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昆虫嗅觉基因识别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7 16:11

  本文关键词: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昆虫嗅觉基因识别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农业大学》 2015年

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昆虫嗅觉基因识别的应用研究

曹德盼  

【摘要】:昆虫在自然界中数量的繁盛在某种程度上归功于它们生存和生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高度灵敏的嗅觉系统。昆虫利用这个灵敏的嗅觉系统在自然界成千上万种气味中辨别出自己倾向或者偏爱的气味成分,从而引起特定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如定位寄主食物和栖息场所、探求配偶、交配并产卵、躲避天敌等。研究昆虫的嗅觉系统,有助于阐明昆虫个体间、不同昆虫物种间的化学通讯机制,了解昆虫对寄主的识别、选择机制,为高效的昆虫行为调节剂研发提供理论基础,为高特异性昆虫诱集剂、驱避剂的开发提供可靠的靶标位点。限制昆虫嗅觉系统研究的一大难点是嗅觉基因的高度分异性。嗅觉基因极低的相似性使得同源克隆、探针调取等传统方法无法获取新的基因序列;而嗅觉基因较低的表达量限制了筛选c DNA文库等手段的效率。因此,发展高灵敏度、高通量的嗅觉基因识别方法,对于推动昆虫嗅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NGS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的诞生,为非模式生物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测序技术的进步、测序成本的降低使得对非模式生物的组学研究成为可能,基因组、转录组测序已经成为技术可行、成本可接受的研究手段。然而NGS测序产生的海量数据无法使用传统的处理方式研究和利用。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昆虫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用以从昆虫基因组、转录组数据中识别嗅觉相关基因。通过应用该分析流程,本文分析鉴定了数种昆虫的嗅觉基因家族,并对一些近缘物种的基因进行了进化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通过挖掘棉蚜基因组数据,人工拼接潜在的外显子序列,鉴定得到45条假定Ago OR序列模型,其中22条序列编码拥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9条属假基因。通过序列比较,我们发现Ago OR与Ap OR拥有较高的相似性,其平均值为54.76%;有26个Ago OR序列拥有与其相似度超过50%的Ap OR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了16个蚜虫同源基因簇,其中一些同源基因簇的物种间相似度超过70%;除高相似度序列外,还发现了5个Ago OR特异延伸簇,其序列相似度均低于50%。通过比较棉蚜和豌豆蚜嗅觉受体基因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共发现5个共有的保守内含子剪切位点。对离子型受体IR的挖掘构建出13个Ago IR基因模型,其中11条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所有Ago IR均具备完整的谷氨酸受体家族S1、S2、PORE结构域,但均不具备完整的α氨基识别位点。对Ago OR、Ago IR的时空表达差异研究表明,Ago OR基因均表达在嗅觉器官集中的头部,在非嗅觉器官表达量极低;而棉蚜IR基因除嗅觉组织外,在足和胸腹中也有表达。2.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成虫触角转录组的分析共识别出Csup OR基因47个、假定Csup IR基因20个、假定Csup OBP基因26个、假定Csup CSP基因21个。其中23条Csup OR序列为全长序列;6个嗅觉受体基因属于二化螟性信息素受体。20个假定Csup IR基因中包含13条全长序列;13个Csup IR发现了相对应的Dmel/Bmor/Slit IR同源物;5个Csup IR序列被认为是二化螟特异的基因。26个假定Csup OBP中的22个拥有典型的6个保守半胱氨酸模式,剩余4个属于minus-C subgroup,其第二个半胱氨酸位点被赖氨酸残基取代。21条假定Csup CSP中的18条序列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和信号肽,全部假定Csup CSP基因拥有保守的4个半胱氨酸模式和6个α螺旋二级结构。3.在小菜蛾成虫触角转录组中共鉴定出110个嗅觉相关基因,含53个Pxyl OR基因、16个假定Pxyl IR基因、24个假定Pxyl OBP基因、15个假定Pxyl CSP基因和2个假定SNMP基因。53个假定Pxyl OR中的23个拥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7个Pxyl OR基因被认定为小菜蛾的性信息素受体,并在系统发生树中形成小菜蛾特异簇。16条假定Pxyl IR基因中,5个unigene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9个unigene经TMHMM2.0鉴定具有3个跨膜结构域。24个假定气味结合蛋白基因中,包含3个PBP、3个GOBP、18个普通OBP,其中19个Pxyl OBP基因具有完整ORF,22个Pxyl OBP具有信号肽。4.在近缘物种美洲棉铃虫与阿根廷棉铃虫触角转录组中,分别发现了62、60个假定嗅觉受体基因,18、17个假定离子型受体基因和各38个假定气味结合蛋白基因。这些基因经与棉铃虫、烟青虫、二化螟嗅觉基因联合分析,共发现直系同源嗅觉受体17组;同时也发现了一批仅在铃夜蛾属中存在的基因,这些独有的基因可能与铃夜蛾属物种生境中特有的化学物质相关。5.应用phylogenomics方法对美洲棉铃虫、阿根廷棉铃虫、棉铃虫、烟青虫触角转录组进行分析,共发现直系同源基因簇1670个,其功能主要集中于cellular process、metabolic process、single-organism process等维持生理活动相关的过程。对这1670个OG的达尔文选择分析显示,379个OG在达尔文选择选择位点分析中表现出承受正选择压力;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主要构成细胞与细胞器,执行结合活性、催化反应及转运等相关功能,并在生物过程调节、着色、定位、刺激反馈等生理过程中呈明显的富集趋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3;Q811.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国华;李苗孟;胡美英;罗倩;胡黎明;;斜纹夜蛾触角气味结合蛋白基因SlitGOBP2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2 ;Cloning,expression and binding specificity analysis of odorant binding protein 3 of the lucerne plant bug,Adelphocoris lineolatus(Goez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0年34期

