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磁层中波粒相互作用的模拟和观测研究
本文关键词:地球内磁层中波粒相互作用的模拟和观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球内 磁层 中波 相互 用的 模拟 观测 研究
【摘要】:内磁层中捕获有大量不同能量的带电粒子,存在着多种不同频率的等离子体波动。波粒相互作用对于内磁层中等离子体波动的激发以及带电粒子的动力学演化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从准线性理论模拟、试验粒子模拟以及观测资料分析三个方面,对内磁层中的一种重要的波粒相互作用——回旋共振进行全面的分析。 在第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地球内磁层中的带电粒子成分和主要等离子体波动,阐述了波粒相互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在第二章中,我们采用了完整的多成分冷等离子体色散关系,.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准线性扩散系数模型。该模型能够计算冷等离子体波动与任意带电粒子的回旋共振的扩散系数。我们分析了多种典型波模对辐射带电子以及环电流质子的作用,详细研究了不同中心频率的快磁声波对辐射带电子的加速效果。 在第三章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描述辐射带电子和环电流质子与单色平行传播的电磁离子回旋波共振特性的试验粒子模型。我们分析了在大振幅的回旋波作用下电子和质子表现出的三种非线性机制的特征,对比研究了试验粒子模型输运系数与准线性输运系数,强调了非线性作用的显著影响。 在第四章中,我们介绍了范艾伦探测器和电磁波动分析方法。我们利用范艾伦探测器数据首次观测证实了等离子层外嘶声波的起源,并通过准线性理论首次定量分析了等离子层外嘶声波对辐射带电子的损失作用。 在第五章中,我们总结了我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31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第一章 绪论11-27
- 1.1 内磁层带电粒子成分和运动11-20
- 1.1.1 等离子体层12-13
- 1.1.2 环电流13-15
- 1.1.3 范艾伦辐射带15-16
- 1.1.4 带电粒子的周期性运动16-20
- 1.2 内磁层主要等离子体波动20-25
- 1.2.1 电磁离子回旋波22
- 1.2.2 快磁声波22-23
- 1.2.3 哨声模嘶声波23-24
- 1.2.4 哨声模合声波24-25
- 1.3 波粒相互作用的概念及其在内磁层中的意义25-27
- 第二章 准线性波粒相互作用27-49
- 2.1 引言27-28
- 2.2 扩散系数表达式28-33
- 2.2.1 波动的频率和法向角分布29-30
- 2.2.2 局地扩散系数30-32
- 2.2.3 弹跳平均32
- 2.2.4 物理意义32-33
- 2.3 典型算例33-40
- 2.3.1 哨声模合声波34-35
- 2.3.2 哨声模嘶声波35-37
- 2.3.3 电磁离子回旋波37-40
- 2.4 快磁声波的加速作用对于中心频率的依赖40-48
- 2.4.1 研究背景40-42
- 2.4.2 扩散系数42-46
- 2.4.3 电子相空间密度的演化46-48
- 2.5 小结48-49
- 第三章 非线性波粒相互作用49-81
- 3.1 引言49-50
- 3.2 基本方法50-52
- 3.3 电磁离子回旋波与辐射带电子共振52-73
- 3.3.1 基本方程52-53
- 3.3.2 理论分析53-57
- 3.3.3 三种典型的非线性作用57-59
- 3.3.4 初始纬度的依赖关系59-63
- 3.3.5 输运系数63-73
- 3.4 电磁离子回旋波与环电流质子共振73-78
- 3.4.1 定性分析73-74
- 3.4.2 典型非线性机制74-78
- 3.5 小结78-81
- 第四章 内磁层波动观测81-95
- 4.1 引言81
- 4.2 范艾伦探测器81-84
- 4.2.1 ECT仪器82-83
- 4.2.2 EFW仪器83
- 4.2.3 EMFISIS仪器83-84
- 4.3 分析方法84-87
- 4.3.1 傅立叶变换84-85
- 4.3.2 奇异值分解方法85-87
- 4.4 等离子体层外嘶声波的起源和作用87-94
- 4.4.1 研究背景87-88
- 4.4.2 观测数据88-89
- 4.4.3 等离子体层外嘶声波起源的证据89-92
- 4.4.4 辐射带电子的投掷角散射92-94
- 4.5 小结94-95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95-99
- 参考文献99-119
- 致谢119-121
- 个人简历121-12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鑫;卢振武;夏利东;刘华;李萍;;白光日冕仪光学系统的杂散光抑制[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10期
2 李达;孟艳丽;陈波;;反射式莱曼阿尔法日冕仪杂光分析[J];光学学报;2012年08期
3 王晶晶;罗冰显;刘四清;龚建村;;结合实地观测和STEREO/HI图像观测分析2010年CME事件[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3期
4 朱瑾;杜爱民;曹馨;Tielong Zhang;徐文耀;;近地等离子体片中磁场扰动和离子速度扰动的统计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3期
5 王晶晶;罗冰显;刘四清;龚建村;;对自相似扩展(SSE)模型的改进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9期
6 顾旭东;赵正予;项薇;周晨;汪枫;;地球辐射带能量电子通量在不同地磁活动下的统计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3期
7 曹晋滨;;太阳风暴及其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年03期
