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庸》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09:18

  本文关键词:清代《中庸》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 《中庸》 《四书》 经学史 学术史


【摘要】:清代《中庸》学是清代《四书》学的组成部分,清代《四书》学又是清代学术的组成部分。将清代《中庸》学置于清代《四书》学及清代学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是很有必要的。联系清代学术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从流派的角度来考察清代《中庸》学是本论文的基本思路。清代《中庸》学流派纷呈。明、清易代之际,王夫之反对王学、回归朱子,其学术卓然独立,博大精深,不属于某一个学术派别,他的《中庸》诠释著作体现了他对朱子之学由分歧到回归的心路历程。毛奇龄卫道王学、反对朱子,其学术属于王学一派,但已不囿于王学,回归传统经学是其学术重要倾向之一,他的《中庸》诠释著作激烈抨击朱子《章句》,对解放思想和促进人们对程朱理学的重新认识都有很大的作用。王夫之与毛奇龄的学术宗旨虽有很大不同,但在理学的反思和总结方面,他们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学后劲奋起以救王学之弊,以昌明王学为己任,孙奇逢、李槞为其代表。孙奇逢调和程、朱,倡导实学;李槞倡导悔过自新、反之于躬的修身功夫。他们的《中庸》诠释著作体现了对王学的改造和修正,以及以实学、实行、实用纠王学之空疏的学术主张。继孙奇逢之后,颜元、李Xh否定一切既成的思想学说,开创了特立独行的颜、李学派。颜元倡导“习行经济”,李Xh继承和发展了颜元的学术思想,他们的《中庸》诠释著作体现了批判理学、切于实用的学术主张。程朱理学是清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奉行程朱理学的理学官僚在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有清一代统治的稳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陆陇其的《中庸》诠释著作一以朱学为宗,刊除异说甚严,羽翼朱子之功为巨;李光地的《中庸》诠释著作体现了其以明理为旨归的学术取向,同时亦体现了其与朱子学之歧异。考据学作为有清一代的主要学术形态,发端于清初,极盛于乾嘉时期。清代考据学在《中庸》方面的成就以阎若璩、翟灏为代表。阎若璩对《中庸》中的地理、人名、典制等进行考证;翟灏对历代有关《中庸》文本、内容的不同说法进行罗列、考证,是一部关于《中庸》考证的集大成之作。清末,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和国内矛盾的逐渐激化,有识之士试图从儒家经典中寻找变法图强之路。郭嵩焘的《中庸章句质疑》所阐发的立身制行思想,康有为的《中庸注》所阐发的立教改制思想,即是把儒家经典与现实政治结合在一起的经世之作。清代的《中庸》研究,各个阶段的发展并不平衡。清初流派众多,本论文从“学术转型”的角度,对王夫之、毛奇龄的《中庸》诠释著作进行考察,并选取了“王学后劲”、“颜李学派”、“程朱学派”等的《中庸》诠释著作进行考察。清中期相对比较萧条,本论文从“考据学”的角度,对该时期的《中庸》诠释著作进行考察。清晚期表现了经世致用的特点,本论文对“今文经学”中的《中庸》研究进行了考察。根据清代《中庸》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本论文详于清初期,略于清中期、清晚期,以期对清代《中庸》学的整体状况能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清代 《中庸》 《四书》 经学史 学术史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2.1;K249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2
  • 绪论12-21
  • 一、学术前史与研究缘起12-19
  • 二、研究进路与方法19-21
  • 第一章 《中庸》与中庸思想21-35
  • 第一节 《中庸》学的产生与地位演变21-24
  • 一、《中庸》的作者与结集21-22
  • 二、《中庸》地位演变三阶段之大势22-24
  • 第二节 《中庸》中的内圣外王与中庸之道24-33
  • 一、修身与为政:《中庸》中的内圣外王24-30
  • 二、仁与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30-33
  • 小结 《中庸》主题与中庸思想33-35
  • 第二章 学术转型与清初《中庸》学35-49
  • 第一节 分歧与回归:王夫之《中庸》诠释的变化过程35-42
  • 一、船山《中庸》类著述之分期35-37
  • 二、船山与朱子及其后学之分歧37-40
  • 三、船山回归朱子之学的心路历程40-42
  • 第二节 反朱子学与毛奇龄的《中庸》“改错”42-47
  • 一、《中庸》“改错”与毛奇龄回归旧制的努力42-44
  • 二、《中庸》“改错”对朱子《章句》之批判44-46
  • 三、毛奇龄的反朱子学思想特质46-47
  • 小结 王船山、毛奇龄与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向47-49
  • 第三章 王学后劲与《中庸》49-64
  • 第一节 朱、陆兼采与孙奇逢的《中庸》“近指”49-55
  • 一、孙奇逢的理、气观49-50
  • 二、调和程朱、陆王的努力50-53
  • 三、以实补虚与提倡实学53-55
  • 第二节 反身实践与李槞的《中庸》诠释思想55-62
  • 一、悔过自新的学术主张55-58
  • 二、反之于躬的修身工夫58-60
  • 三、李槞在关学中的重要地位60-62
  • 小结 实用践履与王学后劲之努力62-64
  • 第四章 颜李学派与《中庸》64-80
  • 第一节 习行经济与颜元的《中庸》诠释思想64-72
  • 一、“三事三物”与“习行”思想64-67
  • 二、颜元对理学的批判67-70
  • 三、颜元学术思想的主要特点70-72
  • 第二节 李Xh的《中庸传注》72-78
  • 一、对颜元学说的继承72-76
  • 二、李Xh学术的新变76-77
  • 三、李Xh在颜李学派中的重要地位77-78
  • 小结 特立独行的颜李学派78-80
  • 第五章 程朱学派与《中庸》80-96
  • 第一节 卫道朱子与陆陇其的《中庸》诠释思想80-86
  • 一、居敬穷理,内外交养80-81
  • 二、刊除异说,羽翼朱子81-84
  • 三、崇实黜虚,实行实学84-86
  • 第二节 李光地的《中庸》诠释思想86-94
  • 一、以明理为旨归的学术取向86-88
  • 二、李光地与朱子学之歧异88-93
  • 三、李光地的影响及评价93-94
  • 小结 程朱学派与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94-96
  • 第六章 考据学与《中庸》96-115
  • 第一节 地理考证与阎若璩的《中庸》研究96-103
  • 一、地名、地理沿革之考证96-100
  • 二、博极群书与实地考察100-102
  • 三、阎若璩与乾嘉学派之关系102-103
  • 第二节 考异辨正与翟灏的《中庸》研究103-114
  • 一、“总考”中的《中庸》考异103-109
  • 二、“条考”中的《中庸》考异109-113
  • 三、《中庸》考异的考据学特色113-114
  • 小结 阎若璩、翟灏与清代考据学之流变114-115
  • 第七章 今文经学与晚清《中庸》学115-137
  • 第一节 郭嵩焘《中庸章句质疑》与立身制行115-123
  • 一、汉、宋调和与“立身制行”的提出115-119
  • 二、“立身制行”思想的理论内涵119-122
  • 三、“立身制行”的践行122-123
  • 第二节 康有为《中庸注》与立教改制123-135
  • 一、清代今文经学与康有为著作中的立教改制思想123-126
  • 二、《中庸注》中的立教改制思想126-130
  • 三、《中庸注》的阐释特点130-135
  • 小结 郭嵩焘、康有为之比较135-137
  • 结语137-144
  • 一、清代《中庸》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137-141
  • 二、传承、反思与超越:清代《中庸》学的演变过程141-142
  • 三、清代《中庸》学对当代《中庸》研究的启示142-144
  • 参考文献144-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52-153
  • 后记1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毕绪龙;;《中庸》“诚”字蠡测[J];管子学刊;2006年04期

