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偃麦草属间杂交衍生后代的核型鉴定及异附加系TAI 1
本文关键词: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属间杂交衍生后代的核型鉴定及异附加系TAI 1-4的转录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师范大学》 2015年
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属间杂交衍生后代的核型鉴定及异附加系TAI 1-4的转录组分析
刘畅
【摘要】: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42)是禾本科偃麦草属的多年生植物,是小麦的野生近缘物种之一。中间偃麦草具有很多优良性状,可为小麦育种提供有益基因,也是偃麦草属中最早同小麦杂交成功的物种。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衍生出很多新的品系,如双二倍体,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等。本研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相结合的方法,对中间偃麦草,小偃麦双二倍体中1—中5,以及异附加系TAI系列进行了核型的鉴定和分析。首先,以簇毛麦和拟鹅观草的基因组DNA为探针,粗山羊草DNA为封阻对中间偃麦草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成功的将其染色体组区分为三种(St,Js和J),每个基因组含有7对(14条)染色体。再结合FISH杂交结果,建立了中间偃麦草核型的标准图谱。为后续在杂交后代中追踪染色体的变化提供了细胞学基础。其次,对5个小偃麦双二倍体的核型进行鉴定,结果发现中1—中5均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附加了12或14条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其外源染色体构成分别为6Js+4St-Js+2J,6Js+4St-Js+2J,4Js+2Js-W+6St+2St-Js,2Js+2Js-W+4St-Js+2St-W+4St和2Js+2Js-W+4St-Js+6St。附加的外源染色体均是中间偃麦草的不同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构成的混合基因组。在小偃麦双二倍体的形成过程中,中间偃麦草的不用基因组间有很多易位产生,也有少数小麦与中间偃麦草的易位。对附加系TAI系列核型的鉴定发现,其核型很不稳定,会发生外源染色体的丢失,或外源染色体代换了小麦的染色体,也会由于外源附加,造成小麦内部染色体不稳定从而发生代换或易位。综合双二倍体和附加系每种类型的核型,发现附加1对或2对染色体对小麦染色体稳定性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强于附加一套基因组数量染色体所造成的影响;在附加系中发现了更为复杂多样的核型变化。虽然在中字号系列材料中,外源染色体类型多样,但被保留下来并遗传到附加系的种类却减少了很多,14种附加系按照外源染色体类型来分,大致分为5类,即3J,7Js,5Js,4Js-D和5St-Js。为了研究附加的外源染色体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我们选取TAI 1-4的三种核型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附加一条或是两条外源染色体对于总体基因表达水平影响不大。通过SNP鉴定外源基因,发现外源基因在附加系中表达水平很低,不足以引起基因的差异表达;而原来这部分基因处于中间偃麦草中时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附加系。对小偃麦双二倍体及异附加系混合基因组构成的深入研究,解析小偃麦系列物种类型形成的遗传基础,对于加深对植物界多倍体新物种形成的规律认识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结合组学研究方法,对外源染色体携带基因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为解析小偃麦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将推动小偃麦系列的遗传和应用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2.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胡含,张相岐,张文俊,景建康,王二明,王献平;花粉小麦染色体工程[J];科学通报;1999年01期
2 李平路,王洪刚;小麦异附加系的选育和鉴定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3 侯向阳,高卫东;作物野生近缘种的保护与利用[J];生物多样性;1999年04期
4 刘爱峰;王洪刚;郝元峰;段友臣;王玉海;吴新儒;李岩;朱玉丽;高居荣;;抗条锈病小偃麦双体异附加系山农87074-519的鉴定[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7年03期
5 李振声,穆素梅,蒋立训,周汉平,吴景科,余玲;蓝粒单体小麦研究(一)[J];遗传学报;1982年06期
6 ;Thinopyrum ponticum and Th. intermedium: the promising source of resistance to fungal and viral diseases of wheat[J];遗传学报;2009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宁;杜旭烨;李斌;王振林;贺明荣;李安飞;贾继增;孔令让;;察雅折达29×偃展1号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2 张红;王万新;刘丽云;;小黑麦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3 李萍;王黎明;李本;王洪刚;;小麦异代换系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3期
4 尚海英;蒲至恩;代寿芬;徐黎黎;魏育明;;部分栽培黑麦单株后代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5 亢玲;袁汉民;陈东升;王晓亮;张维军;来长凯;赵桂珍;;小麦宁春4号及其亲本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相关背景基因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6 李凤珍;马晓岗;;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远缘杂交F_1代性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7 张莉俊;戴思兰;;我国重要花卉及其野生近缘种的研究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8 沈季孟,邓景扬,樊路;太谷核不育小麦蓝粒标记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J];北京农业科学;1996年05期
9 刘凤歧;张月学;唐凤兰;李集临;徐香玲;;“中国春”小麦-偃麦草易位系的创制与鉴定[J];草地学报;2009年04期
10 马翎健;姚路畅;胡银岗;宋喜悦;何蓓如;;普通小麦与华山新麦草、簇毛麦杂交后代染色体形态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多年生簇毛麦基因组新重复序列的分离及其在小麦抗病新种质鉴定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俊成;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Y2280遗传作图和52-kb线粒体插入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曾建;仲彬草属植物分子系统学及偃麦草属外源新种质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4 庄萍萍;波斯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5 肖永贵;山东小麦产量性状遗传进度与骨干亲本周8425B的分子解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林生;利用辐射诱导涉及大赖草5Lr和7Lr染色体的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和端体系[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7 胡利君;偃麦草染色质向小麦中转移及小麦—偃麦草抗性新种质的鉴定[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李菲;小麦/长穗偃麦草体细胞杂种渐渗系新种质的遗传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亓增军;冬小麦种质“矮孟牛”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10 吉前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穗愈伤组织形成和植株再生能力的基因型变异及其遗传基础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静;利用杀配子染色体诱导小麦—二倍体长穗偃麦草3E染色体易位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新宁;普通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RIL群体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袁园园;小麦骨干亲本碧蚂4号的性状与遗传特点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江涛;黄淮麦区85个小麦品种(系)遗传多样性的SRAP标记分析和农艺性状的变异特征[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5 黄琼瑞;小麦春化及光周期基因分子标记检测[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6 陈洋;小麦黄矮病和小麦白粉病抗病基因的遗传定位[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吕文欣;大白菜—结球甘蓝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与鉴定[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李波;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及小麦主产区杂草资源调查[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9 陈桂玲;小麦—长穗偃麦草矮秆种质系的遗传分析与矮秆基因标记定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余利;小麦种质系山农030-1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刚,张建民,刘树兵;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的细胞学和RAPD鉴定[J];西北植物学报;2000年01期
