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长时记忆对视觉短时记忆的促进作用

发布时间:2017-10-29 18:07

  本文关键词:视觉长时记忆对视觉短时记忆的促进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视觉长时记忆 视觉短时记忆 多存储模型 单存储模型 激活度 注意焦点


【摘要】: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STM)与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 LTM)是相分离的两个系统还是属于相同表征的不同状态的问题是记忆研究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虽然目前为止,大量的研究和学者将二者当作相分离和区别的两个记忆系统,但随着认知神经科学和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LTM和STM共享大量的神经通路或大脑区域激活模式,因此,沉寂多年的单存储记忆模型的观点又重新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根据单存储模型的观点,STM是由暂时激活的LTM所组成,二者属于同一信息表征的两种不同状态。因此,可以推测,LTM和STM间具有较强的联结,且LTM本身的激活状态可以对STM产生影响。而假若LTM和STM是相分离和区别的两个系统,那么LTM就不会对STM产生影响。然而,这两种观点各自均获得了大量证据的支持,因此,关于LTM与STM之间关系的结论尚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视觉长时记忆(visual long-term memory, VLTM)对视觉短时记忆(visual short-term memory, VSTM)可能产生的促进作用。 第3章通过三个实验来系统地控制VLTM的激活度,从而考察VLTM的激活度对VSTM可能产生的影响。采用变化-检测范式,首先给被试呈现一幅包含了6个几何图形的学习刺激,在经历一定的刺激间间隔(ISI)后出现检测刺激,要求被试判断检测刺激中是否有一个客体发生了变化。实验1采用由颜色和形状随机组合而成的几何图形作为刺激材料,以便获得不包含VLTM时的VSTM成绩。实验2中,所有的刺激材料均来自8个由颜色和形状固定组合而成的几何图形,但被试事先并不知道,实验后对VLTM激活水平进行检验。实验3中,事先让被试对8个固定的几何图形进行高频率的学习,形成高度激活的VLTM,然后参与与实验2相同的程序。结果发现:首先,与实验1相比,实验2中的成绩并没有获得显著的提高,但实验3的成绩却显著高于实验1和2;同时,实验2中的VLTM激活水平显著低于实验3;另外,ISI主效应的效应值随着VLTM激活度的增加而减小。结果说明,只有高度激活的VLTM才能对VSTM产生促进作用;同时,高度激活的VLTM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VSTM的保持。 第4章以VSTM中的位置依赖效应为指标考察了高度激活的VLTM对VSTM中的特征绑定所起的作用。实验4的材料同实验1,但是,当检测刺激出现后,要求被试判断检测刺激中是否有两个客体的特征发生了交换。实验5和实验6采用了与实验3相同的实验材料和事先学习程序,实验5的任务同实验4,实验6的任务是要求被试判断检测刺激中是否有两个项目被新的项目所替换。为了检测和排除基于学习刺激形成的VLTM,实验7采用不同的学习刺激呈现时间和固定的ISI,其它的同实验4。结果发现,所有实验中均存在位置依赖效应,但与实验4相比,实验5和6中的VSTM成绩显著提高,同时位置依赖效应的效应值降低;同时,实验7中,当学习刺激延长到700ms时,仍存在位置依赖效应。本章结果说明,高度激活的VLTM对VSTM具有促进作用,而这一作用可能是部分地通过对改善VSTM的编码来实现的。 第5章采用系列项目-再认的方法对单记忆存储模型观点中的激活度和注意焦点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考察。实验8中,首先逐一给被试呈现6个由颜色和形状随机组合而成的几何图像,而检测刺激中也只包含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有可能是先前呈现的6个中的一个,也可能不是,实验任务要求被试判断检测刺激中的项目是否是之前记忆过的6个项目中的一个。实验9中的实验材料同样经过实验3相同的实验程序的处理,以便形成高度激活的VLTM。结果发现,随着刺激项目呈现的顺序越与检测刺激靠近,再认成绩越好,最后呈现的项目的再认成绩最高,而先呈现的项目的再认成绩较差;同时,随着高度激活的VLTM背景的引入,先呈现的项目的再认成绩得到了显著改善,而最后呈现的项目的再认成绩的改善并不明显。这说明在VSTM中的确存在注意焦点和非注意焦点的作用的区别,同时,高度激活的VLTM能够促进对处于VSTM中的非注意焦点上的项目的再认成绩。 综上,本研究认为,高度激活的VLTM能够促进VSTM,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更有可能属于相同信息表征的不同状态。
【关键词】:视觉长时记忆 视觉短时记忆 多存储模型 单存储模型 激活度 注意焦点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文献综述11-45
  • 1.1 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11-13
  • 1.2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间的关系13-26
  • 1.2.1 记忆的多存储模型(multi-stores model)14-16
  • 1.2.2 记忆的单储存模型(unitary-store model)16-21
  • 1.2.3 支持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分离或相联系的证据21-26
  • 1.3 视觉短时记忆及其特点26-36
  • 1.3.1 VSTM的容量27-30
  • 1.3.2 VSTM中空间与客体属性表征的整合与分离30-33
  • 1.3.3 VSTM中的特征绑定及位置的作用33-34
  • 1.3.4 VSTM的神经生理基础34-36
