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基因组结构、功能与调控模式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蓝藻基因组结构、功能与调控模式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摘要】:蓝藻是现今已知的最古老、最简单的一类微生物。由于蓝藻基因组较小,所以对其基因组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可以更容易和更快地获得比较完整的信息,而这些信息能够被应用于药物生产、疫苗开发和疾病防治。非编码小RNA(sRNA)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例如转录调节、染色体复制、RNA加工与修饰以及蛋白质翻译与降解。对蓝藻sRNA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蓝藻细胞复杂的调控机制,对于制作RNA干扰片段用于基因沉默实验、揭示人类胚胎发育以及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蓝藻能够主动适应不同的环境,也能够对周围的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pH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信号,它能影响蓝藻的生理过程和毒素合成,对其酸应答调控机制的研究可以为抗生素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从蓝藻菌株的基因组入手,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工具,首先系统地分析了最新测序的蓝藻基因组结构,解释其重要基因和蛋白质的功能,然后着重探讨了蓝藻sRNA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模式,最后构建了蓝藻对酸胁迫的基因调控网络,并分析了蓝藻细胞的酸胁迫应答机制。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Synechococcus PCC7336基因组结构解析。我们通过构建本地比对数据库和本地注释数据库,对已测序的蓝藻菌株Synechococcus PCC7336进行解析。首先预测了该菌株基因组上编码基因的个数、GC含量和偏移率、核心RNA基因数量和常见的重复序列,并通过与蓝藻其他菌株相关数据对比来显示出Synechococcus PCC7336的差异性。接着,分析和归纳了该菌株参与光合作用、信号传导和调控代谢的基因功能。最后,基于16S rRNA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Synechococcus PCC7336在进化过程中与聚球藻其他菌株的差异较大,推测Synechococcus PCC7336是聚球藻属一个独立的分支。2.非编码RNA及基因岛的功能研究。蓝藻非编码RNA Yfr家族到目前为止已发现20个成员,但相关研究报道甚少。我们着重以Yfr1和Yfr7为研究对象。通过序列比对,我们首先发现了Yfr1和Yfr7都有一段非常保守的区域,具有独立的启动子和终止子。它们的二级结构呈现茎-环-茎的排列方式。然后,以经典的Waterman算法并结合杂交能量来预测Yfr7所调控的目标基因,并阐述了这些基因的细胞分布、分子功能和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接着,对Yfr1和Yfr7作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它们都与蓝藻菌株种类和生活环境有关。同时,我们也对Yfr家族的其他成员做了概括性的分析和总结。最后,我们预测出Synechocystis PCC6803所含有的11个基因岛的具体位置,并根据实际作用对这些基因岛进行了分类。3.低酸环境下蓝藻基因调控网络的构建。我们首先从大肠杆菌、乳球菌和沙门氏菌中收集与酸胁迫应答相关的基因并将它们映射到Synechocystis PCC6803基因组上,构建含有85个基因的初始模板。然后利用基因簇排列特点、全局性调控子、蛋白质相互关系和基因系统发育谱关系对初始模板进行了扩展,构建出一个含有264个基因的完整模板,并根据功能将它们分为6类。随后我们对基因做富集分析,并结合已有文献证实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并绘制出基因之间的连接关系图。最后我们总结出Synechocystis PCC6803在低酸应答时细胞调控的主要步骤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一些基因的产物能参与多条代谢反应。我们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以个体为单位,从序列、结构到进化、调控等多角度和多层次对蓝藻菌株进行了解析,得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同时也填补了一些国内外的研究空白。蓝藻在生物燃料、绿色肥料和食品生产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研究能够为蓝藻在经济生产和生态保护等领域提供指导价值。
【关键词】:基因组 非编码RNA 进化 调控 胁迫应答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43.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30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2
- 1.2.1 蓝藻基因组结构研究13-17
- 1.2.2 蓝藻非编码RNA研究17-18
- 1.2.3 蓝藻环境胁迫应答研究18-22
- 1.3 相关生物信息学工具概述22-27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27-28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28-30
- 第二章 蓝藻新菌株基因组结构解析30-45
- 2.1 引言30
- 2.2 材料和方法30-32
- 2.2.1 材料30
- 2.2.2 基因组基本信息分析30-31
- 2.2.3 本地比对数据库的构建31
- 2.2.4 本地注释数据库的构建31-32
- 2.2.5 次级代谢调控路径分析32
- 2.2.6 进化树的构建32
- 2.3 结果32-44
- 2.3.1 Synechococcus PCC7336的基因组序列特征32-34
- 2.3.2 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功能34-42
- 2.3.3 同源蛋白功能及分类42
- 2.3.4 进化分析42-44
- 2.4 本章小结44-45
- 第三章 蓝藻非编码RNA及基因岛研究45-62
- 3.1 引言45-46
- 3.2 材料和方法46-48
- 3.2.1 材料46
- 3.2.2 序列提取46
- 3.2.3 功能研究46-48
- 3.2.4 进化树的构建48
- 3.2.5 基因岛的预测48
- 3.3 结果48-61
- 3.3.1 Yfr1的生物学特征48-50
- 3.3.2 Yfr7的生物学特征50-57
- 3.3.3 Yfr家族其他成员57-58
- 3.3.4 基因岛的功能分析58-61
- 3.4 本章小结61-62
- 第四章 酸环境下蓝藻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62-79
- 4.1 引言62-63
- 4.2 材料和方法63-65
- 4.2.1 材料63
- 4.2.2 初始模板的构建63
- 4.2.3 模板扩展63-64
- 4.2.4 预测基因的验证64
- 4.2.5 基因网络的构建64-65
