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酸修饰川芎嗪纳米粒体内外靶向特征及增强肿瘤转移抑制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叶酸修饰川芎嗪纳米粒体内外靶向特征及增强肿瘤转移抑制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优化叶酸壳聚糖川芎嗪纳米粒(主动靶向纳米粒,FA-CS-LZ-NPs)的制备工艺,考察其体内外靶向特征,探讨其抑制肿瘤转移作用与机制。方法:1.主动靶向纳米粒制备和处方、工艺优化。离子交联法制备主动靶向纳米粒,选取叶酸壳聚糖(FA-CS)浓度、多聚磷酸钠(TPP)浓度、p H值为主要影响因素,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作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纳米粒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2.主动靶向纳米粒体外靶向性考察。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叶酸受体表达水平,筛选细胞用于下一步试验。MTT法检测主动靶向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确定给药剂量。取Bel7402细胞(叶酸受体高表达)分别给予主动靶向纳米粒(FA-CS-LZ-NPs)、被动纳米粒(CS-LZ-NPs)和川芎嗪溶液(LZ),另取L-02(叶酸受体低表达)给予FA-CS-LZ-NPs,HPLC法检测不同时间内细胞对LZ的摄取。FA-CS-LZ-NPs作用于三种叶酸受体表达水平不同的细胞,4h后,HPLC法检测各组细胞内LZ的浓度。3.主动靶向纳米粒体内靶向性考察。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FA-CS,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分析产物的结构表征。荧光素标记主动纳米粒(FITC-FA-CS-NPs)和被动纳米粒(FITC-CS-NPs),H22荷瘤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上述两种标记药物和FITC溶液后,于30min后活体荧光成像,随即小鼠离体组织荧光成像。另取,H22荷瘤小鼠分别尾静脉给予FA-CS-LZ-NPs、CS-LZ-NPs和LZ,HPLC法分析在不同时间点小鼠血浆与组织内川芎嗪药物浓度。4.主动靶向纳米粒抑制肿瘤转移的研究。建立小鼠H22肿瘤转移模型,随机分为8组,分别给予:FA-CS-LZ-NPs(40mg/kg,高剂量)、(20mg/kg,中剂量)、(10mg/kg,低剂量),CS-LZ-NPs(20mg/kg),LZ(20mg/kg),主动空纳米粒(FA-CS-NPs),5-FU(20mg/kg),生理盐水(0.2m L)。连续给药21天,比较各组小鼠体重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瘤中MMP-9、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各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结果:1.按照优化处方(1mg/m L FA-CS,0.89mg/m L TPP,p H4.61)制备FA-CS-LZ-NPs,该纳米粒的包封率为(36.72±0.65)%,载药量为(9.44±0.17)%,粒径为141.1±0.6 nm,分散度(PDI)为0.219±0.011,Zeta电位为20.8±1.4 mv,可知实验观察值和模型预测值都比较接近,模型预测性良好。2.Western Boltting测得Bel7402、L-02细胞叶酸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可用于后续试验。主动靶向纳米粒对Bel7402、L-02细胞的无毒剂量是LZ 47.5μg·m L-1。Bel7402和L-02细胞给药4h后,胞内川芎嗪浓度达到饱和,而且FA-CS-LZ-NPs组Bel7402细胞内LZ药物浓度显著高于CS-LZ-NPs组、LZ溶液组以及L-02细胞FA-CS-LZ-NPs组。说明叶酸修饰的纳米粒促进了Bel7402对药物的摄取。Hela、Bel7402、L-02三种细胞分别给予FA-CS-LZ-NPs处理,经HPLC检测细胞内川芎嗪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HelaBel7402L-02,证明细胞内药物摄取量与细胞叶酸受体表达水平成正相关。3.FITC-FA-CS与FA-CS相比,红外图谱中,在1575cm-1处弯曲振动增强,是壳聚糖的氨基与FITC的异硫氰根反应的结果;核磁氢谱图中,δ6.715,δ6.949ppm处新增两个位移值,为FITC芳烃质子峰,证明FITC偶联到叶酸壳聚糖骨架上。活体成像观察发现,与注射FITC-CS-NPs和FITC溶液相比,注射FITC-FA-CS-NPs荷瘤小鼠肿瘤部位的荧光强度要强。离体脏器成像和体内LZ药物分布结果显示,主动纳米粒组在肿瘤组织的分布显著高于被动纳米粒组、溶液组。经过叶酸修饰的纳米粒主要集中在肿瘤、肝、肾部位,而未经叶酸修饰的纳米粒主要集中在肝、肺部位,溶液组中组织分布较少。4.5-FU组小鼠体重呈下降趋势,其他给药组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表明川芎嗪纳米粒毒副作用小。MMP-9、VEGF蛋白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下调,且主动靶向纳米粒抑制效果较好。FA-CS-LZ-NPs与CS-LZ-NPs、LZ溶液相比,抑制肺部转移瘤效果更好,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本实验优化制备出的叶酸壳聚糖川芎嗪纳米粒粒径较小,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体外实验表明此制剂对叶酸受体高表达的Bel7402细胞具有靶向性。体内实验表明该制剂对叶酸受体高表达的H22肿瘤模型靶向效果良好。与被动纳米粒组、川芎嗪溶液组相比较,主动靶向纳米粒对H22转移模型具有更好的抑制肿瘤转移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MMP-9、VEGF表达水平实现的。