8 V MISHIN;V ANGELOPOULOS;K H GLASSMEIER;J MCFADDEN;D LARSON;S MENDE;USAH FREY;C T RUSSELL;I MANN;D SIBECK;T I SAIFUDINOVA;M V TOLOCHKO;L A SAPRONOVA;H REME;E LUCEK;;THEMIS observations of two substorms on February 26,2008[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0年05期
9 ;Statist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lo CME and coronal dimming[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0年07期
10 ;Investig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space exploration[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R.Nakamura;E.V.Panov;W.Baumjohann;M.Volwerk;A.Retino;B.Zieger;V.Angelopoulos;K.-H.Glassmeier;J.P.McFadden;D.Larson;;Fast tailward flows in the plasma sheet boundary layer during a substorm on 9 March 2008:THEMIS observation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V.Angelopoulos;;THEMIS multipoint observations of Pi2 pulsation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lasmasphere[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曾立;王艳;李伟;陈昱;王作桂;魏新华;董伟;曹晋滨;;空间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感应式磁力仪研制进展[A];第二十四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SYMPATHETIC PARTIAL AND FULL FILAMENT ERUPTIONS OBSERVED IN ONE SOLAR BREAKOUT EVENT[A];S14 空间天气地基监测与数值模拟[C];2012年
5 吴伟仁;刘旺旺;唐玉华;张哲;;深空探测及几项关键技术发展趋势[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LUO Hao;CHEN GengXiong;DU AiMin;;Multipoint observations of Pi2 pulsations and correlation with dynamic processes in the near-Earth magnetotail on March 18,2009[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C];2015年
7 Zhonghua Yao;Zuyin Pu;Aimin Du;Vassilis Angelopoulos;Christopher J.Owen;Jiang Liu;Xiangning Chu;Xin Cao;Suiyan Fu;Qiugang Zong;Yuan Wang;;Pressure gradient evolution in the near-Earth magnetotail at the arrival of BBF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C];2015年
8 Z.H.Yao;Z.Y.Pu;C.J.Owen;S.Y.Fu;X.N.Chu;J.Liu;V.Angelopoulos;I.J.Rae;C.Yue;X.-Z.Zhou;Q.-G.Zong;X.Cao;Q.Q.Shi;C.Forsyth;A.M.Du;;Current reduction in a pseudo-breakup event:THEMIS observation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C];2015年
9 Y.Zhang;A.M.Du;X.S.Feng;W.Sun;Y.D.Liu;C.D.Fry;C.S.Deehr;M.Dryer;B.Zieger;Y.Q.Xie;;Simulated(STEREO) Views of the Solar Wind Disturbances Following the Coronal Mass Ejections of 1 August 2010[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猛;地球磁尾动力学过程的卫星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李世友;伴随磁场重联的静电孤立波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申成龙;日冕物质抛射及其空间天气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汤朝灵;利用双星和ClusterⅡ等对地球磁层的观测和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潘宗浩;日冕物质抛射的冰激凌—锥模型在空间天气现象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郑瑞生;利用SDO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小尺度日冕极紫外波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2年
7 吴明雨;地球磁层中等离子体波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刘凯;爆发日珥和太阳耀斑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钱,
本文编号:566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566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