3 侯有明,庞雄飞,梁广文;性诱剂对小菜蛾种群控制的应用技术研究[J];昆虫天敌;2000年03期

4 程家安;朱金良;祝增荣;章连观;;稻田飞虱灾变与环境调控[J];环境昆虫学报;2008年02期

5 孟祥玲 ,张广学 ,任世珍;棉铃虫的生物学进一步研究[J];昆虫学报;1962年01期

6 吴才宏;棉铃虫雄蛾触角的毛形感器对其性信息素组分及类似物的反应[J];昆虫学报;1993年04期

7 王桂荣,郭予元,吴孔明;棉铃虫普通气味结合蛋白Ⅱ基因的表达及鉴定[J];昆虫学报;2002年03期

8 赵新成,阎云花,王琛柱;实夜蛾属和铃夜蛾属昆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2003年01期

9 杨慧;严善春;彭璐;;鳞翅目昆虫化学感受器及其感受机理新进展[J];昆虫学报;2008年02期

10 杜永均,,严福顺,唐觉;大豆蚜触角嗅觉感器结构及其功能[J];昆虫学报;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希武;农药防治棉铃虫浅谈[J];安徽化工;1999年06期

2 杜静梅;袁海滨;任炳忠;;蝗虫触角感受器研究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3期

3 孙钢锁;索文霞;郑伟;张大飞;;利用气象因子对棉铃虫二代成虫高峰期进行预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7期

4 李武权,葛中霞,王太高,王义成,徐金兰;性诱剂与树枝把对棉铃虫的诱蛾效果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5期

5 李长福,吴振廷,沈基长,张玉翠,林华峰;转Bt基因棉的检测和抗虫性鉴定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6 王瑞明,林付根,陈永明,王义成;江苏盐城农区捕食性天敌常见种在Bt棉田的消长动态[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7 周国庆,周生丰,顾汉琴,伍兰萍,李春宏;转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29抗病虫性及生育性状表现[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8 王向阳,夏风;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防治指标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1期