【关键词】:纳米粒 川芎嗪 制备优化 靶向性 抑制转移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43
【目录】:
- 中文摘要8-11
- 英文摘要11-15
- 前言15-16
- 材料和方法16-22
- 一、实验材料16-17
- 1 仪器16
- 2 药品与试剂16-17
- 3 细胞株与动物17
- 二、方法17-22
- 1 主动靶向纳米粒制备和处方工艺优化17-19
- 1.1 主动靶向纳米粒的制备17
- 1.2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17-18
- 1.3 粒径、Zeta电位的检测18
- 1.4 效应面法优化处方设计18-19
- 2 主动靶向纳米粒靶向性考察19-21
- 2.1 体外细胞实验19-20
- 2.2 动物实验20-21
- 3 主动靶向纳米粒抑制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21-22
- 3.1 建立肿瘤转移模型21
- 3.2 分组给药及处理21
- 3.3 免疫组织化学21-22
- 4 统计学处理22
- 结果22-39
- 1. 主动靶向纳米粒制备和处方工艺优化22-28
- 1.1 HPLC方法专属性及川芎嗪标准曲线22-23
- 1.2 精密度和回收率23
- 1.3 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结果23-28
- 1.4 FA-CS-LZ-NPs粒径分析及Zeta电位28
- 2. 主动靶向纳米粒体外靶向性考察28-31
- 2.1 细胞叶酸受体表达情况28-29
- 2.2 主动靶向纳米粒的细胞毒性29-30
- 2.3 HPLC检测细胞内川芎嗪的摄取30
- 2.4 主动靶向纳米粒的叶酸受体依赖靶向性30-31
- 3. 主动靶向纳米粒的体内靶向性考察31-36
- 3.1 FITC-FA-CS的结构表征31-32
- 3.2 FITC-FA-CS-Nps活体成像32-33
- 3.3 主动靶向纳米粒体内分布33-36
- 4. 川芎嗪主动靶向纳米粒抑制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36-39
- 4.1 FA-CS-LZ-NPs对H22转移模型体重的影响36
- 4.2 肿瘤原发灶MMP和VEGF表达变化36-38
- 4.3 对肺部转移瘤的影响38-39
- 讨论39-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6
- 综述46-56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忻志鸣;叶根深;;纳米粒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年16期
2 潘研,郑俊民,唐星,郝劲松,周蕾;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2年12期
3 胡俊,刘玉玲;载药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年05期
4 方超,施斌,裴元英;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隐形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稳定性[J];药学学报;2004年11期
5 沈成蓉;张阳德;赵劲风;;长循环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谢向阳;刘宏;陈鹰;梅兴国;;病毒纳米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3年01期
7 王杰,张强;长循环纳米粒[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9年06期
8 陈大兵,杨天智,吕万良,张强;紫杉醇长循环固态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内外研究[J];药学学报;2002年01期
9 梅之南,杨祥良,徐辉碧;生物降解聚合物长循环纳米粒[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年07期
10 陈大兵,吕万良,杨天智,李静,张强;紫杉醇表面修饰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和性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琪;丛龙波;黄雅洁;岳鹏飞;袁海龙;;纳米粒载药系统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高静;张玮;储藏;王晓宇;张敏;武鑫;高申;;基于微针递送的PLGA纳米粒在人皮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洁;刘青锋;冯程程;沈烨虹;邵夏炎;田志强;周佳辰;张奇志;;马铃薯凝集素修饰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经鼻入脑靶向性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朱铉;李福男;苏美琴;;巯基壳聚糖的合成及其眼用纳米粒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高静;张玮;高申;;微针阵列技术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高小玲;武炳贤;陶炜兴;陈钧;蒋新国;;凝集素修饰纳米粒介导多肽药物经鼻入脑的靶向性