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四子的“诚”论

发布时间:2017-10-10 19:31

  本文关键词:北宋四子的“诚”论


  更多相关文章: 理学 周敦颐 张载 二程


【摘要】:“诚”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范畴之一,被认为是最难理解的概念。“诚”字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在先秦时期被思想家们广泛讨论。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诚”的意义也逐渐以人为中心而不断发展,由最初的信、真实之意,逐步增加了主体性、道德性、统一性、政治性等多方面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孟子和荀子的贡献是巨大的,“诚”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远比在其他学派思想中的地位重要,集中体现在《大学》与《中庸》之中。 汉唐时期的儒学以注疏经学为主,收录了《大学》与《中庸》的《礼记》地位不高,《大学》与《中庸》中“诚”长期不受重视。出于对抗佛教的目的,唐代的韩愈和李翱开始重视《大学》与《中庸》,李翱提出了以“诚”复性的学说。这种风气延续至北宋初年,《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地位上升,《大学》与《中庸》从《礼记》中独立出来而成为经典。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中,周敦颐、张载和二程高度重视《大学》与《中庸》中的“诚”,以“诚”为中心,对世界的构成与发展、伦理道德的培育、封建国家学说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在理论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关于“诚”的理论,简称为“诚”论。 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性与天道”是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周敦颐、张载和二程,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从儒学的传统中寻找资源,发掘出了《大学》与《中庸》中的“诚”,肯定天道因为“诚”而为真实,人性也是由“诚”而真实的,由此达成人性与天道的一致。周敦颐、张载和二程又将《大学》、《中庸》与《易》、《礼》相结合。《易》所说的天尊地卑、阳主阴从,是社会礼乐制度的直接来源,人在在现实生活之中,必须遵从礼乐制度,理学家们将《易》、《礼》与“诚”相结合,确立了“诚”在政治上的意义。周敦颐、张载和二程都极为重视人以诚为依据的道德修养,在肯定诚为天道的前提下,以自诚、诚之、思诚为现实的出发点,追求的是天人合一,既与礼乐制度相符合,又自强不息而与《易》的生生不息合一,“诚”最终落实到了人的活动中。他们的“诚”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诚”的本体论,建构以人为中心的心性论与道德培育的境界论,最终以政教论的方式实现于人的社会活动,将中国思想史的“天人和谐”的思维模式提升到了到了新的高度。 周敦颐、张载和二程以“诚”作为中心,围绕着“诚”进行的一系列的论述,“诚”就成为周敦颐、张载和二程的理论基石。通过对周敦颐、张载和二程的“诚”论进行研究,厘清四子作为理学奠基者的思想线索,对于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来看,体现了融汇诸家学说而贯通为独特的思想系统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 理学 周敦颐 张载 二程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9
  • 一 研究背景9-12
  • 二 研究现状12-16
  • 1. 对《中庸》中诚的研究12-14
  • 2. 对理学家诚论的研究14-15
  • 3. 其他方面的研究15-16
  • 三 研究方法和内容16-19
  • 第一章 理学产生以前的诚论19-49
  •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诚论19-27
  • 1. 前诸子时代的诚论19-22
  • 2. 诸子的诚论22-27
  • 第二节 《大学》与《中庸》的诚论27-40
  • 1. 道与诚29-34
  • 2. 由内圣开外王34-38
  • 3. 神秘主义问题38-40
  • 第三节 汉宋之间的诚论40-47
  • 1. 董仲舒对诚的“深察”40-42
  • 2. 经学家的解释42-44
  • 3. 理学的前奏44-47
  • 小结47-49
  • 第二章 周敦颐的诚论49-87
  • 第一节 本体论49-55
  • 1. 无极与太极49-52
  • 2. 《易》与诚52-55
  • 第二节 心性论55-66
  • 1. 性的善恶与人极55-58
  • 2. 立人极而为圣人58-63
  • 3. 诚与复性63-66
  • 第三节 境界论66-73
  • 1. 动静相即66-69
  • 2. 由动入静与由静入动69-73
  • 第四节 政教论73-86
  • 1. 人极与人伦73-76
  • 2. 政治上的实现76-81
  • 3. 以诚为依据的刑罚观81-86
  • 小结86-87
  • 第三章 张载的诚论87-134
  • 第一节 本体论87-94
  • 1. 太虚与诚87-90
  • 2. 批判佛老之虚妄90-94
  • 第二节 心性论94-107
  • 1. 心性的来源95-98
  • 2. 尽心而尽性98-101
  • 3. 与天合德101-107
  • 第三节 境界论107-114
  • 1. 体物不遗107-110
  • 2. 诚知与神化110-114
  • 第四节 政教论114-133
  • 1. 礼的来源114-120
  • 2. 自立于礼120-123
  • 3. 礼的统一性123-133
  • 小结133-134
  • 第四章 二程的诚论134-183
  • 第一节 本体论134-141
  • 1. 理与诚134-138
  • 2. 诚论的展开138-141
  • 第二节 心性论141-160
  • 1. 性命之源142-148
  • 2. 诚而不动心148-153
  • 3. 敬的工夫153-160
  • 第三节 境界论160-170
  • 1. 与物同体之仁160-166
  • 2. 格物而诚166-170
  • 第四节 政教论170-182
  • 1. 复尧舜之治171-172
  • 2. 格君心之非172-180
  • 3. 以诚治天下180-182
  • 小结182-183
  • 第五章 余论183-196
  • 第一节 四子诚论的特点183-186
  • 第二节 四子之后的诚论186-194
  • 1. 理学派的诚论186-190
  • 2. 心学派的诚论190-194
  • 小结194-196
  • 参考文献196-20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203-204
  • 致谢2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云;;北宋礼学的转向——以濮议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郭淑新;余亚斐;;儒家知识论传统的延展与活化——朱熹格物补传意义的再诠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徐洪兴,杨月清;试论欧阳修与北宋理学思潮的兴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4 森三树三郎,王顺洪;《中庸》的‘诚’与《庄子》的‘真’[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02期

5 顾红亮;;孔子儒学的他者哲学维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李存山;;范仲淹与宋代新儒学[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蔡方鹿;程颢、程颐的道统思想[J];开封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8 程宜山;《中庸》“诚”说三题[J];孔子研究;1989年04期

9 路德斌;面对君权:儒家的思考、理想及其困境──试论儒家政治观念之根本误区和盲点[J];孔子研究;1996年04期

10 刘文英;关于孔子梦见周公的几个问题[J];孔子研究;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1008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008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d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