9 严克华,钱泽岭,曹琴,单晓林,陈辉民;蜘蛛常见种在两类棉田的消长动态与分布[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10 周桂生,封超年,李国生,余月书,孙冲,吴进;密度和磷钾肥配比对棉花盛花期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向永;尹艳琼;赵雪晴;谌爱东;;通海菜区小菜蛾的主要生物学特征[A];云南省昆虫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彭丽年;苏学元;伍亚琼;蒋凡;刘勇;;桶混施用氯虫·噻虫嗪和苯醚甲·丙环对水稻中后期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效果研究[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林凤敏;吴敌;陆宴辉;王沫;张永军;吴孔明;;棉花叶片茸毛性状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A];“回眸六十年,再创新局面”——北京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刊[C];2010年

4 胡飞;王进军;夹福先;李建勋;;空心莲子草叶甲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A];庆祝重庆市植物保护学会成立10周年暨植保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徐金汉;关瑞峰;姚文辉;连占烽;李世铭;;福建主要稻区二化螟越冬特点[A];2008年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邓曙东;张青文;徐冠军;周世文;;转Bt基因棉在湖北棉区对棉铃虫的抗性表现[A];华中昆虫研究(第一卷)[C];2002年

7 李海超;乔奇;原国辉;郭线茹;罗梅浩;吴少英;;昆虫嗅觉识别系统的研究概况[A];华中三省(河南、湖北、湖南)昆虫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吉原香;周宏平;;信息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新形势下林业机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杨合同;赵晓燕;陈凯;李纪顺;郭勇;王贻莲;;棉铃虫致病菌分离、鉴定及高活力苏云金杆菌的筛选[A];山东农业微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谭琳;江紫薇;张勤;王志高;周红春;李密;;鳞翅目蛾类性信息素合成激活神经肽研究进展[A];华中昆虫研究(第6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升祥;家蚕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张涛;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性信息素的提取鉴定及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王玉洁;挥发性物质在荔枝—荔枝蝽二重营养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4 杨亚军;棉铃虫Cry1Ac抗性相关钙粘蛋白基因突变的鉴定与检测[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杨明伟;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相关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6 张永军;外源Bt杀虫蛋白与棉花抗虫次生物的互作关系及转Bt基因棉花诱导抗虫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7 王立霞;Xenorhabdus bovienii A54菌株杀虫物质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8 刘勇;小麦—麦蚜—天敌互作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9 江丽辉;信息化合物在小菜蛾和菜蛾绒茧蜂寄主选择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1年

10 杨广;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小菜蛾绒茧峰之间的相互作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胜波;斜纹夜蛾与转基因棉(Cry1Ac)的互作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凤敏;不同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生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商建农;西湖龙井茶区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杜文晓;新疆棉区棉铃虫种群对Bt毒蛋白(Cry1Ac)抗性的监测[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5 侯守鹏;转Bt基因水稻对褐飞虱卵及其寄生蜂—稻虱缨小蜂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6 谢辉;榨菜与紫甘蓝嫁接嵌合体对三种植食性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7 俞明全;浙江省三门县何家水稻生产的生态调控技术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张尚卿;寄主植物信息化学物质鉴定及其对绿盲蝽的引诱作用[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车菲;双斑蟋尾须感器超显微形态及腹末神经节的投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宏伟;中国厕蝇属Fannia R.-D.代表种触角感受器研究探讨(双翅目:厕蝇科)[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琛柱 ,赵新成;昆虫的嗅觉与仿生[J];大自然;2005年05期

2 姚永生,原国辉,罗梅浩;铜绿丽金龟成虫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观察[J];华北农学报;2004年03期

3 赵冬香;莫圣书;卢芙萍;王爱萍;;荔枝蝽触角化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华东昆虫学报;2006年01期

