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产出对中国中等水平英语学习者的二语书面语发展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6 14:26

  本文关键词:合作产出对中国中等水平英语学习者的二语书面语发展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合作产出 纠错性反馈 个体差异 二语写作发展


【摘要】:写作是二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二语发展研究的一个热门论题。由于二语写作涉及众多要素,涵盖语言水平、语言学能、工作记忆、学习策略等,所以找到能够促进二语写作发展的有效策略并非易事。尽管如此,为了探讨促进二语发展的要素以及二语写作发展的自身规律,近几十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研究,围绕着反馈和二语发展展开。这是个良好的开端,但是由于涉及因素众多,难以控制所有变量,所以研究结论尚不统一。比如,书面纠错性反馈(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WCF)对于二语习得和二语写作能力发展是否有效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论题。同时,二语写作的发展规律也并未完全揭示,甚至出现了相互冲突的结论,研究者们对于二语写作发展中各个维度之间的交互关系仍持有不同意见。基于这种研究现状,我们觉得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层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提升我们对于二语写作发展的理解。在理论层面,此类研究可以部分解决围绕着WCF展开的争议,进而确定负面证据(negative evidence)在二语写作发展和二语习得中的角色;同时,它可以勾勒出二语写作发展的重要规律及路径,加深我们对于写作能力历时发展的理解。在实践层面,此类实证研究能够为教学提供支持,为纠错等传统教学处理提供依据,为开辟新的教学思路提供参考。基于这一思路,学界展开了大量研究,探究WCF对于二语写作发展的影响,研究重心自然落在书面语反馈和二语写作发展上。但是,已有研究并不尽如人意,研究结论并不统一,甚至存在自相矛盾的研究发现。究其原因,很多可以追溯到研究方法瑕疵和研究重心差异上来。具体而言,现有研究的问题可以总结如下。从书面语反馈研究来看,首先,很多实证研究都是实验室研究,鲜见真正意义上的基于课堂的研究,这会人为导致研究与教学的分离,削弱了研究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与价值;另一个问题和此紧密相关,即此类研究对于全面纠错(comprehensive or unfocused error correction)的关注度较少,这主要是出于研究中变量控制的需要,但是客观上使得其与课堂教学实践相背离,因此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弥补。另外,多数WCF研究,本质上都是弥补性质的(remedial),缺乏预防性质的(preventative)教学处理,因此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够,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部分研究并未考虑WCF本身的局限性,比如它有延迟的特性,客观上有损反馈的效用和效率,如何规避WCF自身的局限性也就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除此以外,从二语写作发展角度来看,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两个,第一,出于现实的考虑,很多研究都是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ies),缺乏真正的追踪式研究(longitudinal),因此对于写作发展规律的描述可能会受到个体间差异因素的负面影响,研究结论的效度受到挑战;在为数不多的历时研究中,绝大多数都是个案研究,研究结论的推广性(generalizability)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二,多数研究脱离了教学处理,为了研究而研究,客观上失去了研究的实用价值。可想而知,二语写作发展研究结论的效度势必会因为这些问题或者难点而打上折扣,因此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规避和克服这些问题,从而提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在厘清了WCF研究和二语写作发展研究中的弊端与难点后,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处理方式,并将之命名为合作产出(Joint Production),用意在于促进二语写作中语言的多维度发展。所谓合作产出,它是第二语言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常规的课堂活动。它整合了口头反馈和书面反馈两个渠道,并且利用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充分互动,实现了语言形式教学(form-focused instruction)。同时,合作产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WCF,差异主要在于合作产出中的纠错是在语言产出过程中进行的,具备此时此地(here and now)的任务特点,因此它既是它是预防性质的,也是弥补性质的,规避了传统的写作纠错的弊端。合作产出并非是二语写作中独有的教学手段,此前已经在母语读写发展研究中得到广泛验证,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策略的理论出发点是Bernstein的语言社会学理论,他指出儿童与父母的交际中存在有限符码(restricted code)和精密符码(elaborated code)两套系统,而学校教育更倾向于接受后者,因此在语言读写课堂,教师可以通过与学习者共同构建文本的形式,辅助他们逐步掌握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控制能力,直至他们具备独立构建文本的能力。