- 4.3 结果65-77
- 4.3.1 已知功能基因的映射65-67
- 4.3.2 基于操纵子特征的模板扩展67-68
- 4.3.3 基于 σ38的模板扩展68-70
- 4.3.4 基于蛋白质相互关系的模板扩展70-73
- 4.3.5 基于基因系统发育谱的模板扩展73-74
- 4.3.6 预测基因的检验74-75
- 4.3.7 酸应答调控网络的构建75-76
- 4.3.8 酸环境下Synechocystis PCC6803基因的调控机制76-77
- 4.4 本章小结77-79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79-84
- 5.1 总结79-83
- 5.1.1 蓝藻基因组79-81
- 5.1.2 蓝藻非编码RNA81-82
- 5.1.3 蓝藻对环境胁迫的应答82-83
- 5.2 展望83-84
- 致谢84-85
- 参考文献85-9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98-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光清;云涛;倪征;张玉颖;;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J];Virologica Sinica;2006年02期
2 ;海葵兼具动植物特性[J];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4年06期
3 ;比较基因组学揭示哺乳动物基因组脆性区域产生与消亡的过程[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1年01期
4 曲士绵,彭学贤,莽克强;大麦条纹花叶病毒新疆株3'端基因组的克隆及分析[J];病毒学报;1988年03期
5 王亚辉;基因组结构和遗传语言[J];中国科学基金;1994年03期
6 郑君芳,陈文峰,刘桂荣,隋新华,朱万孚,陈文新,Randal N.Johnston,刘树林;根瘤菌基因组结构的多样性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4期
7 芦银华,华修国,崔立,谈国蕾,许立华,黄伟坚,陈德胜,陈溥言;感染性猪圆环病毒2型基因组DNA的分子克隆[J];中国病毒学;2003年04期
8 范进江;薄新文;钟发刚;;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组结构与蛋白功能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年05期
9 郭海涛,张珈敏,胡远扬;蟑螂浓核病毒全核苷酸序列与基因组结构[J];科学通报;2000年10期
10 吕宗吉,涂长春,余兴龙;猪瘟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现超;安德荣;青玲;杨水英;;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聂庆华;曾华;雷明明;张细权;;鸡ghrelin基因组结构研究及全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张辉;唐青海;刘长明;;猪圆环病毒基因组复制机制的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方常鸣;徐永华;;一个新的人类极性蛋白基因ASIP的cDNA序列、基因组结构和转录拼接异构体[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徐来祥;张知彬;;逆转座子在生物遗传多样性中的作用[A];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卢福浩;唐顺明;沈兴家;王娜;赵巧玲;张国政;郭锡杰;;家蚕孵化酶样基因的克隆及其基因组结构和卵期表达分析[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李博;江锡兵;王泽亮;张志毅;;毛白杨基因组内转录区域遗传杂合水平估算[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福宾;;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微生物基因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仲妍妍;李昂;王寿昆;王光瑛;;番鸭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与克隆[A];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优质畜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方福德;基因组测定 破解生命奥秘里程碑[N];人民日报;2000年
2 编译 阿胜 (欣华);HIV基因组结构成功破译[N];医药经济报;2009年
3 毛文波;全球合力成功破译杨树基因组序列[N];科技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益;蓝藻基因组结构、功能与调控模式的生物信息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陆枫;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自动注释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尤翠平;不同倍性鱼线粒体全基因组及肝脏转录组中线粒体相关基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吴承春;侵染匧头的病毒种类鉴定及其部分病毒序列基因组特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飞;基于神经网络集成的基因组结构变异检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林常有;鸭MHCⅠ类分子cDNA克隆及其基因组结构[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林彭;几种基因组评估方法选择效率的比较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4 陈卫红;鸭IL-8 cDNA克隆与基因组结构分析及其重组蛋白的表达[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胡团军;鹅MHC classⅠcDNA克隆、基因组结构、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王伟;不同品种马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7 王双寅;基因组三维结构的数据处理、结构预测和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8 宿英;利用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关联分析鉴别猪疝气易感基因[D];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
9 罗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10 李旭;新城疫病毒长春株结构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全基因组克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58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658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