4 冯夏,陈焕瑜,吕利华,莫严,卢悦昌,谢齐贺,张小雄;广东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高泽正;吴伟坚;梁广文;;中华微刺盲蝽触角环境扫描电镜观察[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张雪燕,何婕,叶翠玉,薛熠;云南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监测和药剂防治试验[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7 汤德良,王琛柱,罗林儿,钦俊德;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下颚栓锥感器对某些化合物反应特性的比较[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0年05期

8 尚稚珍,王银淑,邹永华;二化螟饲养方法的研究[J];昆虫学报;1979年02期

9 吴才宏;棉铃虫雄蛾触角的毛形感器对其性信息素组分及类似物的反应[J];昆虫学报;1993年04期

10 赵新成,阎云花,王琛柱;实夜蛾属和铃夜蛾属昆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英胜;落叶松毛虫对落叶松挥发性化合物的诱导与利用[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礼,邰发道,安书成;哺乳动物主要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信息识别的编码模式[J];兽类学报;2004年04期

2 唐敏;刘巧琼;李光武;;嗅觉系统结构功能及经嗅觉给药通路的研究进展[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6年01期

3 张敬虎;;嗅觉及其与生殖的关系研究的进展(文献综述)[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4 陈绍业;;其妙无比的嗅觉[J];科学大众;1995年01期

5 王鸿杰,张志文;嗅觉之谜——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J];生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6 张静;张建新;;嗅觉研究的发展进程及动态[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4期

7 王又明;;嗅觉的一些生物学特性[J];生物科学信息;1989年04期

8 欧阳楷,高军涛,孟欣;兔嗅觉系统的动力学研究──混沌状态[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97年02期

9 郑茜茜;;嗅觉识别模型研究新进展[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张锦;朱尚武;王莹;黄诗苹;王如龙;;面向仿生的嗅觉神经系统建模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国华;罗爱民;;智能嗅觉及其应用[A];'99全国包装与食品加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杜莹;;嗅觉神经元模型的同步放电序列分析[A];The 5th 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李光武;任振华;刘巧琼;徐金勇;孙伟;左佳佳;杨爱红;;嗅觉系统脑靶向嗅质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4 魏永祥;韩德民;;嗅觉味觉的研究进展[A];第二届全国变应性鼻炎诊疗技术学习班讲义汇编[C];2007年

5 朱莹莹;倪道凤;许彩民;;老年痴呆大鼠嗅觉系统免疫组化及凋亡的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6 杜莹;王如彬;陆启韶;;嗅球网络神经模型的放电序列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7 李光武;任振华;刘巧琼;徐金勇;孙伟;左佳佳;蔡荣凤;杨爱红;杨天鹏;许永成;汪莉;;嗅觉通路与脑功能神经药理学机制研究概述[A];华东六省一市第22届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术年会暨山东解剖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8 杜莹;王如彬;;嗅觉神经元模型的同步放电序列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安然 本报驻京记者 李虎军;[N];南方周末;2004年

2 李荔;[N];北京科技报;2010年

3 王小龙;[N];科技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吕媛 童光来 李婵 实习记者 刘茵;[N];北京科技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曹德盼;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昆虫嗅觉基因识别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2 许智祥;糖原合酶激酶3β在嗅觉系统中功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3年

3 朱莹莹;拟老年痴呆大鼠模型嗅觉系统相关改变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4 龚蓉;膜上鸟苷酸环化酶在大脑和在嗅觉系统中的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铭;基于鼻粘膜色谱效应的双腔室仿生嗅觉系统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2 杨如乃;嗅觉系统模型及嗅觉脑电信号提取方法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3 王莉;外周输入和离心调控对嗅觉系统功能活动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4年

4 杨新令;嗅觉系统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及其在人工嗅觉与虹膜识别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5 王光大;基于数字人脑理论的人工嗅觉系统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6 汪乐;嗅觉系统神经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2005年

7 周立业;基于人工嗅觉的装备故障信号分析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邱旸;嗅觉系统神经发生过程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9 于鹏;人工嗅觉系统检测室内污染混合气体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孙海;人工嗅觉信号识别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昆虫嗅觉基因识别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70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670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6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