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牦牛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和高原适应的转录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08:08

  本文关键词:牦牛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和高原适应的转录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牦牛 重测序 基因组变异图谱 育种 高原适应 基因表达


【摘要】:牦牛(Bos grunniens)是青藏高原的关键物种,也是世界上生存在高寒缺氧环境中的大型稀有家畜和中国特有畜种。千百年来,牦牛对维系藏民族的繁衍生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为当地游牧民提供着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产与生活资料,也是藏传佛教和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长期过度的选育和纯繁,导致现有家养牦牛品种的流失较为严重,尤其是与其抗病性、肉质等相关性状的退化已相当严重,极大的影响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农牧业生产的稳定性;因此对牦牛种质和遗传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将为今后牦牛优良品种的培育提供重要基础。此外,牦牛作为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对青藏高原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如低氧、低温、稀缺的食物)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使其成为研究极端环境适应性的极佳模式物种。所以,在本文中我们主要针对以下两个重要科学问题进行研究:(1)建立基因组水平、包含野生牦牛和家养牦牛遗传资源的遗传变异图谱,为牦牛的育种研究和品种改良提供重要遗传资源,并为牦牛和其他牛科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2)通过比较转录组学分析,从基因表达调控的角度揭示牦牛适应高原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1)牦牛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我国拥有12个牦牛地方品种,但不同品种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且在不断地纯繁下都存在品种退化的问题。与此同时,家养牦牛的野生祖先——野牦牛现今依然存活,是青藏高原珍贵的野生畜种资源,将野牦牛基因资源引入到家牦牛的品种改良中,能够为新品种的开发和培育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也是牦牛育种的关键方向。然而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对牦牛基因组水平的遗传变异研究,限制了牦牛的遗传和育种研究工作。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最新算法对牦牛基因组进行了优化,将基因组序列N50从1.5M提升到了2.6M,完善了基因组序列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我们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对三头家养牦牛与三头野生牦牛进行了平均覆盖度为5×的全基因组测序,这些序列涵盖了95%以上的牦牛基因组区域,通过分析我们共鉴定了838万个单碱基突变(714万个为首次发现)、38万个插入缺失和12万个结构变异。此外,我们发现家养牦牛和野生牦牛共享了大多数遗传变异,且两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说明牦牛驯化处于初期阶段。利用这一遗传变异图谱我们鉴定了可能在家养牦牛中受选择的区域,这些区域包含基因的功能主要与家养牦牛的免疫能力和性格有关。这些结果均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在牦牛数据库中(http://me.lzu.edu.cn/yak/),能够为牦牛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源。(2)高原适应的转录组研究尽管目前已经识别和鉴定了多个与低氧应答相关的关键调控基因,但是这些研究仅仅停留在核酸序列水平的分析上,我们仍然无法得知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由这些基因所组成的调控网络,使得这些研究成果难以应用于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在本文中,我们对牦牛和其低海拔的近缘物种黄牛的四个组织:心脏、肝脏、肾脏和肺脏,进行了转录组测序,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从转录调控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对牦牛适应高原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做了深入的阐释。研究发现,牦牛基因的转录调控在如下几个方面针对高原低氧环境发生了改变:(i)心脏和肺脏的表达模式上在两个物种中具有较大的差异,其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心肌调节,钙离子转运和造血干细胞通路ko04640等功能相关;我们推测牦牛主要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个途径共同作用(CHRNA3和SNCA),增强了心肌收缩功能,进而提高血氧运输能力;(ii)牦牛在长期适应高原的过程中,对肺动脉高压和神经兴奋性中毒等低氧胁迫引发的疾病有预防能力,抑制血管平滑肌扩增的BMPR2和调节谷氨酸吸收的HIT、SLC1A1、 SLC1A2等差异表达基因在此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iii)与物质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和通路(核糖体通路ko03010、氧化磷酸化通路ko00190)在序列变异和表达调控两个水平发生了显著改变,这种变化与牦牛较高的代谢效率密切相关,也为降低整个机体的氧气消耗提供可能。
【关键词】:牦牛 重测序 基因组变异图谱 育种 高原适应 基因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23.8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研究背景12-38
  • 1.1 牦牛12-22
  • 1.1.1 牦牛的起源与驯化12-16
  • 1.1.2 牦牛的育种现状16-19
  • 1.1.3 牦牛的高海拔适应研究19-22
  • 1.2 家养动物育种的研究进展22-30
  • 1.2.1 驯化与育种22-25
  • 1.2.2 分子育种25-30
  • 1.3 高海拔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30-35
  • 1.3.1 高海拔适应的分子机制31-32
  • 1.3.2 基因组学研究32-33
  • 1.3.3 转录组学研究33-35
  • 1.4 研究意义和科学问题35-38
  • 1.4.1 牦牛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37
  • 1.4.2 牦牛高海拔适应的分子机制37-38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38-51
  • 2.1 牦牛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38-47
  • 2.1.1 牦牛基因组的升级38-42
  • 2.1.2 样品采集与DNA测序42
  • 2.1.3 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鉴定42-45
  • 2.1.4 群体基因组学分析45-46
  • 2.1.5 遗传变异图谱的可视化46-47
  • 2.2 牦牛高海拔适应的分子机制47-51
  • 2.2.1 样品采集与RNA测序47
  • 2.2.2 差异表达分析47-48
  • 2.2.3 组织间表达相关性比较48-49
  • 2.2.4 多组织差异表达基因49-51
  • 第三章 研究结果51-73
  • 3.1 牦牛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51-62
  • 3.1.1 基因组组装与注释51-52
  • 3.1.2 样品采集与测序52-54
  • 3.1.3 全基因组遗传变异54-58
  • 3.1.4 群体基因组学分析58-60
  • 3.1.5 遗传变异图谱的可视化60-62
  • 3.3 牦牛高海拔适应的分子机制62-73
  • 3.3.1 样品采集以及转录组测序62
  • 3.3.2 表达模式分析62-65
  • 3.3.3 差异表达基因65-69
  • 3.3.4 多组织差异表达基因69-73
  • 第四章 讨论73-85
  • 4.1 牦牛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73-79
  • 4.1.1 基因组的升级73-74
  • 4.1.2 家养牦牛与野生牦牛的遗传分化74-75
  • 4.1.3 家养牦牛的驯化75-77
  • 4.1.4 遗传变异图谱和分子育种77-79
  • 4.2 牦牛高海拔适应的分子机制79-83
  • 4.2.1 牦牛与黄牛表达模式的差异79-80
  • 4.2.2 差异表达基因对低氧胁迫的应答80-81
  • 4.2.3 多组织差异表达基因81-83
  • 4.3 总结与展望83-85
  • 参考文献85-98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98-99
  • 致谢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大力;黄大鹏;;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9年04期