2 王辉;;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郑淑媛;;郭店儒家简与《中庸》对先秦儒家精神修养学的拓展[J];江汉论坛;2007年01期

4 梁韦弦;;《中庸》与郭店简《性自命出》篇的人性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麻尧宾;;《大学》、《中庸》天人范式议论——以朱子疏释为关键的视域[J];哲学研究;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灏智;儒学经典结构的形成及其在近世日本的变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希国;简帛文献《五行》篇与思孟学派[D];吉林大学;2012年

3 赵庆伟;清代孟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章启辉;王夫之的《四书》研究及其早期启蒙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胡辉杰;周作人中庸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8 董祥勇;孟子“中道”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闫宝明;毛奇龄与朱子学[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张俊杰;试论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D];河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玉;试论阎若璩的文献成就[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倩;诚与中庸:申时行的政治行为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斌;民国四书文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韩高峰;周作人中庸思想探源[D];华侨大学;2007年

5 邹憬;《中庸》成书公案与今本《中庸》的流传与升格[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思敏;中庸:儒家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D];兰州大学;2008年

7 杨洋;生命觉解之道——《中庸》思想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武娟;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看朱熹注“四书”[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苗波;梁实秋中庸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张景龙;论《中庸》“诚”的思想及其特色[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48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048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1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