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为我国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铅锌多金属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铁、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最东端宁镇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床形成于成矿地质体外接触带硅钙面部位,属于硅钙面控矿矿床的典型案例。由于在矿区范围内并未见侵入岩体,限制了对矿床成因的深入认识。本文选择栖霞山矿床为典型矿床,对栖霞山矿床地球化学、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硅钙面及矿床成矿作用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栖霞山矿床矿体主要产于黄龙组碳酸盐岩和高丽山组砂岩、五通组石英砂岩组成的硅钙面及石炭-二叠系灰岩与侏罗系砂岩组成的硅钙面上,为典型的受硅钙面控制的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硅钙面钙质岩石一侧。控制矿体产出的构造主要为北东东向纵断裂(以F2为主)、不整合面、北西向断裂和古岩溶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为硅化。通过对区域主要相关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并结合区域成矿规律、矿体产出特征、岩矿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初步厘清了栖霞山矿床的成矿时代,属早白垩世晚期产物。初步探讨了栖霞山矿床成矿地质体,为宁镇地区中区汤山-镇江岩基岩浆活动形成的中酸性隐伏岩体,位于大凹山深部。钻孔地球化学剖面、稳定同位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显示,栖霞山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部分来自于成矿流体所经过的围岩;成矿热液主要为岩浆热液,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有不同程度的大气降水混入,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栖霞山矿床的成矿热液为中低盐度、中高温、中等密度、富Cl-的H2O-Na Cl体系,且栖霞山矿床的成矿热液温度、盐度及压力随成矿过程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首次以硅钙面控矿研究为切入点探讨栖霞山矿床的成矿机理。还原了硅钙面的物理化学条件(酸碱度、氧化还原障等)变化对不同矿物产出的约束,通过对不同元素的迁移和沉淀形式及机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栖霞山矿床成矿作用的具体过程,厘定栖霞山矿床成因类型为受硅钙面控制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并构建了栖霞山矿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关键词】:栖霞山 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硅钙面 “三位一体” 岩浆期后热液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前言12-40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12-13
- 1.2 研究现状13-35
- 1.2.1 世界及中国铅锌矿资源概述13-18
- 1.2.2 岩浆热液矿床研究现状18-21
- 1.2.3 硅钙面控矿研究现状21-32
- 1.2.4 栖霞山矿床勘查及研究现状32-35
- 1.3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35-36
-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36
- 1.5 工作内容及完成的工作量36-38
- 1.6 主要研究成果及进展38-40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40-51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演化简史40-45
- 2.2 区域地层45-46
- 2.3 区域构造46-47
- 2.4 区域岩浆岩47-48
- 2.5 区域变质作用48
- 2.6 区域矿产48-51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51-80
- 3.1 矿区地质背景51-58
- 3.1.1 地层51-52
- 3.1.2 构造52-57
- 3.1.3 岩浆岩57-58
- 3.2 矿体地质特征58-64
- 3.2.1 平山头矿段58-59
- 3.2.2 甘家巷矿段59-60
- 3.2.3 西库矿段60
- 3.2.4 虎爪山矿段60-64
- 3.3 矿体赋存规律及特征64-68
- 3.4 矿石特征68-76
- 3.4.1 矿石矿物特征68-69
- 3.4.2 矿石结构构造69-74
- 3.4.3 矿石类型74-76
- 3.5 围岩蚀变76-78
- 3.6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78-80
- 第四章 区域岩浆岩及其地球化学特征80-100
- 4.1 区域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80-82
- 4.1.1 岩浆岩的时序80-81
- 4.1.2 岩浆岩的空间分布特征序81-82
- 4.2 区域主要岩体分布及特征82
- 4.3 岩石学特征82-85
- 4.3.1 安基山铜矿岩体82-84
- 4.3.2 韦岗铁矿岩体84-85
- 4.4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85-88
- 4.4.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85
- 4.4.2 测试结果85-88
- 4.5 区域岩浆岩年代学研究88-90
- 4.5.1 安基山铜矿岩体88-89
- 4.5.2 韦岗铁矿岩体89-90
- 4.6 区域岩浆岩探讨90-100
- 4.6.1 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90-91
- 4.6.2 岩石成因类型91-92
- 4.6.3 源区性质92-93
- 4.6.4 构造环境判别93-95
- 4.6.5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95-100
- 第五章 成矿流体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100-121
- 5.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100-112
- 5.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101-102
- 5.1.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102-104
- 5.1.3 包裹体均一温度104-105
- 5.1.4 包裹体盐度105-108
- 5.1.5 包裹体密度108
- 5.1.6 包裹体压力108
- 5.1.7 包裹体成分分析108-111
- 5.1.8 成矿流体性质对成矿作用的影响111-112
- 5.2 流体成矿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变化112-117
- 5.2.1 元素迁移计算方法简述112-113
- 5.2.2 围岩蚀变和成矿过程中元素迁移113-117
- 5.3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117-121
- 第六章 成矿机制研究及探讨121-186
- 6.1 成矿物质来源121-136
- 6.1.1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121-125
- 6.1.2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125-128
- 6.1.3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128-135
- 6.1.4 铜的来源135-136
- 6.2 地球化学剖面地球化学特征136-170
- 6.2.1 地球化学剖面主量元素地球化学137-142
- 6.2.2 地球化学剖面微量元素地球化学142-150
- 6.2.3 地球化学剖面稀土元素地球化学150-158
- 6.2.4 地球化学剖面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158-162
- 6.2.5 地球化学剖面锶同位素地球化学162-170
- 6.3 成矿时代的判定170-173
- 6.3.1 区域成矿规律的证据170-171
- 6.3.2 构造控矿规律的证据171-173
- 6.3.3 岩矿地球化学的证据173
