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生物炭节水保肥机理与作物水炭肥耦合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03 18:17

  本文关键词:生物炭节水保肥机理与作物水炭肥耦合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年

生物炭节水保肥机理与作物水炭肥耦合效应研究

勾芒芒  

【摘要】:本文在节水增粮、固碳减排、环境修复的大背景下,利用生物炭这种优良的土壤固碳减排资源,明确生物炭在土壤改良、水肥高效利用及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和价值。针对内蒙古半干旱地区较为贫瘠的砂壤土,开展施用生物炭改良土壤并达到节水、保肥效果的机理研究,同时探讨并构建作物、水、(生物)炭、肥耦合模型。研究主要结论和成果如下:(1)室内土柱实验表明,生物炭对砂壤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显著。研究结果显示,生物炭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最高减少9.4%,土壤孔隙度提高1.4%~8.9%。与对照相比,同一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最高可增大1.67倍。土壤垂直入渗率减少24%-59%,水平扩散率减少45%-83.33%。(2)生物炭对番茄的茎粗、株高、根系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了番茄叶片的光合速率和番茄产量。与对照相比,每kg干土加40g生物炭的处理产量最高,增幅达166.8%。在相同处理下,生物炭对辣椒的生长促进作用不显著,高施炭量还会出现减产现象。与对照相比,每kg干土加60g生物炭的处理辣椒总根长度降幅超过5%。(3)生物炭对土壤耕层地温和土壤三相指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与对照相比,60t/hm2和40t/hm2处理的日平均耕层温度增幅均超过10%,土壤含水量增幅均超过30%。土壤有机质增幅为53.2%~77.7%,其中40t/hm2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增幅最大,超过90%。与对照相比,40t/hm2处理番茄的产量最高,其肥一和肥二水平增幅分别为46.34%和58.61%,后者产量最高。(4)构建了生物炭影响下的土壤水、肥、热数值模拟方程,模拟精度均超过0.85;构建了3种作物-水-(生物)炭-肥耦合模型,分别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4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河;林振衡;付娅琦;王宏海;康全德;尤希凤;;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2 邓万刚;吴鹏豹;赵庆辉;漆智平;吴蔚东;;低量生物质炭对2种热带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初报[J];草地学报;2010年06期

3 周志红;李心清;邢英;房彬;张立科;彭艳;;生物炭对土壤氮素淋失的抑制作用[J];地球与环境;2011年02期

4 邱敬;高人;杨玉盛;尹云锋;马红亮;李又芳;;土壤黑碳的研究进展[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5 翟丙年,李生秀;冬小麦产量的水肥耦合模型[J];中国工程科学;2002年09期

6 朱锡锋,郑冀鲁,郭庆祥,朱清时;生物质热解油的性质精制与利用[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09期

7 陈温福;张伟明;孟军;徐正进;;生物炭应用技术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1年02期

8 彭世彰,,阿不都沙拉木·买买堤;作物水盐生产函数综述[J];灌溉排水;1995年01期

9 孟兆江,刘安能,吴海卿;商丘试验区夏玉米节水高产水肥耦合数学模型与优化方案[J];灌溉排水;1997年04期

10 梁银丽,康绍忠;坡地施肥水平对谷子根系生长和生产力的作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伟明;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泽强;康跃虎;赵爱国;刘海军;;电阻法在喷灌土壤水分入渗再分布测定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2 刘勇;;黄土高原植被群落演替规律和演替中土壤理化特性变化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3 陈建美;蔡葵;赵明;王文娇;;青岛蔬菜主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及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4 王月福,于振文,潘庆民,李素美;不同小麦品种经济合理肥水指标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1998年04期

5 智颖飙;王再岚;韩雪;王中生;邓自发;李红丽;;安徽资源环境绩效评估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6 王琳;;地热资源在天津市宝坻区周良庄镇小庄子村建设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11年05期

7 方新力;;膜下滴灌水肥耦合、以水调为核心的系统调控技术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3期

8 马静;张仁陟;陈利;;耕地地力评价中土壤养分的空间插值方法比较研究——以会宁县土壤速效钾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7期