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黄潇;;眼用氟尿嘧啶纳米粒制剂的制备[A];第六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胡豫;;组织因子靶向性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抗血栓治疗中的应用[A];第十二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李学明;徐元龙;陈国广;韦萍;;15-氟尿嘧啶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大鼠的药物动力学[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继云;廖美华;陶蓉蓉;杜永忠;楼宜嘉;韩峰;;脂质纳米粒递药系统对脑内自噬-溶酶体信号的影响及机制[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霞;液体中的纳米粒子可用于存储信息[N];科技日报;2014年
2 王小龙;纳米粒子可经水果等食物进入人体[N];科技日报;2013年
3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 纪小龙;纳米技术在开拓新药中应用前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4 记者 白毅;新型药物纳米输送系统研究取得多项创新[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记者 华凌;磁电纳米粒子可传递药物直入大脑[N];科技日报;2013年
6 平其能;纳米药物制剂的现状与未来[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上海中药研究所制备出氟苷新型给药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记者 白毅;复合物纳米粒可作为胰岛素口服给药新载体[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记者 毛黎;放射性纳米粒子可定向附着杀灭癌细胞[N];科技日报;2013年
10 甘勇 林艳琼 陈庆华;微粒系统用于眼用制剂成新趋势[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丽;多糖修饰的PLGA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2 韦伟;新型功能性油脂的生物催化合成,表征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武敬亮;载阿霉素组氨酸修饰透明质酸纳米粒的制备及抗肿瘤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赵小智;包裹芘的高分子纳米粒的制备、表征以及体内外行为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张静;油酰壳聚糖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蒋新宇;抗癌药物纳米粒载体系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7 袁弘;固体脂质纳米粒口服药物载体经胃肠道转运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陈洁;马铃薯凝集素修饰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经鼻入脑的递药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孙彦华;基于金纳米粒的生物分子化学发光分析新技术[D];复旦大学;2012年
10 刘玉梅;长春碱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藤;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硬膜外释药特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峻;新型骨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欢;介孔碳球纳米粒用于阿霉素传递系统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胡慧中;甘草次酸修饰的PEI-PLGA的合成及其作为纳米粒载体的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5 杨涛;复合诊疗纳米粒用于多模态成像和光热治疗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郭苗;载Cypate多功能纳米粒在肿瘤多模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孙川;靶向乳腺癌细胞的他莫昔芬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初步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薛君;AFP单抗修饰的载DCN PLGA纳米粒对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刘婷先;基于结合型寡聚核苷酸构建药物与基因共载纳米粒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黄丽;Cypate/DOX-SiO_2纳米粒用于肿瘤诊疗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叶酸修饰川芎嗪纳米粒体内外靶向特征及增强肿瘤转移抑制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386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