  • 1.4 VSTM的实验研究范式36-39
  • 1.4.1 变化-检测范式36-38
  • 1.4.2 系列项目-再认实验任务38-39
  • 1.5 视觉长时记忆及其在视觉场景记忆中的作用39-41
  • 1.6 视觉长时记忆对视觉短时记忆的促进作用41-45
  • 第2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案45-55
  • 2.1 问题的提出45-49
  • 2.1.1 VLTM对VSTM的直接促进作用46-47
  • 2.1.2 VLTM对VSTM中的特征绑定的影响47-48
  • 2.1.3 VLTM对VSTM不同加工阶段的影响48
  • 2.1.4 VLTM对注意焦点转移在VSTM中的作用的影响48-49
  • 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49-52
  • 2.2.1 VLTM对VSTM成绩的促进作用49-50
  • 2.2.2 高度激活的VLTM对VSTM中特征绑定的影响50-51
  • 2.2.3 高度激活的VLTM对VSTM中非注意焦点项目再认的影响51-52
  • 2.3 研究内容52-53
  • 2.4 研究意义53-55
  • 第3章 变化-检测中VLTM的激活度对促进VSTM的影响55-71
  • 3.1 引言55
  • 3.2 实验155-59
  • 3.2.1 方法56-58
  • 3.2.2 结果58-59
  • 3.2.3 小结59
  • 3.3 实验259-63
  • 3.3.1 实验2A被试、刺激、装置、实验设计和程序59
  • 3.3.2 实验2B被试、刺激、装置、实验设计和程序59-61
  • 3.3.3 结果61-63
  • 3.3.4 小结63
  • 3.4 实验363-68
  • 3.4.1 被试、刺激、装置、实验设计和程序64
  • 3.4.2 结果与讨论64-67
  • 3.4.3 小结67-68
  • 3.5 讨论68-70
  • 3.6 结论70-71
  • 第4章 高度激活的VLTM对VSTM中特征绑定的影响71-89
  • 4.1 引言71-72
  • 4.2 实验472-76
  • 4.2.1 方法72-75
  • 4.2.2 结果75
  • 4.2.3 小结75-76
  • 4.3 实验576-80
  • 4.3.1 实验5 被试、刺激、装置、实验设计和程序76-77
  • 4.3.2 结果77-78
  • 4.3.3 小结78-80
  • 4.4 实验680-83
  • 4.4.1 方法80-81
  • 4.4.2 结果81-82
  • 4.4.3 小结82-83
  • 4.5 实验783-86
  • 4.5.1 实验7 被试、刺激、装置、实验设计和程序84
  • 4.5.2 结果84-85
  • 4.5.3 小结85-86
  • 4.6 讨论86-89
  • 第5章 高度激活的VLTM对VSTM中非注意焦点项目再认的影响89-99
  • 5.1 引言89-90
  • 5.2 实验890-92
  • 5.2.1 方法90-91
  • 5.2.2 结果91-92
  • 5.2.3 小结92
  • 5.3 实验992-97
  • 5.3.1 被试、刺激、装置、实验设计和程序92-95
  • 5.3.2 结果95-96
  • 5.3.3 小结96-97
  • 5.4 讨论97-99
  • 第6章 总讨论99-113
  • 6.1 高度激活的VLTM对VSTM的促进100-103
  • 6.1.1 VLTM对VSTM的编码的促进作用100-101
  • 6.1.2 VLTM对VSTM的保持的促进作用101-102
  • 6.1.3 VLTM对VSTM的提取过程的促进作用102-103
  • 6.2 高度激活的VLTM对VSTM中特征绑定的促进103-104
  • 6.3 高度激活的VLTM对VSTM中非注意焦点项目再认的促进104-105
  • 6.4 本研究中VLTM的作用途径:直接还是间接的?105-107
  • 6.5 对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的关系的探讨107-113
  • 第7章 结论与局限113-117
  • 7.1 结论113-114
  • 7.2 局限与展望114-117
  • 参考文献117-131
  • 致谢131-133
  •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133-135
  • 在读期间主持及参与的课题135
  • 在读期间参与的学术交流活动1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柯学,白学军,隋南;视知觉无意识加工中的形状优势效应[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2 柯学;白学军;隋南;;视知觉无意识对局部形状和颜色特征加工的注意调节[J];心理科学;2008年02期

3 沈模卫;李杰;郎学明;高涛;高在峰;水仁德;;客体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机制[J];心理学报;2007年05期

4 郑允佳;金志成;;工作记忆同中心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5 刘飞;王恩国;;客体工作记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6 鲍旭辉;何立国;石梅;游旭群;;客体-空间表象和言语认知风格模型及其测量[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7 张秀玲;董波;姜云鹏;张明;;无意识信息加工中的“完型”——无意识捆绑假说的新证据[J];心理学报;2012年12期

8 刘兆敏;郭春彦;;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共享信息表征的ERP证据[J];心理学报;2013年03期



本文编号:1114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114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5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