不难看出,合作产出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由于这些特性,该研究假设合作产出会对外语学习者的书面语产出能够发挥显著的积极影响。除此之外,该研究还关注在这种教学处理下,二语学习者的书面语发展轨迹和特征。具体而言,在教学环境下,二语写作的哪些维度会产生变化?各个维度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这些是中介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本研究从形态句法和词汇两个宏观维度考察二语书面语发展,前者包括语言准确度、流利度和复杂度,后者则指词汇复杂度,涵盖词汇多样性(lexical diversity)和词汇难度(lexical sophistication)。针对已有研究中的争议,本研究着眼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方面是追踪各个维度的历时发展,勾画二语书面语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是考察不同维度间的关系,尤其是准确度、流利度和复杂度三维框架的交互关系以及词汇复杂度和句法复杂度的关系。前者涉及中介语发展中的一个争议论题,即语言表现与认知的关系;后者探讨句法复杂度与词汇复杂度的接口问题。就研究方法而言,本研究采用了准实验式的研究设计(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实验被试来自国内某大学一年级的两个英语水平相当的自然班,接受合作产出活动的为实验班级,另一组为控制班级,控制班级虽不接受合作产出,但是阅读和写作任务与实验班相同。两个班级人数分别为30人和29人,男女生比例相当。整个实验历时19周,期间对实验班级的教学处理持续14周;所有受试每两周提交一次作业,均为开放式的命题作文,建议写作时间为1小时,共收集了9次习作,所有习作均接受数据分析,统计出每篇习作的准确度、复杂度、流利度以及词汇复杂度,用于后期分析。除此之外,量化数据还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工作记忆、语言分析能力和语言水平等个体差异因素。与此同时,为了确保研究结论的效度,本研究也收集和分析了部分质性数据,包括课堂录像和学习者访谈,这部分数据主要用于论证和解释量化研究的发现。数据分析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确定合作产出的效用;第二,找寻影响合作产出效用的个体差异因素;第三,探索在合作产出教学环境中二语写作发展的规律与路径。本研究发现:首先,合作产出作为一种写作教学处理方式,能够显著促进二语写作的发展。具体而言,实验组二语写作的准确性和词汇多样性显著提升,但是复杂度、流利度以及词汇难度的进步并未达到统计意义。另外,个体差异因素对于合作产出的效用有着调节效应,但是个体因素对于合作产出发挥效用的影响有限,远小于文献中记载的其对WCF效用的影响。最后,二语写作发展并非是遵循绝对的线性规律,而是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表现为进步、倒退、波动等。具体而言,在二语写作的所有维度中,只有句法复杂度和词汇难度没有显著变化,其它各个维度的进步均有显著进步。同时,本研究发现,句法复杂度和准确度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且流利度与准确度保持正相关,部分验证Skehan的有限容量假设(Limited Capacity Hypothesis)中的竞争效应(trade-off effect)。另外,句法复杂度和词汇难度之间存在负相关,但是并未达到显著程度,这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句法复杂度会因为词汇难度受到影响。本研究能够得出的结论包括:第一,作为一种课堂活动,合作产出中的纠错由于具备此时此地(here and now)的特点,得以强化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策略,增强了他们控制语言的能力;同时,它整合了口头和书面反馈两种渠道,优化了纠错的路径,因此能够推动第二语言写作发展。第二,个体差异因素对于合作产出发挥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不大,表明合作产出能够切合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学习者的产出需求,适合在各种类型的课堂开展;第三,二语写作发展绝非平坦之路,但是总体呈现上升进步趋势;写作发展过程中准确性和复杂性存在竞争关系,但仅限于这两个维度。由于本研究是一项基于课堂的准实验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研究时限可以延长,以便能够更好地观察二语写作发展的真实面貌;同时,为了更好地检验合作产出的效应,可以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口语研究中去,这样研究结论会更为全面;研究对象可以扩展,涵盖低水平和高水平英语学习者;部分语言指标的效度可能存在问题,比如T单位长度(w/T),对于它究竟是复杂度指标还是流利度指标目前仍然存在争议。另外,本研究中的合作产出是个二语教学中的全新概念,对于其在文体上的限制性作用本文未作探讨,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这些既是该研究的瑕疵,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希望未来能够展开更多的研究,证实合作产出的效用,以期得到推广;并勾勒二语写作发展路径,增进学界对于二语发展或者是中介语发展的了解。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9


本文编号:12589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2589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9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