9 李广文;孙虎;肖军;;不同景观植被类型下土壤含水量对比研究——以西安南郊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10 孙志忠;张满银;张新军;;土壤对污水的渗透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锡锋;郭庆祥;陆强;;生物质自热式热解液化研究与应用[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冯海旗;;基于SOA的农作物水肥耦合调控仿真分析平台[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4 张怀念;单勇;汪付华;;气象条件对不同土壤类型施肥效果的影响[A];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农业与气候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婷婷;郭继平;;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6 王婷;王百田;王明玉;李振;彭孝飞;;保水剂与不同化学材料配合对苗木生理特性的影响[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王曰鑫;米贵芳;吕晋晓;;一种新型腐植酸保水肥的节水增效作用[A];第七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杨胜天;王玉娟;吕涛;刘瑞禄;;喀斯特地区植被生态需水定额、定量研究——以贵州中部地区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9 马龙波;张大红;刘祖军;;固体生物质燃料产业发展途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10 孙军;;生物质高效洁净燃烧技术研究与应用[A];林木机械装备与循环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凤娟;施氮和花后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刘玉学;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金叶;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水分传输过程与机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4 黄宇慧;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综合平衡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高茂盛;渭北旱作苹果园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壤水分养分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杨有刚;施水播种灌水入渗和土壤松耕方法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仇松柏;利用生物质基合成气制备清洁生物燃料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梁浩;基于序列编码探测脉冲的布里渊光纤传感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杨自立;栓皮栎播种苗水氮需求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王梓;欧美107杨苗木精准灌溉施肥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强;水蚀导致的土壤储水和导水变化对红壤季节性干旱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柴彦君;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唐京禧;农业废弃物热解特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胡孔飞;湘北桤木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慧;土壤水分和灌溉水配置对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贾殿勇;水分运筹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高春华;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生理基础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翠玲;水肥耦合对草莓生长、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李红;黄土丘陵区3个树种光合效率光响应过程及其模拟[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段有厚;甜高粱茎秆含糖量及其它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絮;范仲学;张斌;毕玉平;;我国土壤镉污染及其修复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2 王宁;李九玉;徐仁扣;;土壤酸化及酸性土壤的改良和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3期

3 肖烈;张忠河;何永梅;杨国峰;尤希凤;;国内外生物质裂解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4 邢刚;张庆忠;王绍斌;郭伟;;施用秸秆炭对土壤钾淋洗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5 星学军;;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草地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6 张忠河;林振衡;付娅琦;王宏海;康全德;尤希凤;;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7 胡蝶;陈文清;;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8 戴厚升;农作物秸秆还田好处多[J];安徽农业;2002年11期

9 沈永平,王根绪,吴青柏,刘时银;长江-黄河源区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生态环境变化[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10 王根绪,沈永平,钱鞠,王军德;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水分循环影响研究[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鹏生;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增产潜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2 闫湘;我国化肥利用现状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张振宇;生物炭对稻田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晗芝;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2 周桂玉;生物质炭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土壤腐殖质和植物生长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3 刘燕萍;黑碳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吕伟波;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5 周丹丹;生物碳质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及机理调控[D];浙江大学;2008年

6 黄剑;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艳文;田宜水;赵立欣;孟海波;;生物炭应用研究进展[J];可再生能源;2012年09期

2 张忠河;林振衡;付娅琦;王宏海;康全德;尤希凤;;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3 何绪生;耿增超;佘雕;张保健;高海英;;生物炭生产与农用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4 何绪生;张树清;佘雕;耿增超;高海英;;生物炭对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5期

5 谢祖彬;刘琦;许燕萍;朱春悟;;生物炭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方向[J];土壤;2011年06期

6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地球与环境;2012年01期

7 张千丰;王光华;;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J];土壤与作物;2012年04期

8 陈温福;张伟明;孟军;;农用生物炭研究进展与前景[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16期

9 张伟;;生物炭创造“技术土壤”[J];农业知识;2013年23期

10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国清;;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苹;潘波;焦杏春;;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戴中民;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生物炭基本性质的表征[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闫智培;李十中;;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9 陈再明;陈宝梁;;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松木屑生物炭对萘的吸附动力学行为[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李程;李小平;;生物炭对滩涂盐碱土中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章)[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本报记者 刘霞;[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王靖瑄;[N];沈阳日报;2012年

3 白云水;[N];江苏科技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张晔;[N];科技日报;2013年

5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常云亮 王小胜;[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班玮;[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罗冰;[N];粮油市场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郝晓明;[N];科技日报;2012年

9 记者 李瑞林 通讯员 程晓云;[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明;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2 姜志翔;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勾芒芒;生物炭节水保肥机理与作物水炭肥耦合效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4 郑浩;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刘国成;生物炭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中重金属铅的固持[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Niaz Muhammad;生物炭对植稻酸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7 张振宇;生物炭对稻田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8 殷大伟;生物炭改良白浆土的初步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9 苗微;生物炭陈化对土壤养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10 刘祥宏;生物炭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中的改良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靖;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噁唑的吸附[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2 张明月;生物炭对土壤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3 郭文娟;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及其环境影响行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4 唐行灿;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5 李际会;改性生物炭吸附硝酸盐和磷酸盐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王群;生物质源和制备温度对生物炭构效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白旭佳;污泥基生物炭制备及其保肥效能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马云艳;棉秆生物炭对棉花黄萎病菌及棉花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9 楚颖超;不同温度裂解椰子生物炭对重金属吸附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10 颜永毫;黄土高原地区石灰性土壤添加生物炭的温室气体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生物炭节水保肥机理与作物水炭肥耦合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3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03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4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