- 6.4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173-175
- 6.5 成矿物质迁移及沉淀175-177
- 6.6 硅钙面成矿机制探讨177-186
- 6.6.1 栖霞山矿床成矿空间定位解析177-180
- 6.6.2 硅钙面成矿作用过程探讨180-186
- 第七章 成矿作用过程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186-199
- 7.1 栖霞山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分析186-188
- 7.2 “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188-199
- 7.2.1 成矿地质体188-192
- 7.2.2 成矿构造和结构面192-195
- 7.2.3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195-197
- 7.2.4 栖霞山矿床“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197-199
- 第八章 结论199-203
- 8.1 取得的主要认识199-201
- 8.2 存在的问题201-203
- 致谢203-206
- 参考文献206-221
- 作者简介221-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龙钢;杨俊泉;辛江;;应用岩浆物理性质讨论浆混作用的发生——以西天山特克斯达坂花岗岩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30期
2 夏卫华;溶离作用在内生成矿中的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84年01期
3 L. N. Kogarko;干国梁;;碱性岩浆的成矿预测标志潜力[J];地质科学译丛;1992年02期
4 周金城,张海进,俞云文;浙江新昌早白垩世复合岩流中的岩浆混合作用[J];岩石学报;1994年03期
5 牛树银,董国润,许传诗;论太行山构造岩浆带的岩浆来源及其成因[J];地质论评;1995年04期
6 莫宣志,赵海岭,许立权;岩浆作用中几个重要的流体动力学问题[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7 夏林圻;张诚;;浙江桐庐、寿昌等地区火山杂岩中岩浆包裹体温压地球化学研究[J];西北地质科学;1989年02期
8 夏林圻;张诚;;浙江桐庐、寿昌等地区火山杂岩中岩浆包裹体温压地球化学研究[J];西北地质科学;1989年26期
9 郑济林;;存在岩浆的“逆向演化”吗?[J];火山地质与矿产;1993年01期
10 季克俭,王高尚,王立本,吕凤翔,张建华,王五一;关于尼格里的岩浆残余溶液的讨论[J];地质论评;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武斌;罗勇;苏文超;单强;牛贺才;;巴尔哲矿化花岗岩中熔体和熔体-流体包裹体——岩浆-热液过渡的信息[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黎诺;;高温气态变岩浆成岩和地液成矿作用[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6)[C];1993年
3 夏林圻;张诚;;浙江桐庐、寿昌等地区火山杂岩中岩浆包裹体温压地球化学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6)[C];1989年
4 宋谢炎;钟宏;胡瑞忠;马润则;;与二叠系峨眉地幔柱有关的岩浆硫化物成矿作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廷愚;任纪舜;;大陆地壳演化中岩浆作用的富碱趋势[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0)[C];1990年
6 张照伟;李文渊;张江伟;王亚磊;徐学义;高永宝;马中平;臧遇时;;新疆天山石炭-二叠纪大规模岩浆成矿事件与形成机制探讨[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1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突破分会场[C];2013年
7 张旗;金惟俊;李承东;焦守涛;;地热场中“岩浆热场”的识别及其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8 董国臣;莫宣学;赵志丹;王亮亮;陈涛;;冈底斯带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年代学证据[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曾令森;高利娥;王莉;;藏南冈底斯带南缘自古生代以来构造岩浆事件:以朗县岩浆-变质杂岩体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10 莫宣学;赵志丹;;印度-亚洲碰撞以来的重大构造-岩浆事件及其意义[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滕艳;大规模成矿取决于最强最后一次岩浆作用[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记者 滕艳;大规模成矿取决于最强最后一次岩浆作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刘江;科学有道 行者无疆[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飞;铜陵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系统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2 梁裕扬;西南印度洋脊中段岩浆—构造动力学模式(49°~51°E)[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3 车勤建;湘南锡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岩浆—流体—成矿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谢力华;滇西澜沧江岩浆—变质—构造活动带铜(金)多金属找矿远景研究[D];中南大学;2000年
5 程彦博;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区成岩成矿时空演化及一些关键问题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瞿泓滢;安徽铜陵凤凰山矽卡岩型铜矿床成矿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7 李永生;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作用过程的定量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索艳慧;印度洋构造—岩浆过程: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证据[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李进文;铜陵矿集区矿田构造控矿与成矿化学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4年
10 张明超;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玉凤;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岩浆混合作用动力过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周丽云;冀北花岗闪长岩的岩浆流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陈涛;西藏冈底斯带曲水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混合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崔圆圆;单县凸起铜成矿地质背景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5 彭惠娟;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夏芳;新疆北山含铜镍矿岩体物质来源及演化[D];新疆大学;2012年
7 李博强;岩浆作用过程微量元素定量模拟方法研究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8 李春娟;黑龙江省丰峦—鹤林农场找矿条件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9 霍庆龙;胶西北中生代陆内岩浆核杂岩拆离—滑脱带成矿与深部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0 朱明波;云南省富宁县牙牌—安定夕卡岩型铁矿矿床特征及成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4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414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