169-171
- 5.3.6 拿若矿床矿质沉淀机制171-172
- 5.3.7 拿若矿床成矿流体与围岩蚀变172
- 5.4 地堡那木岗斑岩铜矿地质特征流体演化与矿床成因172-179
- 5.4.1 地层172-174
- 5.4.2 岩浆岩174
- 5.4.3 构造174-175
- 5.4.4 地堡那木岗斑岩铜矿点蚀变特征和矿化阶段划分175-176
- 5.4.5 地堡那木岗流体包裹体特征176-177
- 5.4.6 地堡那木岗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177
- 5.4.7 地堡那木岗流体特征与成矿及蚀变成因机制177-178
- 5.4.8 地堡那木岗流体成矿压力178-179
- 5.5 多龙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179-184
- 5.5.1 含矿岩体Hf同位素特征182
- 5.5.2 矿集区典型矿床辉钼矿Re含量特征182-183
- 5.5.3 硫同位素测试方法183
- 5.5.4 矿集区典型矿床S同位素特征183-184
- 5.6 多龙矿集区流体演化过程184-186
- 5.7 小结186-187
- 结论187-189
- 致谢189-192
- 参考文献192-208
- 个人简历208-209
- 教育背景20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20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208-20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立人;陈寿铭;张以春;;藏北羌塘南部发现早古生代地层及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潘桂棠,朱弟成,王立全,廖忠礼,耿全如,江新胜;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冈瓦纳大陆北界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J];地学前缘;2004年04期
3 唐菊兴;孙兴国;丁帅;王勤;王艺云;杨超;陈红旗;李彦波;李玉彬;卫鲁杰;张志;宋俊龙;杨欢欢;段吉琳;高轲;方向;谭江云;;西藏多龙矿集区发现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J];地球学报;2014年01期
4 毛景文;罗茂澄;谢桂青;刘军;吴胜华;;斑岩铜矿床的基本特征和研究勘查新进展[J];地质学报;2014年12期
5 曲晓明,侯增谦,黄卫;冈底斯斑岩铜矿(化)带: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J];矿床地质;2001年04期
6 曲晓明;王瑞江;代晶晶;李佑国;戚迅;辛洪波;宋杨;杜德道;;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雄梅斑岩铜矿的发现及意义[J];矿床地质;2012年01期
7 曹圣华;邓世权;肖志坚;廖六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中特提斯多岛弧构造演化[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年04期
8 朱弟成;潘桂棠;莫宣学;王立全;廖忠礼;赵志丹;董国臣;周长勇;;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环境:火山岩约束[J];岩石学报;2006年03期
9 吴福元;李献华;郑永飞;高山;;Lu-Hf同位素体系及其岩石学应用[J];岩石学报;2007年02期
10 吴福元;李献华;杨进辉;郑永飞;;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J];岩石学报;2007年06期
本文关键词:西藏多龙矿集区岩浆成因与成矿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8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408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