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安全感研究
本文关键词:留守儿童安全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 安全感 结构模型 典型个案 心理社会因素 社会认知 团体辅导干预
【摘要】: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报告,我国留守儿童的人数超过六千一百万,他们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广受关注。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滞留家乡,亲子分离半年及以上,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下,需要其他成人监护的儿童”。本研究选取在5-8年级就读的留守儿童作为被试,年龄大多分布于9-15岁之间。已有研究普遍报告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与处在特殊的成长阶段和特殊的环境,接受了特殊的教化紧密关联。由于亲子分离,亲情缺失,留守儿童不能从父母(家庭)那里享有持续、稳定的依恋,导致其安全感受到威胁,进而出现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安全感”是留守儿童在对来自外界的刺激,进行主观预测和自我评定的过程中,在应对和处置风险(或挑战、任务)时的胜任感、确定感和控制感,是其关于生活、自我、家庭、人际交往和应激事件等的掌控感和效能感。马斯洛等认为安全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影响或决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可以被看作与心理健康同义。安全感的形成及性质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是儿童实现个性成熟、顺利社会化的重要条件。依循“现象”——“机制”——“应用”的思路,对留守儿童安全感进行系统研究。整体思路为:首先,对留守儿童安全感受进行现象归纳(研究一);然后,编制留守儿童安全感测量工具,探索安全感的结构和特征(研究二);第三,从本体、外在和内在三个视角探析安全感的“机制”:效用(研究三)、心理社会因素(研究四)和社会认知特征(研究五);最后,开展干预实验研究,探讨改进和提升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对策和方法(研究六)。六项研究由表及里,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理论,从理论再回到实践,逐层推进,从多个视角开展留守儿童安全感研究。具体研究过程如下:(1)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回顾、梳理已有相关文献,总结现有研究不足和趋势,提出研究设想。(2)在重庆和浙江农村学校选取10名留守儿童开展与安全感有所关联的学习、生活、心理与行为的个案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从个案视角初步归纳留守儿童安全感的表现、特征、影响因素等。(3)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河南、江西和浙江等8个省(市)的农村学校选取1836名留守儿童作为被试,依循测量学程序,编制《留守儿童安全感量表》,探索安全感的结构。(4)在已有问卷测量的基础上,继续开展问卷调查,建立了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全国常模(n=3666),并且探讨了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分布特征。(5)以2219份有效样本为依据,探讨安全感的在缓解心理应激,维护心理健康方面的效用。(6)建构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心理社会因素模型,探讨影响安全感的心理社会因素(n=2219)。(7)在浙江省某山区县1所农村小学和初中235名留守儿童中开展安全感测量,选取32个得分较低者为“低安全感组”,35个得分较高者为“高安全感组”开展不同安全感的社会认知特征实验研究。(8)选取浙江省某农村小学60名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开展干预实验研究,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和提升留守儿童安全感方面的效用。通过多角度、多方法的探索,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留守儿童的“安全——不安全感受”具有典型的特征,安全感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2)留守儿童安全感包括“人际自信”、“安危感知”、“应激掌控”、“自我接纳”和“生人无畏”等五个因素,这些因素反映了留守儿童的生活处境和身心发展特征,符合其关于生活、自我、家庭、人际及应激事件等在确定感、胜任感和控制感等方面的特征。(3)“留守儿童安全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留守儿童安全感的测量工具。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得分显著区别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安全感的总体常模、性别常模和年级常模可供开展研究、教育和临床诊断等使用。(4)留守儿童的安全感总体呈现正态分布;安全感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自信心、自我接纳、安危感知、生人无畏和应激掌控。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具有显著的群体差异:留守女童低于男童;少数民族低于汉族,非独生子女低于独生子女,低年级低于高年级,农村留守儿童低于城镇留守儿童,家境较差的低于家境较好的,特殊家庭低于正常家庭,父母皆外出低于父母单方外出,学业成绩较差的低于成绩较好的,父母文化程度低的低于文化程度高的,与父母沟通次数少的低于次数多的,无父母监管的低于父母一方监管的。以上诸项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对留守处境较差的留守儿童,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5)性别与家境变量对留守儿童安全感的预测力最高,其次为年级和学业成绩变量,再次为父母文化程度、亲子沟通次数、民族、父母回家次数、留守类型和是否独生子女变量;开始留守年龄与托管对象等变量对安全感没有预测效应。(6)留守儿童的生活事件应激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不同应激水平的安全感具有显著差异,应激量越大安全感水平越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堪忧,不同安全感水平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差异;生活事件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症状呈显著正相关;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和部分中介作用;留守处境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安全感在留守处境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留守处境通过影响安全感进而作用于心理健康。(7)影响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有:家庭关怀、学校氛围、社会适应、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等;不同心理社会处境(家庭关怀、学校氛围、社会适应)的安全感、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差异;领悟社会支持在感知学校氛围、社会适应与安全感之间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自我效能感在感知学校氛围与安全感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家庭关怀与感知学校氛围直接预测领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与感知学校氛围直接预测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直接作用于安全感,领悟社会支持在家庭关怀、感知学校氛围与安全感之间均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感知学校氛围与安全感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在生活适应与安全感之问发挥部分中介作用。(8)不同安全感水平下,留守儿童对不同性质的社会生活信息的认知具有显著差异;低安全感的留守儿童对社会生活信息具有更多的负性编码行为和负性编码倾向:低安全感的留守儿童在负性条目的正确回忆量上显著高于高安全感者,存在显著负回忆倾向;低安全感留守儿童对负性条目的正确再认量显著高于高安全感者,对社会生活信息的再认存在显著的负倾向。(9)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能较好地帮助改善和提升留守儿童的总体安全感,特别是帮助提升人际自信心和改善安危感知力。本研究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提出了留守儿童安全感的五因素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编制了信效度较高的留守儿童安全感测量工具,建构了全国常模;探讨了安全感在维持心理健康方面的效用;建构了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心理社会因素模型;验证了不同安全感水平的留守儿童在社会认知加工方面的特征;并且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留守儿童安全感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拓展留守儿童安全感的脑认知神经机制及特征,深入探讨安全感与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的相关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成荣;;我国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2 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3 廖传景;毛华配;张进辅;;青年农民工心理症状及影响因素:未婚与已婚的比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4 廖传景;韩黎;杨惠琴;张进辅;;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贫困与否的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王广海;卢宁;刘志军;;留守儿童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年09期
6 曹显明;;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7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年06期
8 楚艳平;王广海;卢宁;;留守儿童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年04期
9 刘宗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研究[J];教育评论;2013年02期
10 李志;邹雄;朱鹏;;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胜任特征的实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三Z,
本文编号:1176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176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