2 王洪刚,李丹丹,刘树兵,高居荣,李兴锋;抗白粉病小偃麦异代换系的细胞学和RAPD鉴定[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02期
3 丁斌,王洪刚,孙海艳,高居荣,张玉喜,李宪彬;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11期
4 李红美,李兴锋,高居荣,王洪刚;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与杀配子材料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4期
5 何孟元,徐宗尧,邹明谦,张汉,陈大伟,朴贞三,郝水;两套小冰麦异附加系的建立[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8年11期
6 任正隆,张崃琼;小麦-黑麦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的诱导[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1997年03期
7 张文俊,J.W.Snape;分子标记技术定位黑麦6R染色体上的抗小麦白粉病基因[J];科学通报;1995年24期
8 欧阳平,李大玮,邱纪文;由普通小麦与鸭茅状摩擦禾杂交获得小麦单倍体和杂种植株[J];科学通报;1996年17期
9 马渐新,周荣华,董玉琛,贾继增;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定位[J];科学通报;1999年01期
10 王志宁;;原位杂交技术在麦类作物细胞学研究中的应用[J];麦类作物学报;199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路,郭建军,刘莉,孙希香,傅海波;普通小麦异附加系的选育和鉴定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5期
2 王长有;吉万全;张改生;范宏军;王秋英;任志龙;张宏;蔡东明;薛秀庄;;普通小麦—Elymus rectisetus异附加系的特征特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3期
3 丁志远;;小麦异附加系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初探[J];甘肃农业科技;2006年05期
4 ;我国首次建立两套小冰麦异附加系[J];现代农业;1988年05期
5 李斯深,尹承佾,李晴祺,王洪刚,鞠正春;异附加系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J];作物学报;1996年05期
6 钟冠昌;;小麦异附加系[J];陕西农业科学;1980年02期
7 何孟元,徐宗尧,邹明谦,张汉,陈大伟,朴贞三,郝水;两套小冰麦异附加系的建立[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8年11期
8 王关林;何孟元;郝水;;小冰麦异附加系的体细胞无性系建立及其变异的研究[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9年07期
9 谭光轩;;植物基因组研究与利用的新型工具——异源单体附加系[J];遗传;2008年01期
10 李斯深,尹承佾,李晴祺,王洪刚;小麦异附加系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作物学报;199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苏玲;冯祎高;陈佩度;刘大钧;;抗赤霉病曾通小麦—鹅观草异附加系、代换系选育[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刘伟华;郭勇;武军;王睿辉;王晓光;李集临;李立会;;小麦-冰草附加系与小麦-杀配子染色体附加系杂交F_1的细胞学[A];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一)[C];2005年
3 刘成;闫红飞;李光蓉;刘大群;杨足君;;来自希尔斯山羊草4S~s染色体的抗叶锈病新基因[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高海波;陈孝;陈明;徐兆师;李连城;马有志;;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Z4的外源染色质的分子标记[A];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二)[C];2005年
5 申书兴;王彦华;顾爱侠;轩淑欣;;大白菜与结球甘蓝单体异附加系的创建与分析[A];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申书兴;王彦华;顾爱侠;刘炜;郑宝智;刘畅;桑丹;王娟;;大白菜-结球甘蓝异附加系的获得及其部分单体异附加系连锁群归属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十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雪姣 林岚;[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畅;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属间杂交衍生后代的核型鉴定及异附加系TAI 1-4的转录组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付文芹;甘蓝型油菜—诸葛菜附加系中雌不育和花色的形态学及转录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3 王睿辉;小麦-冰草异源二体附加系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4 姜淑梅;小冰麦异附加系TAI-27中异附加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文库构建及抗病基因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5 杜万里;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及其SCAR标记开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6 王益;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细胞学鉴定和控制大豆种子低镉积累基因的克隆[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7 丁力;甘蓝型油菜—诸葛菜附加系和代换系的建立及细胞遗传学[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梦思;甘蓝型油菜—诸葛菜附加系的基因表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2 李岩宾;大白菜—结球甘蓝1号染色体异附加系衍生后代外源染色体的遗传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杨敏;小麦2R附加系的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4 丁斌;小麦—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um)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与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5 柳鹏;人工合成小麦和外缘染色体异附加系小麦的磷、锌及铁效率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6 白丽;小麦—冰草附加系6P染色体的比较图谱与渐渗系的分子标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7 宿俊吉;普通小麦—冰草异源二体附加系中冰草P染色体的分子标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孙传飞;小麦与黑麦杂交单体附加系及自交后代的基因组与DNA甲基化的变化[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9 李丹丹;大白菜单体异附加系的获得与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10 唐国强;甜菜单体附加系传递和遗传变异特性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属间杂交衍生后代的核型鉴定及异附加系TAI 1-4的转录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6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26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