2 杜娟,林戈,卢光t;人胚胎干细胞和分化细胞差别基因的筛选[J];遗传学报;2004年09期

3 邢少辰,林秀峰;分离基因的有效手段-mRNA差异显示技术[J];吉林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4 张冉;林浴霜;;不同品种鸡MSTN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J];中国家禽;2012年06期

5 唐婷;柳峰松;任国栋;;谢氏宽漠王β-actin基因cDNA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量检测[J];昆虫学报;2008年11期

6 何蕾;薛仁宇;曹广力;胡小龙;贡成良;;基于RNA-Seq技术分析家蚕卵巢培养细胞(BmN)高表达基因[J];蚕业科学;2014年03期

7 杨红兰;张道远;刘燕;马瑞;张元明;;齿肋赤藓乙醛脱氢酶基因ALDH2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年01期

8 周鑫;柴保国;赵卫东;郑振宇;;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发育相关功能基因mRNA的表达[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9 王金玲;单雪松;杨雨江;王雪丽;;北京鸭/番鸭杂交体系肝脏组织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文俊;江华;赵耀忠;朱晓海;刘安堂;;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与良性痣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A];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杨劲松;郑新民;陈诗书;;诱导PTPα表达24小时NIH3T3细胞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孟金萍;刘云波;张以河;孙淑华;王艳蓉;吕凤柱;杨旭;;铅暴露U251细胞基因表达谱改变及基因通路分析[A];实验动物与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刘丹慧;陈少松;罗崇林;肖雪媛;何大澄;;一个在肺癌中缺失的基因的筛选与初步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宾晓农;谭敏;吕嘉春;蒋义国;陈家X;;基因芯片筛选BPDE转化16HBE相关基因的研究[A];第五届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暨第三届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霍晓芳;张俊武;;红系分化相关基因的鉴别与功能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七届一次青年研讨会暨上海高校模式生物E——研究院第一届模式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一福;第四军医大学发现抑癌新基因[N];中国医药报;2008年

2 柯尊洪;基因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3 王兴 闫智勇 郝晓锋;借助基因技术发展现代中药[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吴红月;医院病理科借助基因检测延伸新服务[N];科技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倩;转Nramp1基因克隆牛的研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朱明库;番茄SlNAC4和SlDEAD31基因在果实成熟及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功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陈鹏程;人类分子相互作用在线资源及多物种的基因集功能关联分析工具的建立[D];浙江大学;2015年

4 孙占斌;粉红螺旋聚孢霉67-1菌寄生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韩洪强;控制茄子果型相关性状关键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王X;牦牛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和高原适应的转录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李鑫;小鼠腭裂相关基因的克隆、筛选及功能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8 孙各琴;幽门螺杆菌可塑区JHP947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9 周津;食管上皮癌变不同时期差异表达基因与基因表达概况的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10 汪金荣;一个人类睾丸特异表达新基因-septin 12 transcript variant 2的克隆与功能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常永;梨‘中矮1号’矮生基因的筛选及PcAHS克隆与表达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王庆峰;胶质类芽孢杆菌胞外多糖调节及相关基因的转录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崔淼;飞蝗海藻糖酶基因的分子特性及功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4 郝妍妍;玉米ZmSTKR基因的表达及其蛋白的磷酸化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申艳;Let-7b通过其靶基因-TGFβR Ⅰ调控羊驼毛生长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6 唐奇;CRYAB基因在HCC中的表达、临床预后分析及抗凋亡功能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7 杨波波;不同肿瘤基因表达分析中内参基因的选择和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8 陈海英;HP450基因的克隆及其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HP450的构建和鉴定[D];广西医科大学;2006年

9 郭建军;转反义TrxS基因小麦种子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10 梁正翠;鸭的色素相关基因ASIP和AGRP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88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588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2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